:::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濂的道學與文論
作者:謝玉玲
作者(外文):Yu- Ling Hsieh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劉文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明代文學宋濂道學文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宋濂(1310-1381)被譽為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其前半生(以四十九歲為分野)在元朝渡過,五十歲正式仕明,宋濂經歷這種世變的過程,其詩文大多脫去元末纖穠浮豔之習,對當代文風影響甚夥。在學術的演進過程中,就狹義層面而言,如從思想與文學層次觀之,「變」可說是一種直線對應式的完成,即上有所承到下開新局,其中亦有橫向的變與不變之間標準的衡量。若從廣義層面來看,朝代的更迭是「變」,在歷史與時間的座標上,可視為影響價值觀轉化的重要推手,同時亦可作為文化層面的一種檢視,尤其是知識分子如何看待政治變局,進而反省世情變遷對個人主體安身立命分際之掌握與影響,宋濂身處在元明易代之際這種特殊的世變時空環境背景,因此知識分子的生命體驗與傳統文化價值,在其中產生的互動,就顯得格外有意義。本篇論文以宋濂為研究對象,並以《宋濂全集》與相關宋濂作品為研究範圍,以「道學」和「文論」為兩個重要的軸心,歷代學者對此「文」與「道」之間的互社關係有相當多的討論,在此範疇中,本文的研究重心試圖透過對宋濂道學思想的釐清與文學理路的梳理,證明宋濂在其屢言不朽之文背後價值觀「道」的確立,同時文章意義與價值不僅僅屬於文學層次的論述,更是立身處世的標準,因而吾等可進以深究其中曲折深處的思想轉折與變化。雖然釵h文學史對明代初期的文章發展評價不高,然筆者以為,對於被視為足以轉變當代學術風氣的指標型學者而言,給予適當詳實的評價與定位,有其必要性,明初的宋濂即是如此。因此本篇論文首先從敘述釐析宋濂的生平事蹟,以及其與元末明初之際師友互動的情況、時代環境對其所造成的影響為出發,進而探究宋濂的道學思想特質與浙東學術發展的關係與脈絡,希望藉此尋得宋濂思想的特質,並作為探究他文學理路發展的根據。其次是探討宋濂文論的內涵架構與法則,並透過宋濂個人對詩文作品鑑賞的態度和法則,檢視宋濂的道學如何影響其文論的建立,同時透過分析宋濂的詩文作品,試圖驗證其理論,若合乎道才取之為用,將如何落實在實際的創作層面上,道學與文學究竟如何交流,試圖給予宋濂在思想與文學的互動層面上,找尋一個較為適切的位置。
none
一、古籍專書(明)宋濂:《文憲集》,四庫全書本,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明)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明)宋濂:《宋學士續文粹》,明建文辛巳(三年,1401)浦陽鄭氏義門書塾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明)宋濂:《宋學士全集》,金華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宋)朱熹編:《二程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宋)呂祖謙:《古文關鍵》,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宋)陸游:《陸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元)吳萊:《淵頴集》,金華叢書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元)吳萊:《淵頴吳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元)柳貫:《柳待制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元)麥鴃G《白雲集》,金華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元)黃溍:《黃文獻公集》,金華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元)歐陽玄:《圭齋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年。(元)蘇天爵編:《元文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元)蘇天爵:《元朝明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寧波:寧波出版社點校本,2000年。(明)王禕:《王忠文公集》,金華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明)王懋德等修,陸鳳儀等編:《金華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明)申時行等修:《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明)李贄:《續藏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明)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明)楊維楨:《鐵崖先生古樂府》,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明)楊維楨著/鄒志方點校:《楊維楨詩集》,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明)葉子奇:《草木子》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湖北第3次印刷。(明)劉基:《誠意伯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明)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二次印刷。(明)鄭栢:《金華賢達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明)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明)顧起綸:《國雅品》,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清)毛先舒:《潠書》卷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清)王崇炳編:《金華文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清)王崇炳編:《金華徵獻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清)王梓材、馮雲濠輯:《稿本宋元學案補遺》,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清)王鳴盛:《王鳴盛讀書筆記十七種(三)‧蛾術篇卷八十》,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清)邵長蘅:《邵青門全集》(叢書集成三編),台北縣:藝文印書館。(清)查繼佐:《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清)紀昀編纂:《四庫全書總目》,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年6版。(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年。(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清)龍文彬撰:《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北京第3次印刷。(清)薛熙纂/何潔輯:《明文在》,台北:京華出版社,1967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3月。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二、近人專著〔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牟復禮等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方介:《韓柳比較研究―思想、文學主張與古文風格之析論》,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頁292。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王次澄:《宋元逸民詩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王春南、趙映林著:《宋濂、方孝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次印刷。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先秦兩漢文學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王徳毅、李榮村、潘柏澄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王徳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王義良:《章實齋以史統文的文論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95年。