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道光三年以前台江內海及周圍地區歷史變遷之研究
作者:吳建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en-ShengWu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石萬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台江內海潟湖台南地區南瀛區域開發Taijiang Inner SeaLagoonTainanNan-YingRegional Develop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5
「台江內海」為過往以來台灣西南沿海諸多內海之一,為一由濱外沙洲及陸地所圍成的潟湖,北起歐汪溪口,南至二層行溪口。約今台南市各區以及台南縣的七股鄉、將軍鄉、佳里鎮、西港鄉、安定鄉、新市鄉、永康市,還有高雄縣的茄萣鄉之全部或局部地區。不僅在諸多內海中範圍最大,地形與環境變遷最為顯著者,更是台灣本島最早拓墾的重要地點之一。尤其台江內海在清代台灣建省前一直是台灣統治之中樞,長期為台灣政治、軍事、經濟和交通的中樞,故在台灣歷史發展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歷史變遷更牽動著整個台灣史的發展。然而因道光3年(1823)的大風雨,使台江內海的水域部分迅速陸浮消失,同時也造成台江內海及其沿岸周圍地區的歷史地位漸趨沒落,台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他移的情況,故該年也可以說是台江內海發展由盛而衰的重要關鍵,而本論文主要探討在此之前台江內海的發展情況。
本文論述的年代,起自先住民時代開始,經荷蘭、鄭氏、清領時期,以道光3年台江內海之浮覆為斷限,研究主旨在於重現台江內海及沿岸周圍地區在地形、河道、海岸線等自然環境的變遷,並藉以討論此一變化對官府經營、地方開發與漢人社會發展之影響,分析不同時期,官府在台江內海及周圍地區的規劃、經營及其所造成的影響,包含有關地方建置、軍事防衛、原住民政策以及有關交通、文教、救濟事業等的情況;另亦探討台江內海及周圍地區不同時期的經濟活動及其轉變,包含軍屯、官庄、民田、番田、海埔地等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以及漁業、鹽業、養殖業開發等的發展,藉以了解台江內海沿岸居民的生存、生產、生活之方式;本文也有意釐清台江內海及周圍地區不同時期民人社會的發展型態,透過探討漢人的街莊聚落、宗教信仰、商貿行郊的興衰變遷,期以對台江內海周圍聚?社會的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本文除緒論、結論之外,正文共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敘述清領以前的台江內海,探討平埔族西拉雅族在內海沿岸的分布及活動的情況,接著敘述以大員(安平)及赤崁地區為主要根據地的荷蘭人與東寧政權在台江內海周圍的經營;第二部分為康熙年間的台江內海,由於清廷將台灣併入版圖,使台灣與中國產生更多的連結,因此主要探討清領初期官府在台江內海的經營,並論及漢人移民此時在台的拓墾;最後,探討雍乾嘉年間的台江內海,亦即台江完整浮覆前最後的情況,此時內海水域受到人為開發影響以致淤積加劇,官府經營亦因朱一貴事件而轉趨積極,再加上乾嘉大移民潮的衝擊,使得台江內海在官府規劃、民生經濟、聚落社會等各方面又呈現與之前不同的發展。
Taijiang Inner Sea, a lagoon separated from the ocean by a series of barrier islands, was one of the lagoons located in the coast of southwestern Taiwan in the past. To its northeast is the estuary of Zengwun River(曾文溪), and the southern ends of the outfall of the Erhjen River(二層行溪). Its range included some villages and towns today such as Chi-gu(七股), Jiang-jiun(將軍), Jia-li(佳里), Shi-gang(西港), An-ding(安定), Shin-shr(新市)Yung-kang(永康),and Jia-ding(茄定). Regarded as one of the Early Settlements, Taijiang has obviously changed in the transition of topography and environment. Before the Ching Dynasty(清朝) built Taiwan a province, Taijiang had been the core region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hat made it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aiwan history. The storm in 1823, however, caused the lagoon to disappear, led to a decline of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formed the conversion of Taiwan’s center from Taijiang to other places. That’s why 1823 was a significant time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my dissertation would focus on the history before 1823.
From the pre-history inhabitants, to the Dutch, the Ming Cheng(明鄭), and the Ching(清代), my research purpose is to reconstruct the transition of natur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topography, watercourses and coast lin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land exploitation, and Han People’s social development built by the change,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 included local organizational system, military defense, aborigine policy, and situations of traffic, culture education, and society relief, upon the scheme and management of authorities in Taijiang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Moreover, for interpreting the existence,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dwellers residing along the coast of the lagoon, I would probe into the economical activities and the mutation involved with the employment of diverse land types like Troops Land(軍屯), Government Land(官庄),Private Land(民田),Aboriginal Land(番田) and Tidal flats(海埔地),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Salt industries, and Aquaculture under disparity space-time background. Furthermore, my dissertation would also try to clarify the civil society patterns in Taijiang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different times and that would help us recognize deeper about the progress of social evolvement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variation on Han people’s villages, religion and commercial trade.
