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藝術哲學理論脈絡之發展與解析
作者:黃淑基
作者(外文):Huang Shu Ch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姜允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先秦藝術藝術哲學理論文化思維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9
在中國,文明的首度成熟,並對後世之研究學者產生關鍵性影響的時期即是思想家輩出、百家爭鳴之先秦時期。
  此時期中國文明的發展達到空前未有的盛況之世,深深影響著後來中國文明藝術、文化、宗教、歷史、思想等,多層面的人文精神的發展脈絡。中國強盛的藝術文明力量傳統,曾經在古代的文化歷史中,留下精彩的一頁。
就中國古代藝術中之其他相關門類來說;具體性之藝術實物的保存,以今日兩岸故宮博物院之館藏作品數量與質地而言,絕對是可與其他各國之著名博物館相提並論的。其他如建築、園林宮殿、陵墓之修築與考古挖掘、戲曲文化、民族舞蹈等表演藝術方面的傳承,雖不能言其達臻完善,但在近年來世界民族文化理念的引發之下,也有相當成果的展現。
惟在藝術文化思維的延續上,實引人憂心。所謂之藝術的文化性思維,在傳統中國的概念中即代表著一種人生的態度,亦是生活的美學原則──也就是廣義的「藝術哲學」的討論內涵。
  古代中國的藝術哲學觀,其實就代表著中國人的人生哲學觀。廣義而言;從封建國家社會的成形、重君尊天的神權統治觀、禮儀之邦重仁義、道德的社會倫理觀、以禮、樂為仁治之本的人格德性教育原則;到狹義之個人修身的指導原則、五倫為重的族性特質、生活態度的種種細節與原則等,都是中國文明傳統中精髓的重要部份。
  然而在今日的社會中,不論是政治、文化觀、生活習性與態度觀念,似乎都與傳統中國的人生哲學觀念相去甚遠。
基本上,西方與中國文明的發展背景與意識品味是完全不同的。因而雖然在今日全球世界化的生活境域中,西方的文化與藝術幾乎成為世界文化的領導象徵,但當代華人在對傳統文化進行重建之時,僅藉助西方的藝術文化力量與理論體系是絕對不夠、而且不正確的。如此只會形成未來中國文化的畸形發展;欠缺中國傳統藝術哲學為思維後盾的華人世界,是無法成就真正合於現代藝術精神的新文化視野。
就本論文的研究主題而言,從先秦的眾多文獻中蒐集分析之後,吾人可清楚的釐清中國藝術哲學思維的發展理脈方向,其實並非如之前研究者因對研究資料的迷思與受西方理論範疇體系制限般的貧乏與毫無系統可言。透過對主要文化成源之軸心時期──先秦時期之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之後,以現代學術研究方法與使用語言,對傳統中國藝術哲學的研究範疇可歸分為以下五大範疇:
(1)人格藝術美學
(2)音樂藝術哲學
(3)政治、社會之倫理藝術哲學
(4)綜合討論型態之藝術哲學
(5)純粹意識之藝術哲學思維
呈現而出之理論脈絡的發展是相當明確,且具參考價值與實踐理論特性的:  
  (1) 儒家理性教化、禮樂為治之藝術思維模式。
  (2) 道家純粹意識之意境哲學範疇的追求。
中國藝術文明的精深內涵,當然不是區區數十萬字之論文就可以交代完成的。然本論文一秉初始起稿的初衷;由中國文明發展軸心時期之藝術哲學脈絡的發展與解析,重新釐清蘊藏於典籍文本中的藝術精神內涵,界定有別於以往的研究範圍,並清晰的呈現出中國先秦藝術哲學思維中的主要理論脈絡。藉由對傳統中國藝術哲學思維的分析與重構,使其能符合今日學術界的理論價值定位。
參考書目
(一)先秦典籍與相關文本
1.孔安國傳、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周書)》,台北,台灣古籍,2002。
2.王冬珍,《墨學新探》,台北,世界書局,1980。
3.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9。
4.王忠林註譯,《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9。
5.王更生,《晏子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
6.王叔岷,《諸子斠證》,台北,世界書局,1964。
7.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 上、下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王弼,《老子道德經注》,台北,世界書局,1999。
9.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
10.吳毓江,《墨子校注》,台北,廣文書局,1978。
11.李增,《淮南子》,台北,東大,1992。
12.李漁叔,《墨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13.李漁叔,《墨辯新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14.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林品石注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6.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2000。
17.易中天註譯,《新譯國語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5。
18.荀況撰、楊倞注,《荀子》,四部叢刊初編之五十六,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重印。
19.高誘,《淮南子二十一卷》,藝文印書館。
20.張純一,《增訂墨子閒詁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21.張純一,《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22.許慎,《說文解字》,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23.徐養沅,《律呂臆說》,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2。
24.晏嬰,《新編晏子春秋─新編諸子叢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25.郭建勳,《新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5。
26.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74。
27.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93。
28.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台北,三民書局,2003。
29.陳鼓應,《道家學建構》,台北,台灣商務,2003。
30.陳鼓應,《莊子今註今釋》(修訂本),台北,台灣商務,2000。
31.陶梅生,《新譯晏子春秋》,台北,三民書局,1998。
32.陶鴻慶,《讀諸子札記》,宇山閣本,中華書局排印本。
33.黃錦鋐主編,《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8。
34.劉安,《淮南子》(上)(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
35.熊禮匯,《新譯淮南子》(上)(下),台北,三民書局,1997。
36.《新譯四書讀本》,三民書局印行,1974。
37.《孟子》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
38.《淮南子孔子家語》,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二)一般哲學參考書目
1.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
2.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3.中村元,徐復觀譯《中國人的思維方法》,台北,學生書局,1991。
4.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93。
5.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鈞,1984。
6.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93。
7.王才勇,《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論述》,台北,書林,2000。
8.王邦雄,《廿一世紀的儒道》,台北,立緒文化,1999。
9.王柯平 譯,阿多諾(Adrno, T. W.),《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0.王更生,《晏子春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11.王寒生,《墨學新論》,台北,民主憲政雜誌社,1953。
12.王德裕,《先秦哲學史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13.王範之,《呂氏春秋研究》,內蒙古,內蒙古大學,1993。
14.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國立編譯館,1976。
