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住宅竊盜犯罪安全設計與防制之研究
作者:何明洲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德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住宅竊盜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0
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使民眾有免於恐懼,免於怨尤的自由,不但是民眾所期盼的,亦是政府重要的施政工作。然而,民眾對治安的感受與評價,主要取決於自身週遭生命財產權益是否被侵害而定,住宅內財物被竊是最具有可非難性之犯罪類型,亦是民眾最關心的話題。而住宅竊盜犯罪至今未能有效防範,主要還是在民眾防竊硬體設備不足及不良所致。因此,將住宅在設計階段就將犯罪預防安全措施包括在內,如此才是防竊根本之道。
本研究主要設計方法為焦點團體訪談12位專家及竊盜犯問卷調查兩種。第一階段焦點團體訪談其目的主要是借重建築專家、防盜設施業者、保全系統業者、警察治安風水師等提出ㄧ套專業性、有效安全的設計見解;第二階段竊盜犯問卷調查,係針對第一階段焦點團體訪談專家所提專業見解,作為第二階段問卷題項設計之範圍與架構,再從泰源、岩灣、東成技能訓練所235位竊盜慣犯問卷調查中去印證專家專業見解是否可行性。研究結果發現:1.受刑人吸毒和行竊有密切關係,行竊前從事職業和竊盜手法相關所佔比率相當高,如鐵工、水電工、送貨員等。2.侵入方式以沒有管理員的門廳、防火巷、地下停車場等是最喜歡侵入途徑;破壞方式以破壞門鎖、鐵窗方式居多;警察巡邏最具嚇阻作用,聲響、燈光能有效防止竊盜發生。3.門鎖平均10分鐘、門窗平均8.8分鐘無法打開會放棄或轉移作案。4.鎖心內縮、鎖頭經強化處理的鎖,不易被破壞。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供以證據為基礎(evidence based)的竊盜預防策略,歸納為以下建議,提供各界參考:
壹、政府方面
一、政府應訂定住宅建築設計準則,將預防犯罪安全設計納入建築
法令內,本研究可提供相當高程度設計諮詢規範。
二、政府對鎖要有認證標章,政府機關或民間單位均應建立鑑驗門
鎖、門窗單位。
三、輔導鎖匠產業,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類別技能檢定再增加
「鎖匠」類別,如丙級或是乙級技術師,提升其專業科技水
準,增進民眾的信任感。
四、警方應鎖定50歲以下慣竊治安人口嚴加監控。
貳、防竊建材廠商部分
一、門鎖部分應研發鎖、護條、鉸鏈等堅固性;在鐵窗方面應研發
逃生窗鎖扣及鎖的堅固性。
二、製鎖公司應將鎖產品分三等級,頂級鎖30分鐘不會被打開;中
級鎖達20分鐘不會被打開;最普通的鎖至少要有5分鐘防破壞
侵入功能存在。
三、製造門窗公司可以分三個等級製造,頂級門窗達30分鐘不會被
打開,中級門窗達10分鐘不會被打開,最普通也應有5分鐘防
破壞侵入功能存在。
參、民眾部分
一、僱用保全人員駐守、鼓勵與父母同住、社區有巡守隊看守,這
些抑制者在場,則被偷機會就很低。
二、裝系統保全設施,大門裝設警報器或裝設紅外線感測器之閃光
照明燈,可有效防止竊盜案件發生。
三、購買鎖心內縮、鎖頭經強化處理的鎖、多層鎖、晶片鎖、一體
成型的鎖,小偷就不容易破壞侵入;實心不鏽鋼的門窗或氣密
格子窗,有一定防竊功能。
中文部分:
王子熙
2005 都市住宅區空間組構型態與竊盜犯罪傾向之研究—以台灣某城市為例,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華
2007 住戶對住宅竊盜的自我保護行為與犯罪恐懼感關聯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生
2003 保全業經營管理及未來展望,保全人員訓練計畫講習教材,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編。
王文科、工智弘譯
1999 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Vaughn,Sharon;Shumm,Jeanne Shay;Sinagub,Jane M.), 台北:五南。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
2001 台北市政府警局委託消基會測試市售門鎖案報告書。
林滄崧
2007 住宅安全管理之理論性分析-以建構住宅竊盜犯罪被害理論模型為探討標的,第二屆風險社會與安全管理學術研討會。
江慶興
1998 破窗理論與犯罪偵防-以美國紐約市警察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29卷第3期。
何明洲、陳炯旭、謝文苑
1999 竊盜犯罪偵查實務,台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何明洲
2005 犯罪偵查原理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何明洲
2006 民眾住宅防竊安全認知之實證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6卷第6期。
李珀宗
2004 社區犯罪基圖在警察機關防制住宅竊盜犯罪之應用---以台北市松山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湧清
1998 警察勤務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
林鴻海
2003 社區警政建構之研究─以守望相助模式為例,文化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洪志成、廖梅花合譯
2003 焦點團體訪談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Richard A.Krueger & Mary Anne Casey),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9 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姜美如
2004 現象學方法在設計程序中創新思維應用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源譯
1985 以環境設計防制犯罪,中央警察大學新知譯粹,第1卷第2期。
黃富源
2008 金融機構、運鈔車防劫概論,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治安風水師講義。
黃富源、施雅甄譯
2007 安全設計概念與實踐,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案
黃乃弘
2001 空間型構與住宅竊盜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某都市為例,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蘭媖
2002 英國防治重複被害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
莊忠進
2003 侵入竊盜犯罪過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4卷第3期。
莊忠進
2005 侵入竊盜犯目標選擇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春金
2003 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春金
2006 人本犯罪學-控制理論與修復式正義,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張平吾
1999 被害者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張平吾、黃富源
2008 被害者學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張甘妹
1991 犯罪學原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郭志裕
2008 私人保全發揮犯罪預防功能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士隆
1995 運用環境設計預防犯罪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25卷第4期。
楊士隆
1997 竊盜犯罪-竊盜犯與犯罪預防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士隆、何明洲
2003 竊盜犯罪防治—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士隆、周子敬、曾郁倫
2007 住宅竊盜犯罪被害與預防對策之研究,警學叢刊第38卷第2期。
靳燕玲
2006 集合住宅社區共用空間安全防範設施設置方法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鄧煌發
1995 犯罪預防,桃園,中央警官學校。
鄧煌發
2007 犯罪分析與犯罪學理論—環境犯罪學理論之應用與評析,警學叢刊第38卷第1期。
潘昱萱
2000 理性選擇對竊盜行為解釋效力之考驗之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蔡德輝、張平吾
2005 住宅竊盜重複被害特性與防治策略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
蔡中志
1991 居家安全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
2006 犯罪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鄭昆山、楊士隆、何明洲