Excepting the preface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text is consisted of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First, narrating Taijiang before the Ching dynasty is inclusive of the spreading along the coast and activities of Formosan Plains Austronesians, Siraya(西拉雅族), and then the practice of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Kingdom of Tungning(東寧政權) that both dominated Tayouan(An-Pin安平)and Chi-Kan(赤崁). Second, because Taiwan was occupied by the Ching, Taijiang governed by the Emperor Kang-shi(康熙)was generated much more link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therefore, my thesis would analyses the official operation in Taijiang and Han emigrants’ reclamation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Ching dynasty. Third, the last situation before the lagoon was silted up, middle period of the Ching presented a very variation on government planning, local economy, and civil society because of the intensify deposit of Taijiang affected by human development, the positive administration conducting after Yi-Gui Zhu uprising(朱一貴事件), and the impact of immigrant wave during chian-lung(乾隆) and Jia-ching(嘉慶) periods.
(一)中文資料
1. 史料
丁曰健輯
《治台必告錄》(1867),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7種,1959年。
丁紹儀
《東瀛識略》(1867),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種,1957年。
川口長孺
《台灣割據志》(1822),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種,1957年。
《東瀛識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5種,1957年。
王必昌
《重修台灣縣志》(1752),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13種,1961年。
王先謙
《東華錄選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62種,1969年。
王瑛曾
《重修鳳山縣志》(1764),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46種,1962年。
王凱泰、馬清樞、何徵、劉家謀等
《臺灣雜詠合刻》,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8種,1958年。
六十七
《番社采風圖考》,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90種,1961年。
方傳穟
《噶瑪蘭廳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60種,1963年。
不著撰人
《閩海紀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3種,1958年。
《台案彙錄甲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31種,1958年,
《安平縣雜記》(1887),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52種,1959年。
《平台紀事本末》,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6種,1958年。
《台灣教育碑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54種,1959年。
《清一統志臺灣府》,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68種,1960年。
《欽定平定台灣紀略》(乾隆末),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02種,1961年。
《台案彙錄乙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73種,1963年。
《鄭氏史料三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75種,1963年。
《台案彙錄丙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76種,1963年。
《台案彙錄戊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79種,1963年。
《台案彙錄己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91種,1964年。
《台案彙錄庚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00種,1966年。
《籌辦夷務始末選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03種,1964年。
《台案彙錄辛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05種,1964年。
《清會典台灣事例》,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26種,1966年。
《清經世文編選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29種,1966年。
《雍正硃批奏摺選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300種,1972年
《台灣關係文獻集零》,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309種,1972年。
《康熙朝漢文朱批奏摺彙編》,北京:中國歷史檔案館出版,1984年。
《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1991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
《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72年再版。
《明清史料》,戊編第五本,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72年再版。
尹士俍
《台灣志略》(1738),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允祹等奉敕撰
《大清會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60冊,卷32,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朱景英
《海東札記》(1773),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9種,1958年。
杜臻
《澎湖台灣紀略》(1685),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04種,1961年。
宋濂等
《元史》,二十五史百納本,第七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余文儀
《續修台灣府志》(1764),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21種,1960年。
季騏光
《台灣輿地彙鈔》,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16種,1963年。
李昉
《太平御覽》(宋朝),北京:中華影本,1998年。
李丕煜
《鳳山縣志》(1720),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24種,1961年。
李元春
《台灣志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8種,1958年。
李瑤
《南疆繹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32種,1962年。
李光地著、陳祖武點校
《榕村語錄、榮村續語錄(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
江日昇
《台灣外記》(1704),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60種,1960年。
何培夫主編
《南瀛古碑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1年。
沈有容編輯
《閩海贈言》,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56種,1959年。
沈雲
《台灣鄭氏始末》,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5種,1958年。
承啟、英傑等纂
《欽定戶部則例》,台北:成文,1968年。
阮旻錫
《海上見聞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4種,1958年。
周元文
《重修台灣府志》(1712),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66種,1960年。
周凱
《內自訟齋文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82種,1960。
《廈門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95種,1961年。
周鍾瑄
《諸羅縣志》(1717),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41種,1962年。
周璽
《彰化縣志》(1835),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56種,1962年。
季麒光
《東寧政事集》,北京:九州,台灣文獻匯刊第4輯第2冊,2004年。
吳密察主編
《淡新檔案》(十八)第二編,台北:台灣大學,2006年。
吳大廷
《小酉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97種,1971年。
施琅
《靖海紀事》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3種,1958年。
昭槤
《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柯培元
《噶瑪蘭志略》(1837),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92種,1961年。
洪安全等編
《清宮諭旨檔台灣史料》第一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年。
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八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六十七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馬齊等修纂
《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高拱乾
《台灣府志》(1695),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65種,1960年。
徐宗幹
《斯未信齋文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87種,1960年。
徐本、三泰等奉敕纂,劉統勳等續纂
《大清律例》,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徐鼐
《小腆紀年》,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34種,1962年。
夏琳
《閩海紀要》,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1種,1958年。
倪在田
《續明紀事本末》,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33種,1962。
范咸
《重修台灣府志》(1747),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05種,1961年。
夏獻綸
《台灣府輿圖纂要》,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81種,1963年。
章甫
《半崧集簡編》(1816),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01種,1964年。
曹振鏞等撰
《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脫脫等
《宋史》,二十五史百納本,第六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贊袞
《台陽見聞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30種,1958年。
張燮
《東西洋考》,台北:台灣商務,1609年。
張伯?
