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殖民地風景的書寫:1930年代臺灣白話小說文體風格研究
作者:李敏忠
作者(外文):MIN-CHUNG LEE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呂興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殖民地風景摹寫語文同一性個體內面臺灣白話文the Identity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he Vernacular Taiwanesethe landscapes of colonyinner-sideindividualsimitating wri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8
整體而言,三○年代臺灣知識分子已由政治運動轉為新文化運動。這從當時報紙、雜誌、文藝社團的繁盛可見一斑。就當時的臺灣白話文小說而言,受臺灣話文論爭及左翼時潮的影響,其書寫在報紙、雜誌等媒體上形成寫實、混雜而日趨成形的文體風格;而就其內涵來說,這些現代小說所摹寫的個體而內面的殖民地風景,實為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混雜產物。
就三○年代臺灣白話文小說而論,這些作品既代表當時知識分子從事新文化運動的具體成果;在媒體上所形成的文體,更建構了臺灣人自己定義的話語場域。而這場域所暗含的語文同一性,既是威脅殖民統治的同化基礎,也是三七年殖民當局促使各界自動廢止漢文欄的主要原因。
但對三○年代臺灣白話文小說的混雜文體風格、語文同一性等現代意涵,戰後的文學研究並無給予太多的關注與詮釋,甚而將之忽略。舉凡論及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大多從五○、六○年代談起。然則時至今日,臺灣文學研究已為學術體制內的一門學科,諸多日治時期的作家資料亦相繼出土、整理,使文學研究有更加完備、多樣的基礎。誠如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故在此基礎上,本研究的目的有二:其一,提供戰後現代主義文學研究的參照。其二,借鏡西方固有的「文體風格即修辭」觀點切入,以舉證三○年代臺灣白話小說的殖民地風景裡的現代意涵及其作家的在地認同。
Broadly speaking, the intellectuals in 1930s in Taiwan had transformed their political movements into new cultural movements, moreover, we can comprehend the condition according to the blooming situations of the newspapers, magazines, literature societies that time. In the case of the Vernacular Taiwanese fictions that were affected by the “1930’s Arguments and Responses Thereto” and the Left-Wing thoughts, their writings became realistic, hybridity and gradually forming writing styles. When we talked about their connotation, the inner and individual colonial views written by the modern fictions are the hybridity result of realism and modernism.
Take the Vernacular Taiwanese fictions for example, the works were in the name of the concrete achievements that the intellectuals made efforts in the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what is more, the literary styles that were formed in the media established the field of discourse which was defined by Taiwanese people. Also, the literary styles we are talking about above were the main reason that the colonization government forced to abolish Han-Wen in 1937.
The research about the hybridity literary styles and the identity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the Vernacular Taiwanese fictions that we can take as one kind of modern meanings are not valued by the recent literary studying even ignored. When mentioning “Modernism Literature”, we often talk about 1950s-1960s. However, Taiwanese Literature research has played one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ur academic systems and we’ve discovered much information of Japanese Colonial Era writers to be our better and various basis of further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ose that have developed, I’d like to bring up two purposes about my thesis here: one is to be some reference for recent studying about Modernism Literature, the other one is to borrow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bout the meaning of literary style and rhetoric to give evidence about the writers’ native identity and the modern meaning in the colonial landscapes of the Vernacular Taiwanese fictions in 1930s.
報章雜誌
1.新高新報(1929.5-1938.2)
2.臺灣文藝叢誌(1917.1.1-1923.7.25),臺中:臺灣文社。
3.臺灣青年(1920.7.16-1922.2),新文學雜誌叢刊,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4.臺灣(1922.4.10-1923.10),新文學雜誌叢刊,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5.臺灣民報(1923-1932),東方文化書局複刊版。
6.иレюхД(1933.7.15-1934.6)新文學雜誌叢刊,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7.南音(1932.1.1-1932.9.15),新文學雜誌叢刊,東方文化書局複刊版。
8.先發部隊(1934.7.15),新文學雜誌叢刊,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9.第一線(1935.1.6),新文學雜誌叢刊,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10.臺灣文藝(1934.11.5-1936.8),新文學雜誌叢刊,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11.臺灣新文學(1935.12.28-1937.6),新文學雜誌叢刊,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12.台灣大眾時報週刊(1928.3.24-1928.7.9),台北:南天書局影印,1995.8.
13.新台灣大眾時報(1931),台北:南天書局影印,南天書局影印,1995.8.
14.三六九小報(1930.9.9-1935.9.6),台北:成文縮印本。
15.河原功監修,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1935-44復刻本),台北:南天,2001.
