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幼兒教育政策之發展與現況分析- 以幼兒學前補助款政策及準公共幼兒園 政策為主
作者:張珮玲
作者(外文):Chang, Pei-Ling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淑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幼兒教育政策幼兒學前補助款政策準公共幼兒園政策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oliciespreschool supplementsquasi-public preschool polic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本研究在探究幼兒學前補助款政策及準公共幼兒園政策之發展與影響,主要透過文獻分析、焦點團體座談與個別訪談進行。本研究結果與結論有以下幾點:
一、「五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政策提升5歲幼兒及早就學率;「臺中市幼兒學前教育補助方案」政策向下延伸至2-4歲育兒補助不中斷亦提高入學率。
二、「準公共幼兒園」為政府之新育兒政策。私幼加入準公共幼兒園意願低,「擴大公共化幼兒園」之園所數效果不彰。
三、肯定「免學費、弱勢幼兒加額補助款」之立意,也認為能提高幼兒入園率,惟經濟弱勢加額補助款之標準宜調整。
四、「準公共幼兒園」招生有城鄉差異性,其應承擔弱勢幼兒家庭扶助之責。
五、「準公共幼兒園」可享有政府挹注園所相關經費,保障教保服務人員之薪資;未加入準公共幼兒園之私幼認為提升教保服務品質為招生之利器。
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以下具體建議,冀能提供相關利害單位與人員作參考。
一、國民義務教育宜向下延伸一年至5歲。
二、育兒托育津貼或補助款之發放地方政府須與中央一致、以改善「福利遷居」之現象。
三、政府政策執行宜採滾動式檢討與修正,以符應時勢所需。
四、我國托育補助政策歷年來不斷加碼,期盼政府能敢於承諾、勇於負責並徹底實行。
五、「幼兒學前補助款政策」與「準公共幼兒園政策」之實施
(一)經濟弱勢加額補助款宜調整為家戶申報綜所稅率20% 以上。
(二)申辦作業流程宜跨部會整合朝E化進行審核,簡化申辦作業。
(三)各項補助款訊息應加以整合做適當宣導,且主責之相關單位應
有足夠人力以推動執行業務。
(四)「準公共幼兒園」除享有政府補助經費外,應執行收托弱勢幼兒以落實「準公共化」之精神。
六、政府應整合學前教育補助經費資源並建立監督與查核機制,訂定獎勵與淘汰機制,組成稽查小組定期確實查核並公布結果。
In this study I use literature analysis,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on preschool subsidies and quasi-public kindergartens in Taiwan.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Five-Year-Old Free Education Program has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5-year-old children beginning school early, and the Taichung Preschool Education Subsidy Program, which also provides childcare subsidies for 2-4 year-olds, has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preschool enrollment rate.
2.Private preschools have little interest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new quasi-public kindergarten program, and the program for expanding the number of public kindergartens has not been effective.
3.The program providing tuition waivers and subsidies for disadvantaged children has increased the preschool enrollment rate, but the subsidy amounts need to be adjusted.
4.There are enrollment differences at quasi-public kindergartens in terms of urban and rural, and they need to provide more support for children from disadvantaged families.
5.Quasi-public kindergartens are provided with government subsidies, including wage subsidies for preschool teachers, and private preschools which have not joined the quasi-public program regard increasing teacher quality as one of the best recruit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I provi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relevant stakeholders and personnel.
1.The age at which compulsory education begins should be lowered to the age of five.
2.The local governments granting childcare allowances and subsidies need to coordinate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o as to deal with the issue of “welfare relocation.”
3.Government policies should be periodically reviewed and amen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4.While childcare subsidies have continued to increase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government still needs to demonstrate more commitment to thoroughly implementing its preschool education policies.
5.In ter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ies on preschool subsidies and quasi-public kindergartens:
(1)The subsidy for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ren should be increased to at least 20% of the family’s reported tax rate.
(2)An online application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3)The information on the various subsidies should be integrated for easy reference, and the agencies in charge of each subsidy need to have sufficient staff for administering it in a satisfactory manner.