《正誼堂文集》,?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書才等編
《雍正硃批奏摺選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300種,1972年。
黃叔璥
《台海使槎錄》(1727),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4種,1958年。
黃典權編
《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18種,1966年。
程家潁
《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84種,1963年。
楊英,陳碧笙校注
《先王實錄》,福州: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1981年。
郁永河
《裨海紀遊》(1698),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44種,1959年。
劉良璧
《重修福建台灣府志》(1741),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74種,1960年。
連橫
《台灣詩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64種,1960年。
《台灣通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28種,1962年。
《台灣語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61種,1963年。
《雅堂文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08種,1965年。
陳文達
《台灣縣志》(1720),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03種,1961年。
陳培桂
《淡水廳志》(1871),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72種,1963年。
陳國瑛
《台灣采訪冊》(1830),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56種,1960年。
陳漢光、賴永祥編
《?台古輿圖集》,台?:台?市文獻委員會,1957年。
陳璸
《陳清端公文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16種,1961年。
陳壽
《三國志》,二十五史百納本,第一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陳壽祺
《道光朝福建通志台灣府》(1834),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1993年。
馮承鈞校注,趙汝适著
《諸番志校注》,台北:台灣商務,1970年。
鄂爾泰等撰
《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福建藩台衙門
《福建省例》(1720)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99種,1964年。
翟灝
《台陽筆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2種,1958年。
鄭亦鄒等
《鄭成功傳》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67種,1966年。
鄭兼才
《六亭文選》(嘉慶年間),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43種,1962年。
穆彰阿、永瑢著
《清一統志台灣府》(1811),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68種,1960年。
蔣元樞
《重修台郡各種建築圖說》(1778),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83種,1961年。
蔣毓英
《台灣府志》(1685),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
錢儀吉主編
《碑傳選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20種,1966年。
鄧傳安、沈太僕
《蠡測彙鈔》,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9種,1958年。
盧德嘉
《鳳山縣采訪冊》(1894),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73種,1960年。
謝金鑾
《續修台灣縣志》(1807),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40種,1962年。
慶桂等撰
《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懷蔭布
《泉州府志選錄》(1763),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233種,1967年。
藍鼎元
《平台紀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4種,1957年。
《東征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2種,1957年。
覺羅勒德洪等撰
《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樓鑰著
《攻媿集》,台北:台灣商務,1986。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台北:台灣商務,1970年。

2. 中文期刊論文
石萬壽
〈台南府城的城防〉,《台灣文獻》30:4,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78年,頁140-166。
〈台南府城人物志〉,《台灣文獻》31:2,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1980年,頁133-155。
〈台南府城的行郊特產點心〉,《台灣文獻》31:4,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頁87-91。
〈台南市宗教誌〉,《台灣文獻》32:4,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81年,頁3-43。。
〈台南市史略〉,《台灣文獻》32:1,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81年,頁16-22。
〈營兵和台南府城的防務〉,《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10,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1983年,頁131-157。
〈二層行溪下游溪道的變遷〉,《史聯雜誌》7,台北:史聯雜誌社,1985年,頁47 -54。
〈二層行溪流域的軍防〉,《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頁231~275。new window
〈二層行溪流域行政區劃的變遷〉,《思與言》26:1,台北:思與言雜誌,1986年,頁49-46。
〈明鄭時期台灣漢人的墾殖〉,《台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1990年,頁171-186。
〈鄭氏之兵鎮〉,《台灣文獻》54:4,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年,頁123-152。
〈沈光文事蹟新探〉,《台灣風物》43: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3年,頁15-36。
〈榕樹分佈與台南市海陸變化關係試探〉,《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師範學院,1996年,頁243-286。
