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出土文獻中「兵陰陽」思想之研究:以《銀雀山漢墓竹簡》為中心
作者:高君和
作者(外文):Jun-He Ga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義正
魏家豪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兵陰陽思想銀雀山竹簡刑德地典地葆地形二月戰黃帝伐赤帝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3
本書以《銀雀山漢墓竹簡》為中心,探討其中所見的兵陰陽思想及理論規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論文主題、方法與研究動機,並對「兵陰陽」與《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國內外研究情況,進行綜合性回顧與評述。第二章,首先定義兵陰陽的內涵與外延。其次,討論出土文獻學派屬性的分類問題,並從「學派」與「家」的用法指出:《漢書‧藝文志》所言的「兵陰陽家」並不具有「學派」的師承關係,而是指一群具有相近學術宗旨的文本或學群概念。
第三章,分析《地典》文本,指出《地典》的兵陰陽理論具有以下特色:第一,以陰陽概念對地形進行分類,以「四兩順生」作為選擇作戰地形的判斷標準。第二,以「有時」、「无時」兩種情況,斷言軍隊處於地形的前後、左右、向背等不同方位來迎戰,可擄獲敵方不同層級之將領。第三,依「太歲」運行規律與所在方位占斷軍隊的遷徙吉凶。第四,以「上帝之禁」的相關宜忌來用兵作戰,即可克敵致勝。
第四章,分析《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文本,除了進行補字外,主要分析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這五種數術理論占斷作戰吉凶的原理與規則,並指出,這五種占術雖可獨立使用,但也可同時互用,而這正符合本書對兵陰陽思想特色的分析,即「順時而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這五者除了可分開使用外,更可將其視為是兵陰陽家所使用的一套數術系統所呈現出的五大綜合特徵。
第五章,分析《孫子》十三篇及孫子佚篇〈黃帝伐赤帝〉、〈地形二〉的兵陰陽思想。其中,《孫子》十三篇的兵陰陽思想,主要與「順時而發」、「地形向背」以及「五行」之術有關。其次,孫子佚篇〈黃帝伐赤帝〉的「右陰」之術,是一種兵陰陽有關「地形向背」之術的統稱之詞;至於〈黃帝伐赤帝〉的「順術」,則是對竹簡本【計】篇「順逆、兵勝也」這類有關「順逆」之術的統稱之詞,主要是指藉由觀測各種神煞(天、地)的運行規律(順、逆)與所在方位,來斷言戰爭吉凶勝敗的兵陰陽術。最後,孫子佚篇〈地形二〉的兵陰陽思想,則與「地形向背」、「太歲」遷徙規律,「居處禁忌」、「地剛」之術有關。
第六章,分析《孫臏兵法》〈地葆〉、〈月戰〉兩篇的兵陰陽思想。其中,〈地葆〉、《地典》與孫子佚篇〈地形二〉這三篇文獻,皆是以陰陽概念對地形進行分類,以及以高地勝低地,一地勝一地、或一地敗一地的情況作為判斷勝負的標準。換言之,這三個文本皆與「地利」思想有關。至於〈月戰〉的「撫時而戰」,以及以星、日、月而戰的內容,則與兵陰陽「順時而發」的「天時」思想有關。
第七章,結論,將上述六篇兵陰陽文本分為三類:第一類,重「術」(數術)的兵陰陽文本;第二類,重「理」(學說理論)的兵陰陽文本;第三類,「理」、「術」並重的兵陰陽文本,由此說明各類文本的思想特色;並指出,所謂的「兵陰陽」思想,並不是單純的「數術」思想,亦不是純粹的「陰陽」學說,而是以「兵學」為主,集「兵學―數術」,或「兵學―陰陽」,或是集「兵學―數術―陰陽」三者於一身的文獻,才可算得上是所謂的「兵陰陽」文獻。
This dissertation centers on the Yinqueshan Han Tomb Bamboo Slips. It examines and constructs the theory and rules of yin-yang military thought.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In chapter 1 (introduction), I explain the subject, method and motive of my research, and I present an overall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yin-yang military thought (including studie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 Chapter 2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erm ‘yin-yang military’ (bing yin yang 兵陰陽),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school-based categorization of excavated manuscripts. Drawing up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school of thought’ (xuepai 學派) and ‘a group of thought’ (jia 家), I argue that the category ‘yin-yang military jia’ mentioned in the Han shu漢書 refers not to a school of thought (a system relying on a master-disciple relationship), but to a group of manuscripts or compilations of similar interest.
Chapter 3 analyzes the Didian 地典 manuscript and concludes that it contain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it categorizes different types of terrain based on the idea of yin-yang; the notion of ‘si liang shun sheng’ 四兩順生serves as a criterion to decide which type of terrain is beneficial for warfare. Secondly, based on the idea of ‘timely’有時and ‘untimely’无時, the Didian manuscript proposes a theory that purports to explain how the positioning of one’s army will lead to the capture of enemy leaders of different rank. Thirdly, it divines the fortune of an army’s move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motion and location of Tai-sui太歲. Lastly, Didian applies the ‘prohibitions of the Lord on High’ 上帝之禁to defeat the enemy.
