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建構之研究
作者:鍾敏菁
作者(外文):Chung, Min-Ching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丁一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活化校園焦點座談模糊德懷術指標建構activating campusfocusing group interviewing methodFuzzy Delphi techniqueindicators struc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
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之指標,經文獻探討,先訂定指標初稿,採用焦點團體座談及模糊德懷術研究法進行探究。焦點團體座談係由12位對活化校園具有理論與實務經驗之學者專家,針對問卷初稿提供建議,藉以蒐集其在理論與學校行政實務上的意見;模糊德懷術研究法則用於正式問卷之實施,依據模糊德懷術之實施步驟,針對19位學者專家之施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及指標篩選,最後確定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之指標。
依據上述方法進行探究,獲致結論,本研究活化校園指標為「層面(level)-細目(element)」二個層次,架構包括:「活化領導」、「活化空間」、「活化教學」、「活化資源」及「活化效能」五大層面,「活化領導」包括六個指標,「活化空間」六個指標,「活化教學」六個指標,「活化資源」五個指標,「活化效能」七個指標共計30個指標,所有指標獲得學者專家高度認同。指標架構五大層面認同度的高低依序為「活化教學」最高,接著為「活化領導」、「活化效能」與「活化資源」層面,最低為「活化空間」層面。所有指標中以「能善用社區在地文化資源」獲得學者專家最高認同度。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國民中小學提出具體建議,積極鼓勵教師活化教學,以及盤點社區資源,共創在地文化特色學校,落實活化校園,以及對教育行政機構與未來研究方向,提供參酌意見。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the indicators for activating campus in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The first draft of the indicators is constructed after reviewing releated papers and articles. And to finalize it by receiving feedback from the focusing group interview of twelve scholars and experts by using statistic analysis from surveys with Fuzzy Delphi technique of nineteen scholars and expert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 that activating campus has two dimensions which are「 level」 and 「element」. The indicator structure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ive groups which includes 「activating leadership」, 「activating vacant or unused school space」, 「activating for teaching」, 「activating for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activating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re are six indicators for 「activating leadership」, six for 「activating vacant or unused school space」, six for 「activating for teaching」, five for 「activating for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seven for 「activating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Thirty indicators in total are highly recognized by scholars and experts.「activating forteaching」of the indicators structure has the highest level of acceptance from surveys of nineteen scholars and experts, and is followed by the indicator groups of 「activating leadership」, 「activating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ctivating for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the indicator of 「activating vacant or unused school space」.「using the community's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of the thirty indicators has won the highest recogni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t provides several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which include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schools, referring appropriate indicators to activate leadership, school space, and encouraging teachers to activate the teaching and community’s resource to implement the activation of campus via creating localized featured schools. The results can als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and further study .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江姮姬、吳宜蓉(2018)。校長同儕式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1(2),97-129。
丁一顧、王淑麗(2018)。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同儕式領導與夥伴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1(1),31-58。
丁一顧、黃智偉、王佳蕙(2016)。教學導師教師領導之研究:校長支持作為與影響。教育政策論壇,19(2),35-92。
丁一顧、王淑麗(2015)。精進教師教學的另一堂課:教學教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4-20。
丁贊仁(2014)。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多元活化課程實驗計畫實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內政部統計處(2018)。107年年底人口結構分析。網址:https://www.moi.gov.tw/files/site_stuff/321/2/year/year.html
王文霖(2013)。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資訊融入教學與學校教育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王淑麗、丁一顧(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成功的關鍵:信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14-19。
王淑麗、莊念青、丁一顧(2016)。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之教師領導發展歷程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12(1),39-70。
王光明(2007)。高雄市立國民小學學校評鑑指標再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光宗(2014)。一所國小老舊校舍重建歷程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王金國(2015)。活化教學,不可忽略學習原理與教學倫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12),107-109。