〈府城的行郊(福佬人的商業活動)〉,《臺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年,頁129-138。
〈荷蘭時期的台南〉,《台灣文獻》53:4,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2年,頁288-298。
〈台灣棄留議試探〉,《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功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縣將軍鄉公所,2002年(未列頁碼)。
〈王爺信仰與延平王君臣關係之探討〉《台灣文獻》60:1,台北:國史館台灣分館,2009年,頁197-232。
石再添、張瑞津、陳翰霖
〈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6,台北:
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96年,頁19-56。
〈台灣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7,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97年,頁105-131。
〈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8,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98年,頁83-105。
尹章義
〈臺南開發史〉,《漢聲雜誌》, 22,台北:漢聲雜誌社,1989年,頁104-115。
江樹生
〈荷蘭時代的「安平街」-熱蘭遮市〉,《安平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市政府,1995年,頁15-41。
江家錦
〈從祀壺來談西拉雅族的信仰〉,《南瀛文獻》3:1、2,台南:台南縣政府,1958年,頁16-27。
何傳坤
〈台南縣史前文化〉,《南瀛文獻》改版第一輯,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2年,頁35-51。
朱正宜等
〈南科右先方南二遺址出土之大湖期及烏山頭期遺?及其引起之問題〉,《台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台?,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2004年,頁139-363。
朱德蘭
〈清開海令後的中日長崎貿易商與國內沿岸貿易(1684-1722)〉,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頁369-415。
〈清康熙年間台灣長崎貿易與國內商品流通關係〉,《東海大學歷史學報》9,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1988年,頁55-72。
邱榮裕
〈施琅治台灣主張與清禁令〉,《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功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縣將軍鄉公所,2002年(未列頁碼)。
李匡悌
〈台南縣地區的史前文化〉,《探尋史前文化》,台南:南瀛考古研習營,2003年,頁15-28。
李亦園
〈記本系所藏平埔各族器用標本〉,《考古人類學刊》3,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1954年,頁51-57。
李文良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台灣史研究》5:2,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2000年,頁35-54。
李壬癸
〈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台灣風物》42: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2年,頁211-238。
李豐楙
〈道、法信仰習俗與台灣傳統聚落〉,郭肇立編《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頁107-129。
宋文薰
〈台灣西部史前文化的年代〉,《台灣文獻》16:4,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65年,頁144-155。
〈史前時代的台灣〉,黃富三、曹永和編《台灣史論叢》,台北:眾文出版社,1980年,頁9-18。
杜瑞慶
〈杜姓源?概述〉,台南:杜氏宗親會編纂,文中未著明編著?代,頁3-5。
林金悔
〈將軍鄉名溯源〉,《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功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縣將軍鄉公所,2002年(未列頁碼)。
林滿紅
〈貿易與清末台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食貨月刊》復刊9:4,台北:食貨月刊社,1979年,頁18-32。
林朝棨
〈台灣西南部之貝塚與其地史學意義〉《考古人類學刊》15-16,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1961年,頁49-94。
林偉盛
〈對峙:熱蘭遮圍城兩百七十五日〉,《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頁75-104。
林玉茹
〈漢番勢力交替的港口市街〉,《水崛頭遺址探勘試掘暨麻豆港歷史調查研究報告》台南:台南縣政府委託,2003年,頁120-172。
林俊宏
〈從繞境談社群關係的分與合-以灣裡萬年殿戊子年王醮為例〉,《台灣學研究》7,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2009年,頁97-114。
季士家
〈清軍機處蔡牽反清鬥爭項檔案述略〉,《歷史檔案》1982年第1期,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2年,頁115-119。
吳建昇
〈嘉慶十年海盜蔡牽攻台行動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學報》4,台南:崑山科技大學,2007年,頁143-166。
〈台江浮覆以前的洲仔尾〉《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7,台南:台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2008年,頁193-232。
〈台江浮覆地的拓墾與「東八保」大道公信仰之研究〉《台南文化》62,台南:台南市政府,2008年,頁81-108。
吳遐功
〈荷蘭時期二層?溪?域的漢人移民〉《嘉南學報》30,台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2004年,頁297-306。
〈明鄭時期二層?溪?域漢人之?墾〉《嘉南學報》31,台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2005年,頁665-680。
施添福
〈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下)〉,《台灣風物》40: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年,頁37-65。
施博爾、黃典權合譯
〈郭懷一事件〉,《台灣風物》26: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1976年,頁69-70。
范勝雄
〈台南市安南區之寺廟信仰初探〉,《台灣文獻》44,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年,頁57-74。
〈臺南府城創建年代試探〉,《臺南文化》,新57期,台南:台南市政府,2004年,頁76-85。
洪景星
〈乾?時代灣?社古番?〉,《南瀛文獻》28,台南:台南縣政府,1983年,頁9。