15.任繼愈,《老子新譯》,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16.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7.向仍旦,《荀子通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18.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
19.朱伯崑,《先秦倫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20.江俠庵編譯,《先秦經籍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影印本。
21.池田末利,《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社,1981。
22.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70。
23.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9。
24.牟宗三,《荀學大略》,台北,中央文物,1953。
25.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6.何之,《墨教闡微》,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
27.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28.吳汝均,《老莊哲學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29.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30.李紹崑,《墨子:偉大的教育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
31.李紹崑,《墨子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32.李紹崑,《墨學十講》,台北,水牛出版公司,1990。
33.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34.李義弘,《自然與畫意》,台北,雄師,1985。
35.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台北,鐘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67。
36.李德永,《荀子-公元前三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37.周云之、劉培育,《先秦邏輯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38.周文英,《中國邏輯思想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9.周國平譯,《尼采美學史教程》,台北,萬象出版社,1998。
40.周紹賢,《荀子要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7。
41.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77。
42.金德建,《先秦諸子叢考》,中州書畫社,1982。
43.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1983。
44.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5.胡秋原,《古代中國與中國文化知識份子》,香港,亞洲出版社,1958。
46.胡毓寰,《孟子事蹟考略》,台北,泰盛書局,1977。
47.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48.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商務印書館,1919。
49.姜允明,《當代心情文學面面觀》,台北,明文出版社,1994。
50.姜允明,《心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東大,1988。
51.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52.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台北,水牛出版公司,1983。
53.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台北,水牛書出版公司,1985。
54.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68。
55.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78。
56.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68。
57.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3。
58.夏甄陶,《論荀子的哲學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59.孫周興 譯,馬丁•海德格,《林中路》,台北,時報文化,1994。
60.浦衛中,《春秋三傳綜合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61.翁惠美,《荀子論人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8。
62.袁保新,《老子哲學的論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63.高亨,《老子正詁》,台北,開明書店,1988。
64.高晉生,《墨經校詮》,台北,世界書局,1970。
65.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66.張永儁,《二程學管見》,台北,東大,1988。
67.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藍燈文化,1992。
68.張起鈞,《老子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7。
69.張清治,《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0。
70.張蕙慧,《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71.梁啟超,《諸子考釋》。
72.梁啟超,《墨子學案》。
73.梁啟超,《墨經校釋》。
74.陳夢家,《尚書通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5.陳拱,《墨學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1964。
76.陳登元,《荀子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28。
77.陳鼓應,《莊子哲學》,台北,台灣商務,1999。
78.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台灣商務,1995。
79.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1993。
80.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81.傅武光,《呂氏春秋與諸子之關係》,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3。
82.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論文集》,台北,三民書局,1993。
83.彭亞非,《先秦審美觀念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84.曾春海,《易經哲學原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85.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86.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87.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88.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9.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店,1981。
90.楊大膺,《荀子學說研究》,台北,中華書局,1936。
9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遠流出版社,1982。
92.楊柳橋,《荀子詁譯》,山東,齊魯書社,1985。
93.楊啟雲,《中國古典美學的發掘與透視》,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
94.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識》,台北,學生書局,1993。
95.熊公哲,《荀卿學案》,商務印書館,1922。
96.趙宗正、謝祥皓、高晨陽編,《孔孟荀比較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
