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中期臺灣糧價變動及其因素試析(1738-1850)
作者:謝美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eh, Mei-e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業鍵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臺灣糧價糧價清單可靠性評估糧價陳報時間數列長期趨勢耕地輪作制度人口糧食糧食豐嗇貨幣銀錢比價上升期下降期TaiwanGrain PriceTime SeriesSecular TrendQingRotation Systemcurrencysilverpopul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19
本文定位為清代臺灣糧價史的基礎研究,包括不同糧價史料的整建、檢驗糧價史料的可靠性、建立糧價時間數列、進行時間數列分析,以及解釋糧價變動;為利用現今最重要的糧價史料——清代糧價清單上的價格數據,取自王業鍵編的「清代糧價資料庫」和「抄檔」——所做的研究。
以往清代臺灣糧價史研究的不足在於:(1)糧價史料利用不充分,尤其是糧價清單的運用;(2)長期而言,糧價究竟是上升或下降,沒有清楚解決;(3)對糧價長期變動的因素,缺乏具體的解釋、驗證。這種情形實是基礎研究缺乏。所謂基礎研究,是指運用可靠而完整的糧價史料,檢測糧價數據,據此建立一個糧價時間數列,再以此數列分析價格的各種變動,並且對糧價何以如此變動,尋求合理的解釋因素。本文以臺灣史學界向來感到陌生的「新」糧價史料——王業鍵編的「清代糧價資料庫」和「抄檔」兩個資料庫為主,試圖解決以上三項「老」問題。
筆者從資料庫取得「臺灣府」六個糧價數列,經過可靠性評估後,以中米數列一七三八至一八五○年做為分析斷限;並依其升降變動,區分為上升期(1738-1838)、下降期(1839-1850)兩個時期。
其次,針對這兩個時期的糧價長期變動趨勢進行解釋,就耕地、人口、糧食運輸及貨幣四個因素加以考察。結果證實:1. 在糧價上升期(1738-1838),糧價波動較受糧食流通與貨幣因素的影響。雖然此時期耕地增加漸落後於人口增加,但人口因素對此期糧價上升的作用並不強烈,因為臺地仍有大量糧食輸出(十八世紀中晚期約輸出米100萬石),可知糧食輸出量的增加所起的作用大於人口與耕地。另外,此期由於官方事務的運作(財政、軍餉)和臺地對外貿易興盛,銀兩和銀元流入增加,與糧價逐步緩緩上升趨勢相同,故貨幣因素可解釋糧價的上升。2. 在糧價下降期(1839-1850),糧價波動明顯受貨幣因素所左右。此時期糧食仍然有輸出,惟數量趨減,與糧價下降趨勢一致,表示糧食輸出量對此時期糧價下降的影響較微;而且此期的人口為增加,也不能解釋糧價趨低現象,故只有貨幣因素最能解釋,因為銀價在這十一年間趨貴,使得糧價水平反而趨降。可以這麼說,本文釐清了四種因素在不同階段對臺灣糧價數列的影響程度,也進一步證實:從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糧食流通(輸出量)與貨幣因素對糧價長期變動趨勢的作用,遠比人口和耕地因素為大。
徵引書目
一、檔案、實錄
洪安全主編,《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2003年。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1995年。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年。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1997年。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奏摺檔臺灣史料》,光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1977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1980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199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宮中檔光緒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1975年。
《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300種,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以下書目,凡來源為臺灣文獻叢刊者皆同此,不另註明)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5-199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倉儲》,影印本,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7年。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
「軍機處全宗(1729-1911)」之「軍機處錄副雍正、乾隆朝」,全文影像,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軍機處錄副奏摺•嘉慶朝•農業類》,微卷編號137-15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軍機處錄副奏摺•道光朝•農業類》,微卷編號232、243、24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軍機處錄副奏摺•咸豐朝•農業類》,微卷編號31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軍機處錄副奏摺•同治朝•農業類》,微卷編號369、37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軍機處錄副奏摺•補遺二十一專題》,微卷編號68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軍機處錄副奏摺•屯墾、雨雪糧價》,微卷編號68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軍機處錄副奏摺:全國水利雨水自然災害資料》,微卷編號692-714,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18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北京市天龍長城文化藝術公司編,《清代臺灣檔案史料全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題本:戶口人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題本:倉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題本:糧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題本:物價、工價、息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題本:雨水收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內閣大庫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匯奏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
「內閣漢文題本:北大移交部分」,微卷編號56、91、97、109、113、121、122,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黃冊:戶部民穀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黃冊:戶部倉場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黃冊:清代農業生產收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臺案彙錄乙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73種。
《臺案彙錄丙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76種。
《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
《臺案彙錄辛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5種。
《臺案彙錄庚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0種。
《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金融史料組編,《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第一輯,《清政府統治時期(1840-1911)》,2冊,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朱壽朋纂,《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277種。
劉銘傳,《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第276種。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編,《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5年。
《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95種。