涂順從
〈我們不是平埔族人〉,《南瀛文獻》第四輯,台南:台南縣政府,2005年,頁90-103。
連照美
〈台南縣菜寮溪的人類化石〉,《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2,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1981年,頁53-74。
翁佳音
〈重覓鄭成功大軍登陸的舞台〉,《台灣文獻》52:3,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年,頁27-36。
〈台灣鹽業史另一章〉,《歷史月刊》235期,台北:歷史智庫,2007年,頁4-9。
康培德
〈十七世紀的西拉雅〉,《西拉雅文化研習營講義彙編》,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7年,頁88-116。
〈荷蘭東印度公司制下的歐亞跨族群婚姻:台南一帶的南島語族案例〉,《第二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縣政府,2008年,頁94-109。
曹永和
〈台灣水災史〉《台灣經濟史九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76種,1963年,頁16-25。
〈荷據時期台灣開發史略〉,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1979年,頁213-223。new window
〈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台灣和日本〉,《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2000年,頁17-43。
〈明鄭時期以前之台灣〉,《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2000年,頁39-98。
〈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台灣〉《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頁91-116。
郭鴻裕、劉滄棽、朱戩良、江志峰
〈雲嘉南農田土壤及其特性〉,《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132,台南:台南區農業改良場,2005年,頁3-23。
莊吉發
〈清代土地開發與族群衝突〉,《清史論集》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頁131-182。
陳宗仁
〈「北港」與「Pacan」地名考釋:兼論十六、七世紀之際台灣西南海域貿易情勢的變遷〉,《漢學研究》21:2,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頁249-278。
(一六二二年前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東亞貿易策略的轉變?兼論荷蘭文獻中的Lamang傳聞),《台大歷史學報》35,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2005年,頁283-308。
〈1626年大員港灣:一位澳門華人Salvador D?az的觀察〉,《第二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縣政府,2008年,頁44-68。
陳文山、宋時驊、吳樂群、徐澔德、楊小青
〈末次冰期以來台灣海岸平原區的海岸線變遷〉《考古人類學刊》62,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2004年,頁40-55。
陳秋坤
〈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問題—以岸?社的土地經營為?〉,陳秋坤、許雪姬主編《台灣?史上的土地問題》,台?: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2?,頁29-56。
陳中禹
〈荷治時期麻豆社的族群關係與被統治的歷程〉,《水崛頭遺址探勘試掘暨麻豆港歷史調查研究報告》,台南:台南縣政府委託,2003年,頁65-93。
陳國棟
〈清代中葉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台灣史研究》,1:1,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頁55-96。
〈就從安平追想起-荷據時期的台灣〉,《歷史月刊》181,台北:歷史智庫,2003年,頁20-31。
黃世祝
〈台南市安南區?墾的空間研究初探-以學甲中州陳姓族人為?〉,《台南師院鄉土文化學報》1,台南:台南師範學院,2000年,頁1-35。
曾品滄
〈從番社到漢庄〉,《水崛頭遺址探勘試掘暨麻豆港歷史調查研究報告》,台南:台南縣政府委託,2003年,頁94-119。
張志成
〈台灣早期民間信仰發展與廟宇建築型態的演變〉《史聯雜誌》34,台北:史聯雜誌社,1999年,頁27-50。
張勝彥
〈清代台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台灣文獻》34:2,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83年,頁49-76。
張偉強、黃鎮國
〈臺灣沿岸全新世海平面波動〉,《熱帶地理》16:3,廣州:熱帶地理編輯部,1996年,頁226-235。
溫振華
〈清代台灣漢人的企業精神〉,張炎憲《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冊,台北:玉山社,1996年,頁111-139。
楊書濠
〈清代台灣文官養廉銀與行政規費研究〉《中興史學》9,台中:國立中興大學,2003年,頁41-63。
趙文榮
〈德慶溪初探〉,《臺南文化》,新49期,台南:台南市政府,2000年,頁72-77。
劉益昌
〈台南縣七股鄉番仔塭遺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3,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89年,頁37-39。
〈台灣西南平原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的探討〉,《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頁1-22。
劉長齡
〈台灣水資源早期發展之歷程—荷據明鄭時期〉,《台灣文獻》49:3,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8年,頁7-20。
劉序楓
〈清代的乍浦港與中日貿易〉附「乾隆年間赴日中國船啟航地別數量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5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頁187-244。
劉翠溶
〈漢人拓墾與聚落之形成台灣環境變遷之起始〉,劉翠溶、伊懋可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台北:中研院經濟所,1995年,頁295-347。new window
蔡志展
〈明清台灣的水源開發〉,《台灣文獻》49:3,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8,頁29-39。
蔡相煇
〈漚汪西甲人-將軍的子民們〉,《觀清湄.映西甲-文教史料拾穗》,台南:財團法人西甲文化傳習基金會出版,1997年,頁172-173。
鄭瑞明
〈台灣明鄭與東南亞之貿易關係初探—發展東南亞貿易之動機、實務及外商之前來〉《台灣師大歷史學報》14,台北:台灣師範大學,1987年,頁57-108。
盧嘉興
〈台灣古鹽場考〉,《台南文化》3:3,台南:台南市政府,1953年,頁36-38。
〈台南縣下古番社地名考〉,《南瀛文獻》4:1,台南:台南縣政府,1956年,頁1-13。
〈紀若羅與德元巷〉,《台南文化》新七期,台南:台南縣政府,1979年,頁56-68。
〈曾文溪與國賽港〉,盧嘉興《輿地纂要》,台南:台南縣政府,南瀛文獻叢刊2,1981年,頁61-90。
〈台南縣鹽場史略〉,《台灣研究彙集21》,台南:作者自印,1981年,頁83-94。