97.齊思和,《中國史探研》,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98.黎建球,《先秦天道思想》,台北,箴言出版社,1974。
99.黎建球,《中西二百位哲學家》,台北,東大書局,1978。
100.黎建球,《朱熹哲學》,台北,智音出版社,1978。
101.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先秦卷》,台北,洪葉,2001。
102.劉建國,《中國哲學史史料學概要》,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103.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詮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104.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105.劉福增,《老子哲學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106.劉澤華,《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107.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4。
108.諸葛志,《中國原創性美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9.駢宇騫,《銀雀山竹簡晏子春秋校譯》,台北,萬卷樓,2000。
110.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
111.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4。
112.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5。
113.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台北,學生書局,1982。
114.譚戒甫,《墨辯分類譯注》,台北,崧高書社,1985。
115.譚戒甫,《墨辯發微》,台北,宏業書局,1973。
116.譚家建,《先秦散文藝術新探》,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117.鐘友聯,《墨家的哲學方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
118.嚴靈峰,《老子達解》,台北,華正書局,1983。

(三)藝術類別相關書目
1.(美)C.J. 杜卡斯著,《藝術哲學新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2.(美)杰克.斯佩克特,《藝術與精神分析 : 論弗洛伊德的美學》,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3.(美)莫琳.德拉帕,阿昆譯《音樂療傷:撫慰我們身心的古典處方》,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4.(英)彼德.福勒《藝術與精神分析》,四川,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
5.(意)貝尼季托.克羅齊,《作為表現的科學和一般語言學的美學的歷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6.(德)H. R. 姚斯、 (美)R. C. 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7.(德)赫伯特.曼紐什,《懷疑論美學》,台北,商鼎文化,1992。
8.Benedotto Croce原著,《美學原理》,台北,正中書局,1954。
9.Bennett Reimer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10.Diane K. Osbon,《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
11.H.G.布洛克著,滕守堯譯,《現代藝術哲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2.H.W. Janson著,曾堉、王寶蓮譯,《西洋藝術史》,台北,幼獅書局,1980。
13.Mikel Dufrenne著,孫非譯,《美學與哲學》,台北,五洲出版社,1987。
14.R. C. 赫魯伯(Robert C. Holub),《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
15.Willian Hogarth著,楊成寅譯,《美的分析》,台北,丹青出版社,1986。
16.Wladystaw Tatarkiewicz著,劉文潭譯,《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台北,丹青圖書,1987。new window
17.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編,《音樂社會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18.丹納,《藝術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19.今道友信等著,《存在主義美學》,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20.文化部藝術研究所編,《中國古代樂論選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21.文潔華,《藝術自然與人文》,台北,允晨文化,1993。
22.牛枝慧編,《東方藝術美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
23.王才勇,《現代審美哲學 : 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論述》,台北,書林,2000。
24.王柳,《蔡儀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
25.王延才,《美的尋覓》,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26.王朝聞著,《美學概論》,台北,谷風出版社,1981。
27.王琪森,《中國藝術通史》,江蘇,文藝出版社,1999。
28.王雅各 譯,Suzi Gablik,《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29.王魯湘等編譯,《西方學者眼中的西方現代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30.史作檉,《形上美學要義》,台北,書鄉文化,1993。
31.史作檉,《形上美學導言: 一種對於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性的反省》,台北,仰哲,1982。
32.史作檉,《藝術的本質》,台北,書鄉文化,1993。
33.尼采(F. W. Nietzsche),《尼采美學文選》,台北,萬象出版,1998。
34.成復旺著,《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台北,商鼎,1992。
35.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6.朱立元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7.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台北,昭明出版,2001。
38.朱立元主編,《現代西方美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39.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南,大夏出版社,1988。
40.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台北,頂淵,2001。
41.朱光潛,《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工,2000。
42.朱光潛,《美學再出發》,台北,丹青圖書,1987。
43.朱光潛,《談美》,台北,漢藝色研,1988。
44.朱光潛,《論美與美感》,台北,東美,1983。
45.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6.朱榮智,《莊子的美學與文學》,台北,明文書局,1992。
47.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48.汝信,《論西方美學與藝術》,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49.吳文璋,《荀子的音樂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50.吳炫,《否定主義美學》,山東,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1.吳瑪俐 譯,Jurgen Schilling,《行動藝術》,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5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1987。
53.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蒲公英出版,1986。