《清高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86種。
《清仁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87種。
《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清宣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88種。
《清德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93種。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北京市天龍長城文化藝術公司編,《臺灣史料輯》,13冊,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張本政主編,《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二、制書
《清朝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務書館,1935年,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務書館,1987年,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于敏中等纂修,《清代各部院則例‧欽定戶部則例‧乾隆朝》,乾隆46年纂,1781年,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欽定戶部則例》,道光11、18年校刊,1838年,刻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各部院條例冊》,刻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福建省例》,臺灣文獻叢刊第199種。
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4-1995年。
托津纂,《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
《清會典臺灣事例》,臺灣文獻叢刊第226種。
三、文編、奏稿、清史稿
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上海:廣百宋齋校印,1891年,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上海:廣百宋齋校印,1891年,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饒玉成,《皇朝經世文續編》,光緒8年(1882)補刻續編江右饒氏雙峰書屋刊本,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盛康,《皇朝經世文續編》,思刊樓刊版,1897年,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麥仲華,《皇朝經世文新編》,上海:大同譯書局刊,1898年,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求是齋,《皇朝經世文編五集》,據光緒28年(1902)宜今室石印,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佚名編,《嘉慶年間奏稿》,抄本,北京國家圖書館文津分館藏。
程祖洛、魏元烺著,《程祖洛魏元烺奏稿》,抄本,北京國家圖書館文津分館藏。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
趙爾巽、柯劭忞等撰,《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臺灣文獻叢刊第243種。
趙爾巽等撰,《新校本清史稿》,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7Etdbproj/handy1/。
四、方志
不著撰人,《臺灣通志》,光緒21年(1895),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
尹士俍著,李祖基點校,《臺灣志略》,乾隆3年(1738)序,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六十七、范咸纂輯,《重修臺灣府志》,乾隆12年(1747)序,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乾隆17年(1752),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乾隆29年(1764)序,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
王禮主修、陳文達編纂,《臺灣縣志》,康熙59年(1720),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乾隆29年(1764),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
李汝和主修,王世慶整修,《臺灣省通志》,卷1,《土地志‧疆域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李汝和主修,陳世慶整修,《臺灣省通志‧經濟志‧物價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李汝和主修,陳紹馨原修,莊金德增修及整修,《臺灣省通志》,卷2,《人民志‧人口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光緒20年(1894),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康熙57年(1718)增補刊行,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
周凱,《廈門志》,道光12年(1832)序,臺灣文獻叢刊第95種。
周鍾瑄修,陳夢林等編纂,《諸羅縣志》,康熙56年(1717)序,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
周璽,《彰化縣志》,道光9-10年(1829-1830),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
林焜熿,《金門志》,光緒8年(1882),臺灣文獻叢刊第80種。
林豪、潘文鳳,《澎湖廳志》,光緒19年(1893),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
林學增等修,吳錫璜等纂,《同安縣志》,1929年鉛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林謙光,《臺灣紀略附澎湖》,收於杜臻等,《澎湖臺灣紀略》,康熙22年至乾隆5年(1683-1740),臺灣文獻叢刊第104種。new window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道光17年(1837)序,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
胡建偉,《澎湖紀略》,乾隆36年(1771)序,臺灣文獻叢刊第109種。
胡傳,《臺東州采訪冊》,光緒20年(1894),臺灣文獻叢刊第81種。
孫爾準等修、陳壽祺纂,《福建通志臺灣府》,道光9年(1829),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
高拱乾,《臺灣府志》,康熙35年(1696)刊,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
屠繼善,《恒春縣志》,光緒20年(1894),臺灣文獻叢刊第75種。
連橫,《臺灣通史》,1918年序,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
陳文達編纂,《鳳山縣志》,康熙59年(1720),臺灣文獻叢刊第124種。
陳衍纂輯,《臺灣通紀》,1922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20種。
陳國瑛等,《臺灣采訪冊》,道光10年(1830),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
陳培桂,《淡水廳志》,同治10年(1871),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咸豐2年(1852)刊,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
陳壽祺纂,《福建通志》,道光9年(1829),同治10年(1871)重刊本,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福建通志局修,沈瑜慶、陳衍纂,《福建通志》,出版者不詳,1938年刊竣。
劉良璧輯,《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乾隆6年(1741)序,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
蔣毓英著,陳碧笙校注,《臺灣府志校注》,康熙23-28年(1684-1689),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5年。
蔣鏞,《澎湖續編》,道光12年(1832)序,臺灣文獻叢刊第115種。
鄭用錫纂輯,《淡水廳志稿》,道光年間(1821-1850),臺灣歷史文獻叢刊方志類,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光緒24年(1898),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
盧德嘉彙纂,《鳳山縣采訪冊》,光緒20年(1894),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