2004 台灣地區住宅竊盜與防制措施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台北,刑事警察局。
鄭世杰
2008 竊盜犯罪之治安對策---以台南縣民生竊盜為例,台南縣警察局學術研討會。
歐素汝譯
2000 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 Focus Groups:Theory and Practice(David W.Stewart &Prem N.Shamdasani)台北:弘智。
蘇智峰
1999 空間型態之內在組構邏輯space syntax空間型構法則分析支介紹,建築向度-設計與理論創刊號,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外文部分:
Becker, G.
1968 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69-217.
Bennett, T. & Wright, R.
1984 Burglars on Burglary: Prevention and the Offender. Aldershot, England: Gower.
Brantingham, P. J. & Brantingham, P. L.
1975 Residential Burglary and Urban Form, in Urban Studies, 12: 273-284.
Bottoms, Anthony; Mawby, R. I. & Polii Xanthos.
1989 A Tale of Two Estates, in Downes, D.(ed.), Crime and the City: Essays in Memory of John Barron Mays, 36-87, London: Macmillan.
Clarke‚ R.V.
1992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Successful Case Studies, NY: Herrow and Heston.
Clarke‚ R.V. & Felson, M.
1993 Criminology, Routine Activity, and Rational Choice, in Clarke, R. V. & Felson, M.(eds.), Routine Activity and Rational Choice, NJ: Transaction.
Clarke‚ R.V. & Eck, J.
2003 Become a Problem-solving Crime Analyst in 55 Small Steps, London: Jill Dando Institute of Crime Science.
Clarke‚ R.V. & Eck, J.
2007 Crime analysis for problem solvers in 60 small steps,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Center for Problem Oriented Policing.
Cohen, L. E. & Felson, M.
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ies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 588-608.
Felson, M. & Felson, M.
1998 Opportunity Makes the Thief: Practical Theory for Crime Prevention, in Police Research Series Paper 98, London: Policing and Reducing Crime Unit,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Statistics Directorate, Home Office.
Grobbelaar, M. M.
1987 Criminology 10-13: Preven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
Hillier, B. & Simon C. F. Shu.
2000 Crime and Urban Layout: the Need for Evidence, in MacLaren, V., Ballintyne, S. and Pease, K.(eds.), Secure Foundations: KeyIissues in Crime Prevention, Crime Reduction and Community Safety, IPPR: 224-248.
Hillier, Bill.
1989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rime on the Studley Estate, London: Unit for Architectural Studies,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Jeffery, C. R.
1977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Beverly Hills, CA: Sage.
Moffatt, R. E.
1983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Management Perspective, Canad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5(1): 19-31.
Newman, O.
1972 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New York: Macmillan.
O ‘Shea, T. C.
2000 The Efficacy of Home Security Measures, American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24(2): 155-167.
O’Block, R. L.
1981 Security and Crime Prevention, ST. Louis: C.V. Mosby Company.
Pease, K.
1998 Repeat Victimization, Taking Stock Crime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Series Paper 90, London.
Poyner, B. & Barry, W.
1991 Crime Free Housing, Oxford: Butterworth Architecture.
Rengert, G. F. & Wasilchick, J.
1985 Suburban Burglary: A Time and Place for Everything, NY: Thomas.
Siegel, L. J.
2002 Criminology, CA: West Wadworth.
Shu, C. F.
2000 Housing Layout and Crime Vulnerability, Bartlett 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Sparks, R. F.
1981 Multiple Victimization, Evidence, Theory and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72(2): 772-776.
Sparks, R. F.
1982 Research on Victims of Crime: Accomplishments Issues and New Directions,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Taylor, R. B. & Gottfredson, S.
1986 Environmental Design, Crime and Prevention: An Examination of community Dynamics, in Reiss, A. J. Jr. & Tony, M.(eds.), Community and Crime,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right, R., Logie, R. H. & Decker, S. H.
1985 Criminal Expertise and Offender Decision Making: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Target Selection Process in Residential Burglar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32(1): 39-53.
Wilson, J. Q. & Kelling, G. L.
1982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 Broken Windows, Atlantic Monthly, 249: 29-38.
小出 治
2006 日本國內的犯罪防範對策之現狀,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建築研究組,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警視廳
2009 防止住宅等侵入犯罪對策之調查報告,東京。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