54.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
55.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台北,里仁,1986。
56.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
57.周來祥、周紀文,《美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
58.周憲,《20世紀西方美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59.宗白華著,秦賢次編,《美學的散步I》,台北,洪範,1993。
60.帕森斯(Michael J. Parsons)、布洛克(H. Gene Blocker),《美學與藝術教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1.昂智慧 譯,林賽•沃特斯(Lindsay Waters),《美學權威主義批判》,北京,北京大學,2000。
62.林同華,《中國美學史論集 (上) (下) 》,台北,丹青圖書,1988。
63.林同華,《宗白華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4.林濟庄,《齊魯音樂文化源流》,山東,齊魯書社,1995。
65.邱瓊蓀校釋,《歷代樂志律志校釋 第一分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66.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美學理論》,台北,美學書房出版社,2000。
67.阿諾德豪澤爾著、居延安編譯,《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
68.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消失的美學》,台北,揚智文化,2001。
69.俞人豪,《音樂學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70.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北,開明書店,1975。
71.姚一葦,《姚一葦劇作六種》,台北,書林出版,2004。
72.施東昌,《先秦諸子美學思想述評》,北京,中華書局,1979。
73.柯羅齊Benedetto Croce,《美學原論》,台北,臺灣商務,1967。
74.胡經之,《中國現代美學叢編: 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75.郁沅、倪進,《感應美學》,台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76.唐曉蘭,《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77.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中,私立東海大學,1974。
78.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66。
79.高千惠,《當代藝術思路之旅》。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80.康丁斯基著,吳瑪琍 譯,《點線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
81.康丁斯基著,吳瑪琍 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82.康丁斯基著,吳瑪琍 譯,《藝術與藝術家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83.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台北,滄浪,1986。
84.張育英,《禪與藝術》,台北,楊智文化,1994。
85.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1998。
86.張法,《中國美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7.張凌、張鍾,《十八-十九世紀德國美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88.張國慶,《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89.張皓,《中國美學範疇與傳統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90.莫詒謀,《叔本華的美學原理》,台北,水牛,1987。
91.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0。
92.陳炎主編,廖著,《中國審美文化史》(先秦卷),濟南,山東畫報,2001。
93.陳偉,《中國現代美學思想史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94.陳從周等著,《美學與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
95.陳望衡,《20世紀中國美學本體論問題》,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96.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 上冊》,台北,華巨書局。
97.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 : 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台北,左岸文化,2004。
98.章利國,《造型藝術美學導論》,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1999。
99.章啟群,《新編西方美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04。
100.傅謹,《感性美學》,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10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02.彭修銀,《美學範疇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71。
103.童慶炳主編,《現代心理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104.賀爾. 福斯特(Hal Foster),《反美學 : 後現代文化論集》,台北,立緒文化,1998。
105.黃光男,《實證美學》,台北,天培文化,2000。
106.黃書權等編,《蔣孔陽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107.黃淑基,《中西音樂美學的對話》,台北,洪葉文化,2002。
108.楊小濱,《否定的美學 : 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109.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110.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蒼浪出版社,1986。
111.葉朗,《中國美學的開展 (上) 》,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
112.葉朗,《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1993。
113.趙士林,《心學與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114.趙憲章主編,《西方形式美學──關於形式的美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15.蒯大申,《朱光潛後期美學思想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1。
116.劉文潭,《中西美學及藝術評論》,台北,中央文物,1983。
117.劉文潭,《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台北,環宇,1979。
118.劉文潭,《美學新鑰》,台北,臺灣商務,2004。
119.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臺灣商務,1967。
120.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1986。
121.劉道廣,《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22.劉綱紀,《藝術哲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123.樊美筠,《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24.潘知常,《中國美學精神》,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125.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 : 走向過程的藝術與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26.蔣孔陽,《德國古典美學》,台北,谷風,1987。