(4)Inasmuch as quasi-public kindergartens receive government subsidies, they should have more provisions for meeting the needs of children from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6.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egrate all its existing subsidies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into a single program with a dedicated monitoring body responsible for providing rewards, implementing sanctions, conducting reviews, and announcing the results.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 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臺北市:師苑。
王家通(2000)。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基本法相關議題研討會會議手冊、論文彙編、會議實錄研討報告,57-69。
王梅玲(2012)。焦點團體法focus group。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268/。
內政部(2010)。一OO年第十四週內政統計通報(我國99年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概況)。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8月12日。網址: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103
內政部戶政司(2019)。台閩地區出生人數及粗出生率統計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立法院(2011)。中央政府總預算。臺北市:立法院。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M.Lichtman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A user’s Guide)。臺北市:學富。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2019)。教師工會手冊。檢索於2019年7月10日。http://nftu.org.tw/Profile/Profile0103.aspx。臺北市:全教總。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幼兒就讀幼兒園補助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行政院(2012b)。優質幼兒教保發展政策規劃,達成普及優質教保服務的願景。臺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主計處(2014)。10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臺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9)。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全國統計資料。檢索於2019年8月5日。https://www.stat.gov.tw/np.asp?ctNode=683。臺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9)。國民所得統計摘要 (108年12月更新)。檢索於2020年1月2日。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33338&ctNode=3099&mp=1。臺北市:行政院。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Neuman, W. L.)。臺北市:揚智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李明宗(2010)。「全球最低出生率,台灣與德國並列」,檢索於2019年7月15日。http://epochtimes.com/b5/10/2/6/n2811680.htm.。台北:大紀元網站。
呂金玲(2001)。從國民教育權及競爭績效分析教育券政策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呂生源(2004)。地方教育財政制度評析。學校行政雙月刊,31,240-256。
呂苡榕(2018)。撒錢補助托育 真能解決少子化痛點?。今週刊,1126,2018-07-09.線上檢索於2019年11月2日。臺北市:臺北。
巫永森(2002)。幼兒教育券政策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台中。
李惠岑(2012)。花蓮地區推動 5 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現況分析與困境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李素禎(2013)。臺北市推動 5 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現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李阿淑(2013)。臺中市幼兒園家長對幼兒教育補助的看法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李文政(譯)(2015)。社會科學研究法:資料蒐集與分析/Understanding and doing
successful research :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原作者:Shaun Best) 。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12)
沈秀娟(2013)。嘉義地區幼兒家長對「五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政策目標認知及實施看法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何金針、唐璽惠(2006)。少子化趨勢對幼稚園經營之衝擊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39,242-252。
吳政達、蕭霖(2004)。教育政策與改革。載於秦夢群主編:教育概論 (頁455-474)。台北:高等教育。
吳明清(1992)。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定(2009)。如何瞭解無所不在的「公共政策」。空大學訊,413,30-37。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小辭書。臺北:五南。
吳宗憲(2004)。中央政府補助國民教育經費公平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
吳家綺(2015)。「五歲幼兒免學費與弱勢加額補助計畫」成效分析-以南投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
吳念霖(2010)。臺灣五歲幼兒教育政策議題之研究政策工具觀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吳芝儀與李鳳儒(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著者 Patton,M.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天祐 (2002)。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96-134。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2002 - ccgh.com.tw。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萬青(2009)。遷台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領導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
林辰炫(2004)。探討教育券制度對政府及家庭決策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林上祚(2018)。中央請客地方買單?幼托預算暴增300億,地方政府預算11億增到45億。風傳媒,公共政策。臺北市:臺北。
https://www.storm.mg/article/438231。檢索於2019年9月30日。
林佩蓉(2019)。從政策制度層面教育權的問題與保障。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電子報,24。https://hre.pro.edu.tw/article/3702。檢索於2019年11月10日。臺北市:臺北。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 (3),51-73。
洪福財(2000)。台灣地區幼兒教育歷史發展及未來義務化政策之探討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
洪福財(2002)。幼兒教育史-台灣觀點。臺北市:五南。
韋宜青(2000)。國民小學教育選擇權政策規劃規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孫志麟(2010)。教育資源的規劃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6,69-74。
翁麗芳(1998)。幼兒教育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翁麗芳(2010)。幼兒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 99 年,41-86。
郭添財、王全興(2011)。2010重大教育政策與教師福利政策問題之研究。教育學術彙刊,3:2,1-33。
郭丁熒(2010)。何處有塵埃?〜學校教育不公平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 (3),31-64.
張芳全(1999)。教育政策。台北:師大書苑。
張文俊、劉育晏(2006)。經濟、政治因素與我國補助款分配之關係。財稅研究,38 (2),63-93。
張嘉芙(2009)。扶持五歲幼兒教育計畫之實施現況研究-以臺中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張炳煌(2002)。家長學校選擇權的發展與建義。中等教育,53(1),50-60。
陳盈宏(2015)。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及其促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06,(2015-02-16)。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啟榮(2007)。我國教育經費補助制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學會教育研究,15,95-107。
