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我國公立大學整併關鍵成功因素及其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大學為例
作者:池婉宜
作者(外文):Chih, Wan-Yi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王保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公立大學大學整併關鍵成功因素大學整併成效評估public universitiesmerger of universitiescritical success factoreffect assessment for merging of universit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公立大學整併成功之關鍵因素及評估整併變革後之實質成效,並以2013年8月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市教大)及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市體院)整併成立之臺北市立大學(北市大)為例。經訪談北市大籌備委員會之兩校代表3人,及問卷調查教師109人、職員43人有效樣本,歸納主要結論如下:
一、政府積極主導與介入、兩校異質互補、兩校均面臨發展瓶頸,是促成市教大與市體院整併成功的最主要關鍵。
二、對於北市大整併案,55.92%贊成、12.5%反對、31.58%無意見。
三、受訪者對於北市大整併變革後實質成效之認知情況
(一)對「學校定位」、「校務治理與經營」、「教研、課程發展與學生學習」、「資源投入與整合」、「辦學成效」五向度之認知均達中等以上程度,且對「學校定位」之認知明顯優於其他四個向度。
(二)對「學校定位」向度下各題項之認同程度,以【以「師資培育典範大學」、「奪金選手重鎮大學」、「都會特色創新大學」為校務發展方向】最高,【以「邁向世界五百大之城市大學」為校務發展願景】最低。
(三)「辦學績效」向度下各題項之認同程度,以【仍能維持運動競技之優良傳統與辦學績效】最高,【提供給學生更好的教育品質,更能吸引優秀學生入學】最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仍能維持運動競技之優良傳統與辦學績效】的認同程度明顯優於【仍能維持師資培育之優良傳統與辦學績效】。
(四)對「教研、課程發展與學生學習」向度下兩個構面之認知,「學生學習」明顯優於「教研與課程發展」。
(五)對「整併過程」的整體滿意程度及「整併後實質成效」的整體滿意程度均達中等以上,且對兩面向的認知並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之受訪者對於學校整併變革後實質成效認知之差異
(一)教師在「資源投入與整合」、「整併過程」的整體滿意程度及「整併後實質成效」的整體滿意程度面向之認知明顯優於職員。
(二)天母校區的教職員在「教研、課程發展與學生學習」向度及其下「學生學習」構面之認知明顯優於博愛校區。
(三)服務於學術單位的教職員在「整併過程」的整體滿意程度明顯優於行政單位。
(四)教授在「校務治理與經營」、「教研、課程發展與學生學習」、「資源投入與整合」、「辦學成效」之認知,及「整併過程」的整體滿意程度與「整併後實質成效」的整體滿意程度,均有明顯優於不同職稱者。
(五)任教/服務於人文藝術學院的教職員,在「學校定位」、「校務治理與經營」、「辦學成效」,以及「整併過程」的整體滿意程度、「整併後實質成效」的整體滿意程度,均有明顯優於任教/服務於不同單位者。體育學院的教職員在「教研、課程發展與學生學習」及其下之「學生學習」構面的認知明顯優於各中心及其他。
(六)不同服務年資之認知無顯著差異。
(七)擔任行政主管與否之認知無顯著差異。
(八)北市大成立前,任教於市體院者在「教研、課程發展與學生學習」之「學生學習」構面的認知明顯優於任教於市教大者。
(九)對北市大整併案贊成者,在各向度的認知均明顯優於反對。
五、不同整併過程滿意程度之受訪者,對於學校整併變革後實質成效的認知有顯著差異;整併過程整體滿意度越高者,整併後實質成效的滿意度亦越高。
This study explor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 of university mergers in Taiwan and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mergers. The merger of Taipei Municip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MUE) and Taipe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TPEC) to form University of Taipei (UT) in August 2013 was used as an example. Interviews were performed with three TMUE and TPEC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UT merger committee, and a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recover 109 valid samples from teachers and 43 valid samples from other university employee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The government actively led and intervened the merger project to help the two universities complement for their differences and overcome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The active eng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 was the most crucial factor facilitating the success of the merger.
2. The questionnaire revealed that 55.92%, 12.5%, and 31.58% of the respondents approved, disapproved, or held no opinion about the merger, respectively.