王如哲、魯先華、劉秀曦、林怡君、郭姿蘭(2011)。我國教育公平指標之建構。教育政策論壇,14(4),1-33。
王承先(1995)。國民小學組織發展狀況及其策略與方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景錝(2005)。團隊學習與學校組織文化變革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立高泰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瑞壎(2012)。少子化現象的省思:國民教育品質之契機與轉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3(5),44-48。
王湘婷、李育齊(2010)。「創意」思維在學校環境的實踐--從國民小學校園創意設計談起。北縣教育,70,64-67。
王滿馨(2011)。宜蘭縣國民小學優質教育學校環境規劃圖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燕芬(2013)。快樂校園空間計畫—以新北市景新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王慕樵(2018)。宜蘭縣中小學校園空間美學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田福連(2009)。學校創新經營影響因素及其評量指標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田瓊雯(2012)。花蓮縣豐山國小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為秘密花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伍淑鶯(2004)。國民小學英語教學評鑑指標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新妹(2006)。打造健康校園:提升學童健康體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江鴻鈞(2006)。以模糊德菲術建構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評鑑指標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5,35-63。
朱湘慈(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余秋範(2007)。國小校長推動品德教育領導模式之建構-以臺北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百祿、鄭彩鳳(2005)。學校領導的理念與省思。學校行政雙月刊,40,1-16。
吳定(1984)。 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臺北市:順達。
吳佳宜(2007)。教學創新的研發、實施與延續:臺北市國中數學科教師的多重個案研究。淡江大學,臺北市。
吳彥彣(2016)。國民中學組織創新氣氛對教師創新教學影響之研究:以心理資本為中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吳政達(1999)。國民中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堂鐘(2016)。國民中學學習領導、學習環境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4)。善用活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師友,559,31-35。
吳清山(2016)。教育的正向力量。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 (2002)。德懷術。教育研究月刊,92,127-128。
吳妙娟(2009)。澎湖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與實施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雪憶(2008)。老品牌活化之成效評估:以雄獅文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吳煒增(2016)。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美學營造、教師領導與學校特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慧蘭(2016)。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雅雯(2012)。校園空間再利用評估指標之建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李玉惠(2015)。臉書教師專業社群之關係社會資本、知識分享、知識品質與教師專業能力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李安明(2017)。面向2030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監測教育目標永續經營之挑戰、因應與啟示。教育研究月刊,281,14-23。
李如敏(2015)。以資源物活化校園空間之視覺藝術教學研究─以新竹市東園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芳齡(譯)(2017)。人生本來就塗塗改改:那些我們從犯錯中學到的成長筆記,Mistakes I Made at Work。臺北市:天下雜誌。(Jessica Bacal, 2014)
李冠霖(2010)。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進修(2015)。建構國民小學學習導向校園規劃指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易柔甫(2006)。創意教學活動結合校園活化空間之實施—以高雄縣茂林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志宏(2010)。從受教育的義務到受教育的權利-戰後台灣國民教育的歷史。載於台灣教授協會: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處境。臺北市:前衛。
林文生(2009)。特色學校的爭論及其再概念化的契機。北縣教育,69 ,26-30。
林仁煥(2008)。台灣地區特色學校經營發展現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志成、林仁煥(2008)。特色學校經營的困境與發展策略。2008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171-186)。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
林志成(2010a)。特色學校經營活化的尋思、迷思與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98,32-42。
林志成(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志成(2016e)。臺灣地區特色學校計畫的省思與前瞻。教育行政論壇,8(1),45-59。
林宥嫻(2015)。一所國小英語教師以教師領導推動學習共同體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林美吟(2016)。小學環境教育學習場域之研究--以萬芳國小開心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竹市。
林海清(2006)。少子化效應對技職教育發展之衝擊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1,32 - 45。
林通修(2016)。標竿特色學校發展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市。
林淑萍(2008)。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一所小型學校為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進山(2006)。特色學校的教育建構與應用-以平溪國小為例。北縣教育季刊,57,17-20。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詩雁(2008)。國民小學實踐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花蓮縣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林靜詩(2016)。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麗娟(2011)。兩岸小學發展特色學校之比較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光之(2009)。團隊型組織在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乾國(2009)。校園空間活化的展望-兼談教育部教育政策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4,65-78。