〈明朝時來台開拓的陳登昌與其後裔〉,《台灣研究彙集》21,台南:作者自印,1981年,頁93-124。
顏興
〈台江考〉,《台南文化》2:1,台南:台南市政府,1952年,頁41-50。
〈台江續考〉,《南瀛文獻》7,台南:台南縣政府,1961年,頁11。
顏義芳
〈清代台灣鹽業發展之脈絡〉,《臺灣文獻》54:1期,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3年,頁47-74。
謝國興
〈?耳門的媽祖信仰與正統之爭〉,《思與言》34:2,台北:思語言雜誌社,1996年,頁137-173。
鍾廣吉
〈台南縣境內新化丘陵區之化石地質及基礎地質調查〉,《菜寮溪化石研究專輯》,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頁45。
簡炯仁
〈由《熱蘭遮城日誌》有關「搭加里揚」的記載試論高高屏地區的平埔族〉《台灣文獻》52:2,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年,頁293-324。

3. 近人專書
石萬壽
《台灣拜壺的民族》,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
《永康鄉志》,台南:永康鄉公所,1988年。
《樂君甲子集》,台南:台南市政府,2004年。
《台語常用語》,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
石再添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6年。
王世雄
《珍藏灣裡街百年影像-20世紀善化影像》,台南:喜年年攝影,2006年。
王賡武
《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1994年。
方秀雄
《後營庄方氏家譜》,台南:西港鄉後營方氏宗親會,1996年。
不著撰人
《台南文化(新刊)》(鹿耳門專輯)7:3,台南:台南市文獻委員會,1962年。
《台南市志》〈卷一、土地志〉,台南:台南市政府,1978年。
《永康龍潭村陳家族譜》,台南:手抄,1982年。
《青鯤鯓陳氏族譜》,青鯤鯓「厝後陳」,台南:手抄,1984年。
《重修台灣通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水崛頭遺址探勘試掘暨麻豆港歷史調查研究報告》,台南:台南縣政府委託,2003年。
《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
《艾爾摩沙: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與西班牙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
台南縣政府民政局
《臺南縣地名研究輯要》,台南:台南縣政府台灣史蹟研究會,1978年。
《台南縣的寺廟與神明》,台南:台南縣政府,1983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
《台南縣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0年。
江家錦
《台南縣志稿》〈人民志,宗教篇〉,台南:台南縣政府,1960年。
安定鄉蘇厝長興宮
《安定鄉蘇厝長興宮簡介》,台南:蘇厝長興宮,1988年。
何傳坤
《台灣的史前文化》,台北:遠足文化,2004年。
朱浤源、陳梅卿
《新市鄉志》,台南:新市鄉公所,2006年。
李豐楙
《臺南縣地區王船祭典保存計畫:臺江內海迎王祭》,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6)
林春木
《媽祖沿革誌》,高雄:茄萣鄉金鑾宮董事會,1970年。
林朝成、鄭水萍主修
《安平區志》,台南:安平區公所,1998年。
林朝棨
〈台灣之第四紀(下)〉,《台灣文獻》,14:2,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63年。
林朝棨、周瑞燉
《台灣地質》,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朝棨
《台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
林世明
《清代鄉團之研究》,台北:東華書局,1993年,頁80。
林玉茹
《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
《台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
花松村主編
《台灣鄉土全誌》第七冊,台北:中一出版社,1996年。
周連科等
《青鯤鯓周姓宗親族譜》,青鯤鯓「後面周」,台南:自印,1978年。
周婉窈
《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周憲文
《清代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45種,1957年。
金鑾宮重建委員會
《金鑾宮宮誌》,高雄:茄萣鄉金鑾宮董事會,1982年。
金門珠浦許氏族譜編輯委員會
《?門珠浦許氏族譜》,金門:金門許氏宗親會,1987年。
吳銅
《吳氏宗族寶鑑》,台南:吳氏宗親會,1965年再版。
吳新榮
《震瀛採訪記》,台南:台南縣政府,1981年。
柯志明
《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年。
洪英聖
《畫說康熙臺灣輿圖》,台北:聯經,2002年。
《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台北:聯經,2002年。
施添福主編
《台灣地名辭書》卷5-高雄縣,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9年。
《台灣地名辭書》卷7-台南縣,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9年。
《台灣地名辭書》卷21-台南市,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9年。
范勝雄
《大員采風錄》,台南: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03年。
洪麗完
《台灣古文書專輯(上冊)》,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茄萣薛氏族譜編輯委員會
《茄萣薛氏族譜》,高雄:薛氏宗祠文教基金會,1989年。
顏尚文主持,王俊昌、陳亮州、馬有成著
《珍藏西港》〈宗教民俗卷〉,台南:西港鄉公所,2005年。
涂順從
《南瀛公廨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2年。
《南瀛古廟志》,台南:台南縣政府,1996年。
翁佳音
《荷蘭時代台灣史的連續性問題》,台北:稻鄉,2005年。
唐德塹
《善化鎮鄉土誌》,台南:善化鎮公所,1982年。
康培德
《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5年。
曹永和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郭瑞雲
《府城七寺八廟》,台南:道教學探索,1993。
許雪姬
《清代台灣的綠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7年。
《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許?平
《後港庄信仰紀實》,台南:台南鹽鄉基金會,2000年。
許毓良
《清代台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
許清保
《南瀛遺址志》,台南:台南縣政府,2003年。
《南瀛港口志》,台南:台南縣政府,2007年。
陳正祥
《台灣地誌》,台北:南天書局,1993年。
陳丁林
《安定保安宮香科醮事志-大道公心、媽祖情》,台南:安定保安宮,2004年。
《蘇厝長興宮庚辰科瘟王祭-王之醮》,台南:蘇厝長興宮,2000年。
陳仁德
《台南縣市寺廟大觀》,高雄:興台文化出版社,1963年。
《金門碧湖臺灣中州陳氏族譜》,台南:族譜研究會,1963年。
《臺灣府城天寶衍派韓氏族譜》,台南:自印稿本,1969年。
《霞楊衍派台灣台南佳里鎮番仔寮楊氏族譜》,台南:台南中華民族系譜研究所,1967年。