127.蔣孔陽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128.蔣冰海,《美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9.蔣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雄獅美術,1998。
130.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131.蔡仲德注譯,《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 上、下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132.蔡儀,《新美學》,上海,上海書店,1989。
133.魯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134.蕭梅,韓鍾恩,《音樂文化人類學》,廣西,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135.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136.錢仁康主編,《十大音樂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37.錢來忠等編,《新藝術哲學》,北京,現代藝術雜誌社,2002。
138.謝俊逢,《音樂療法理論與方法》,台北,大陸書店,1993。
139.魏士衡,《中國自然美學思想探源》,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4。
140.譚維四,《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41.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1991。
142.欒棟,《感性學發微 : 美學與醜學的合題》,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四)外文文獻資料
1.Baudrillard, Jean. The Mirror of Production.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ark Poster. St. Louis, Mo.: Telos Press, 1975.
2.Deleuze, Gilles,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a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lated by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7.
3.Deleuze, Gilles, and F'elix Guattari.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4.de Man, Pual. Allegories of Reading: Figural Language in Rousseau. Nietzsche, Rilke and Proust.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5.de Man, Pual. Blindness and Insight: Essays in the Rhetoric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6.Derrida, Jacquess. Dissemination.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Barbara Johnson. Chicago, I11.: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7.Derrida, Jacquess. 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with notes, by Alan Bass. Chicago, I11.: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8.Derrida, Jacquess. Of Grammatology. Translated by Gayatri Chakravor ty Spivak.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
9.Derrida, Jacquess.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d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Chicago, I11.: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1978.
10.Freud, Sigmund.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Translated by James Strachey. New York: Liveright, 1950.
11.Freud, Sigmund.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ames Strachey. New York: W. W. Norton, 1962.
12.Foucault, Michel.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Edited by Donale F. Bouchard. Translated by Donald F. Bouchard and Sherry Simon.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13.Foucault, Michel.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eology of the Hum an Sciences. Translation of Les Mots et les choses. New York: Pantheon, 1970.
14.Foucault, Michel. Powerl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Edited by Colin Gordon. Translated by Colin Gordon, Leo Marshall, John Mepham, and Kate Soper. New York: Pantheon, 1980.
15.Foucault, Michel. Mental Illness and Psychology, Harper & Row, London 1976.
16.Foucault, Michel.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 Tavistock, London 1977.
17.Foucault, Michel.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 Vintage Books. New York.1975.
18.Foucault, Michel.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avistock, Lon¬don 1977 .
19.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Alien Lane, Penguin Press, London, 1977.
20.Foucault, Michel.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1: An Introduction, Alien Lane, Penguin Press, London, 1979.
21.Gadamer, Hans Georg.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David E. Ling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22.Gadamer, Hans Georg.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David E. Ling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23.Gadamer, Hans Georg. Truth and Method. Translation edited by Garrett Barden and John Cumming.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75.
24.H.Besseler. (Grundfragen des musikalischen Hörens),1925.
25.Heidegger, Martin.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2.
26.Heidegger, Martin. On the Way to Language, Translated by Peter D. Hertz.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1.