侯育錡(2013)。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新北市「中和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洪秀芬(2009)。高雄市表演藝術團體與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課程合作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洪雯柔(2017)。教育2030:未來教育想像之國際趨勢。教育研究月刊,281,99-108。
施富薇(2004)。建構學習型學校之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紀佩玲(2007)。彰化縣國民小學空間再利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徐明珠(2006)。少子化時代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095/EC-R-095-003.htm
涂宗成(2009)。校園空間改造評估研究—以高雄縣推動新校園空間美學計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涂淑安、鄒美玲(2014)。臺北市明湖國小教師小學教師工作士氣:從退休制度再變革談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3(2),111-114。
高佩煖(2013)。國中教學卓越獎獲獎團隊學習歷程之個案研究-以臺中市立漢口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孫志麟(2000)。國民教育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3,121∼148。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孫嫚鍵(2011)。A國中校園景觀形象指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
翁慶才(2006)。國小教師對班群教室滿意度與其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通識在線(2018)。年金改革後的教育現實與想像。通識在線, 75。取自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161&Sn=2363
童鳳嬌、林志成(2013)。卓越領導與創新經營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文政(2012)。偏遠地區學校之組織變革:山峰華德福的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正鈺(2012)。雲林縣國小轉型優質評鑑指標之認知差異分析─以教師觀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明輝、顏秀如(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5-52。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婷華(2015)。臺北市國民小學翻轉教室認同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張詩欣(2009)。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臺北市:師苑。
張鈿富(2016)。教育概論。臺北市:三民。
張德銳、李文富、丁一顧、李俊達、陳浙雲、余政賢(2010)。中央及縣市課程與教學輔導人才核心能力指標與培訓課程內涵期中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AER-98-12-E-2-04-00-2-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張維修(2014)。以校園美學觀點發展國民小學校園景觀評估架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張麗玉(2008)。太巴塱國小洪明德之陶藝教學與推廣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慶勳 (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04)。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 育 部 (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www.hyivs.tnc.edu.tw/creative/pa2.htm
教育部(2009)。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取自http://revival.moe.edu.tw/NewsDetail.asp?View=46
教育部(2015)。104年校園空間多元活化實施計畫(104年增修)。取自http://revival.moe.edu.tw/NewsDetail.asp?View=46
教育部(2016)。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空餘空間(教室)活化相關自治法規。http://revival.moe.edu.tw/NewsDetail.asp?View=42
教育部(2016)。國民中小學整併後校園空間活化再生資源網。取自http://revival.moe.edu.tw/page/intro.asp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84110
教育部統計處(2015)。未來 16 年(105~120學年度)各教育階段學生人數推估結果。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5basicstudent.pdf
曹文娟(2010)。以空間規劃營造學習型學校之個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曹音鵬(2005)。校園空間意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曹福昌(2013)。國中校園環境安全設施評估架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粘筱禛(2014)。永續校園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莊明達(2012)。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清寶(2011)。學校本位財務管理、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國中小特色學校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莊惠鈞(2014)。應用FAHP建構臺北市國校廢校空間再利用之評估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許家銘(2012)。雲林縣國小轉型優質評鑑指標評定重要性與實際達成之差異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許婉玉(2016)。新北市國民小學空間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智涵(2015)。宜蘭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及對其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郭美玉(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活化課程實驗方案」之現況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理念:在課程評鑑上的應用。國教學報,12,21-38。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
陳文彥(2001)。中小學推動學習型學校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文龍(2013)。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木金(2009)。優質世界公民通識教育在大學實踐的芻議 - 以政大書院推動為例 。公民社會與國家教育政策與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4-148) 。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木金、溫子欣(2008)。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61-74。
陳木金、蘇芳嬅、邱馨儀(2010)。國民中小學教師創新班級經營指標建構之研究。創造學刊,1(2),17-42。
陳玉芳(2008)。生命教育與校園公共藝術實踐-以臺北縣北新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志鵬(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文化與學校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建明(2016)。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建東(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榮政(2016)。實驗教育的實施與混齡教學的嘗試。教育研究月刊,270,54-68。
陳映如(2015)。特色學校永續經營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素惠(譯)(2010)。正向心理學教練服務:助人實務的快樂學。臺北市:心理。( Biswas-Diener, R., & ean, B, 2007)
