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中小學國際交流之研究
作者:李世昌
作者(外文):Lee, Shih-Chang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何宣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國際教育國際交流國民中小學校長international educationinternational exchange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小學校長對各種國際交流方式的推行意願、正面功能、負面影響、和執行困境的認知程度,並了解不同背景變項對以上四個研究面向的差異情形,及學校曾經以何種國際交流方式與哪些國家交流。本研究採取「調查研究法」,用研究者自編之問卷為研究工具,以臺灣地區421位公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以SPSS進行分析,獲得以下研究結果:
1.國民中小學校長都認同國際交流的正面功能可達成,認同度最高前三名為「促進國際文化學習」、「學習跨文化溝通的知識與技巧」、「認識國際及全球議題」
2.國民中小學校長對國際交流會產生負面影響趨近沒有意見,其中「偏重英語教育忽略其他語言」及「崇洋媚外貶低自己文化」認同度最低。
3.國民中小學校長對國際交流的執行困境認同度高,最大的困境是經費不足。
4.國民中小學校長對國際交流推行意願高,最願推行「外國學生來臺服務或學習」。
5.國際交流最多的國家為中國大陸,交流方式最多的是「辦理外國學校、師生來訪」。
6.校長學歷、國際教育課程認證、教育階段、學校地區、學校規模對校長國際交流活動的態度與推行意願有顯著影響。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beliefs and attitudes of Taiwan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regar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Specifically, it examined principals’ willingness to implement exchange program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barriers to and benefits of such programs. The study also examined impacts of principals’ background variables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A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421 principals. SPSS analyses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1.International exchange was perceived as a positive and achievable policy. The top three recognized approaches were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learning,”“learning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issues.”
2.Principals expressed very few negative comments regard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he most commonly indicated deficiencies were “favoring English education and ignoring other languages” and “worshiping foreign culture and depreciating their own culture.”
3.Principals indicated that a lack of funds was the most critical implementation obstacle.
4.Principals expressed a high willingness to implem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and “Foreign students’ service and learning in Taiwan” were the most appreciated exchange activities.
5.China was the most frequent participating country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with Taiwan’s schools, and the most used exchange activity was “inviting foreign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visit schools in Taiwan.”
6.Principals’ educational degre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ourse certificate, school level, school location, and school size all significantly impacted principals’ willingness to implement educ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如哲(1999)。比較教育。台北:五南。
王家通(2003)。日本教育制度:現況趨勢與特徵。高雄:復文。
王錦雀(2011)。改變「臺灣人的世界觀」,學校可以這麼做!。臺北市中等學校校長協會電子報,2。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2/page.htm
皮爾遜等著(1975)。開發援助中的伙伴關係---國際開發委員會報告書。上海:商務印書館。
朱啟華(2013)。台灣國際教育的反思—以《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0,1-20。
余曉雯、洪雯柔(2016)。德國當前中等教育階段國際交流政策之分析:以語言外交政策之觀點為分析視。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3),77-106。
宋方珺(2018)。我國高級中等學校推動國際教育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李思範、陳美如(2011)。姊妹校交流的困境與突破。師友月刊,529,13-17。
李振清 ( 2010)。提升教育國際化與競爭力的共識與策略。台灣教育,663,2-11。
李振清 ( 2014)。提升雙向國際交流品質化解高教與人才危機。台灣教育,689,8-18。
李敏(2009)。教育國際交流:挑戰與應答。山西:書海出版社
沈姍姍(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中正。
沈廣斌(2001)。傳統文化與教育的國際交流。機械工業高教研究,73,32-37。
周祝瑛、陳榮政(2012)。國際教育。載於吳清山(主編),我國教育政策綱領之研究(203-215頁)。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天祐、蔡文杰、周崇儒、張煜琳、鄭杏玲、陳信良、...林建和 (2011)。新北市中小學國際教育規劃之研究。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永豐(2012)。全球教育的重要主題及其課程設計。課程研究,7(2),31-54。
林明地(2013)。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主軸與學校實踐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30,14-26。
