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認同追尋到策略導向:雲門舞集與台灣社會變遷
作者:吳忻怡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n-Yi W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茂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雲門舞集現代舞認同社會變遷文化商品化Cloudgate Dance Theater of Taiwanmodern danceidentitysocial change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1
本文主要是由「雲門舞集在當代台灣社會何以成為可能?」這個原始的提問出發,以雲門舞集自成立以來三十五年的發展為觀察對象,企圖探討:一、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雲門舞集」,這個具有指標意義之當代台灣特定文化生產的社會過程;二、此一過程與社會集體文化展演之間的關連性和特殊性。
在Pierre Bourdieu的場域(field)概念與 Norbert Elias之關係形構(figuration)概念的文化社會學理論定位下,本文以時間脈絡為研究鋪陳的縱軸,以結構面、關係面、組織、制度、實作為橫向分析的單元,企圖釐清雲門舞集作為表演藝術場域的行動者,在台灣特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如何在結構的可能性與限制,甚至是各種形式的權力鬥爭之下,在發展過程中,透過舞碼與其他相關實作,表達出對社會的理解與回應,並對一般社會大眾進行具有教育或領導效果的言說,甚而創造出一種與結構相互形構的集體力量。
研究指出,在1970年代,所謂台灣的「軸心時代」,雲門創辦人林懷民以其因特殊家庭背景與綿密社會網絡所累積的文化與社會資本,透過「雲門」的建立與現代舞特殊的表演形式,在與政治場域不斷的對話與爭辯行動中,參與了當時更廣泛的、與左翼思潮相關連的本土文化造型運動。
1980年代台灣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力勃發,雲門一方面透過「下鄉」行動,持續累積其社會資本。同時,也在林懷民受邀創辦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時,透過教育系統的建置,奠立了台灣培養專業舞者的制度化基礎,並使得林懷民與「雲門舞集」得以佔據舞蹈場域資源分配與再分配的重要結構位置,以維持「雲門傳奇」之文化資本的生產與複製。不過在此歷史過程中,相較於雅音小集,「雲門」雖透過舞作,回應了當時與認同相關的重要社會議題,獲得了廣大的回響,卻無法如同「校園民歌」順應唱片工業吸納的發展情勢,在難以回應文化商品化趨勢的情況下,只能暫時退出舞台。
1990年代靠著之前累積的社會與文化資本,「雲門」復出之後,林懷民企圖透過向高文化品味靠攏的編舞方向,以及將本地文化元素(太極導引、拳術)抽象化的身體訓練過程,創造出「雲門」在全球現代舞市場上的差異性,回應表演藝術市場全球化的趨勢。同時在制度層面,也透過舞團內部的現代化管理、組織分化與品牌化過程,以及企業贊助的支援網絡和國家藝文補助政策轉變的外部性支持,相當成功地回應了市場全球化的挑戰,也成為政府文化政策轉向「文化創意產業」推展後,一個不斷被認為值得模仿的例子。
就整個研究總結,除了林懷民與1970年代賦予「雲門」的獨特性之外,以「雲門」為核心所進行的舞蹈場域制度形構,使得「雲門」的文化生產與再生產,不管是在實質或象徵層次,都有了對應的制度基礎。另外,雲門舞集作為當代台灣最重要的表演藝術團體,並成為台灣社會獨特文化表徵的關鍵因素,也在於舞團從創立到爭取延續的整個過程,分享並回應了台灣社會變遷從「自我追尋」到「策略導向」的核心議題轉變。此一變遷軌跡的呈現,也說明了台灣社會在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所面對的文化商品化過程。
The point of departure of this research is: A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modern dance company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how was Cloudgate Dance Theater of Taiwan and the modern dance possible in the 1970’s when Taiwan was in the historical phase of developing country. To solve this puzzle, there are two main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first, what is the social process of the specific cultural production of Cloudgate since 1973? ; secondly, what is the relatedness between this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social change of Taiwan during the past 35 years?
In this dissertation, I analyze the history of Cloudgate Dance Theater and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Taiwan, and point out that even though Lin, Hwei-Ming, the founder of the Cloulgate carried much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to the modern dance field due to his special family background and social network, the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chang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polic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dance of TNUA, are crucial to the continue of this modern dance company. They gave the Cloudgate structural support for capital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kn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loudgate and the social change of Taiwanese society share the same trajectory from self-searching to strategic-orientation. It is because by their practices, the dance company is able to response to the main social issu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ith different ways that Cloudgate become the national icon of Taiwan.