陳仁德、?知己編
《?浦衍派台灣台南縣小新營?氏族譜》,台南:一源印刷所,1996。
陳其南
《台灣的傳統中國》,台北:允晨文化,1987年。
陳秋坤
《台灣古書?(1717-1906)》,台?:?虹出版社,1997?。
《清代台灣土著地權(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二版。
周菊香
《府城今昔》,台南:台南市政府,1992年。
陳漢光、賴永祥編印
《?台古輿圖集》,台?:台?市文獻委員會,1957年。
莊英章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7年。
莊玉珍、王惠芳
《台灣的濕地》,台北:遠足文化,2001年。
黃文博
《南瀛刈香誌》,台南:台南縣政府,1994年。
《樹王公傳奇-台南縣珍貴老樹的源流與掌故》,台南:台南縣政府,1995年。
《南瀛地名志-北門區卷》,台南:台南縣政府,1998年。
《南瀛地名志-新化區卷》,台南:台南縣政府,1998年。
《南瀛王船誌》,台南:台南縣政府,1999年。
《南瀛俗諺故事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1年。
黃文博總編輯
《南瀛探索》,台南:台南縣政府,2004年。
黃文博、黃明雅
《台灣第一香-西港玉敕慶安宮庚辰香科大醮典》,台南:西港玉敕慶安宮委員會,2001年。
黃水正等
《茄萣鄉志》,高雄:茄萣鄉公所,1991年。
黃明惠、黃明雅
《南瀛聚落志》,台南:台南縣政府,2001年。
黃明雅
《南瀛大地主-北門區志》,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
黃富三
《台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南投:國史館台灣分館,2006年。
黃智偉
《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2002年。
國學文獻館主編
《台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曾順忠、曾曉馨
《南瀛古井志》,台南:台南縣政府,2006年。
張勝彥
《台灣史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
《台灣開發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張光直
《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張炎憲、曾品滄
《楊雲萍藏台灣古文書》,台北:國史館,2002年。
馮明珠等
《筆畫千里-院藏古輿圖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
楊燦然編著
《善化鎮?分?楊氏五房頭家譜》,台南:自印,2000年。
楊彥杰
《荷蘭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劉還月
《台灣原住民祭典完全導覽》,台北:常民文化,2001年。
劉益昌
《台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2年。
?水棟
《湖內鄉志》,高雄:湖內鄉公所,1986年。
劉傳心、李文同編
《西港玉敕慶安宮轄內外廟宇寶鑑》,台南:西港慶安宮,1980年。
?澤民、陳文添、顏義芳編譯
《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2001年。
鄭喜夫、莊世宗
《光復以前台灣匾額輯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年。
趙文榮
《南瀛內海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6年。
管志明、鍾騰、杜正宇等
《新化鎮志》,台南:新化鎮公所,2005年。
臧振華
《台南科工業園區道爺遺址未劃入保存區部份搶救考古計畫期末報告》台南: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委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報告,2004年。
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等合編
《台閩地區考古遺址:台南縣、台南市》,台北:內政部委託執行,1994年。
賜福宮誌編撰委員會
《賜福宮誌》,高雄:茄萣鄉賜福宮管理委員會,2002年。
鄧相揚、許木柱
《邵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0年。
財團法人台灣?台南縣西港鄉後營蔡氏宗祠編纂
《後營蔡氏祖譜》,台南:編纂者自印,2001?。
盧嘉興
《台南市志》〈卷四,經濟志(上)〉〈水產篇,鹽業〉,台南:台南市政府,1959年。
《?耳門地?演變考》,台北:中國學術獎助委員會,1965年。
《輿地纂要》,台南:台南縣政府,南瀛文獻叢刊2,1981年。
《台灣研究彙集21》,台南:作者自印,1981年。
蘇守政
《城子內庄史》台南:愛鄉文教基金會,2002年。
蘇順發
《胡厝?誌》,台南:上洲印刷,1999年。
蘇清良
《沙鯤煙月-白砂崙與萬福宮的追憶》,高雄:白砂崙萬福宮,2006年。

4. 學位論文
方淑美
《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台南:師大地研所碩?,1995年。
邱志仁
〈從「海賊窟」到「小上海」-布袋沿海地區經濟活動之變遷(1560—1950)〉,南投:暨南大學?史所碩?,2005?
李志祥
《荷鄭時期新港社研究》,台南:南大鄉土所碩士論文,2003年。
?素英
《西港玉敕慶安宮香科活動之研究》,台南:南大台研所碩?,2005年。
李淑玲
《西港鄉聚落的拓墾與開發之研究》,台南:南大台研所碩?,2005年。
沈文珺
《清乾隆以前平埔族的自我防衛行動》,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偉盛
《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1622-1662)》,台北: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7年。
?世昌
《台南市喜樹、灣?的聚?發展》,台南:南師鄉土所碩士論文,2003?。
林淑雅
《一個單姓村的凝聚-七股篤加邱姓村落之研究》,台南:南大台研所碩?,2006年。
林秀容
《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史研究》,台南:南大台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
周茂欽
《滄海鹽田變遷中的漁村-青鯤鯓聚?研究》,台南:南大台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建昇
《日治以前台灣後山經營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年。
翁育民
《台南市安南區食水堀之形成與變遷》,台南:南大台研所碩?,2006年。
涂明志
《清代台灣官莊研究》,嘉義:嘉義大學史地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國棟
《清代前期的粵海關》,台北: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79年。
陳于高
〈晚更新世以來南台灣地區海水面變化與新構造運動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地研所博士論文,1993年。
陳雯宜
《清康熙年間台灣土地利用的研究》台南: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肅容
《七股潟湖區漁業生態的研究》,台南:師大地研所碩?,1998年。
陳翰霖
《十七世紀以來台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地學所博士論文,1999年。
陳胤霖
《台南市安南區傳統村?祭祀空間之研究》,台南:成大建築所碩?,2001年。
陳雅菁
《台南市喜樹地區喜南?宗族與聚?發展之研究》,台南:南大台研所碩?,2005年。
陳秀惠
《台南市安南區傳統民宅營建儀式之研究》,台南:南大台研所碩?,2007年。
楊昇展