薛凝度修,吳文林纂,《雲霄廳志》,嘉慶21年(1816)修,1935年鉛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五、統計資料、海關報告、調查報告
王業鍵編,「清代糧價資料庫」。
王業鍵編,「抄檔」(「清代糧價數據庫」)。
Montgomery, P. H. S.著,謙詳譯,〈1882-1891年臺灣臺南海關報告書〉,見《臺灣經濟史六集》,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臺北:古亭書屋影印出版,1979年,下冊,頁108-132。
Morse, H. B. 著,謙詳譯,〈1882-1891年臺灣淡水海關報告書〉,見《臺灣經濟史六集》,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下冊,頁85-107。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主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
《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
《臺灣私法商事編》,臺灣文獻叢刊第91種。
李讓禮,《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灣文獻叢刊第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明治44年,1911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戴國煇解題,《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昭和13年,1938年;復刻版,東京:綠蔭書房,1986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年。
黃登忠主編,《臺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第二篇,《近百年來糧食統計資料》,臺北:臺灣省政府糧食處,1997年。
嚴中平等編著,《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
中國地震歷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謝毓壽、蔡美彪主編,《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年。
六、文集、雜記、古文書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同治6年(1867),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
丁紹儀,《東瀛識略》,同治10年(1871)後,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日治初期(1895後),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
不著撰人,《明志書院案底》,收於詹雅能編撰,《明志書院沿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年。
不著撰人,《清初海疆圖說》,雍正初年(1723後),臺灣文獻叢刊第155種。
王石鵬,《臺灣三字經》,光緒26年(1900),臺灣文獻叢刊第162種。
王連茂、葉恩典整理,《泉州臺灣張士箱家族文件匯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康熙48年(1709)序,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
吳子光,《一肚皮集》,光緒元年(1875),收於王國璠總輯,高志彬主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臺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吳子光,《臺灣紀事》,光緒3年(1877),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
吳桭臣,《閩遊偶記》,康熙52-54年(1713-1715)間,見季麒光等,《臺灣輿地彙鈔》,康熙23年至光緒20年、日治初期(1684-1894、1895後),臺灣文獻叢刊第216種。
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選》,同治5年(1866),臺灣文獻叢刊第194種。
李元春,《臺灣志略》,咸豐年間(1851-1861),臺灣文獻叢刊第18種。new window
李桓,《清耆獻類徵選編》,同治年間(1862-1874),臺灣文獻叢刊第230種。
李鴻章著,吳汝綸輯,《李文忠公選集》,光緒34年(1905),臺灣文獻叢刊第131種。
村上玉吉編,《南部臺灣誌》,昭和9年(1934)排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周凱,《內自訟齋文選》,道光17年(1837),臺灣文獻叢刊第82種。
岸裡大社文書出版編輯委員會,《岸裡大社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3年。
姚瑩,《中復堂選集》,道光30年(1850)刊,臺灣文獻叢刊第83種。
姚瑩,《東溟奏稿》,道光18-23年(1838-1843),臺灣文獻叢刊第49種。
姚瑩,《東槎紀略》,道光9年(1829)序,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
施琅,《靖海紀事》,康熙元年至35年(1662-1696),臺灣文獻叢刊第13種。
郁永河著,方豪校勘,《裨海紀遊》,康熙36年(1697),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光緒17年(1891)序,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
孫元衡,《赤崁集》,康熙48年(1709)序,臺灣文獻叢刊第10種。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同治元年(1862)序,臺灣文獻叢刊第87種。
高賢治編著,《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年。
張偉仁、王世慶編,《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第1-10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
清廷臣奉敕撰,《欽定平定臺灣紀略》,乾隆53年(1788),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
許丙丁等,《清代臺灣(臺南)人物志》,臺南:臺南海東山房刊行,1958年。
郭柏倉,《閩產異錄》,光緒12年(1886),抄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陳盛韶,《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陳璸,《陳清端公文選》,光緒23年(1897)刊,臺灣文獻叢刊第116種。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黃典權,《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乾隆元年(1736)序,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
諸家,《臺灣詩鈔》,清末至日治,臺灣文獻叢刊第280種。
鄭兼才,《六亭文選》,嘉慶年間(1796-1820),臺灣文獻叢刊第143種。
錢儀吉,《碑傳選集》,道光年間(1821-1850),臺灣文獻叢刊第220種。
藍鼎元,《平臺紀略》,雍正10年(1732)再版序,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
藍鼎元,《東征集》,雍正10年(1732)序,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
魏源,《聖武記》,收於魏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校,《魏源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七、近人研究
(一)專書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一七○二——一九八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6年。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南天出版社,1997年。
王玉茹,《近代中國價格結構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春法主譯,《劍橋歐洲經濟史》,第4卷,《16世紀、17世紀不斷擴張的歐洲經濟》,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昭和3年,1928年。
朱維幹,《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
何炳棣,《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吳田泉,《臺灣農業史》,臺北: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李文治,《明清時代封建土地關係的鬆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李金明,《廈門海外交通》,廈門:鷺江出版社,1996年。