16.民俗台�o,臺北市:南天,1941-5。
17.新新1:7(1946.10.17覆刻版),臺北:傳文文化,1995。
網路資源
1.臺灣日日新報(大鐸資訊)
2.臺灣時報(漢珍數位圖書)
3.Literature Online
4.Oxford English Diction
5.Oxford Reference Online: Premium Collection
6.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
7.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

華文專書
1.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印,1946。
2.胡適文存第一集,臺北:遠東圖書,1953。
3.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景出版,1978。
4.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 明集2 小說集一,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
5.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 5 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1979。
6.史明著,台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蓬島文化, 1980。
7.王力著,漢語史稿,中國北京:中華書局,1980.6.
8.甘居正著,中文文法與標點符號,臺北:黎明文化, 1980.11。
9.陳少廷編撰,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臺北:聯經,1981。
10.周策縱原著,楊默夫編譯,五四運動史,臺北:龍田出版社, 1981.1。
11.林進輝編,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83。
12.黃武忠,臺灣作家印象記,臺北:眾文圖書, 1984。
13.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
14.格蘭特(Damian Grant)撰;蔡娜娜譯,顏元叔主譯,寫實主義,臺北巿:黎明,1985。
15.徐元選注,歷代諷諭詩選,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8。
16.吳瀛濤著,臺灣諺語,臺北:臺灣英文,1988.
17.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1。
18.李獻璋編,臺灣民間文學集,台北:龍文, 1989。
19.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結構群譯,人論,台北:結構群, 1989。
20.盧修一著,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1928-1932),台北:前衛,1990。
21.張恆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 1990。
22.張恆豪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1990。
23.賴和作;張恆豪編,賴和集,臺北:前衛,1990。
24.張恆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1990。
25.張恆豪編,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臺北:前衛,1990。
26.陳芳明編,楊逵的文學生涯,臺北:前衛,1991。
27.葉石濤著,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1。
28.楊秀芳,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1。
29.許極墩著,臺語文字化的方向,臺北:自立晚報,1992。
30.葉石濤,文學來自土地,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 1992.7。
31.尹懋謙、何詠華編著,英漢修辭格比較,中國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 1992。
32.曾玉昆著,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2。
33.黃時得著,評論集,板橋市:北縣文化, 1993。
34.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原著;吳新發中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1993。
35.林瑞明著,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允晨,1993年8月。
36.張恆豪編,賴和集,臺北:前衛,1994。
37.陶東風著,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中國昆明:雲南人民,1994.5.
38.楊遠編著,標點符號研究,臺北:東大,1995。
39.楊熾昌著,葉笛漢譯,呂興昌編訂,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1995。
40.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1995年11月。
41.羅素著;馬元德譯,西方哲學史,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6。
42.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市:彰縣文化,1996。
43.梁明雄著,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臺北市:文史哲,1996。
44.鄭坤五著,鯤島逸史,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6。
45.陳紹馨著,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c1979,1997。
46.施淑著,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1997。
47.葉笛等譯,呂興昌編訂,吳新榮選集2,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1997。
48.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7。
49.葉渭渠著,日本文學思潮史,中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3.
50.吳新榮著,葉笛等譯,呂興昌編訂,吳新榮選集,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1997。
51.薛鳳昌著,文體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8臺二版一刷。
52.許俊雅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彰化市:彰縣文化,1998。
53.陳芳明著,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54.劉捷著,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 1998。
55.高中甫、寧瑛編,20世紀德國文學史,中國青島:青島出版,1998。
56.連雅堂,臺灣語典,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
57.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臺北:時報文化,1999。
58.派翠西亞.鶴見(E. 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市: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59.許俊雅著,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9。
60.葉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學史-近代卷,中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1.
61.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公司,2000。
62.米蘭.昆德拉著,孟湄譯,小說的藝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63.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
64.徐亞湘著,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 2000。
65.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台北:前衛,2000。
66.塞爾登編,劉象愚等譯,文學批評理論,中國北京:北京大學,2000.5。
67.葉啟政著,對社會研究「本土化」主張的解讀,社會學和本土化,臺北:巨流, 2001。
68.彭小�咱D編,楊逵全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
69.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3.
70.薩特著;(美)韋德.巴斯金編;歐陽友權,馮黎明譯,薩特論藝術,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12。
71.林穗芳編著,標點符號學習與應用,臺北:五南, 2002。
72.詹姆斯.費倫著,陳永國譯,做為修辭的敘事,中國北京:北京大學,2002.5。
73.管錫華著,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發展史,中國成都:巴蜀書社,2002.9。
74.周婉窈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出版, 2002。
75.李郁蕙著,日本語文學與台灣-去邊緣化的軌跡,臺北:前衛,2002。
76.陳恆嘉譯,王育德全集6台灣語常用語彙,臺北:前衛,2002。
77.賴青松等譯,王育德全集14台灣史論&人物評論,臺北:前衛,2002。
78.艾恩.瓦特 Ian Watt 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臺北市:桂冠,2002。
79.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1。
80.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徐小青譯,駝背小人,中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3.3重印。
81.Louis Dumont著;黃柏棋譯,個人主義論集,臺北:聯經,2003。
82.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
83.陳建忠著,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2004。
84.劉崇稜著,日本近代文學精讀,臺北:五南, 2004。
85.黃慶萱著,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4。
86.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傳播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
87.林少陽著,“文”與日本現代性,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6.