包根第:《元詩研究》,台北:幼獅文化,1978年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向燕南:《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明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成復旺:《文境與哲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安贊淳:《明代理學家文學理論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77年,頁124。朱維錚:《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版。朱榮智:《元代文學批評之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朱榮智:《文氣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余英時等:《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余虹:《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吳智雄:《西漢前期經學思想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吳興明:《中國傳統文論的知識譜系》,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吳晗:《吳晗史學論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80年臺15版。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李麗華:《劉基及其文學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李凱:《儒家原典與中國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杜道明:《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考論》,學苑出版社。2003年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汪栢年:《元明之際江南的隱逸士人》,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周光慶:《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查洪德、李軍:《元代文學文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范宜如:《明代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食貨月刊編輯委員會主編:《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唐惠美:《元明之際士人出處之研究—以宋濂為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孫小力:《楊維楨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徐中玉、郭豫適:《古代文學理論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桂栖鵬:《元代進士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馬行誼:《鹵讀滬蛢z道德價值體系》,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張吉良:《中國古典道學與名學》,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張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張健:《文學評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張高評:《黃梨洲及其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野伀荂G《北山學派文道合一發展脈絡之研究》,成奶j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年。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陳方濟:《宋濂之生平及其寓言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陳田:《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陳良運:《周易與中國文學》,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陳清泉等:《中國史學家評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陶秋英編選/虞行校訂:《宋金元文論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章炳麟:《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參見《中國歷代文論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頁303-304。程會昌編纂:《文論要詮》,民國叢書第一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童慶炳、謝世涯、郭淑雲:《現代學術視野中的中華古代文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黃明理:《范氏義莊與范仲淹—關於范仲淹的儒學史地位的討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黃保眞、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黃冕堂、劉鋒:《朱元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楊建波:《道教文學史論稿》,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葉啟政:《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再版。葉含秋:《宋濂年譜》,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葛榮晉:《中國實學文化導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管敏義主編:《浙東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3年。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従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趙景深:《中國文學史新編》,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鄭家棟:《斷裂中的傳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蕭啟慶:《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蕭啟慶:《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錢伯城、魏同賢、馬樟根主編:《全明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錢基博:《明代文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台二版),1999年。錢穆:《中國史學論文選集》(二),台北:台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三版。熊禮匯:《明清散文流派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再版。韓經太:《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中華書局,1997年顏瑞芳:《劉基、宋濂寓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簡恩定:《中國文學復古風氣探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羅宗強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關長龍:《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龔顯宗:《明初越派文學批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龔顯宗:《明清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三、期刊論文(日)安部建夫:〈元代的知識份子和科舉〉,收入劉俊夫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五),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636-678。