李祖基編著,《近代臺灣地方對外貿易》,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李國祁,《中國現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李國祁總纂,《臺灣近代史‧經濟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汪榮寶,《清史講義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21種。
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1957年。
林滿紅,《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8年。new window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清代臺灣海運發展史》,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姜濤,《中國近代人口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施堅雅主編,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施堅雅著,王旭等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new window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年。new window
洪敏麟、陳漢光、廖漢臣等編,《臺灣堡圖》,小冊,據1906-1931年間七次不同版本縮製,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年。
唐文基主編,《福建古代經濟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唐羽,《基隆顏家發展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年。
庫茨內斯(Simon Kuznets)著,林山木譯,《現代經濟成長》,臺北:今日世界出版社,1979年。
袁良義,《清一條鞭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馬若孟(Ramon H. Myers)著,陳秋坤、陳其南譯,《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Taiwan),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張侃,《互補聯動》,福州:海風出版社,2004年。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1991年。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張菼,《清代臺灣民變史研究》,臺北:臺灣銀行,1970年。new window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new window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new window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莊吉發,《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9年。new window
莊為璣、王連茂編,《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許雪姬,《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new window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支平,《民間文書與臺灣社會經濟史》,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陳正祥、段紀憲,《臺灣之人口》,臺北:臺灣銀行,1951年。new window
陳正祥編著,《中國歷史文化地理圖冊》,東京:原書房,1982年。
陳亦榮,《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1年。
陳在正,《臺灣海疆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希育,《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春聲,《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昭南,《雍正乾隆年間的銀錢比價變動(一七二三—九五)》,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66年。
陳秋坤,《淸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4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new window
陳超塵編著,《統計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1996年。new window
粘子英,《女真後裔在臺灣:粘氏宗族與彰化福興地區的發展》,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森田明,《清代水利史研究》,東京:亞紀書房,1974年。
費爾南•布羅代爾著,顧良、張慧君譯,《資本主義論叢》,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
黃秀政,《臺灣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new window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24)》,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詹雅能編撰,《明志書院沿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年。
臺南廳編,《南部臺灣誌》,明治35年(1902)殘抄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年。new window
蔡志展,《明清臺灣水利開發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鄧孔昭,《臺灣通史辨誤》,臺北:自立晚報,1991年。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new window
魏丕信著,徐建青譯,《18世紀中國的官僚與荒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德里克•弗拉德(Roderick Floud)著,王小寬譯,《計量史學方法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Historians)(Richard Clay, 1979)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Albrecht Worth著,周學普譯,《臺灣之歷史》,見《臺灣經濟史六集》,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臺北:古亭書屋影印出版,1979年,下冊,頁1-84。
岸本美緒,《清代中國の物價と經濟變動》,東京:研文出版,1997年,頁11-46。
Chuan, Han-sheng and Richard A. Kraus. Mid-Ch’ing Rice Markets and Trade: An Essay in Price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Davidson, James W. The Island of Formosa: Historical View From 1430 to 1900.(《二十世紀前臺灣滄桑錄》, or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 London: Macmillan, 1903.)中譯本:J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恒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據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臺北:臺灣銀行,1972年。
Lee, James Z. State and Economy in Southwest China, 1250 to 1850, unpublished.(”China’s Southwestern Frontier: State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250-1850, ”Ph. D. Thes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2.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Ng, Chin-keong. Trade and Society: The Amoy Network on the China Coast, 1683-1735,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erkins, Dwight H.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 1368-1968, Aldine Publishing Co., 1969.