3. The respondents’ views regar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rger were as follows:
a. Their level of agreement with five dimensions of the merger were medium or above. These dimensions were university positioning; 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teaching, researc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 resource investment and integration; and education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he agreement level of university position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dimensions.
b. Regarding the items in the university positioning dimension, the respondents most agre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UT should focus on becoming an exemplary normal university, elite athlete training university, and urban innovation university. The respondents least agreed that UT should focus on becoming a Top 500 urban university worldwide.
c. Regarding the items in the education performance dimension, the respondents most agreed that UT is capable of maintaining its tradition to cultivate excellent, competitive athletes. The respondents least agreed that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favorable education quality can attract the admission of prospect students with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Noticeably, the agreement level of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the tradition to cultivate excellent, competitive athlet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the tradition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teachers.
d. Of the items in the teaching, researc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 dimension, the agreement level of student learn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 The respondents’ level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merger process and overall effectiveness following the merger was medium or above. The satisfaction scores of these two dimensions differed nonsignificantly.
4. Differences in the views of respon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regar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rger
a. Teachers’ agreement with resource investment and integration, satisfaction with the merger process,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rg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university employees.
b. Faculty members in the Tianmu campu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greement with the teaching, researc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 dimension and the student learning subdimension than did those in the Pohai campus.
c. Faulty members in academic uni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merger process than were those in administration units.
d. Professor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greement with 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teaching, researc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 resource investment and integration; and education performance than did faulty members with other titles. In addition, professor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satisfied with merger proces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rger than were faculty members with other titles.
e. Faculty members in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Ar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satisfied with university positioning, 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 performance, the merger proces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rger than were facility members in other colleges. Faculty members in the College of Kinesiology exhibited higher agreement with the teaching, researc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 dimension and the student learning subdimension than did those in other colleges.
f. Respondents of different years of working experience exhibited no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greement levels.
g. Administration supervisors and nonsupervisors exhibited no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greement levels.