(日)檀上寬著/胡其德譯:〈義門鄭氏與元末社會(上下)〉,世界華學季刊4:2、4:3,1983年,頁55-69、頁67-74。(日)檀上寬著/魏常海、張希青譯:〈明王朝成立期的軌跡—洪武朝的疑獄事件與京師問題〉,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頁329-368。丁崑健:〈從仕宦途徑看元代的游士之風〉,收入《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頁635-653。王利民:〈朱熹詩文的文道一本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2:1,2002年,頁104-109。牛建強:〈明初《大明日曆》與《皇明寶訓》的纂修〉,《史學史研究》2000:1,2000年,頁67-70。向燕南:〈史學與明初政治〉,《浙江學刊》2002:2,2002年,頁160-164。朱仲玉:〈宋濂與王禕的史學成就〉,《史學史研究》1983:4,頁41-48。吳志達:〈論明前期文學升降盛衰原因〉,《武漢大學學報》1988:5,1988年,頁250-257。宋晞:〈南宋浙東的史學〉,《宋史研究集》14,1983年,頁9-52。李道進:〈宋濂的佛教觀〉,《浙江學刊》1995:2=92,1995年,頁85-88杜貴晨:〈明詩略論〉,《中國文學研究》(三),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189-210。沙似雪:〈略論宋濂的理學思想和文學主張〉,《明史研究》4,1994年,頁137-139。林正根:〈論明太祖的心態與它皒s體的覆滅〉,《江漢論壇》1992:12,頁53-60。林湘華:〈前「江西詩派」詩論中「道」「文」關係的發展〉,《中國古典文學研究》9,2003年,頁147-172。邱樹森:〈元代河患與賈魯治河〉,《元史論叢》3,1986年,頁155-171。查洪德:〈文道離合與元代文學思潮〉,《晉陽學刊》2000:5,2000年,頁53-59。查洪德:〈郝經的學術與文藝〉,《文學遺產》6,1997年,頁53-64。唐勃:〈傳統中國社會知識份子的角色〉,《銘傳學刊》11,2001年,頁129-144。孫克寬:〈元代北方之儒〉,《孔孟學報》8,1964年,頁125-144。孫克寬:〈元代金華之學術評〉,《幼獅學誌》8:4,1969年,頁1-33。孫克寬:〈元代金華文人方鳳與柳貫〉,《中華復興月刊》3:4:25,1970年,頁83-108。孫克寬:〈儒雅雍容之黃溍〉,《圖書館學報》11,頁81-107。孫蓉蓉:〈「文原於道」與「文以載道」〉,《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9年5月15、16日,頁71-84。孫學堂:〈從台閣派到復古派〉,《陜西師範大學學報》31:4,2002年,頁63-69。孫書磊:〈從矯枉過正到自我修正─明代文論中的一個特異現象〉,《江西師範大學學報》30:1,1997年,頁40-44。徐秉愉:〈以文字自立─元代金華文士吳萊〉,收入《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歷史系,1996年,頁129-147。馮友蘭:〈略論道學的特點、名稱和性質〉,《社會科學戰線》1982:3,1982年。高志忠:〈學者之文重在於用─宋濂和他的散文〉,《北方論叢》1994:2=124,1994年,頁52-57。索寶祥:〈論宋濂的頌聖文學〉,《文學遺產》3,2001年,頁96-105。郜積意:〈漢代隱逸與經學〉,《漢學研究》20:1,2002年,頁27-54。常建華:〈宋濂佚文《楊氏家乘序》及其價值〉,《天津師大學報》2000:1,2000年,頁47-49。張仲謀:〈論宋濂的文論與散文創作〉,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頁64-68。張須:〈宋元明清文論〉收入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第二次印刷,頁1327-1334。張滌雲:〈論宋濂的詩學理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6:5,1997年,頁59-65。張學忠:〈論宋濂詩中的人物形象〉,《西安聯合大學學報》5:1=14,2002年,頁59-61。莫礪鋒:〈論朱熹的文學理論〉,《國學研究》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255-280。釵u泯:〈元代江南世人的社會網路―以金華黃溍為例〉,收入《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頁655-679。麥o:〈論理學規範下的明初文風〉,《漳州師院學報》3,1999年,頁1-5。郭英德:〈元明文學史觀散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5:3=129,1995年,頁16-24。郭預衡:〈朱元璋之為君與宋濂之為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3=135,1996年,頁91-97。陳高華:〈《元史》纂修考〉,《歷史研究》1990:4,頁115-129。陳寒鳴:〈論王禕的儒學思想〉,《孔子研究》1994:3=35,1994年,頁77-83。陳寒鳴:〈簡論宋濂思想的特色〉,《孔子研究》1993:3=31,1993年,頁92-97。陳葛滿:〈宋濂簡譜〉,《浙江師大學報》1994:2、1994:5,1994年,頁45-50、62;頁79-83。陳學霖:〈徐一夔死刑辨誣兼論明初文字獄史料〉,《中國學人》6,1977年,頁85-96。陳寶良:〈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浙江學刊》2002:2,2002年,頁153-159。章培恒:〈明代的文學與哲學〉,《復旦學報》1989:1,1989年,頁1-9。勞延煊:〈元明之際詩中的評論〉,收入《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頁145-163。黃兆強:〈《元史》纂修若干問題辨析〉,《東吳歷史學報》1,1995年,頁153-180。董家遵:〈歷代節烈婦女的統計〉,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再版,頁111-117。董國炎:〈明代理學與文學思想〉,《山西大學學報》,1995:3,1995年,頁24-29。詹長皓:〈試論明初大儒宋濂之死〉,《明史研究專刊》5,1982年,頁299-309。詹海雲:〈論全祖望的文學成就〉,《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頁307-329。劉文起:〈宋濂對《老子》之認知〉,台北:世新大學中文系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6月9日。劉汝錫:〈宋濂的政治思想〉,《思與言》17:2,1979年,頁179-187。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收入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第六次印行,頁289-343。劉祥光:〈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宋史研究集》32,2002年,頁527-576。潘立勇:〈朱熹對文道觀的本體論發展及其內在矛盾〉,《學術月刊》2001:5,頁48-56。鄭克晟:〈元末的江南士人與社會〉,《南開史學》1989:1,1989年,頁18-35。鄭毓瑜:〈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中古文論中的兩種「原道」觀〉,《漢學研究》18:2,2000年。蕭啓慶:〈元朝南人進士分佈與近世區域人才昇沉〉,收入《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頁571-615。賴松偉:〈從和陶詩文看元、明間儒生之仕隱觀念〉,《明清史集刊》2,1986-1988,頁1-30。錢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再版,頁191-239。謝大寧:〈儒隱與道隱〉,《國立中正大學學報》3:1,頁121-147。謝其祥:〈論宋濂人物傳記的特色〉,《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2,頁37-41。魏青:〈宋濂《杜詩舉隅序》一識〉,《社會科學輯刊》2002:4=141,2002年,頁167-168。龐乃明:〈明初儒學教官之選任〉,《信陽師範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1,2001年1月,頁102-106。羅冬陽:〈中國古代的極權主義―明初政治分析〉,《明史研究專刊》12,1998年,頁113-138。羅仲輝:〈明初史館與《元史》的修纂〉,《中國史研究》1992:1,頁145-153。羅東陽:〈中國古代的極權主義-明初政治分析〉,《明史研究專刊》12,頁113-138龔顯宗:〈宋濂與佛教〉,《正觀雜誌》1,1997年,頁45-67。龔顯宗:〈宋濂與道教〉,《道教學探索》6,頁396-40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