陳輝征(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學校組織文化與其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陳詩媛(2015)。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內部行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儀玫(2015)。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陳慧娟(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下高職工業類科教師差異化教學知能與教學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靜蓉(2015)。應用混成式學習於課後輔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陸魁奇(2016)。廢校閒置校園再利用為食農教育渡假村模式之研究-以平溪國小東勢分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景文科技大學,臺北市。
彭彬(2014)。國小校長空間美學領導之個案研究―以空間營造與空間賦意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曾能汀(2001)。閒置校園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以二十號倉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曾慧玉(2012)。校園空間規劃與使用之實證研究-以東湖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游琇雯(2005)。宜蘭縣公辦民營人文國小創新經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游榮魁(2016)。宜蘭縣國民小學特色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市。
湯志民(1994)。學校建築的人文教育環境規畫。初等教育學刊,3,237-264。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湯志民(2000)。學校空間革新的思維―「人―境」互動。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15-62)。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王馨敏(2000)。學校建築與社區空間資源共享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163-184)。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2002)。學校空間革新的規劃。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279-330)。臺北市:學富。
湯志民(2008a)。空間領導: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4,18-38。
湯志民(2009)。校園活化:閒置空間再利用。教育研究月刊,181,65-78。
湯志民( 2011 )。學校建築與規劃:未來10年的新脈絡與新策略。敎育行政研究,1(1),155-186。
湯志民(2014)。校園規劃新論。臺北市:五南。
湯為國(2008)。台灣地區國小校園閒置空閒活化與再利用之政策分析與案例探討。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研討會。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焦妮娜(2010)。臺北縣建安國小環境教育課程實施之個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馮靖惠(2017)。教師延退校園士氣低迷,沒人想做「非份內」工作。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0903/2605256。聯合晚報。
黃木蘭(2009)。壽豐國小環境教育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2000~2007)(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黃有良(1986)。學校園規劃之過程與準則。臺北市:正揚。
黃志成(2017)。校園空間美學之教育論述與實踐-一位國小校長之自傳俗民誌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宗顯(2014)。校園空間美學營造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37,5-18。
黃秀媛(譯)(2006)。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臺北市:天下文化。(W. Chan Kim & Renee Mauborgne, 2005)
黃玲惠(2005)。班級經營策略在國民中學英語教學的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哲彬、洪湘婷(2005)。創新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11-232。
黃銘宗、 張勝茂(2005)。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爲意向之研究。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237-24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政傑(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教育部委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案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黃國庭(2013)。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國銘(2012)。臺東縣閒置校園活化之可行性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毓琦(2005)。高職教師的創新教學行為與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載於張玉璜(主編),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1-1.1-10)。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傅璧玉(2008)。建構校園環境藝術之研究:以桃園縣中興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佳娟(2012)。優質學校校園營造指標建構之研究-以臺北市、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楊振昇(2006)。教育組織變革與學校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
楊嘉玲(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美珍(2008)。創新管理之「藍海策略」對組織競爭力提升之探討-以偏遠地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臺南市。
廖境林(2007)。雨水回收系統與生態水池—永續水環境教育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萬新知(2009)。國民小學學校建築美學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慈(2014)。運用層級分析法(AHP)建立教師專業發展社群之教師能力指標(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丙成(2017)。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取自 https://udn.com/ne ws/story/7340/2658343
葉志青(2016)。「校園即教室」的建置與效能之研究-以南勢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葉連祺、林淑萍(2003)。SWOT分析在國內中小學行政決策應用之檢討及改進。學校行政雙月刊,29,17-37。
蒙大慶(2008)。國小體育組長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廖文吉(2009)。藍海策略在學校特色創新經營之比較分析個案研究-以台東縣 S 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廖惠玫,楊啟詔(2017)。到底「行」不「行」﹖關於行政大逃亡。取自http://ceag.ylc.edu.tw/ylc/upload/approv/approv2017091913532725.pdf
漢語辭典(2012)。https://tw.ichacha.net/hy/%E6%B4%BB%E5%8C%96.html