h. Before UT was established, faculty members in TPEC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greement with the student learning subdimension than did those in TMUE.
i. The respondents who approved the merger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greement with all dimensions than did those who disapproved the merger.
5. The respondents with different satisfaction levels with the merger proces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atisfaction levels wit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rger. Specifically, those who we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merger process were also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rger.
壹、中文部分
Cheers(2017)。世大運 讓全世界看見臺北市立大學。2019年4月30日,取自:http://topic.cheers.com.tw/issue/2017/master/article/ad13.aspx
Rory Grimes, Matthew Walsh, Lizzie Sui, Lincoln Daw(2016)。英國脫歐了,對教育產業有什麼影響?。2016年7月30日,取自:https://read01.com/QNKxOM.html
丁志權(2017)。嘉師與嘉技合併為「嘉大」之案例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45-52。
人才培育白皮書(2013)。2014年11月24日,取自:教育部部綜合規劃司網頁: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31209094223/%E6%95%99%E8%82%B2%E9%83%A8%E4%BA%BA%E6%89%8D%E5%9F%B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1.pdf
于承平(2017)。歐洲大學整併經驗探究與啟示。清華教育學報,34(1),163-199。
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2001)。2014年10月25日,取自:教育部部綜合規劃司網頁: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20920154843/90.07%E5%A4%A7%E5%AD%B8%E6%95%99%E8%82%B2%E6%94%BF%E7%AD%96%E7%99%BD%E7%9A%AE%E6%9B%B8.pdf
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5年版(無日期)。2019年3月1日,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網頁: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861,c1310-1.php?Lang=zh-tw
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6年版(無日期)。2019年3月1日,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網頁: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6066,c1310-1.php?Lang=zh-tw
中華民國教育現況簡介(無日期)。2015年6月7日,取自教育部綜合規劃司網頁:http://www.edu.tw/pages/list1.aspx?Node=3818&Type=1&Index=2&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2010a)。校務評鑑對學生學習成效機制自我評鑑之作業方向。評鑑雙月刊, 27,7-13。
王保進(2010b)。導入品質保證內涵與重視學生學習成效之大學校務評鑑。評鑑雙月刊,24,54-58。
王昭月、徐如宜(2015年6月24日)。高海科大、第一科大合併 明年招生。聯合報,A6版。
王振輝(2017)。從高等教育產業化淺談大學整併及其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25-29。
臺北駐日代表處文化組(2002a)。國立大學的大整合。2015年2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PDFReader?xmlId=1158782&fileName=1400727656761&format=pdf&OWASP_CSRFTOKEN=L85Z-TAY7-O6IL-07MT-PFHM-EKMD-NXAG-81RA
臺北駐日代表處文化組(2002b)。琦玉大學與群馬大學預定於2004年完成合併。2015年2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1158962&resCtNode=647&OWASP_CSRFTOKEN=CVE9-ZB93-PGAU-HLAL-4EWV-FERM-S91A-WCHC
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09)。政府提供大學合併經費可解決少子化帶來招生不足問題。2015年2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1165301&resCtNode=647&OWASP_CSRFTOKEN=CVE9-ZB93-PGAU-HLAL-4EWV-FERM-S91A-WCHC
司徒達賢(2002年12 月)。大學整併與經營管理。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臺北縣。
田育瑄(2016)。「英國脫歐」震撼英國高等教育。2018年3月1日,取自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1448-%E3%80%8C%E8%8B%B1%E5%9C%8B%E8%84%AB%E6%AD%90%E3%80%8D%E9%9C%87%E6%92%BC%E8%8B%B1%E5%9C%8B%E9%AB%98%E7%AD%89%E6%95%99%E8%82%B2/
石鷗(2006)。大可能強但不一定強--關於大學合併擴張的幾點認識。教師教育研究,18(5),1-6。
立法院(2017)。院總第887 號,政府提案第15700 號之320。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臺北市:作者。
成群豪(2017)。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之我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88-92。
朱麗文(2015)。當前國內國立大專校院最適學校經濟規模之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9),36-43。
池俊吉、郭玟杏、杜奕廷(2019)。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政府應放寬法律限制 推動大學公私併。評鑑雙月刊,78,1-3。
池婉宜(2007)。我國國立大學整併政策之成效評估:以嘉義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卓飛(2012)。落實大學自主加速推動大學自我評鑑。評鑑雙月刊,37,5-9。
何明修(2009)。社會運動。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市:巨流。341-364頁。
吳金春(2009年1 月)。從外國經驗看臺灣大學整併。論文發表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主辦之「海峽兩岸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南投。
吳宿寬(2017)。大專校院合併的人力資源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國立屏東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吳清山(2015)。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1-26。