The subject of chapter 4 is Heaven and Earth, the Eight Winds, the Five Phases, Guests and Hosts, and Dwellings of the Five Notes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 In addition to filling in broken slips with appropriate graphs, the main task of this chapter is to analyze the principles of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divination procedures (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 that serve as criteria for divining good and evil fortune in warfare. Though each can be used on its own, the five procedures are interrelated and can also be used simultaneously. This interrelated character of the five procedures is in line with my reading of the five principles of yin-yang military thought as found in the Hanshu: ‘operat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seasons, calculate xing-de, follow the striking of the Dipper, conform to the Five Conquests, and rely on the ghosts and spirits for help’ (順時而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
Chapter five analyzes the Sunzi 孫子 (thirteen chapter version) and two lost chapters of the same work, namely Huangdi fa Chidi 黃帝伐赤帝 (The Yellow Emperor Attacks the Red Emperor) and Dixing er 地形二 (Terrain, two). Ideas pertaining to military use in the thirteen chapter version include the techniques of ‘operating in compliance with the seasons’ 順時而發, ‘defining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of a terrain’ 地形向背 and ‘five agents/elements’ 五行. In “The Yellow Emperor Attacks the Red Emperor,” the technique of youyin 右陰 is a general name for various military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of a terrain; the technique of shunshu順術 is a general name referring to the notion of ‘complying with, going against’ 順逆—a type of divination based on observing the movements of the spirits found in the bamboo slips manuscripts ji計. As to ‘Terrain, two,’ we found yin-yang military ideas such as ‘defining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of a terrain,’ the movement of Tai-sui, ‘taboos of dwelling and staying’居處禁忌and ‘digang’ 地剛.
In chapter six, I analyze the Dibao地葆 and Yuezhan月戰 manuscripts in Sun Bin’s Art of War孫臏兵法.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found among Dibao, Didian and Dixing er, I argue that these three texts share a common interest in ‘terrain advantages’ 地利. As to Yuezhan, the idea of ‘fighting in concert with the movements of the stars’ 撫時而戰 is connected to the subject of ‘heavenly/seasonal advantages’天時in yin-yang military thought.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divides the above six texts into three kinds of yin-yang military thought based on their respective dominant features. The first kind of texts focus mainly on ‘technique’ 術 (or ‘numbers and techniques’ 數術), the second kind of texts focus mainly on ‘theory’ 理, and the third kind of texts combine technique and theory. Therefore, there is no valid ground to view ‘yin-yang military thought’ as referring to only one of the above elements. I propose that ‘yin-yang military thought’ refers to texts which contain ‘military and numbers and techniques’ (兵學―數術) or ‘military and yin-yang’ (兵學―陰陽) or ‘military, numbers and techniques, and yin-yang’ (兵學―數術―陰陽).
一、出土文獻典籍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200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編,《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北京:文物, 2006。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編,《關沮秦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
裘錫圭主編,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壹冊至第陸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線裝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精裝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貳〕》精裝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二、孫子兵法譯注專書
王正向,《孫子十三篇竹簡本校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
王正向,《新校竹簡本孫子釋義》,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
王建東,《孫子兵法思想體系精解》,臺北,文岡圖書,1979。
田昌五,《孫子兵法譯注》,濟南:齊魯書社,2009。
吳九龍主編,楊炳安、吳如嵩、穆志超、黃樸民合編,《孫子校釋》,北京:軍事科學,1990。
吳仁傑,《新譯孫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
李零,《孫子古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李零,《吳孫子發微》,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零,《兵以詐立——我讀《孫子》》,北京:中華書局,2006。
李零,《孫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李零,《吳孫子發微 典藏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
服部千春,《孫子兵法校解》,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陳曦,《孫子兵法》,北京:中華書局,2013。