Rawski, Thomas G. and Lillian M. Li ed.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Shepherd, John Robert.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 Press, 1993.
Viraphol, Sarasin.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Wang, Yeh-chien. 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Wilkinson, Endymion. Studies in Chinese Price History, (Ph. 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70),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80.
(二)論文
《臺南文化》編纂組,〈採訪記〉,《臺南文化》,第4卷第1期,1954年9月,頁70-79。
王世慶,〈十九世紀中葉臺灣北中部銀錢比價變動初探〉,收於陳秋坤、洪麗完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臺灣與華南社會(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頁141-172。
王世慶,〈十九世紀中後期臺灣北中部銀錢比價變動續探(1839-1895)〉,收於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8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頁239-268。
王世慶,〈十九世紀中葉臺灣北部農村金融之硏究:以興直堡銀主小租戶廣記爲例〉,收於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頁1-71。new window
王世慶,〈清代臺灣的米產與外銷〉,收於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頁93-129。new window
王世慶,〈清代臺灣的米價〉,收於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頁73-91。new window
王良行、陳修平,〈清乾隆朝田賦蠲緩措施與米價的互動關係︰以臺灣為例(1738-178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財政與近代歷史學術研討會」,1998年11月27-28日。
王崧興,〈八堡圳與臺灣中部的開發〉,《臺灣文獻》,第26卷第4期、第27卷第1期合刊,1976年3月,頁42-45、49。new window
王崧興,〈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年,頁1-9。
王業鍵,〈十九世紀前期物價下落與太平天國革命〉,收於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第2冊,頁251-287。
王業鍵,〈十八世紀福建的糧食供需與糧價分析〉,收於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2冊,頁119-150。
王業鍵,〈中央研究院主題研究計畫執行成果報告書:清代糧價的統計分析與歷史考察〉,2001年,未刊。
王業鍵,〈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1644-1937)〉,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1冊,頁161-274。
王業鍵,〈清代的糧價陳報制度及其評價〉,收於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2冊,頁1-36。new window
王業鍵,〈清代經濟芻論〉,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1冊,頁1-16。
王業鍵、陳仁義,” Market Integrat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3冊,頁397-415。
王業鍵、陳仁義、溫麗平、歐昌豪,〈清代糧價資料之可靠性檢定〉,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2冊,頁289-315。
王業鍵、黃瑩玨,〈清中葉東南沿海的糧食作物分布、糧食供需及糧價分析〉,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2冊,頁179-207。new window
王業鍵、黃瑩玨,〈清代中國氣候變遷、自然災害與糧價的初步考察〉,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2冊,頁209-238。
王業鍵、黃國樞,〈十八世紀中國糧食供需的考察〉,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1冊,頁137-160。
王業鍵、謝美娥、黃翔瑜,〈十八世紀中國的輪作制度〉,《中國史學》,第8卷,1998年12月,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1冊,頁103-135。
王溢滔,〈光復前臺灣之土地制度與土地政策〉,《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2期,1964年6月,頁295-329。
全漢昇,〈美洲白銀與十八世紀中國物價革命的關係〉,見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1972年,第2冊,頁475-508。new window
全漢昇、王業鍵,〈清中葉以前江浙米價的變動趨勢〉,收入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第2冊,頁509-515。new window
全漢昇、王業鍵,〈清雍正年間(1723-35)的米價〉,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2冊,頁37-77。
吳定葉,〈清朝時代臺灣之糧運與倉儲〉,《中國糧政》,第7期,1958年7月,頁22-27。
吳幅員,〈刊印「臺灣文獻叢刊提要」贅言〉,收於《臺灣文獻叢刊提要》,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頁1-153。new window
李祖基,〈論清代移民臺灣之政策——兼評《中國移民史》之「臺灣的移民墾殖」〉,《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頁156-163。