吳清山、林天祐(2007)。教育e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呂東諭(2009)。探討組織文化相容性對亞洲高等教育機構合併綜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欣怡(2012)。國立東華大學教師對學校合校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威(2011年1月5日)。大學整併改革風潮席捲歐洲。臺灣立報。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3303
李建興(2012)。大學校院合併的效益分析。臺灣教育,678,30-31。
李隆盛、松金公正(2005)。日本可供臺灣借鑑的大學整併經驗。高教簡訊,170,教育部。
周祝瑛(2002年12月)。高等教育整合模式之初探。論文發表於私立淡江大學主辦之「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臺北縣。
周祝瑛(2008)。臺灣教育怎麼辦?。臺北市:心理。
易起宇(2018年4月19日)。日少子化 大學掀整併潮。經濟日報。2018年3月1日,取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3094737
林志成(2015年12月12日)。吳思華:6年內大學不減至100所 高教大災難。中時電子報。2016年3月6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12000308-260102
林純雯(2003)。批判的教育政策分析--以高等教育整併政策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9(2),117-139。
林詠姍(2015)。少子化趨勢之大學整併需求與問題-以推動高雄第一科大、高雄應用科大、高雄海洋科大三校合併過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林雅卿(2003)。英國、澳洲、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對我國大學整併的啟示。研習資訊。研習資訊,20(3),84-95。
林新發(2017)。大學院校併校的成果、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 7-24。
林曉雲 (2015年3月29日)。高教生8年後狠砍13萬名額。自由時報,A1。
邱芷柔(2019年6月19日)。台灣「併校史」最遙遠距離 台科大、屏科大首度會談。自由電子報。2019年7月7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827258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侯永琪(2016)。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及其結果運用對於臺灣大學校院之影響及意涵。評鑑雙月刊,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6/05/01/6544.aspx。
侯永琪、蔡小婷、洪維佳(2011)。澳洲大學品質保證局(AUQA)的轉型與新任務─高等教育品質與標準署(TEQSA)的新角色。評鑑雙月刊,34,52-56。
柯慧貞(2012)。追求卓越與績效責任之高等教育自我評鑑:自我改善機制?績效責任機制?評鑑雙月刊,37,10-15。
洪雯柔(2011)。臺灣高等教育管理的回顧與展望。載於鍾宜興主編:各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之比較。13-39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胡詠梅、梁文豔(2007)。高校合併前後科研生產率 動態變化的Malmquist指數分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8(1),62-70。
倪洪堯、汪桑(2001)。高校合併的負面效應探析。高等農業教育,5,26-27。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實施計畫。臺北市:作者。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6)。106年度第二週期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實施計畫。臺北市:作者。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2019年3月1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張玉茹(2011)。澳洲高等教育經營管理。載於鍾宜興主編:各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之比較。249-276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芳全(2005年4月24日)。大學整併的條件。中央日報,9。
張建邦(2002年12月)。「狐狸世紀」大學的整併與發展。論文發表於私立淡江大學主辦之「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臺北縣。
張國保(2012)。因應少子女化我國大專校院整併、轉型與退場機制之研究。 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國保(2017)。大學整併的調適。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58-63。
張惠怡(2015)。兩岸大學整併政策之比較研究—以臺灣東華大學與大陸廣州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張瑞雄(2005年2月18日)。從HP看大學合併。自由時報,15。
張瑞雄(2017)。大學併校的成果與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3-16。
張萬春(2008)。大學整併之組織變革-內部人員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德勝、王鴻哲(2017)。也談大學併校的建議:以教育大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55-57。
張慶勳(2017)。大學合併與治理:大學、政府、學校與市場的融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3。
教育大事年表(無日期)。2014年10月25日,取自:教育部部史網頁:http://history.moe.gov.tw/milestone.asp
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 2018年版(無日期)。2019年3月1日,取自:教育部網頁: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829446EED325AD02&sms=26FB481681F7B203&s=2E562D15FDD86328
教育部(2001)。國立大學校院區域資源整合發展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立大學整併現況的檢討與未來展望專案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國立大學校院整併推動發展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5)。高等教育發展藍圖方案(草案)。2015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0217161130F0B192&s=0108A124A2175C5C
教育部技職司(2015)。教育部發布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2015年3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6825&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Index=1
教育部高教司(2015a)。有關興國管理學院104學年度起停止招生說明。2015年3月2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6342&Index=1&WID=c0746986-1231-4472-abce-5c5396450ba9