林蓓莉(2011)。國民小學國際交流之個案研究---以君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鋰查(2014)。小學國際交流影響因素之探究:以美國與加拿大偏遠地區學校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林騰蛟(2006)。臺北市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47-62。
邱玉蟾(2010)。國際教育理念分析。教育部99年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議程手冊,34-49。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邱玉蟾(2011)。學校推動國際教育應有的認識。臺北市中等學校校長協會電子報,2。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2/page.htm
邱玉蟾(2012)。全球化時代國際教育中的意識型態。課程研究,7(2),1-30。
洪雯柔(2013)。面向未來:以建構全球競爭力為基礎的國際教育。竹縣文教,43,19-23。
洪雯柔、郭喬雯(2012)。建構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體規劃模式:三所偏鄉學校策略聯盟的經驗。課程研究,7(2),55-83。
胡更申(2004)。國際交流語用學:從實踐到理論。北京;清華大學。
孫南南(2016)。英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歷史嬗變與戰略動向。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yajkkk.html
馬相明(2008)。國際學生交流是教育國際化的必然選擇。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8(3),100-102。
張秀穗、翁慈琳、劉至揚(2017)。臺北市英語情境中心執行現況與展望。學校行政雙月刊,109,152-171。
張明文、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教育國際化及其政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63-78。
張荷皎、陳時見(2008)。美國國際教育的歷史、多重身份與新發展。大學:研究與評價,1,22-26。
張善禮(2005)。論高中第二外語環境之營造。臺德學刊, 8,110-119。
張瑪雲(2000)。日本地方自治體的國際交流(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www.k12ea.gov.tw/97_sid17/%E7%B8%BD%E7%B6%B1.pdf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建置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人力資源計畫草案。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www2.mlc.edu.tw/learnnews/2670attachment1.pdf
教育部(2009)。教育部補助增進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國際視野要點。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020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4574
教育部(2015)。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教育部(2016)。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要點。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626
教育部(2016)。教育部新南向人才培育推動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www.edunsbp.tw/
梁忠銘(2007)。日本中等教育改革趨勢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4,39- 62。
梁忠銘(2013)。日本國際教育推動現況。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www.qtm.ks.edu.tw:82/dyna2/data/user/internation/files/201105051046283.pdf
梁琍玲(2015)。美國國際教育政策。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7064
許西玲(2016)。國際教育旅行與姊妹校交流的現況與問題。國教新知,63(3),98-113。
許西玲(2018)。我國國民小學進行國際交流的現況與問題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許志豪(2017)。菓林國小國際交流發展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陳弘哲(2010)。英國中小學階段國際教育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陳怡如(2011)。臺灣中等學校國際教育實施現況與未來發展。教育資料集刊,50,1-26。
陳怡潔(2011)。開啟英國與亞洲的對話~國際交流課程在崇明國中。師友月刊,529,22-25。
陳思伶(2017)。外婆橋計畫參與教師之敘事研究 ─國際交流經驗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陳美如(2010)。面對國際教育:學生學習、文化與科學課程及教師專業的思考。教育研究月刊,189,107-117。
陳惠邦(2013)。論國際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30,5-13。
陳意尹、蔡清華(2013)。美國國際教育政策與做法現況之分析兼論其對臺灣國際教育之啟示。國民教育學報,10,153-176。
陳銘珍(2014)。國民小學推動國際學生交流之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1),39-42。
陳瀅(2009)。日本國際教育旅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台北。
陳麗華(2006)。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台北市:五南圖書。
黃乃熒(2008)。臺灣高等教育政策領導之全球在地發展的建構。教育資料與研究,83,1-24。
黃乃熒(2009)。台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集刊,42,1-24。
黃乃熒(2011)。全球領導與國際教育。台北:學富。
黃三吉(2011)。國際交流的實質效益。師友月刊,529,9-12。
黃文定(2015)。小學生國際交流跨文化能力指標之建構。教育研究與發展,11(3),135-164。
黃文定、詹盛如、陳怡如(2013)。英國「國際學校獎」運作機制與功能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10,189-214。
黃玉珍(1989)。沖繩ズゼんペ國際交流(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黃冠勳(2014)。國民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之迷思與困境。學校行政雙月刊,92,164-181。
黃鈺涵(2017)。中小學國際教育施行的困境:國際教育不等於英語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105-107。
黃碧智(2011)。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推動與反思-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融入課程規劃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楊正誠(2018)。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概念框架與策略發展:評《紛亂中的高等教育:改變中的世界的國際化》一書。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1),115-127。