黃葵,《孫子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89。
楊炳安,《《孫子》會箋》,鄭州:中州古籍,1986。
楊丙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孫子兵法》平裝通俗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劉開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譯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魏汝霖,《孫子今註今譯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

三、孫臏兵法譯注專書
呂育禎,《孫臏兵法》,臺南:文國書局,1996。
李均明,《孫臏兵法譯注》,石家莊:河北人民,1992。
李京,《齊孫子兵法解》,北京:中國書店,1990。
李興斌、邵斌,《孫臏兵法譯注》,濟南市:齊魯書社,2009。
辛錦俊,《孫臏兵法》,臺北:星光出版社,1980。
姜亦青,《孫臏兵法》,臺北:東門出版社,1987。
徐培根、魏汝霖,《孫臏兵法註釋》,臺北:黎明文化,1976。
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84。
郭乃禎,《孫臏兵法》,臺南:西北出版社,1998。
傅振倫,《孫臏兵法譯注》,成都:巴蜀書社,1986。
楊玲編著,《《孫臏兵法》解讀》,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
榮挺進、李丹,《〈孫臏兵法〉白話今譯》,北京:中國書店,1994。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孫臏兵法》平裝通俗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劉心健,《孫臏兵法新編注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
劉開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譯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鄧澤宗,《孫臏兵法注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
霍印章,《孫臏兵法淺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
瀋陽部隊孫臏兵法注釋組,《孫臏兵法注釋》,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75。

四、相關古籍譯注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先謙,《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
何休,《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2。
宋開霞、邵鴻、徐勇,《銀雀山漢墓竹簡校本:六韜新釋、尉繚子新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李步嘉,《越絕書校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李昉,《太平御覽》,收錄於《四部叢刊‧三編‧子部》第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李淳風,《乙巳占》,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李解民,《尉繚子譯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姚明煇撰、馬慶洲整理,《漢書藝文志注解》,收錄於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四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姚振宗輯錄,《七略別錄佚文》一卷,上海:上海古籍,2008。
姜義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0。
洪頤煊輯錄,《劉向別錄》一卷,收錄於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三十八之二《經典集林》卷十二、卷十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洪頤煊輯錄,《劉歆七略》一卷,收錄於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三十八之二《經典集林》卷十二、卷十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洪邁,《容齋隨筆‧郡縣用陰陽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宮夢仁,《讀書紀數略》,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1003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張金泉,《新譯尉繚子》,臺北:三民書局,2006。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臺北:臺灣商務,2001。
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第41冊,上海:中華書局,1934。
陳麗桂校注,《新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
陳曦譯注,《六韜》,北京:中華書局,2016。
傅紹傑,《吳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焦循,《孟子證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
華陸綜,《尉繚子注譯》,北京:中華書局,1979。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
黃懷信,《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虞世南,《北堂書鈔》,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889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臺灣開明書店編輯部,《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1991。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
劉春生,《尉繚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劉寅,《武經七書直解》,長沙:嶽麓書社,1992。
劉熙撰、王謨輯,《釋名》,臺北:大化書局。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駢宇騫,《銀雀山漢墓竹簡:晏子春秋校釋》,北京:書目文獻社,1988。
駢宇騫、李解民、盛冬鈴等譯注,《武經七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
鐘兆華,《尉繚子校注》,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

五、中文研究專書
于汝波主編,《孫子學文獻提要》,北京:軍事科學,1994。
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中國兵書集成1》,北京:解放軍出版社、遼寧書社,1987。
王力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司馬琪主編《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田旭東,《古代兵學文化探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任繼愈,《任繼愈文集》,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朱文鑫,《史記天官書恆星圖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李桂生,《諸子文化與先秦兵家》,湖南:岳麓書社,2009。
李浴日,《孫子兵法之綜合研究》,臺北:河洛圖書,1975。
李零主編,《中國兵書名著今譯》,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1992。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三聯書店,2004。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北京:三聯書店,2010。
李零,《蘭台萬卷:讀《漢書藝文志》》,北京:三聯書店,2011。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
李銳,《戰國秦漢時期的學派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2001。