教育部高教司(2015b)。教育部原則同意康寧大學與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兩校合併及興國管理學院申請變更學校名稱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2015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moe.gov.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7147&wid=c0746986-1231-4472-abce-5c5396450ba9&Index=1
教育部統計處(2016)。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105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曹晏郡、張梓嘉(2018年12月29日)。國立大學博士班 40系所招生掛零。公視新聞網。取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17879
梁忠銘(2008)。日本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教育研究集刊,39,93-116。
梁忠銘(2017)。日本高等教育整編背景與趨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30-37。
梁雅玲(2018)。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合併動力與成功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臺中市。
許品鵑、謝秉弘(2016)。25年來臺灣大專校院教師數變動趨勢。評鑑雙月刊,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6/05/01/6545.aspx
許秩維(2018年12月26日)。陽明盼與交大優先合校 陽明交通大學校名是關鍵。經濟日報。2019年3月1日,取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3558711
許景棟(2016)。我國大學整併案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妙瑜(2018)。我國高等教育合併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玉娟(2014)。高等教育機構合併形態之分析--以加拿大合併經驗為例。教師教育期刊,3,56-80。
陳玉娟(2018)。一加一大於二—大學策略聯盟的現在與未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156-160。
陳玉葉(2010)。國立東華大學學生對學校整併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光亮(2015)。兩岸大學整併變革後對組織影響之比較研究—以臺灣東華大學與大陸廣州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伯璋(2003)。大學整併的條件與策略。國政分析。2015年4月1日,取自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B-092-012.htm
陳怡如(2011)。英國大學整併政策及其成效評估:1992 年∼。教育資料集刊,52,23-52。
陳勇助、黃靖文(2014)。國立大學推動整併機制之探析─日本國立大學整併經驗與啟示。學校行政,94,155-173。
陳曼玲(2014)。解決大學過剩危機教育部長吳思華掀開退場壓力鍋。評鑑雙月刊,52,1-3。
陳曼玲(2016a)。陳良基:打破教育部對制度的阻礙。評鑑雙月刊,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6/07/01/6570.aspx
陳曼玲(2016b)。楊泮池:105大限是倒果為因 照顧學生比學校生存更重要。評鑑雙月刊,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6/05/01/6537.aspx
陳梅英、林惠琴(2014年11月11日)。生育率全球最低未來臺灣將又老又窮。自由時報。2014年11月11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1153502
陳維昭(2002)。大學整併的理念與實踐。2015年1月7日,取自: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1779
陳德華(2007)。臺灣高等教育過去20年數量的擴充與結構的轉變。高等教育,2(2),67-95。
陳懿翔(2019)。師範校院合併之探究—以國立嘉義大學與國立東華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傅祖壇(2011)。臺灣高等教育院校之學校品質、經營效率與最適規模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181-213。
曾清璋(2008)。臺灣高等體育教育機構整併因素之探討-以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湯堯、成群豪(2010) 。高等教育經營。臺北市:高等教育。
無作者(2018年4月19日)。少子化 催動日本大學整併風。人間福報。2018年3月1日,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05083
馮于容、黃怡娟(2018)。我國大專校院合併及轉型退場相關問題之探討。國會季刊,46(3),75-109。
馮靖惠(2017年7月15日)。大陸對臺招生出招!學測成績降至均標 世新校長:高明。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565158
馮靖惠(2018年12月29日)。看大學退場 郭位:為什麼要鼓勵大學這麼大?。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564554
黃邱倫(2017年10月21日)。北市大獲國際評比入亞洲前350大 名列全臺28名。中時電子報。2019年3月30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021002360-260403?chdtv
黃政傑(2015a)。大學整併政策務必對焦明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19-25。
黃政傑(2015b)。評大學合併─以清大和竹教大合併案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94-100。
黃政傑(2016)。清大與竹教大併校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6),50-157。
黃政傑(2017)。再論國立大學併校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4-12。
黃國鴻(2017)。大學合併與學校認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53-54。
黃源河、張琪昀(2017)。大專院校併校的「婚姻」:到底有什麼好爭吵的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76-83。
黃豪臣(2002)。大學校院合併後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學生顧客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管理學院,臺北市。
楊其文(2016年3月16日)。楊其文觀點:從世界風潮看大學併校風波。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88347
楊武勳(2011)。日本國立大學的整併―以山梨大學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6,131-144。
楊思偉(2005)。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國立大學整併問題為主(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擷取自http://www.ntcu.edu.tw/hsin_hong/200802dissertation/24_11.pdf
楊善德編譯(2010年1月23日)。貝勒醫學院和萊斯大學合併破局。大紀元。2015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23/n2796563.htm。
楊朝祥(2002a)。破除大學整併就有競爭力的迷失。國政分析。2015年4月1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3/1635
楊朝祥(2002b)。大學整併,又是數字遊戲。2015年4月1日,取自http://mail.tku.edu.tw/kirby/91/911000大學整併,又是數字遊戲.doc。