楊怡婷(2015)。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劃推動之現況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57-160。
楊思偉(1996)。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的教育改革。載於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223-252)。台北:師大書苑。
楊深坑(2012)。比較與國際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楊深坑(2013)。國際教育理念與實務之歷史回顧與前瞻。教育部102年中小學教育專業知能研習議程手冊,頁29-45。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嘉義。
經濟部(2016)。新南向政策專網。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www.newsouthboundpolicy.tw/index.aspx
董進彬(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國際教育交流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詹盛如(2010)。國際組織與英澳國際教育政策分析。教育部100年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手冊,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嘉義。
詹盛如(2011)。國際教育政策:中央與地方政府之比較分析。臺北市中等學校校長協會電子報,2。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2/page.htm
廖文靜(2013)。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30,41-54。
廖福現、詹盛如(2015)。嘉義市高中職國際教育旅行經驗。師友月刊,581,16-21。
趙綺娜(2001)。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歐美研究,31(1),79-127。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2011-2016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台北:臺北市政府。
臺灣國際教育旅行聯盟(2018)。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travel-edu.com.tw/about/
劉永順(2015)。國際教育旅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師友月刊,581,10-15。
劉慶仁(2000)。談美國的國際教育政策。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duinfo/e2000024.htm
蔡宜紋(2015)。國際交流實務經驗對台灣小學教師國際教育素養的影響-以四位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蔡英文(2016)。新南向政策總統重要談話。新南向政策參考資料。台北:行政院經濟部。
顏佩如、張美雲(2011)。從我國兩大「全球教育」白皮書探究中小學全球教育之推展。教育研究月刊,206,17-34。
蘇鳳珠(2017)。我國高級中學國際交流執行成效之研究-以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


外文部分
Barber, M. (1997). Education, leadership and the global paradox. In P. Mortimore& V. Little (Eds.), Living Education:Essays in Honour of John Tomlinson, 71-181.
Benetti, R. (2003). Survival of Weak Countries in the Face of Globalization. San Juan, Puerto Rico: Editorial de la Universidad de Puerto Rico.
Bull, H. (1977).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J., & Thompson, J. (2004). Inter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as context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mpare, 34(2), 161-175.
Coffman, M. J., Burfield, A. H., Ledesma-Delgado, M. E., & Campos-Zermeno, M. L. (20013). Providing cultural experiences through two-wa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52(4), 238-240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4). Putting the world into world class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education skills andchildren’s services. Retrieved from(https://www.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eOrdering Downloa d/1077-2004GIF-EN-01.pdf)
DfES (2004). Putting the world into world class education. I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ed), Nottingham: The Stationery Office.
Dooly, M. (2007).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communication tools for an online exchange. In R. O'Dowd (Ed.), Online intercultural exchange: An introd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pp. 213-234). Tonawanda, NY: Multilingual Matters.
Epstein, E. H. (1994).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verview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 Husén & T. N. 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 918-923). New York: Pergramon.

Epstin, E. H. (1994).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verview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 Husen & T. N. Pos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 918-923). Oxford, UK: Pergamon.
EU (1997). Socrates 1995-1999. Brussels: EU.
EU (2001a). Socrates phase I. Brussels: EU.
EU (2001b). European Commission white paper: A new impetus for European youth.Brussels: EU.