李冕世、黃典權,〈清代臺灣地方物價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報》,第4號,1977年,頁41-129。new window
周省人,〈清代臺灣米價誌〉,見《臺灣經濟史十集》,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下冊,頁118-137。new window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之人口〉,見《臺灣經濟史八集》,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下冊,頁59-86。new window
季雲飛,〈同治甲戌前清政府臺灣移民政策之探析〉,《學術界》,1998年第5期,頁64-68。
季雲飛,〈清代臺灣建省述論〉,《江蘇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頁125-168。
岸本美緒,〈清代物價史研究的現況〉,《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年,頁1307-1335。
岸本美緒,〈評林滿紅〈世界經濟與近代中國農業——清人汪輝祖一段乾隆糧價記述之解析〉一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97年,頁223-234。new window
林仁川、陳杰中,〈淸代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貿易結構〉,《中國社會經濟史硏究》,1983年第2期,頁31-42。
林玉茹,〈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臺灣研究》,第7期,2002年12月,頁103-134。new window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嘉書,〈南靖縣向臺灣移民的譜牒文獻調查研究〉,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編,《海峽兩岸首次臺灣史學術交流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249-250、257。
林滿紅,〈中國的白銀外流與世界金銀減產〉,收於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年,第4輯,頁1-44。
林滿紅,〈世界經濟與近代中國農業——清人汪輝祖一段乾隆糧價記述之解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頁291-325。
林滿紅,〈與岸本教授論清乾隆年間的經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97年,頁235-252。new window
林滿紅,〈銀與鴉片的流通及銀貴錢賤現象的區域分佈(1808-1854)——世界經濟對近代中國空間方面之一影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1993年6月,頁89-135。new window
邱欣怡,〈清領臺時期臺閩地區米穀貿易與商人〉,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施志汶,〈清康雍乾三朝的治臺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史料運用問題:以清代渡臺禁令為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合編,《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全文亦可見http://www.his.ntnu.edu.tw/menu.htm。
洪美齡,〈清代臺灣對福建供輸米穀關係之研究,1725-186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徐明同,〈明清時代破壞性大地震規模及震度之評估〉,見「臺灣地震數位知識庫」,http://kbteq.ascc.net/history/ching.html。
馬立博(Robert B. Marks),〈南方「向來無雪」:帝制後期中國南方的氣候與收成(1650-1850)〉,收於《積漸所至》,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00年,頁579-631。
馬波,〈淸代閩臺地區的農產品流通〉,《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第4期,頁93-111。
馬波、張瑞淸,〈淸代臺灣的人口增長與土地開墾〉,《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2期,頁133-146。
張明雄,〈明淸時期臺灣農業演進之探討〉,《臺灣文獻》,第37卷第3號,1986年9月,頁1-19。new window
張明雄,〈盛清時期臺灣傳統農商社會的形成及其社會結構的特徵〉,《臺灣文獻》,第41卷第2期,1990年6月,頁95-103、108。new window
張明雄,〈淸代中期臺灣傳統農商社會的演進及其社會結構的轉變〉,《臺灣文獻》,第42卷第1期,1991年3月,頁153-158、164。new window
張庸吾,〈清季臺灣之貨幣流通考〉,見《臺灣經濟史初集》,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上冊,頁16-30。
曹永和,〈臺灣水災史〉,見《臺灣經濟史九集》,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下冊,頁16-55。new window
莊吉發,〈文獻足徵——故宮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收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推廣輔導組編纂,《臺灣文獻資料合作發展研討會議報告》,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1年,頁19-129。new window
莊吉發,〈淸初人口流動與乾隆年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禁止偸渡臺灣政策的探討〉,《淡江史學》,創刊號,1989年,頁67-98。new window
莊吉發,〈淸初閩粵人口壓迫與偸渡臺灣〉,收於莊吉發,《清史論集》,(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頁123-144。new window
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上)、(下),《臺灣文獻》,第15卷第3期1970年,頁1-20;第15卷第4期,1970年,頁40-62。