李學勤,《重寫學術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邵鴻,《張家山漢簡《蓋廬》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姚際恒,《古今偽書考》,收錄於顧頡剛主編,《古籍考辨叢刊》第一集,北京:中華書局,1955,頁41-42(總頁313-314)。
胡文輝,《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
夏含夷Edward L. Shughnessy著、周博群等譯,《重寫中國古代文獻》,上海:上海古籍,2012。
孫子兵法國際學術討論會,《孫子新探——中外學者論孫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徐文助,《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與兵書略通考》,臺北:廣東出版社,1976。
徐復觀,《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題》,臺北:民主評論社,1961。
徐傳武,《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晏昌貴,《簡帛數術與歷史地理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張會,《銀雀山漢墓竹簡字形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
曹錦炎,《吳越歷史與考古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38-45》第五冊,飲冰室文集之三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89。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73-87》第十冊,飲冰室專集之八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
陳久金,《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01。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臺北:臺灣古籍,2001。
陳偉武,《簡帛兵學文獻探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下冊,臺北:巨流圖書,1995。
陶漢章,《孫子兵法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
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濟南:齊魯書社,2003。
傅舉有、陳松長編著,《馬王堆漢墓文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臺北:三民書局,1996。
復旦大學哲學系主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1999。
馮亞萍、馮喬,《孫氏《兵法》之兵陰陽》,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葉長淸,《漢書藝文志問答》,臺北:正中書局,1969。
解文超,《先秦兵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蒲慕州,《追尋一已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褚良才,《孫子兵法研究與應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趙逵夫,《古典文獻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3。
劉國忠,《五行大義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1994。
劉樂賢,《簡帛數術文獻探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劉樂賢,《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廣州:中山大學書版社,2004。
劉樂賢,《戰國秦漢簡帛叢考》,北京:文物,2010。
劉樂賢,《簡帛數術文獻探論》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鄭良樹,《竹簡帛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錢存訓,《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上海書店,2004。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2002。
羅秉祥主編,《先秦諸子與戰爭倫理》,香港:中華書局,2016。
嚴一萍,《帛書竹簡》,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1976。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顧頡剛主編,《中國古史研究叢書》古史辨,第五冊,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

六、中文期刊與專書論文
山東省博物館、臨沂文物組(吳九龍、畢寶啟),〈山東臨沂西漢墓發現《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等竹簡的簡報〉,《文物》1974年第2期,頁19-20。
文物編輯部,〈座談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1974第9期,頁45-49。
牛新房,〈《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校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09期,頁40-44。
王三峽,〈“日有八勝”與“天之八時” ——漢簡《蓋廬》詞語訓釋二題〉,《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08 年10月),頁17-19。
卡林諾斯基(Marc Kalinowski)著,方鈴譯,〈馬王堆帛書《刑德》試探〉,收錄於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一輯(廣州:中山大學,1995),頁82-110。
田旭東,〈張家山漢簡《蓋廬》中的兵陰陽家〉,《歷史研究》2002年第6期,頁167-171。
田旭東,〈“兵陰陽家”幾個問題的初步研究〉,收錄於氏著,《古代兵學文化探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頁90-102。
田旭東,〈新公佈的竹簡兵書——《蓋廬》〉,收錄於氏著,《古代兵學文化探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頁112-120。
田昌五,〈談臨沂銀雀山竹書中的田制問題〉,《文物》1986年02期,頁57-62。
白於藍,〈銀雀山漢簡校釋〉,《考古》2010年第12期,頁81-87。
白於藍,〈銀雀山漢簡〔貳〕校讀六記〉,《簡帛》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頁231-241。
任繼愈,〈先秦哲學無“六家”──讀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原載於1963年5月31日《文匯報》,後收錄於氏著,《中國哲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頁431-435。
任繼愈,〈《孫臏兵法》的哲學思想〉,《文物》1974年03期,頁47-55。
汝鳴,〈臨沂銀雀山漢簡《尉繚子》異文研究〉,《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7月(第27卷),頁168-170。
何炳棣,〈中國現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孫子兵法》〉,《歷史研究》1999年05期,頁72-89。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齊國法律考析〉,《史學集刊》1984年04期,頁14-20。
吳樹平,〈從臨沂漢墓竹簡《吳問》看孫武的法家思想〉,《文物》1975年04期,頁6-13。
呂思勉,〈辯梁任公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收錄於:顧頡剛主編,《中國古史研究叢書》第五冊,頁363-378。
李天虹,〈簡本《晏子春秋》與今本對讀劄記〉,《齊魯學刊》2009年03期,頁38-41。
李天虹,〈以簡本《晏子春秋》校讀傳本一則〉,《簡帛研究2010》(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頁24-27。
李若暉,〈銀雀山漢簡兵書《奇正》語詞劄記〉,《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頁204-209。
李零,〈關於銀雀山簡本《孫子》研究的商榷〉,《文史》第七輯(1979),頁23-34。
李零,〈銀雀山簡本孫子校讀舉例〉,《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4輯,頁299-316。
李零,〈《孫子》篇題木牘初論〉,《文史》第17輯(1983年),頁75-85。
李零,〈讀《孫子》札記〉,收錄於《孫子新探——中外學者論孫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頁189-206。