王安祈
2002 《台灣京劇五十年》(上)。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8 《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創台灣京劇新紀元》。台北:相映文化。
王甫昌
1996 〈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一期,頁129—210。
白志煌
2003 《台灣當代劇場技術人員組織與培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
朱元鴻
2000 〈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收錄於《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
江聲
1989 〈訪林懷民〉。《說舞》。台北:遠流出版社。頁159—178。
邱坤良
1993 〈現代社會的民間藝術活動—從雲門社區表演談起〉。收錄於《雲門舞話》。台北:雲門舞集基金會。
李小華
1998 《劉鳳學訪談》。台北:時報出版社。
李天民
1995 〈舞拓〉。《一九九五台灣舞蹈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宏夫
2001 〈巫師儀式的身體動作— 阿美族里漏社Mirecuk祭儀〉。《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34—41。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
季季
2005 《寫給你的故事》。台北:印刻出版社。
2006 《行走的樹》。台北:印刻出版社。
何東洪、張釗維
2000 〈戰後台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一個徵兆性的考察〉 。收錄於張苙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
沈清松
1988 〈暴發戶唸缺德經—富裕社會中的道德貧窮〉,收錄於《怨˙亂˙序:1987台灣社會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
吳乃德
2002 《認同衝突與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第四期,頁75—118。
吳錫德(策劃)
2007 《台灣製造:文化創意向前走》。台北:文建會、允晨文化。
林火旺等
1997 《台灣地區1996年文化滿意度民意調查分析報告》。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林亞婷
1996 〈行銷老字號:雲門舞集二十四年的獨「門」經驗〉。表演藝術雜誌第四十 七期,1996年10月號。
2001 〈舞在全球化的時代—由台灣舞向國際的雲門舞集〉。《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72—79。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
2005 〈舞出台灣的文化:從雲門舞集的《家族合唱》(1997)談起〉。收錄於《林懷民舞蹈國際學會研討會論文集》,頁228—235。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林克歡
2007 〈消費時代的戲劇〉,收錄於《消費時代的戲劇》。台北:書林出版社。
林端
2005 〈導讀:伊里亞斯和他的莫札特〉。收錄於《莫札特:探求天才的奧秘》,頁(3)—(43)。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懷民
1989a 《擦肩而過》。台北:遠流出版社。
1989b 《說舞》。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3 〈先談文化,再說產業—從雲門經驗看台灣表演藝術產業化的可能性〉,收錄於《2003年「全球思考˙台灣行動」: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台北:文化建社委員會。
2007 《跟雲門去流浪》。台北:大塊文化。
杭之
1990 《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上)》。台北:唐山出版社。
柳天依
1998 《郭小莊雅音繚繞》。台北:台視文化。
洪三雄
1993 《烽火杜鵑城—七0年代台大學生運動》。台北:自立晚報。
胡民山
2004 〈春風作育 化雨綿綿—台灣舞蹈發展的另一章〉,收錄於《李彩娥舞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馬世芳
2006 《地下鄉愁藍調》。台北:時報出版社。
高全之
1998 〈林懷民的感時憂國精神〉,收錄於《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書局。
高希均
1988 〈中國人不要做「有錢的窮人」〉,收錄於《怨˙亂˙序:1987台灣社會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
徐開塵
2002 《羅曼菲—紅塵舞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孫震
1984 《邁向富而好禮的社會》。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0 《邁向已開發國家》。台北:三民書局。
2003 《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
曹先進
1990 《我國企業家贊助藝術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張茂桂
1989 《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張釗維
2003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台北:滾石文化。
張麗珠
1995 〈烙印在半世紀軌道上的舞跡:記中國近代舞蹈巨擘劉鳳學〉。《一九九五台灣舞蹈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亞萍
2000 《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形態與行銷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萍
1995 〈見證歷史的舞蹈先驅—蔡瑞月〉,收錄於《台灣舞蹈史研討會專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3a 〈雲門身體三十年〉,收錄於龍應台等著《野馬 耕牛 春蠶 雲門三十》。 台北:雲門舞集基金 會。
2003b 〈歷史的容顏—家族合唱〉,收錄於《傳奇—林懷民經典舞作》。台北:金革科技。
2005 〈從一九七0年代鄉土文化運動看《薪傳》〉。收錄於《林懷民舞蹈國際學會研討會論文集》,頁246—253。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2007 〈「身體」成為議題:台灣的舞蹈劇場風潮1980s—1990s〉,收錄於林亞婷等著《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陳麗娟
2004 〈表演藝術的產業之路?!〉收錄於《文化創意產業務實全書》。台北:商周出版社。
黃尹瑩
2001 〈從文學到舞蹈—奠基於文學作品的台灣當代舞作,以《九歌》為例〉。《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64—79。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
2005 〈林懷民的文學舞蹈:《九歌》與《紅樓夢》〉。收錄於《林懷民舞蹈國際學會研討會論文集》,頁188—195。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黃美英
1990 《台灣文化斷層—現象評析》。台北:稻鄉出版社。
湯志傑
2006 〈勢不可免的衝突:從結構╱過程的辯證看美麗島事件之發生〉。《台灣社會學》第13期,頁71—128。
詹宏志
1988 《趨勢報告:台灣未來的50個解釋》。台北:遠流出版社。
楊杜煜
2003 《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
1998 《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台北:天下文化。
2003 《少年懷民》。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楊照
2003 〈林懷民的小說世界〉。《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頁107。2003年8
楊渡
1988 《強控制解體》。台北:遠流出版社。
焦雄屏
1989 〈昂首薪傳〉。收錄於《擦肩而過》,頁201—208。台北:遠流出版社。
趙玉玲
2001 〈舞蹈、文化與國家主義—「雲門舞集」在台灣社會之社會文化重要性〉。收錄於《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50—63。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