莊英章、周靈芝,〈唐山到臺灣——一個客家宗族移民的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第1輯。new window
莊英章、連瑞枝,〈從帳簿資料看日據北臺灣鄉紳家族的社會經濟生活:北埔姜家為例〉,《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79-112。new window
莊英章、陳運棟,〈金廣福史料的發掘與應用〉,《史聯雜誌》,第5期,1994年6月,頁6-18。
莊英章、陳運棟,〈清末臺灣北部中港溪流域的糖部經營與社會發展:頭份陳家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6期,1983年12月,頁59-110。
莊國土,〈海貿與移民互動:17-18世紀閩南人移民海外原因分析——以閩南人移民臺灣為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1年第1期,頁28-41。
許世融,〈清雍正乾隆時期臺灣米價分析〉,《史耘》,第3/4期,1998年9月,頁107-141。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許瑞浩,〈清初限制渡臺政策下的閩南人移民活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new window
陳仁義、王業鍵,〈統計學在歷史研究上的應用:以清代糧價為例〉,《興大歷史學報》,第15期,2004年10月,頁11-38。new window
陳仁義、王業鍵、周昭宏,〈十八世紀東南沿海米價市場的整合性分析〉,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2冊,頁179-207。new window
陳孔立,〈清代臺灣社會動亂原因與性質的分析〉,《臺灣研究集刊》,1996年第4期,頁46-59。
陳世琦編,〈清代南昌、九江糧價變化情況〉,《價格月刊》,1994年第3期,頁48-51;第4期,頁51-52;第5期,頁49-52;第6期,頁45-46;第7期,頁51-52。
陳在正,〈平和心田賴氏宗族的發展及向臺灣移民〉,《漳州職業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頁65-69。
陳在正,〈同安兌山李氏宗族的發展及向臺灣移民〉,《臺灣研究集刊》,1995年第3、4期,頁141-151。
陳秋坤,〈十八世紀上半葉臺灣地區的開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陳秋坤,〈清初臺灣地區的開發(一七○○-一七五六)——由米價的變動趨勢做若干觀察〉,《食貨月刊》,復刊第8卷第5期,1978年,頁25-37。
陳秋坤,〈臺灣土地的開發(一七○○—一七五六)〉,收於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臺北:眾文圖書,1980年,第1輯,頁163-192。new window
陳香,〈清代臺灣供輸福建的兵糧與眷穀〉,《食貨月刊》,復刊第1卷第6期(1971年),頁22-32。
陳國棟,〈清代中葉廈門的海上貿易,1727-1833〉,收於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年),第4輯,頁61-100。
陳國棟,〈清代中葉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第1卷第1期,1994年,頁55-96。new window
曾品滄,〈臺灣舊式帳簿的蒐集與運用〉,收於《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二十一)——臺灣史料的蒐集與運用討論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印,2000年,頁471-522。
黃克武,〈淸代臺灣稻作之發展〉,《臺灣文獻》,第32卷第2期,1981年6月,頁?。
黃典權,〈古帳研究一例〉,《臺南文化》,第6卷第3期,1959年,頁1-89。
黃國樞、王業鍵,〈清代糧價的長期變動(1763-1910)〉,《經濟論文》,第9卷第1期,1981年3月,頁1-27。new window
黃崇期,〈光復後臺灣米價之長期分析與變動1945-1996〉,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富三,〈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下),《食貨月刊》,復刊第11卷第1、2期,1981年,頁19-36、27-46。
楊彥杰,〈從福建族譜看清代臺灣移民的若干問題〉,收於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編,《海峽兩岸首次臺灣史研究學術交流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280-294。
楊彥杰,〈淸代臺灣大米對福建的輸入——以兵眷米穀爲中心〉,《中國社會經濟史硏究》,1988年第1期,頁69-77。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廖風德,〈清代臺灣農村埤圳制度〉,收於廖風德,《臺灣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new window
劉育嘉,〈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開發〉,《臺灣文獻》,第47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93-214。new window
劉澤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清代古文書蒐藏成果〉,收於《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二十一)——臺灣史料的蒐集與運用討論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印,2000年,頁43-75。
蔡秀娟,〈清代閩粵臺人口偷渡問題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蔡承豪,〈清代臺灣島內的米穀運銷體系〉,未刊。
鄭永昌,〈清代前期臺灣貨幣流通的發展與演變(1684-1800)〉,《故宮學術季刊》,第19卷第1期,2001年,頁227-261。new window
鄧孔昭,〈清代前期關於臺灣開發的一些不同主張〉,《臺灣研究集刊》,1998年第1期,頁71-76。
鄧孔昭,〈臺灣移民史研究中的若干錯誤說法〉,《臺灣研究集刊》,2004年第2期,頁61-65。
鄧孔昭,〈淸政府禁止沿海人民偷渡臺灣和禁止赴臺者攜眷的政策及其對臺灣人口的影響〉,收於陳孔立主編,《臺灣研究十年》,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頁345-370。