李零,〈道家與“帛書”〉,收錄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 馬王堆帛書專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頁386-394。
李零,〈讀銀雀山漢簡《三十時》〉,《簡帛研究》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1996年),頁194-210。
李零,〈重歸古典——兼說馮、胡異同〉,《讀書》2008年03期,頁21-31。
李零,〈從占卜方法的數字化看陰陽五行說的起源〉,收錄於氏著,《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頁62-72。
李零,〈讀《孫子》劄記〉,收錄於《吳孫子發微(典藏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頁414-440。
李銳,〈“六家”、“九流十家”與“百家”〉,《中國哲學史》2005年03期,頁6-13。後收錄於氏著,《戰國秦漢時期的學派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頁3-21。
李銳,〈近年西方漢學界對中國古代學派的研究〉,收入於氏著,《戰國秦漢時期的學派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頁64-119。
李學勤,〈記在美國舉行的馬王堆帛書工作會議〉,《文物》1979年11期,頁71-73。
李學勤,〈馬王堆帛書與《鶡冠子》〉,《江漢考古》,1983年第2期,頁51-56。
杜維明,〈郭店楚簡與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中國哲學》第20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頁1-6。
汪啟明,〈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通假字分析〉,《楚雄師專學報》1988年Z2期,頁57-63。
沈長雲,〈從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論及戰國時期的爰田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02期,頁1-7、14。
沈祖春,〈《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校讀札記〉,《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2016年02期),頁84-88。
周雯,〈銀雀山漢簡《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研究綜述〉,《簡帛》第七輯(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上海:上海古籍,2012),頁321-342。
明茂修,〈銀雀山漢墓竹簡文獻學研究綜述〉,《濱州學院學報》2016年01期,頁5-9。
邵鴻,〈《六韜》校讀札記(七則)〉,《南方文物》1998年01期,頁58、61。
邵鴻,〈春秋軍事術數考述——以《左傳》為中心〉,《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0卷第1期(1999年3月),頁45-51。
邵鴻,〈中國古代對軍事術數和兵陰陽家的批判〉,《史林》2000年第3期,頁48-56。
邵鴻,〈兵陰陽家與漢代軍事〉,《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頁81-90。
邵鴻,〈神權壟斷的悖論:中國古代國家對術數活動的限制與兩難——側重於兵陰陽學方面〉,《天津社會科學》2002 年第1期,頁132-138。
洪德榮,〈《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地典》研究〉,《華學》第十二輯《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慶賀專號》(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
胡文輝,〈銀雀山漢簡《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釋證〉,《簡帛研究》第三輯(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1998年),頁267-278。後收錄於氏著,《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頁289-304。
胡文輝,〈釋“歲”——以睡虎地《日書》為中心〉,收錄於氏著,《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頁88-134。
胡文輝,〈馬文堆帛書《刑德》乙篇研究〉,收錄於氏著,《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頁159-273。
胡鶯,〈《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臏兵法》訛誤辨正〉,《青年文學家》2009年18期,頁45-46。
胡鶯、杜健,〈《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臏兵法》訛誤辨正二則〉,《科技信息》2009年26期,頁518。
苟曉燕、張顯成,〈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詞彙研究〉,《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頁65-143。
唐建立,〈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軍語簡釋〉,《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頁413-423。
唐德正,〈從銀雀山漢簡看王念孫對《晏子春秋》的校勘〉,《管子學刊》2004年第4期,頁91-93。
唐蘭,〈《黃帝四經》初探〉,《文物》1974年第10期,頁48-52。
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鬥爭的關係〉,《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頁7-38。
徐凌,〈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詞語札記——兼談《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之不足〉,《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04期,頁76-78。
徐凌,〈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詞語雜札〉,《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5卷02期,頁88-89。
徐淩、孫尊章,〈銀雀山漢簡文獻《田法》法律思想淺探〉,《邊緣法學論壇》2006年01期,頁52-55。
晏昌貴,〈虎溪山漢簡《閻氏五勝》校釋〉,收錄於氏著,《簡帛數術與歷史地理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頁95-103。
高友謙,〈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篇題木牘異議〉,《濱州學院學報》2012年05期,頁103-105。
高友謙,〈《銀雀山漢墓竹簡》校勘七則〉,《濱州學院學報》2014年02期,頁10-12。
高貴峰,〈古墓遺珍——銀雀山漢墓竹簡新整理二則〉,《湘潮(下半月)》2007年11期,頁46-47。
崔永東,〈銀雀山漢簡中反映的刑法思想〉,《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03期,頁40-46。
崔永東,〈竹簡兵書中的兵家法律思想研究〉,《法學家》2006年02期,頁53-59。
常弘,〈讀臨沂漢簡中《孫武傳》〉,《考古》1975年04期,頁210-212。
張文智,〈從出土文獻看京房“六十律”及“納甲”說之淵源〉,《周易研究》2015年5期,頁29-37。
張金光,〈從銀雀山竹書《田法》等篇中看國家授田制〉,《管子學刊》1990年04期,頁54-58。
張金光,〈銀雀山漢簡中的官社經濟體制〉,《歷史研究》2001年05期,頁54-64。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文物》1985年第1 期,頁9-15。
張新云,〈《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數量詞研究〉,《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頁68-73、92。
張會,〈銀雀山漢簡字形與漢字源流辨正〉,《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2期,頁77-80。
張震澤,〈《孫臏兵法‧官一》試解〉,《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01期,頁54-67。
張震澤,〈《孫臏兵法‧陳忌問壘》校理〉,《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01期,頁87-90。
張震澤,〈《孫臏兵法‧威王問》篇校理〉,《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04期,頁89-96。