楊朝祥(2007)。學校整併 不等於品質保證。國政專論。2015年4月1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4/1491
楊朝祥(2013)。學歷通膨、學位貶值。國政評論。2015年4月1日,取自https://www.npf.org.tw/1/12097
楊蕙芬(2017)。大學合併政策執行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芳旻(2017)。國立大學校院經營績效評估及合併政策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臺中市。
詹盛如(2004)。英國高等教育機構合併。比較教育,57,31-61。
詹盛如(2012) 。大學整併與國際交流考察報告。2015年3月2日,取自: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10103354
翟本瑞、薛淑美(2006) 。教育部推動國立大學整併之政策評估:以嘉義大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10,163-199。
臺北市立大學(2016)。103-107學年度校務發展計畫。2019年3月1日,取自:http://finance.utaipei.edu.tw/ezfiles/104/1104/img/1241/167055201.pdf
臺北市立大學(2017)。臺北市立大學組織規程。2019年3月1日,取自:http://personnel.utaipei.edu.tw/files/15-1008-58961,c11-1.php?Lang=zh-tw
臺北市立大學籌備處(2013)。臺北市立大學籌備計畫書。2015年3月2日,取自:http://sec.tpec.edu.tw/ezfiles/5/1005/attach/26/pta_6626_1808303_21634.pdf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2013)。臺北市立大學籌備處正式揭牌 兩校整併開始啟動。2015年3月2日,取自:http://research1.utaipei.edu.tw/files/14-1004-12282,r5-1.php
臺北市政府(2013)。1020724臺北市立大學正式核定由戴遐齡教授擔任首任校長新聞稿。2015年3月2日,取自:http://www.gov.taipei/fp.asp?fpage=cp&xItem=59752145&ctNode=5158&mp=10000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1020726北市教育局說明臺北市立大學合併後相關預算經費新聞稿。2015年3月2日,取自:http://www.gov.taipei/ct.asp?xItem=59990265&ctNode=5158&mp=104021
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2012)。國立岐阜大學與國立鳥取大學跨校合併獸醫學系。2015年2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1172893&resCtNode=647&OWASP_CSRFTOKEN=CVE9-ZB93-PGAU-HLAL-4EWV-FERM-S91A-WCHC
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2013)。大阪積極整併府立巿立大學,擬作為全國公立大學整併的模範。2015年2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1174600&resCtNode=647&OWASP_CSRFTOKEN=CVE9-ZB93-PGAU-HLAL-4EWV-FERM-S91A-WCHC。
劉育光(2007)。中國大陸高等院校合併過程、策略與問題之研究:以華東師範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惟中(2004)。臺海兩岸大學合併之比較研究---以嘉義大學與浙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劉源俊(2017)。名虛實弱─說臺灣的大學系統。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84-87。
劉裕仁(2007)。國立體育學院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整併可行性之探討─從交易成本角度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歐遠帆(2018)。臺北市立大學校務評鑑歷程與經驗。評鑑雙月刊,2019年7月12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8/03/01/6935.aspx
蔡秀英(2001)。我國高等教育整併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蔡金河(2004年11月15日)。大學整併,決策由上而下。聯合報,A15。
鄭造桓、陳偉(2002年12月)。全球化與大學整併: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明智選擇。論文發表於私立淡江大學主辦之「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研討會」學術研討會,臺北縣。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年,12月)。日本政府規劃未來一個國立大學法人可同時經營數所大學。教育部電子報,851。2019年2月12日,取自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21883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3年,12月)。加拿大安省教師工會呼籲合併公立天主教學校體系。教育部電子報,593。2014年12月12日,取自http://epaper.edu.tw/old/windows.aspx?windows_sn=14171
駐休士頓文化組(2009)。萊斯大學和貝勒醫學院年初可望合併。2015年5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1166209&resCtNode=647&OWASP_CSRFTOKEN=CVE9-ZB93-PGAU-HLAL-4EWV-FERM-S91A-WCHC
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年,1月)。巴黎第7大學學生示威 反對巴黎高等教育機構合併。教育部電子報,750。2019年3月1日,取自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9383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03)。日本掀起大學合併風。2015年2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PDFReader?xmlId=1159531&fileName=1400727747105&format=pdf&OWASP_CSRFTOKEN=JXAK-SJL4-FZOR-8PTW-FB2X-YFSG-889H-7TKV
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11a)。美國大學整併相關報導。2015年5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1170483&resCtNode=647&OWASP_CSRFTOKEN=CVE9-ZB93-PGAU-HLAL-4EWV-FERM-S91A-WCHC
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11b)。美國大學合併模式。2015年5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1170544&resCtNode=647&OWASP_CSRFTOKEN=CVE9-ZB93-PGAU-HLAL-4EWV-FERM-S91A-WCHC
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12)。合併不成改談合作,馬大聯合成立公衛合作學院。2015年5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1173232&resCtNode=647&OWASP_CSRFTOKEN=CVE9-ZB93-PGAU-HLAL-4EWV-FERM-S91A-WCHC