2005 〈體現認同:「雲門舞集」舞碼(1973—1997)在台灣社會之文化意義〉收錄於《林懷民舞蹈國際學會研討會論文集》,頁156—16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趙綺芳
2001 〈當代舞蹈人類學理論與議題〉。《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16—29。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

2004 《李彩娥—永遠的寶島明珠》。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趙綺芳、陳雅萍
2001 〈舞蹈研究在台灣〉。收錄於《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8—14。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
趙綺娜
2001 〈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0)〉。《歐美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一期,79—127。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廖新田
2005 〈美學與差異:朱銘與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主義〉。發表於「2005朱銘國際學術研討會—當代文化視野中的朱銘」,2005年9月4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
廖書楷
2003 《創新團對創意過程之研究—以電影與舞蹈創作團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怡
1993 〈播種者的話〉,收錄於余光中等著,《雲門舞話》。台北:雲門舞集基金 會。
蔡源煌
1989 《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台北:遠流出版社。
蔣勳
1993a 〈雲門的新舞台〉,收錄於余光中等著,《雲門舞話》。台北:雲門舞集基金會。
1993b 〈輓歌中復活的嬰啼〉,收錄於余光中等著,《雲門舞話》。台北:雲門舞集基金會。
2008 《身體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鄭鴻生
2001 《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出版社。
盧健英
2004 〈政府應該補助藝術,還是投資藝術?〉,收錄於《文化創意產業務實全書》。台北:商周出版社。
2006 《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台北:天下文化。
賴聲川
2006 《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天下雜誌。
龍應台
2003 〈是野馬,是耕牛,是春蠶:為雲門三十而作〉,收錄於龍應台等著《野馬 耕牛 春蠶 雲門三十》。 台北:雲門舞集基金 會。
謝瑩潔
2001 《我國藝術補助機制之檢討—以組織、運作與財源籌措為討論》。台大政治所碩士論文。
蕭阿勤
2006 〈認同研究中的歷史—過去的事實、社會的過程、與人類經驗的歷史性╱敘事性〉。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3—59。
2007 〈威權統治下的國族認同:隱蔽與公開、連續與斷裂〉。《思想》第四期。台北:聯經出版社。141—175。
2008 《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蕭新煌
1989 《社會力—台灣向前看(一九八九年修訂版)》。台北:自立晚報。
1992 〈基金會的趨勢與組織評估—新生文化力的展現〉。見《民國八十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蕭新煌、楊蕙菁
2000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86—88年補助案成果分析與興革芻議報告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印。
羅燕芬
2007 《從政治環境來看舞蹈創作—以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舞蹈作品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Appaadurai, Arjun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ecker, S. Howard
1982 Art World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urdieu, Pierre and Jean-Claude Passeron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Beverly Hills : Sage Publications.
Elias, Norbert(呂愛華譯)
2005 《莫札特:探求天才的奧秘》。台北:聯經出版社。
Griswold, Wendy
1992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Four Good Arguemnts(and One Bad One)’. Acta Sociologica35:323—328。
Held, David et al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Stanford: Stanfoed University Press.
Houseal, Joseph(陳重亨、張曉寧譯)
2005 〈一千五百萬分鐘的名聲—芝加哥觀《行草》〉。收錄於《林懷民舞蹈國際學會研討會論文集》,頁182—18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Kwan, Sansan(盧玉珍、袁正玉譯)
2005 〈與台北共振:雲門舞集和國族脈動〉。收錄於《林懷民舞蹈國際學會研討會論文集》,頁236—244。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Lin, Yatin Christina
2004 Choreographing a Flexible Taiwan: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and Taiwan’s Changing Identity, 1973-2003.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Murgiyanto, Sal(阮嵐青譯)
2005 〈林懷民:在物質化主義社會下闡揚人文價值〉。收錄於《林懷民舞蹈國際學會研討會論文集》,頁202—218。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Pierre, Bourdieu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revots Naima
1998 Dance for Export: Cultural Diplomacy and the Cold War. Hanover: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Schech, Susanne, Jane Haggis
2003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中譯:2003,沈台訓譯,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台北:巨流圖書)
Swartz, David
1997 Culture and Pow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widler, Ann
1995 ‘Cultural Power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Johnston and Klandermans(ed.) Social Movement and Culture.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homas, Helen
1995 Dance, Modernity and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Tomlinson, John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中譯:2003,鄭棨元、陳慧慈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
Williams, Raymond
1995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