張震澤,〈《孫臏兵法‧篡卒》篇校理〉,《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5期,頁90-91、83。
張震澤,〈《孫臏兵法‧八陳》校理〉,《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頁78-80。
張顯成、余濤、苟曉燕,〈《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校核記〉《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頁554-559。
張顯成、庄利果,〈《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校勘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02期,頁53-57。
曹錦炎,〈論張家山漢簡《蓋廬》〉,收錄於氏著,《吳越歷史與考古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頁35-51。
梁啟超,〈評胡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哲學(北京)》1922年第7期,頁1-18。
梁啟超,〈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書後〉,收錄於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73-87》第十冊(飲冰室專集之八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頁1-4。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收錄於顧頡剛主編,《中國古史研究叢書》第五冊,頁343-362。
連劭名,〈張家山漢簡《蓋廬》考述〉,《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2期,頁64-71、88。
連劭名,〈銀雀山漢簡陰陽災異書研究〉,《考古》2005年04期,頁64-68。
連劭名,〈銀雀山漢簡《占書》述略〉,《考古》2007年08期,頁62-67。
連劭名,〈銀雀山漢簡《曹氏陰陽》研究〉,《中原文物》2007年02期,頁66-71。
連劭名,〈銀雀山漢簡研究(九種)〉,收錄於黃留珠、魏全瑞编,《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五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頁197-213。
連劭名,〈銀雀山漢簡《五音之居》與古代的風占術〉,《出土文獻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124-131。
連劭名,〈銀雀山漢簡《定心固氣》與孟子思想〉,《華夏考古》2010年01期,頁110-114、128。
連劭名,〈銀雀山漢簡《兵令》校釋〉,《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04期,頁49-53。
郭化若,〈孫子兵法之初步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會報告題綱〉,收錄於司馬琪主編《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頁31-62。
郭沫若,〈釋干支〉,見氏著《甲骨文字研究》,收錄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頁155-340。
郭偉民、張春龍,〈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01期,頁51。
郭麗,〈銀雀山《王兵》與《管子》相關篇章的互証〉,《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頁99-102。
陳二林,〈《孫子兵法》的哲學基礎〉,《濱州學報》第30卷第4期(2014年8月),頁1-6。
陳久金,〈北斗星柄指向考〉,收錄於氏著,《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01),頁449-457。
陳侃理,〈從陰陽書到明堂禮——讀銀雀山漢簡《迎四時》〉,《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01期,頁363-380、398。
陳松長,〈帛書《刑德》略說〉,收錄於李學勤主編,《簡帛研究》第一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頁96-107。
陳松長,〈帛書《刑德》丙篇試探〉,收錄於李學勤主編,《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市:廣西敎育出版社,1998),頁96-107。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刑德》甲、乙本的比較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頁75-84。
陳松長,〈銀雀山兵陰陽書與馬王堆兵陰陽書之比較〉,收錄於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頁155-160。
陳偉武,〈銀雀山漢簡考釋十則〉,收入於《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頁682-695。
陳偉武,〈銀雀山漢簡考釋三則〉,《中國語文》1996年01期,頁68-69。
陳偉武,〈銀雀山漢簡通假字辨議〉,《古漢語研究》1997年03期,頁77-80。
陳偉武,〈銀雀山漢簡釋讀小札〉,《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2015),頁493-497。
陸達節,〈歷代兵書述略〉,《建國月刊(上海)》1934年第10卷第5期,頁1-13。
陸繼鵬,〈簡本《孫臏兵法》兵陰陽思想探析〉,《軍事歷史》2012年02期,頁20-24。
單育辰,〈1900年以來出土簡帛一覽〉,《簡帛》第一輯,2006,頁481-513。
曾小鵬,〈銀雀山漢墓《晏子》中的副詞〉,《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26卷01期,頁118-119。
曾憲通,〈試談銀雀山漢墓竹書《孫子兵法》〉,《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05期,頁1-11。
程少軒,〈馬王堆帛書《刑德》、《陰陽五行》諸篇曆法研究——以《陰陽五行》乙篇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7本第2分(2016年6月),頁313-344。
程浩,〈銀雀山漢墓一號木牘重審〉,《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頁134-140。
馮小紅、劉書增,〈春秋末年晉國六卿田制和稅制再研究——以臨沂銀雀山漢簡《吳問》篇為中心〉,《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年01期,頁27-34。
馮友蘭,〈論“六家”〉,《哲學研究》1959年11-12期,頁69-75。
馮勝君、張海波,〈銀雀山漢簡“繳張”新解〉,《簡帛》2015年01期,頁243-245。
黃文杰,〈銀雀山漢簡異構字探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頁50-60。
黃珊,〈關於銀雀山漢簡“無”“无”“毋”從混用到分化的歷史思考〉,《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頁45-53。
黃樸民,〈五行問題與《孫子兵法》——《孫子》戰國色彩補証之一〉,收錄於《孫子新探——中外學者論孫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頁207-218。
黃樸民,〈《孫子兵法》研究一百年〉,《管子學刊》2003年04期,頁87-93。
黃樸民,〈韓信“背水陣”勝因新探——古代兵法與經典戰例考察札記之一〉,《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4卷第3期(2004年5月),頁1-5。
黃樸民,〈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之文獻學价值芻議〉,《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頁116-125。
楊兆榮,〈銀雀山竹書田法同于李悝田法——與田昌五先生商榷〉,《思想戰線》1996年03期,頁87-94。
楊安,〈《銀雀山漢墓竹簡〔貳〕》釋文校訂和相關問題的說明〉,《簡帛》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頁425-432。
楊安,〈銀雀山漢簡《不時之應》小議〉,《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三輯(上海:中西書局,2014),頁361-368。
楊安,〈銀雀山漢簡“天地八風圖”的再復原及相關說明〉,《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年01期,頁56-64。
楊帆,〈《銀雀山漢簡〔貳〕》(991-1621)否定副詞初探〉,《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04期,頁111-114。
楊作龍,〈銀雀山竹書《田法》芻議〉,《洛陽師專學報》1987年01期。