駐胡志明市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2013年,6月)。越南公布2020年高等教育發展目標。教育部電子報,570。2014年2月12日,取自http://epaper.edu.tw/old/windows.aspx?windows_sn=13052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2年,5月)。英國推動大學合併之方式及成效—以英格蘭為例。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5。2015年2月12日,取自http://f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5&content_no=234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4年,12月)。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與倫敦大學學院即日起合併。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5。2015年2月12日,取自http://teric.naer.edu.tw/wSite/PDFReader?xmlId=1822692&fileName=1428480681102&format=pdf&OWASP_CSRFTOKEN=P7PI-51D7-H2F9-0AOK-SOVF-G77X-DWCU-U47X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年,1月)。英國高等教育機構整併簡介。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93。2019年3月1日,取自https://fepaper.naer.edu.tw/paper_view.php?edm_no=93&content_no=5061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年,1月)。擴大高教能量 歐洲高等學府掀整併風潮。教育部電子報,700。2019年3月1日,取自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7826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年,7月)。英國脫歐公投 衝擊高教未來發展。教育部電子報,724。2016年7月3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8596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文化組(2008)。坎培拉大學校長呼籲合併菁英大學。2015年5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1163582&resCtNode=647&OWASP_CSRFTOKEN=CVE9-ZB93-PGAU-HLAL-4EWV-FERM-S91A-WCHC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3)。澳洲教育體制特色。教育部電子報,576。2015年5月12日,取自http://epaper.edu.tw/old/windows.aspx?windows_sn=13351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8年,6月)。南澳兩所大學考慮合併爭世界大學排名。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53。2019年3月1日,取自https://f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53&content_no=7171
戰寶華(2014)。大學歷通膨成因與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7-13。
戰寶華、徐慶忠(2017)。大學整併規劃之榖倉效應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67-75。
戴子英(2018)。大專校院合併對校務基金績效之影響-以國立屏東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戴伯芬(2015年1月26日)。建立符合大學轉型正義的「退場機制」。2015年4月14日,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5/01/26/
戴曉霞(2002年11月)。高等教育整併類型之分析。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之「推動高等教育整合與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學術研討會,南投縣。
戴曉霞(2003)。高等教育整併之國際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9(2),141-173。
戴曉霞(2006)。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臺北市:高等教育公司。61-110頁。
戴曉霞、施曉晴(2013)。世界一流大學的追尋:三種策略模式之探討。高等教育,8(2),1-48。
薛天祥(1999年12 月)。高校合併的理性思考。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之「海峽兩岸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薛曉華、周志宏(2005)。因應全球化的教育政策與法制調整-以高等教育為範圍之檢討。法學學報,18,147-192。
謝金枝(2017)。大學整併:觀點與案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38-44。
鍾宜興、黃碧智(2011)。俄羅斯公立高等教育機構整併與法人化的論述。教育資料集刊,52,135-166。
簡立欣(2019年2月1日)。大陸再降招臺生標準 國英數單科均標即可。中時電子報。2019年3月1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131005748-260405?chdtv
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1999a)。舊金山加大/史丹福醫學中心合併後危機。2015年5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1156362&resCtNode=647&OWASP_CSRFTOKEN=CVE9-ZB93-PGAU-HLAL-4EWV-FERM-S91A-WCHC
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1999b)。舊金山加大和史丹福醫學中心拆夥。2015年5月12日,取自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http://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1156526&resCtNode=647&OWASP_CSRFTOKEN=CVE9-ZB93-PGAU-HLAL-4EWV-FERM-S91A-WCHC
闕百華(2009年6月)。少子化時代下日本的大學經營-論確保學生來源之相關舉措。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教育評鑑發展組主辦之「提升大學經營績效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臺北縣。
顏朱吟(2004)。大學整併政策之組織理論應用及問題探討。學校行政,32,56-63。
關友鈞(2001)。中國大陸高等院校合併之研究:以浙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蘇復興(2011)。大學整併 理想與現實。2019年3月1日,Yahoo奇摩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E5%A4%A7%E5%AD%B8%E6%95%B4%E4%BD%B5-%E7%90%86%E6%83%B3%E8%88%87%E7%8F%BE%E5%AF%A6-20110120-110041-880.html
貳、英文部分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14, July 1). 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 and the Central Queensland Institute of TAFE merger [Web page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cation.gov.au/news/central-queensland-
university-and-central-queensland-institute-tafe-merger.