賴玉玲,〈帳簿的運用與史料價值——以《粵東義民祀典簿》為例〉,《史匯》,第5期,2001年8月,頁15-34。new window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new window
謝美娥,〈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以J. L. Buck、費孝通、R. H. Myers以及黃宗智為中心的比較〉,《史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第9期,2003年,頁85-108。
謝美娥,〈近年來臺灣的中國經濟史研究概況〉,《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4期,頁143-154、159。
獻生,〈日據時代臺灣米穀農業之技術開發〉,見《臺灣經濟史七集》,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下冊,頁37-52。new window
蘇震,〈光復前臺灣貨幣制度之演變〉,見《臺灣經濟史初集》,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上冊,頁1-15。new window
山本進,〈海禁と米禁——清代閩浙沿海の米穀流通〉,《社會經濟史學》,第55卷第5號,1989年12月,頁81-110。
栗原純,〈「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に見る統治初期の戶口制度について〉,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臺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慶祝王世慶先生七五華誕」,2003年5月8-9日。
栗原純,〈淸代臺灣における米穀移出と郊商人〉,《臺灣近現代史硏究》,第5卷,1984年,頁5-45。
高銘鈴,〈一九世紀前中期における臺灣米穀の流通關する一考察〉,《東洋學報》,第85卷第2號,2003年9月,頁87-117。
高銘鈴,〈清代中期における臺運體制の實態について一考察〉,《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第29號,2001年,頁88-115。
高銘鈴,〈雍正‧乾隆期における福建‧臺灣間の米穀流通〉,《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第27號,1999年,頁27-47。
堤和幸,〈清代閩台間における米穀流通研究の現狀と課題〉,《現代台灣研究》,第21號,2001年3月,頁124-132。
堤和幸,〈清代閩臺灣北部における米穀流通と礱戶〉,《現代台灣研究》,第23號,2002年7月,頁93-116。
劉佛丁、王玉茹,〈中國における國民所得推計の現狀と展望〉,Discussion Paper No. D96-14,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Hitotsubashi University, March 1997.
Braudel, F. P. and F. Spooner. “Prices in Europe from 1450 to 1750, ” E. E. Rich and C. H. Wilson ed.,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ol. 4,(Cambridge, 1967), pp. 378-486.
Marks, Robert B. “Rice Prices, Food Supply,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South China, ”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2, No. 2, December 1991.
Marks, Robert B. and Chunsheng Chen. “Price Inflation and its Social, Economic and Climatic Context in Guangdong Province, 1707-1800, “ T’oung Pao(通報), vol. 81, No.1(1995), pp. 109-152.
Ng, Chin-keong. “The South Fukienese Junk Trade at Amoy From The Seventeenth to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Leiden, The Netherlands: E. J. Brill, 1990)edited by E. B.Vermeer, pp. 297-316.
Skinner, G. William. "Market Systems and Regional Economies: Their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paper prepared for the Symposium on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in China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 1900,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980, pp. 8, 42-43.
Wang, Yeh-chien. “Food Supply and Grain Prices in the Yangtze Delta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頁323-357。
Wang, Yeh-chien. “Food Supply in Eighteenth-Century Fukien, ” 收於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3冊,頁359-396。
Wang, Yeh-chien. “Secular Trend of Rice Prices in the Yangtze Delta, 1638-1935, ” 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3冊,頁285-322。
Wilkinson, Endymion. “The Nature of Chinese Grain Price Quotations, 1600-1900,” 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國際東方學者會議紀要), No. XIV, 1969, pp. 54-6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