88.小森陽一著,陳多友譯,日本近代國語批判,中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1.
89.陳淑容著,一九三ま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臺南市立圖書館,2004.12。
90.河原功著;莫素微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臺北:全華, 2004。
91.申丹著,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中國北京:北京大學,2004.5第三版。
92.王德威編著,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2005.
93.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郭國良,陸漢臻譯,沃爾特•本雅明,中國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5.10。
94.呂紹理著,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 2005。
95.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2006。
96.劉世生,朱瑞青編著,文體學概論,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
97.艾曉明著,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
98.安德魯•本尼特(Andrew Bennett),尼古拉•羅伊爾(Nicholas Royle)著;汪正龍,李永新譯,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讀,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6。
99.楊肇嘉著,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2007四版二刷。
100.(加)拉馬爾;(韓)姜乃熙主編,印��3:現代性的影響,中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8.2。

外文專書
1.Edward Sapir,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21.
2.Ernst Cassirer, An Essay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4.
3.Ren��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New York :Harcout, Brace & World,1956.
4.Kathleen Hall Jamieson , Karlyn Kohrs Campbell eds., Form and Genre: Shaping Rhetorical Action, Falls Church: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1978.
5.M. M. Bakhtin, ‘Discourse in the Novel’,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 ed. Michael Holquist, tr.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6.Damian Grant, Realism, London :Methuen, 1970.
7.Ronald Carter edited,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 introductory reader in stylistics, London ; Boston : G. Allen & Unwin, 1982.
8.Eric Hobsbawm/Terence Ranger (ed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9.Chris Baldick,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0.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11.Wales, Katie, 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 New York: Longman, 1991.
12.Susan Sniader Lanser, Fictions of authority :women writers and narrative voi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
13.Preminger, Alex; Brogan, T. V. F. (co-eds); Warnke, Frank J.; Hardison Jr, O. B.; Miner, Earl (assoc. eds)., 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4.James Phelan, Narrative as Rhetoric: Technique, Audiences, Ethics, Ideology,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5.Robert Con Davis, Ronald Schleifer e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gman, 1998.
16.R. H. Matthews編,牛津語言學辭典,中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7.Vincent B. Leitch,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Thirties to the Eight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8.Ashcroft, B., G Griffiths and H Tiffin. Post-Colonial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London: Routledge, 2006.
19.國勢新聞社編,臺�o新聞總覽,昭和十一年版。
20.井出季和太著,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昭和12(1937). 2.
21.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戴國煇解題,台�o總督府警察沿革誌(1938年刊本),東京都:綠蔭書房,1986[昭和61]。
22.台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志,臺北:南天, 1939。
23.台�o�督府編,台�o統治概要,臺北:台�o�督府,昭和20(1945).
24.山本正秀著,近代文体發生ソ史的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65。
25.江連隆著『漢文教育理論���s』,東京:大修館書店, 1984。
26.根岸正純著,近代作家ソ文体,�Q楓社,1985年3月版。
27.大久保典夫著,現代文學史序說 文体シ思想,東京:笠間書院,1987。
28.Vincent B. Leitch;高橋勇夫譯,ヤфэロ文學批評史,東京:彩流社,1995。
29.小森陽一,日本語ソ近代,東京:岩波書店,2000。
30.陳培豐著,「同化」ソ同床異夢,東京:三元社,2000。
31.加藤迪男編,20世紀ソアシタソ年表,東京:東京堂,2001。
32.中島利郎等編,日本統治期台�o文�唌@文芸評論集(全五卷),東京:綠蔭書房,2001。
33.子安宣邦著,漢字論-不可避ソ他者,東京:岩波書店, 2003。
34.中島利郎•下村作次郎編,台�o隨筆集二,東京:�蝵悅悕苤A2003.4。
35.大江健三郎著,話ウサ考りペ」シ「書ゆサ考りペ,東京:集英社, 2004。
36.臺灣日日新報社編,台�o日日三十年史,東京:フネズ書房(昭和3年刊本)東京 :フネズ書房,2004[平成16]。
37.近藤 伸二著,�d�艇x�o新世代―現�唹D義シ�b�m主義,東京:凱風社, 2005.10。
38.柴田陽弘編著,風景ソ研究,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2006。
39.島崎藤村編,北村透谷集(岩波文庫創刊書目 復刻),東京:岩波書局,2006。
40.麻原美子編,日本文學及其語言(日本ソ文�堌Oアシタ),東京:東京堂,2007。

學位論文
1.廖祺正,三十年代台灣話文運動,臺南:成功大學史語所碩論, 1990。
2.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嘉義:中正大學史研所博論, 1999。
3.黃文車,黃石輝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論, 2001。
4.黃建銘著,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2001。
5.陳韻如,郭秋生文學歷程研究(1929-1937),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論,2002.6.。
6.李陸梅著,鄭坤五《鯤島逸史》研究,臺中:東海中文所碩論, 2002。
7.李敏忠著,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論,2004.