楊英,〈銀雀山漢簡《陰陽時令占候類》中的納音術初探〉,《簡帛研究二00六》(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155-168。
楊善群,〈《孫臏兵法》結構體例探討——與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商榷〉,《管子學刊》1996年04期,頁71-76。
楊善群,〈“爰田”是什麼樣的土地制度——兼論銀雀山竹書《田法》〉,《學習與探索》2009年01期,頁213-217。
詹立波,〈《孫臏兵法》殘簡介紹〉,《文物》1974年03期,頁40-46。
詹立波,〈略談臨沂漢墓竹簡《孫子兵法》〉,《文物》1974年12期,頁13-19。
達知,〈竹簡《孫臏兵法》法律思想述略〉,《中外法學》1997年05期,頁76-79。
鄔可晶,〈銀雀山漢簡“陰陽時令、占候之類”叢札〉,《出土文獻》第七輯2015年02期,頁216-226。
寧墨公,〈古代兵書管窺〉,《黃埔(重慶)》1939年第2卷第23期,頁2-4。
熊劍平,〈從銀雀山漢墓竹簡看《孫子》的早期注釋情況〉,《軍事歷史》2011年03期,頁28-34。
福田一也,〈張家山漢簡《蓋廬》中的黃帝與陰陽流兵法〉,《文與哲》第十二期(2008年6月),頁173-192。
褚良才,〈銀雀山漢簡與《孫武兵法》八十二篇校略〉,《報刊之友》1998年01期,頁41-48。
趙科學,〈銀雀山漢簡所見“殺士”試解〉,《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頁54-58。
趙逵夫,〈《孫臏兵法》校補》〉,《文史》第39輯(1994),頁43-57。
趙逵夫,〈《銀雀山漢墓竹簡》原列《孫臏兵法》下編十五篇校補〉,《文史》第44輯(1998),頁201-211。
趙德,〈銀雀山漢簡“陰陽時令、占候之類”中的偏正短語〉,《學行堂語言文字論叢》第一輯(2011),頁171-179。
齊思和,〈孫子著作時代考〉,《燕京學報》第26期(1939年12月),頁176-190,284-285。
劉小文,〈銀雀山漢簡《尉繚子》詞語短札〉,《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頁391-398。
劉小文,〈銀雀山漢簡《尉繚子》文字二題〉,《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4期,頁58-59、94。
劉小文,〈銀雀山漢簡《尉繚子》字詞雜考〉,《古漢語研究》2005年02期,頁82-85。
劉小文,〈《孫臏兵法校理》獻疑〉,《圖書館雜誌》,2007年06期,頁77-79、73。
劉小文,〈中國古代複音軍事用語語法結構特點試析——以《銀雀山漢墓竹簡〔壹〕》為例〉,《語文建設》2012年24期,頁52-53。
劉小文,〈釋銀雀山漢簡《尉繚子》“北”〉,《蘭臺世界》2013年06期,頁15-16。
劉桓,〈讀孫臏兵法札記〉,《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頁188-193。
劉海年,〈戰國齊國法律史料的重要發現——讀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法學研究》1987年02期,頁72-82。
劉國忠,〈《五行大義》校文〉,見氏著,《五行大義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附錄五。
劉增貴,〈秦簡《日書》中的出行禮俗與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3分(2001年9月),頁503-541。
劉增貴,〈睡虎地秦簡《日書》〈土忌〉篇數術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第4分(2007年12月),頁671-705。
劉增貴,〈禁忌:秦漢信仰的一個側面〉,《新史學》第18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1-70。
劉樂賢,〈五行三合局與納音說——讀饒宗頤先生《秦簡中的五行說與納音說》〉,《江漢考古》1992年01期,頁89-91。
劉樂賢,〈馬王堆漢墓星占書初探〉,收錄於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一輯(廣州:中山大學,1995),頁111-121。
劉樂賢譯,〈論銀雀山文獻的復原及其與道家黃老學派的關係〉,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研究譯叢》第2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頁82-128。
劉樂賢,〈從出土文獻看兵陰陽〉,《清華中文學林》第一期(2005年4月),頁1-16。
劉曦蔚,〈《銀雀山漢簡〔貳〕》(簡1622-2160)副詞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6月,頁60-64。
潘俊杰,〈戰國中晚期之雜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104-106。
蔡偉,〈《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定心固氣》補釋一則〉,《簡帛》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頁247-252。
談今,〈中國歷代兵書述略〉,《文獻》1981年01期,頁242-255。
鄭子良,〈銀雀山漢墓竹簡研究綜述〉,《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三輯(上海:中西書局,2014),頁369-394。
鄭良樹,〈論銀雀山出土孫子佚文〉,《書目季刊》第10卷2期(1976年9月),頁153-163。
鄭良樹,〈論《孫子》的作成時代〉,收錄於氏著,《竹簡帛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72-73。
曉菡,〈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概述〉,《文物》1974年第9期,頁40-44。
蕭旭,〈《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校補(之一)〉,《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九輯(2012),頁250-259。
蕭旭,〈銀雀山漢簡《十陳》“鉤行之陳”正詁〉,《古籍研究》2009年Z1期,頁27-28。
遵信,〈《孫子兵法》的作者及其時代——談談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孫子兵法》竹簡的出土〉,《文物》1974年12期,頁20-24。
閻盛國,〈銀雀山漢簡所見風俗觀念與風俗治理〉,《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4期,頁103-108。
駢宇騫、吳九龍,〈《晏子春秋》十八章校議(節選)〉,《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01期,頁329-338。
薛夢瀟,〈從銀雀山漢簡《迎四時》看先秦秦漢時期的迎氣禮制〉,《楚地簡帛思想研究》第四輯(武漢:崇文書局,2010),頁254-264。
藍永蔚,〈《孫子兵法》時代特徵考辨〉,《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3期,頁177-201。
魏汝霖,〈大陸漢墓出土《孫子兵法》殘簡釋文之硏究〉,《東方雜誌》復刊第九卷第三期(1975年9月),頁35-39。
羅福頤,〈臨沂漢簡概述〉,《文物》1974年第2期,頁32-35。
羅福頤,〈臨沂漢簡所見古籍概略〉,《古文字研究》第1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10-51。
羅福頤,〈臨沂漢簡通假字表〉,《古文字研究》第1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55-73。
譚步雲,〈銀雀山漢簡本晏子春秋補釋〉,《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436-439。
關鋒,〈孫子軍事哲學思想研究〉,收錄於司馬琪主編《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頁101-131。
嚴一萍,〈孫臏兵法釋文〉,收錄於《帛書竹簡》(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1976),頁127-160。
蘇德愷,〈司馬談所創造的“六家”概念〉,《中國文化》第七期(1992年2期),頁134-135。
饒宗頤,〈秦簡中的五行說與納音說〉,《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261-280;後收錄於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455-472。
饒宗頤,〈馬王堆《刑德》乙本九宮圖諸神釋——兼論出土文獻中的顓頊與攝提〉,收錄於李學勤主編,《簡帛研究》第一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頁89-95。
饒宗頤,〈談銀雀山簡《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簡帛研究》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頁113-119。

七、臺灣學位論文
岑丞丕,《先秦兵陰陽家問題探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洪德榮,《先秦兩漢傳世及出土文獻中的兵學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