EU (2006). Lifelong learning programme. Brussels: EU.
EU (2010). Europe 2020:A strategy for smart,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 Brussels: EU.
Friedman, T. L. (2005) 。世界是平的(楊振富、潘勛譯,2007)。台北:雅言文化。
Gellar, C. (2002).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 commitment to universal values. In M. Hayden, J. Thompson & G. Walker (Ed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dimensions for national & international schools. London: Kogan Page.
Goldmann, K. (1994). The Logic of Internationalism: Coercion and Accommodation. London: Routledge.
Guest, D., Livett, M., & Stone, N. (2006). Foster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s for science student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0(4), 378-395.
Halls, W. D. (1990). Trends and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W. D. Halls (Ed.),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 (pp. 21-65). London:Jessica Kingsley.
Hamilton, E. (2003).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s:The Best Defense. 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 March 2003.
Hayden, M. & Thompson, J. (1995).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crossing of frontiers.International School Journal, 15(1), 13-20.

Heilman, E. E. (2010). Global education. In C. Kridel (Ed.),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studies. (pp. 408-412). London, UK: Sage.
Hicks, D. & Holden, C. (2007). Teaching the global dimension: Key principles and effective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Higgins, P., & Kirk, G. (2006).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30(2), 313-326.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2012). United Kingdom: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 https://www.ibo.org/uk/)
Jones, P. W. (1998). Globalisation and Internationalism: Democratic Prospects for World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34(2), 143-155.
Kagan, S. L., & Stewart, V. (2004).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The state of the field. Phi Delta Kappan, 86(3), 229-235.
Leach, R. J. (1969). International Schools and Their Role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Pike, G. & Selby, D. (1988). Global teacher,global learner.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Pike, G. (2000). Glob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pursuit of mean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39(2), 64-73.
Parker, W. C. (2008)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hat’s in a Name? ” Phi DeltaKappan, 90(2), pp.196-202.
Qi, J., & Zhang, S. P. (2008, November).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contemporary Jap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Singapore.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 2005). North Carolina in The world: A plan to increase studentk Knowledge and skills about the World.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northcarolina.edu/)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74).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and peace and education relation to human rights andfundamental freedoms. Retrieved March, 11, 2018, 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nfsunesco/pdf/Peace_e.pdf
Theisen, G., & Adams, D. (1990).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What Are the Methods and Use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 M. Thomas (ed.),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Issues, and Prospects (pp. 277-302). Oxford: Pergamon.
Tye, K. A. (1999). World view: Global education as a worldwide movement. Phi Delta Kappan, 85(2), 165-168.
Tye, K. A.(2003). Globalizing global education to nurture world citizens. Education Digest, 69(4), 18-23.
UNESCO (1974).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s://en.unesco.org/
UNESCO (2004). What i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ESCO answers. San Sebastian, Spain: Author.
UNESCO (2016a).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ris, France: UNESCO.
UNESCO Bangkok (2013). UNESCO forum on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Bangkok, Thailand: The Author.
Wei-Ting Huang (2018). Principals’ Attitud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13(6), 97-116.
Wilson, D. N. (1994).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raternal or Siamese Twins? A Preliminary Genealogy of Our Twin Field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38, 449-486.
文部科學省(2006)。國際教育。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a_menu/01_f.htm
文部科學省(2008)。「留学生30 万人計画」骨子の策定について。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0/07/08080109.htm
文部科學省(2014a)。トビタテ!留学JAPAN 日本代表プログラム。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tobitate.mext.go.jp/program/index.html
文部科學省(2014b)。スーパーグローバルハイスクールについて。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www.sghc.jp/outline/
文部科學省(2015)。生徒の英語力向上推進プラン。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a_menu/kokusai/gaikokugo/__icsFiles/afieldfile/2015/07/21/1358906_01_1.pdf
文部科學省(2016)。平成27年度文部科學白書。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b201601/detail/13768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