8.陳美美著,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萌芽與再起,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論,2004.6。
9.徐俊益,楊逵普羅小說研究-以日據時期為範疇(1927-1945), 臺中:靜宜中文所碩論, 2005。
10.巫潔濡著,「肺癆」與「肺結核」--日治時期Consumption與Tuberculosis在臺灣的交會,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碩論,2005。
11.張安琪著,台灣白話漢文的形成與發展,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6。
12.呂美親,日本時代台語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臺文所碩論,2007.7。
13.邱雅萍著,從日刊報紙「漢文欄廢止」探究「臺灣式白話文」的面貌,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7。
14.杉森藍撰,翁鬧生平及新出土作品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7。
15.蔡孟珂著,蔡秋桐及其小說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論,2007。

單篇論文
1.松永正義作;葉笛譯,關於鄉土文學論爭(1930-32年),臺灣學術研究會誌,4(1989.12.25)。
2.董之林譯,現代日本的話語空間,文藝理論研究, 1994(01)。
3.呂興昌,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論黃石輝台語文學兮觀念和實踐,台灣新文藝8(1997.8)。
4.陳伯陶,明治前期言文一致体ソ�馴虰O挫折-『浮雲』メ中心ズ,淡江學報36(1998.07)。
5.蔡進雄,臺灣地區女性教育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 (1998.11)。
6.陳家煌,保正伯的矛盾-論蔡秋桐及其小說,台灣文藝166、167(1999.1)。
7.陳芳明著,臺灣新文學史(1)──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78(1999.8)。
8.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3(1999.3)。
9.王順隆,日治時期台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臺灣風物49:4(1999.12)。
10.陳芳明,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16: 5=185, 2000.3.
11.陳建忠,新興的悲哀-論蔡秋桐小說中的反殖民現代性思想,台灣文學學報1(2000.6)
12.黃惠禎,楊逵與賴和的文學因緣,台灣文學學報3(2002.6)。
13.鄭志敏,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與公共衛生-以蔡秋桐小說〈奪錦標〉為例,臺灣文學評論3:4,2003.10.
14.中島利郎著,彭萱譯,日治時期台灣研究的問題點-根據台灣總督府的漢文禁止以及日本統治末期的台語禁止為例,文學台灣46(2004.4)。
15.李尚仁著,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另類的衛生、自我與疾病,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4(2004.6)
16.石美玲,蔡秋桐小說詞彙及詞法研究,興大人文學報34(2004.6)
17.施懿琳,日治時期臺灣左翼知識分子與漢詩書寫──以王敏川為分析對象,國文學誌8(2004.6)。
18.石美玲,蔡秋桐小說的書寫策略,興大中文學報16, 2004.06.
19.黃美娥,對立與協力:日治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戰中傳統文人的典律反省及文化思維,台灣文學學報4(2004.8).
20.葉笛,素描吳坤煌-一個文化人的精神風景畫,創世紀詩雜誌140/141, 2004.10.
21.孟慶樞,對日本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學批評的幾點思考,外國文學批評(2005.01期)
22.朱惠足,帝國主義、國族主義、「現代」的移植與翻譯:西川滿《台灣縱貫鐵道》與朱點人〈秋信〉,中外文學,33:11(2005.4)
23.趙京華,與柄谷行人一起重讀《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博覽群書(2005.11期)。
24.李尚霖,漢字、台�o語、台�o話文-植民地台�oズれんペ台�o話文運動ズ�fエペ再考察,『アシタ社�恁z9�A(2005.12.25)。
25.陳培豐,識字.閱讀.創作和認同─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第五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2006.10。
26.吳叡人著,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17: 2(2006.6)。
27.李敏忠,1930年臺灣墨學論爭的近代意義,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第四屆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成大台文系主辦,2007.4.26。
28.星名宏修,複數的島都/複數的現代性-以徐瓊二的〈島都的近代風景〉為中心,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 臺灣號(2007),臺北:文建會,2007。
29.黃美娥,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帝�鬘D義シ文�唌v會議論文,愛知大學,2008.8。
30.陳培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中的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帝�鬘D義シ文�唌v會議論文,愛知大學,2008.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