27.Heidegger, Mart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lated by Albert Hofstade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1.
28.Heidegger, Martin. The Basic Problem of Phenomenology. Trans. by Albert Hofstade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1982.
29.Heidegger, Martin. Basic Writings. Edited of David Farrel Krell,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7.
30.Heidegger, Martin. An Introduction of Metaphysics. Trans. by Ralph Manheim,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1967.
31.Heidegger, Martin. On the Way to Language. Trans. by Peter D. Hertz,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71.
32.Heidegger, Martin. 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f Logic. Trans. By Michael Heir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1987.
33.Heidegger, Martin. Nietzsche: The Eternal Recurrence of the Same.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4.
34.Heidegger, Martin. On time and Being, Trans. by John Stanbaugh,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2.
35.Heidegger, Martin. The Way Back into the Ground of Metaphysics. Trans. by Walter Kaufman, In Existentialism from Dost oevsky to Sarte. Cleveland: Meridian Books, 1956.
36.Heidegger, Martin. What is Called Thinking? Trans. by Glen Gra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8.
37.H.Engel”Grundproblem der Musiksoziologie,1952.
38.Horkheimer, Max and Theodor W, Adorno, Dialectic of Enlightemment, trans., John Cumming,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72.
39.Husserl, Edmund. Cartesian Meditation. Trans. by Dori on Cairns. (Netherland: Martinus Nijhoff, 1973) .
40.Husserl, Edmund. Phenomenology and the Crisis of Philosophy. Trans. by Quentin Lauer, Evanston: Harper & Row, 1965.
41.Husserl, Edmund. Idea I. Trans. By F. Kersten. Boston: Martin us Nijhoff, 1982.
42.Jameson, Fredric, The Prison-House of Langu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2.
43.Jameson, Fredric.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44.Jameson, Fredric. "Foreword" to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 i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45.Jameson, Fredric.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in New Left Review, 1984.
46.Jameson, Fredric.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7.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Judgement. Trans. by J.H. Bernard U.S.A.: Macmillan & Co. 1982.
48.K.Blaukopf”Musik im Wandel der Gesellschaft. Grundzuge der Musiksoziologie, 1982
49.K.Blaukopf”Musiksoziologie,1950.
50.K.Blaukopf”Raumakustische Problem der Musiksoziologie, 1960.
51.Kuhn, Thoma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2d ed., enl. 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52.L'evi-Strauss, Claude. The Savage Mind. 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6.
53.L'evi-Strauss, Claude. A World on the Wane. Translated by John Russell. New York: Criterion Books, 1961.
54.Lyotard, Jean-Francois,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55.Marcuse, Herbert. An Essay on Liberation. Boston, Mass.: Beacon Press, 1969.
56.Marcuse, Herbert. Fros and Civilizati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 Boston, Mass.: Beacon Press, 1955.
57.Marcuse, Herbert. One 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 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Boston, Mass: Bea¬con Press, 1964.
58.Marx, Karl. Capital 3 Volumes. Edited by Frederick Engel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67.
59.Marx, Kar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irk J. Struik. Translated by Martin Milliga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64.
60.M. Weber: Die rationalen und soziologischen Grundlagen der Musik, 1921.
61.Nietzsche, Friedrich. The Birth of Tragedy. Trans. By Walter Kaufme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7.
62.Nietzsche, Friedrich. The Case of Wagner, Trans. by Walter Kaufma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7.
63.Nietzsche, Friedrich. The Twilight of the Idoles. Trans by R. J. Hollingdale, New York: Penguin Group, 1968.
64.Nietzsche, Friedrich. The Will to Power. Trans. by Walter Kaufma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8.
65.Ricoeur, Paul. Freud and Philosophy: An Essay on Interpretatio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
66.Ricoeur, Paul.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67.Th W. Adorno:Prismen. Kulturkritik und Gesellschaft, 1949
68.Th. W . Adorno:Zur gesellschaftlichen Lage der Musik, 1932
69.Th. W. Adorno: Prismen. Kulturkritik und Gesellschaft, 1955
70.Wittgenstein, Ludwig. The Blue and Brown Book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and Mott, 1958.
71.Wittgenstein, Ludwig.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lated by G. E. M. Anscomb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