陳莉容(2010)。五歲幼兒教育政策之預評估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陳淑美(2004)。嘉義市幼兒教育券實施成效及對家長選擇幼兒園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陳怡文(2001)。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小學教育經費分配公平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 (3),33-54。
陳玉賢(2011)。原住民學生教育補助政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郁心(2013)幼兒園行政人員對我國現行幼兒教育補助模式之觀點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陳世聰(2007)。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之政策分析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玉(2018)。強打3政見奏功,盧秀燕贏得台中市長。ETtoday政治 | ETtoday 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1124/1310424.htm。
檢索於2019年9月30日。臺中市:臺中。
莊雯冰(2015)。幼兒教育補助款政策之探討-以高雄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教育部(2008)。扶持5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4) 。扶持5歲幼兒教育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21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計畫(106-109年度) (核定本)。行政院106 年4月24日院臺教字第1060170318號函核定。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107至111年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9)。全國教保資訊網~108學年度加入準公共幼兒園名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9)。107學年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倫理中心(2019)。研究倫理規範。
http://www.acad.ntnu.edu.tw/7intro/super_pages.php?ID=7intro1。檢索於2019年8月20日。臺北市:台灣師大。
黃婉芬(2009)。台灣與日本少子化時代的幼兒托育政策之比較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黃瑞春(1985)。臺灣省政府現行補助金制度之研究。臺北:金玉。
黃鐘山(2016)。CNN:台中是台灣最宜居城市。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675722。
檢索於2019年12月31日。臺中市:臺中。
曾偉婷(2014)。臺北市家長對實施 5 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游進年(2014)。台灣中部地區之公立幼兒園因應五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行銷策略可能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
辜筱媚(2014)。台灣幼托整合政策實施後對公立幼兒園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
楊艾俐(2005)。「少子海嘯-娃娃不見了」,天下雜誌,334,118-141。
楊思偉、張德銳、黃乃熒 (2000)。家長學校選擇權。臺北:商鼎文化。
楊逸飛(2019)。大撒幣的幼托政策無助於生育率,反而讓「準公共化」成為「偽公共化」。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2019年12月9日。臺北市:臺北。
葉重新(200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138-156。臺北市:商鼎文化。
萬文隆 (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 (4),17-23。
廖文婕(2014)。台灣中部地區之公立幼兒園因應五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行銷策略可能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2015)。托育一條龍-「臺中市幼兒學前教育補助方案」。臺中市:臺中市政府。
臺中市政府社會局(2017)。托育一條龍政策實施兩年成果專案報告。臺中市:臺中市政府。
臺中市政府(2019)。臺中市公共化幼兒園幼童入園率統計報告書。臺中市:臺中市政府。
蓋浙生(1999)。教育經濟與計畫。臺北:五南。
蔡文山(201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省思臺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狀與展望。教育與社會研究,6,109-144。
蔡進雄(2000)。教育優先區的理念與實施方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頁160-170。
蔡佳燕(2000)。台灣兒童遊戲的發展與轉變:透過不同世代童年遊戲的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劉寧顏(1993)。重修台灣省通志,6,文教志學校教育篇。臺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 (1),115-143。
賴淑娟(2002)。我國地方教育財政改革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劉朝芳(2001)。臺中縣民眾對實施幼兒教育券意見之調查研究,幼兒教育年刊,13,69-94。
盧美貴、施宏彥(2000)。我國幼兒教育券政策實施可行性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161-192。
謝美慧(2002)。教育政策評估理論之研究:以北高兩市幼兒教育券政策為例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
謝子元(2005)。近代臺灣幼教政策發展之研究-比較福利國家觀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桃園。
魏惠娟(2004)。焦點團體。見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273-316。臺北市:心理。
羅御嘉(2011)。五歲幼兒免學費計畫對幼稚園消費市場之影響-以桃園地區幼稚園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桃園。
羅鳳珍(2012)。我國幼兒教育政策實施影響之初探-以幼兒教育券、國幼班、幼托整合政策為例。教育行政論壇,4(1),87-112。
藍毓仁(譯)(2008)。J.Lewis & J.Ritchie主編。質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臺北市:巨流。
蘇岱崙、黃怡菁 (2019)。搶救少子化調查研究。臺北市:親子天下。
饒欣秀(2008)。幼兒教育政策的發展與影響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外文部分
Case,A.C.,Hines,J.R.,&Rosen,H.S (1989). Copycatting:Fiscal policies of states and their
neighbors.Cambridge, M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 3032.
Chen, L. J. (1998). An Equity Analysis of Michign,s School Finance System. Doctoral,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hubb, J. E. & Moe, T. M. (1990). Politics, markets and America’s schools. Washington,DC:Brooking Institution.
Cohn,E. (1974). Economics of state aid to education. Lexington,MA:Heath Lexington Books.
Fraenkel, J.R.,& Wallen, N.E. (1996).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McGraw-Hill.
Lieberman,M. (1989). Privatization and educational choic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Ladd,H. (1975). Local education expenditure,fiscal capacity,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roperty tax base.National Tax Journal, 28(2), 145-158.
Levin, H. M. (1982). Federal grants and educational equ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Rethinking the Federal Role in Education), 52(4), 444-459.
Monk,D. (1990). Education finance:An economic approach.New York, NY:McGraw-Hill.
Musgrave,R.A.,& Musgrave,P.B. (1989). 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 NY:McGraw-Hill.
Odden,A.R.,&Picus,L.O. (1992). School finance:A policy perspective.New York:McGraw-Hill.
Redestam, K.E.,& Newton, R.R. (1992). Surviving your dissert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Newbury Park, CA:SAGE. State.
Riddle,W. (1986). Vouchers for the education of disadvantaged. Children:Analysis of the Regan administation proposal. Joural of Education Finance, 12, 9-35.
Tsang,M,C.,&Levin,H,R. (1983). The impacts of intergovermmental grants on education
pend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 329-367.
Tuckman, B.W. (1994). Conduct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4th ed.). Forth Worth, TX:Harcourt Brace & Compan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1991,Rev.). Investigation in volving human subject (OSPA-HS-IA). Buffalo, NY:Author.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