劉瑩真,《《孫臏兵法》之兵學思想》,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龐壯城,《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所見陰陽、五行類出土文獻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八、大陸學位論文
方姍姍,《《孫臏兵法》文學性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汝鳴,《銀雀山漢墓竹簡異文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6。
李豐娟,《《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形聲字研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7。
胡鶯,《漢簡《孫臏兵法》研究》,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5。
范紅麗,《《銀雀山漢墓竹簡〔貳〕》通假字研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2。
唐金玲,《銀雀山漢簡異寫字與異構字研究》,曲阜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1。
秦然,《《司馬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軍事思想比較研究》,鄭州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7。
耿雪敏,《先秦兵陰陽家研究》,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2014。
張妍,《《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臏兵法》集釋》,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
張海波,《銀雀山漢簡兵書類文獻校釋》,吉林大學,中國史,博士論文,2015。
曹磊,《銀雀山漢簡文字構形系統研究》,河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4。
陳要男,《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用字研究》,新疆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2。
程少軒,《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11。
楊安,《《銀雀山漢墓竹簡‧佚書叢殘》集釋》,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趙冬梅,《《晏子春秋》單音節動詞配價研究》,浙江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1。
趙強,《銀雀山漢簡《六韜》詞匯研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
劉小文,《《尉繚子》軍事用語研究》,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3。
劉征,《銀雀山漢簡筆形變化系統研究》,河北師範大學, 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5。
劉卿,《《孫臏兵法》修辭格研究》,蘭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7。
蔣魯敬,《銀雀山漢墓竹簡《尉繚子》《晏子》《六韜》集釋》,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
韓婷,《銀雀山漢簡佚書連詞研究》,曲阜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3。
蘇成愛,《《孫子》文獻學研究》,安徽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12。

九、英文專書
Meyer, Dirk, Philosophy on bamboo : text and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in early China. Leiden ; Boston : Brill, 2012.
Rand, Christopher C., Military Thought in Early China.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7.
Shaughnessy, Edward L., Rewriting early Chinese texts.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

十、英文期刊論文
Csikszentmihalyi, Mark and Nylan, Michael, “Constructing Lineages and Inventing Traditions through Exemplary Figures in Early China”, T''oung Pao, Second Series, Vol. 89, Fasc. 1/3 (2003), pp. 59-99.
Kalinowski, Marc, translated by Phyllis Brooks, “The Xingde Texts from Mawangdui”, Early China 23-24(1998-99), pp.125-202.
Milburn, Olivia, “Gai Lu: A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on a Yin-Yang Military Text Excavated from Tomb M247, Zhangjiashan”, Early China, Vol. 33/34 (2010–2011), pp. 101-140.
Smith, Kidder, “Sima Tan and the Invention of Daoism, ‘Legalism,’ ‘et cetera’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62, No. 1 (Feb., 2003), pp. 129-156.
Yates, Robin D.S., “The Yin-Yang Texts from the Yinqueshan : An Introduction and Partial Reconstruction, with Notes on their Significance in Relation to Huang-Lao Daoism”, Early China, Volume 19 (1994) :75-144.

十一、日文期刊論文
石井真美子,「張家山漢簡『蓋廬』に見られる兵陰陽についての一考察」,中國藝文研究會『學林』第46・47號(2008年3月),頁67-98。
石井真美子,「『銀雀山 墓竹簡〔貳〕』と『銀雀山 簡釋 』の相」,《立命館白川靜記念東洋文字文化研究紀要》第五號(2011年6月),頁15-24。
石井真美子,「『銀雀山漢墓竹簡〔貳〕』‧『銀雀山漢簡釋文』簡番號對照表(一)」,中國藝文研究會『學林』第53-54號(2011年12月)(京都:中國藝文研究會),頁60-115。
石井真美子,「『銀雀山漢墓竹簡〔貳〕』‧『銀雀山漢簡釋文』簡番號對照表(二)」,中國藝文研究會『學林』第55號(2012年6月),頁1-47。
石井真美子、村田進、山内貴,「『銀雀山漢墓竹簡〔貳〕』譯注(一)」,中國藝文研究會『學林』第60號(2015年3月)。
石井真美子、村田進、山内貴,「『銀雀山漢墓竹簡〔貳〕』譯注(二)」,中國藝文研究會『學林』第61號(2015年11月)。
石井真美子、村田進、山内貴,「『銀雀山漢墓竹簡〔貳〕』譯注(三)」,中國藝文研究會『學林』第62號(2016年3月)。
石井真美子、村田進、山内貴,「『銀雀山漢墓竹簡〔貳〕』譯注(四)」,中國藝文研究會『學林』第63號(2016年11月)。
石井真美子、村田進、山内貴,「『銀雀山漢墓竹簡〔貳〕』譯注(五)」,中國藝文研究會『學林』第64號(2017年3月)。
福田一也,「張家山漢簡『蓋廬』における兵権謀家的思想」,東北大学国際文化学会『国際文化研究』第15號(2009年3月),頁1-14。

十二、其他
谷中信一,〈銀雀山簡墓竹簡論文目録稿(1975~2008)〉。http://mcm-www.jwu.ac.jp/~skproject/about/publication/pdf/4th-15.pdf
洪德榮,〈北大漢簡《節》篇“十二勝”中的“夷”地小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2017-1-16),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972
孫文龍,〈《孫子兵法》中的兵陰陽思想〉,見「山東孫子研究會」(2012- 07-30),http://www.sunzistudies.com/show.asp?id=22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龐壯城,〈北大漢簡《節》考釋零箋〉,簡帛網(2015-11-25)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7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