劉小華(2016)。十二年國教政策下花蓮縣校長教學領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劉和然(2009)。臺北縣的校園活化,教育研究月刊,184,50-55。
劉侑承(2009)。優質校園設施規畫研究:以校園活化政策為例。校園建築優質化研討會論文集(286-298)。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劉侑承(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冠廷(2015)。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春榮、何佳郡(2008)。教學輔導教師培訓人選遴選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5,1-28。
劉顯榮(2009)。家長參與學校特色課程與地方產業發展結合之影響因素探討-以有機米種植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潘教寧(2016)。國民小學學校建築及校園規劃之空間美學 評鑑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潘道仁(2009)。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與城鄉權重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潘麗玫(2008)。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以景義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蔡宗湶(2015)。臺北市公立高中職校長空間領導與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淑玲(2013)。國民小學在地遊學與生態素養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靜怡(2010)。活化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縣興糖國小與旗山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鄧莎莉(2011)。校園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評估–以宜蘭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宜蘭市。
鄭文淵(2015)。淺談空間領導,師友月刊,575,54-58。
鄭如華(2016)。屏東縣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育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鄭崇趁(2006)。我國國民教育政策的發展趨勢。花蓮教育大學學報,5,1-22。
鄭崇趁(2016)。教育經營學個論:創新、創客、創意。臺北市:心理。
鄭崇趁(2017)。知識教育學:智慧人、做創客。臺北市:心理。
鄭崇趁(2018)。「教育4.0」的意涵暨「學校經營」的進升。教育研究月刊,288,52-65。
鄭添壽(2005)。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勝耀,侯雅雯(2017)。補救教學政策之國際發展趨勢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81,51-62。
鄭福妹(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盧維禎(2008)。學校閒置空間的再利用:以臺南縣竹門國小為例。校園建木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研討會論文集(448-457)。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薛莉萍(2014)。國民小學友善校園空間評估指標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鍾敏菁(2018)。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建構之研究,中等教育,69(3),78-96。
蕭宜芳(2009)。學校辦學理念與校園空間規劃關聯之案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蕭雪玲(2015)。國民中學學校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戴弘鈞(2016)。學校領導動力之個案研究:國民中學校長帶領學校教學創新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戴貝珊(2010)。國民小學特色學校關鍵成功要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幸吟(2016)。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知識分享與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以社群召集人轉型領導為調節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簡宜珍(2017)。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鐘巧如(2016)。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社群運作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顏欣儀(2013)。高雄市因應人口結構變遷下小學校園空間資源再利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劃。中等教育,56(3),28-52。
魏美粧(2009)。雲林縣濱海地區人口結構變化與小學教育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魏敏茹(2011)。國中推動特色學校及其創新經營之研究-以新竹縣市三所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羅崇禧(2012)。花蓮縣閒置校園空間再利用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亭瑋(2018)。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工作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蘇永明(2017)。用優質教育來幫助弱勢學生的《仁川宣言》。教育研究月刊,281,39-51。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貳、外文部份
Anderson, M., & White, S. (2011). Resourcing change in small schools.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http://163.21.239.102:2233/?q=+Resourcing+Change+in+Small+Schools&id=EJ944847 (Accessed 02/07/2016)
Aued, B. (2007). Study backs rehab, reuse of old school. Retrieved from http://onlineathens.com/stories/122107/news_20071221037.shtmll.
Boyd, K.A. (2007). Second chances.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79(13), 162-165.
Carlson, E. D., Engebrtson, J., & Chamberlain, R. M. (2006). Photovoice as a social process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6(6), 836-852.
Cheng, C. C. (2016). Knowledge education: Intelligent individual and being MAKER. Taipei, Taiwan: Psychology.
Cox, Edward P., & Landis, Lynn P. (2013). Testing the connection: Student achievement, student behavior, and new construction. School Business Affairs. 79 (2), 8-1.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RIC Number: (EJ1015613)
D'Angelo, L. M. (2011). How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impact micro-level decision making.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available at ProQuest database: http://163.21.239.102:2073/docview/881293375?accountid=8094
Delbacq, A. L. (1975).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Kappa Delta Pi.