Boynton & Zmud(1984). An Assessment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17-27.
Brender, R. L. (1989). College Mergers: An Emerging Alternative. Community, Technical, and Junior College Journal, 60(1), 37-41.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nd, Thousand Oaks, CA: Sage.
Estermann, T., & Pruvot, E. B.(2015). The rise of university mergers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82(3), 12-13.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2012). Collaborations, alliances and mergers in higher education-Lessons learned and guidance for institutions. Bristol, England: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hefce.ac.uk/media/ hefce/content/pubs/2012/201221/Collaborations%
  20alliances%20 and%20mergers%20in%20HE.pdf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Kyvik, S. (2002). The merger of non-university colleges in Norway. Higher Education, 44 , 53-72.
Matin, J. & Samels, J. (1994). The new kind of colllege mergers. 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22(2), 31-34.
McBain. L. (2009).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ergers: Recent Trends. A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Brief, July. Retrieved from http://www.aascu.org/uploadedFiles/AASCU/Content/Root/PolicyAndAdvocacy
/PolicyPublications/PM-CollegeUniversityMergers.pdf
McBain. L. (2012).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ergers: An update. A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Brief, May. Retrieved from http://www.aascu.org/policy/publications/policymatters/2012/collegemergersupdate.pdf
OECD(2014).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4: OECD Indicators.
OECD(2015).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5: OECD Indicators.
OECD(2017).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7: OECD Indicators.
Samels, J. E. (1994). Higher Education mergers, consolidations, consortia and affiliation: A typology of models and basic legal structures. In Martin, J.
The University of Iowa (2015). AIB College of Business to become the University of Iowa Des Moines campus. Retrieved from ttps://now.uiowa.edu/2015/01/aib-college
  -business-become-university-iowa-des-moines-campus
Trow, M. (1974).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OEDC(Eds), Polices for higher education. Paris:OEDC.
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 2019(2019), Retrieved 3. May. 2019, from: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rankings/impact/2019
Van Der Werf, M. (2001, March 23). More colleges are seeing the virtues of merging.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7(28) A26-A30. Retrieved from http://chronicle.com/article/More-Colleges-Are-Seeing-the/20069.
WASC(2013), “2013 Handbook of Accreditation.” Retrieved 29. May. 2016, from: http://www.wascsenior.org/resources/handbook-accreditation-2013/part-i-
2013-handbook-and-wasc-accreditation.
World Population Review(2019), Retrieved 25. April. 2019, from: http://worldpopulationreview.com/
參、網站部分
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網址:https://udb.moe.edu.tw/Index
內政部統計處,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北海道科學大學,網址:https://www.hus.ac.jp/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址: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
全國大專校院境外生統計資訊,網址:https://ois.moe.gov.tw/WEB/fs/html/index.html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law.moj.gov.tw/
名古屋大學,網址:http://www.nagoya-u.ac.jp/
科技部,網址:https://www.most.gov.tw/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網址:http://www.heeact.edu.tw/mp.asp?mp=2
國立高雄大學,網址:https://www.nuk.edu.tw/bin/home.php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網址:https://www.nkust.edu.tw/
國立清華大學,網址:http://www.nthu.edu.tw/
國立陽明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合校作業,網址:https://combine.nctu.edu.tw/
教育部教學研究實踐計畫,網址:https://tpr.moe.edu.tw/index
教育部統計處,網址:http://www.edu.tw/statistics/
監察院,網址:http://www.cy.gov.tw/mp.asp?mp=1
臺北市立大學,網址:http://www.utaipei.edu.tw/
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網址:http://www.laws.taipei.gov.tw/lawsystem/wfHome.aspx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網址: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f2CPAc/webmge?Geticket=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