Downey, D. B., & Cordron, D. J.(2016). Fifty years since the Coleman Report: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inequalit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9, 207-220.
Elliott, E. J. (1991). Education counts: An indicator system to monitor the nation's educational healthy. Retri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 334279)
Ginwright, S., & Cammarota, J. (2007). Youth activism in the urban community: Learning critical civic praxis with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20(6), 693-710.
Godin, B. (2008). In the shadow of schumpeter: W. Rupert Maclaurin and the stu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inerva, 46(3), 343-360.
Gulati, R., & Phanish, P. (2009). Renewal through reorganization: The value of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20, 422-440.
Govmez, D., Gonzales, L., Niebuhr, D., & Villarreal, L. (2012). Community schools: A full-spectrum resource. Leadership, 41(4), 28-30. Available at Eric database: http://163.21.239.102:2233/?q=Community+Schools%3a+A+Full-Spectrum+Resource&id=EJ971414
Gurlitt, J., & Renkl, A. (2010). Prior knowledge activation: How different concept mapping tasks lead to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rocesses, learning
outcomes, and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structional Science, 38(4), 417-433.
Halverson, R., Kelley, C., & Shaw, J. (2014). A call for improved school leadership. Phi Delta Kappan, 95 (6), 57-60.
JoAnn C.W.N & Wong-Kam. (2012). Creating a climate for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Reframing structure, culture, and leadership practices.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available at ProQuest database: http://163.21.239.102:2073/docview/1027591110?accountid=8094
Kuyatt, A., Holland, & G., Jones, D. (2015). An analysi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related to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in texas secondary school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J1058187)
Management charter initiative (1995). Senior management standard. Sheffield: MCI.
Marzano, R. J. (1998). A theory-base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instruction. Aurora, CO: Mid-continent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www.mcrel.org.
McCready, C. (2011). School design. Making Adaptive Reuse Work. 83(11), 36-40.
McShane, I., Watkins, J., & Meredyth, D. (2012). Schools as community hubs: Policy contexts, educational rationales, and design challenges.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Canberra。
Merrill, M. D. (2002).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0, 43-59. Retrieved from Academic Search Premiere database.
Moore, G. T., & Lackney, J. A.(1995). Design patterns for American schools: Responding to the reform movement. In A. Meek(Ed.). Design places for learning(11-22)Milwauke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Oakes, J. (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for policymakers. New Brunswick, NJ: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Odden, A. (1990). Educational indi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ed for analysi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4-29.
OECD (1982).The OECD list of social indicators. Paris, France : OECD.
Rachel A. K. (200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tudent activation measur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Nashville, U.S.A. retrieved from https://etd.library.vanderbilt.edu//ETD-db/available/etd-11202008-122821/unrestricted/DissertationValidationSAM.pdf
Rideaux, T. D. (2011). Principal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its effec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 analysis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health,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available at ProQuest database: http://163.21.239.102:2073/docview/904553507?accountid=8094
Senge, P. M. (1998). The pratice of innovation. Leader to Leader, 16-22.
Shapiro, S. (2002). Innovation:A blueprint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age of change. New York, NY : McGraw Hill.
Slater, L. (2013). Building high-performing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system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Review” CfBT Education Trust.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546816)
Smith, S. S. (2005). Don't put my name on it': Social capital activation and job-finding assistance among the black urban poor.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11, 1-57.
Spector, S. (2003). Creating schools and strengthening communities through adaptive reuse.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79383)
Srivastava, S. B. (2012). Social capital activation during time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dash.harvard.edu/handle/1/10345146
The Community Design Center of Pittsbrugh and Cool Space Locator (2006). Vacant school reuse project final report: Preparedfor A+ school.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lusschool.org/pdf/Vacant_Schools_Final_Report.pdf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anization (2016). Education 2030-Incheon Declaration: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Retrieved from http://www.uis.unesco.org/Education/incheon-framework-for-action-en.pdf
Watts, R. J., & Flanagan, C. (2007). Pushing the envelope on civic youth engagement: A developmental and liberation psycholog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5(6), 779-79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