《台灣原住民族傳統姓名之研究》,台南:南大台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阿有
《日治前牛稠溪流域發展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6年。
黃后秀
《終戰後台南市灣?地區社會文化之研究》,台南:南師鄉土所碩?,2002年。
許耿肇
《大潭?許姓宗族與聚?之研究》,台南:南大台研所碩?,2007年。
許雍政
《茄萣藝陣之研究》,台南:南大體育科教學所碩?,2007年。
趙文榮
《清代臺南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1683-1895)》,台南:南師鄉土所碩?,1998年。
蔡郁蘋
《鄭氏時期台灣對日貿易之研究》,台南: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2004年。
謝永祥
《曾文溪的河道變遷與移民墾殖》,台南:南大社會科教育所碩士論文,2005年。
謝美華
《台南市安南區聚?發展演變與居民生活空間調查之研究》,高雄:高師大地研所碩?,2001年。
戴文鋒
《清代臺灣的社會救濟事業》,台南: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年。
蕭百興
《清代台灣(南)府城空間變遷的論述》,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5. 其他
廟碑
石萬壽
〈重建蔦松街三老爺宮碑記〉(永康市),1978年。
〈重修洲仔尾鹽行天后宮記〉(永康市),1984年。
〈鹽行禹帝宮碑記〉(永康市),1984年。
〈重建藥王廟碑記〉(台南市中西區),1991年。
〈重興府城桶盤棧朝玄宮碑記〉(台南市南區),1999年。
〈重建台陽鹿耳門天后宮碑記〉(台南市安南區),2001年。
不著撰人
〈頂潭頂山中寮穎川堂陳氏宗親沿革碑記〉(七股鄉),1996年。
四鯤鯓龍山寺管理委員會
〈鯤鯓龍山寺建寺史略〉(台南市南區),1992年。
外塭仔和濟宮董事會
〈外塭仔和濟宮沿革碑記〉(台南市安南區),1991年。
西港樹子腳寶安宮代天府建設委員會
〈玉勒寶安宮代天府建廟沿革〉(西港鄉),1989年。
茄萣崎漏正順廟管理委員會
〈茄萣崎漏正順廟沿革〉(茄萣鄉),1986年。
草湖寮代天宮管理委員會
〈草湖寮代天宮廟誌〉(台南市安南區),1979年。
許?平
〈後港西唐安宮沿革誌碑記〉(七股鄉),1999年。
〈後港天后宮沿革誌碑記〉(七股鄉),2003年。
黃洞庭
〈文衡殿沿革碑記〉(將軍鄉),昭和十三年桐月,1914年。
管理人顏朝論等
〈神興宮重修碑記〉(台南市中西區),1949年。
檨林村鳳安宮重建委員會
〈鳳安宮重建碑誌〉(西港鄉),1993年。
舊和順慈安宮管理委員會
〈舊和順慈安宮沿革簡介〉(台南市安南區),2000年。
灣裡同安宮重建委員會
〈同安宮沿革簡介〉(台南市南區),1984年。
報紙及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授權「台灣歷史文化地圖(THCTS)」GIS資料庫
(http://thcts.ascc.net/)
張歸帆
〈柴頭港溪探源系列三〉,中華日報,1998年4月14日。
經濟部八十九年一月四日公告: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水利行政組資料。
(http://www.wra.gov.tw/public/PDF/7211919254.pdf)
經濟部水利署地下水觀測網
(http://eem.pcc.gov.tw/eem/node/508)
維基百科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
(二)外文資料(含中譯)
1. 史料
C. E. S.
〈被遺誤之台灣〉,周憲文譯《台灣經濟史第三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34種,1956年。
George Caudidius(干治士)
〈原住民概述〉,Rev. William Campbell(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Formosa Under The Dutch),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
Albrecht Herport著,周學普譯
〈台灣旅行記〉,《台灣經濟史三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34種,1956年。
Philip Meij.著(荷文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江樹生譯注
《梅氏日記》,《漢聲雜誌》132期,台北:漢聲雜誌社,2003年。
Pol Heyns(韓家寶)編,鄭維中譯著
《荷蘭時代台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台北:南天,2005。
Ludwig Riess
〈台灣島史〉,《台灣經濟史三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34種,1956年。
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江樹生譯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漢聲雜誌》105、106,台北:漢聲雜誌出版社,1997年。
不著撰者
《昭和二年七股庄鄉土誌》(七股竹橋國小藏),1927年。
江樹生譯
〈蕭?城記〉(1623),《台灣風物》35: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年。
《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台南:台南市政府,2000年。
《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台南:台南市政府,2002年。
《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台南:台南市政府,2003年。
台南州共榮會編纂
《南部台灣誌》,台?:南天書局,1994?。
台南州廳編
《台南州寺廟台帳簡冊》,台南:台南州廳,1933年。
台灣經世新報社編
《台灣大?表》,東京:?蔭書房,1992?。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
《台灣鹽專賣志》,台北: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25年。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
《台灣文化志》(上)中譯本,南投:台灣省文獻會譯編,1991年。
《台灣文化志》(中)中譯本,南投:台灣省文獻會譯編,1991年。
《台灣文化志》(下)中譯本,南投:台灣省文獻會譯編,1991年。
伊能嘉矩著,溫吉譯
《台灣番政志》(1904),南投:台灣?文獻會,1957年。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
《台灣踏查日記》,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西港庄役場編
《昭和九?西港庄概況》,台北:成文,1934年。
村上直次郎編
《新港文書》,台北: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1933年,(台北:捷幼出版社復刻,1995年)。
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注,郭輝譯
《巴達維亞城日誌》第一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巴達維亞城日誌》第二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注,程大學譯
《巴達維亞城日誌》第三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林偉盛譯
〈雷里生司令官日誌(1622)〉,《台灣文獻》54:3,南投:台灣文獻會,2003年。
杵淵義房
《台灣社會事業史》,台北:台北德友會,1940年。
相良吉哉
《台南州祠廟名鑑》,台南:台灣日日新報社台南支局,1933年。(台北:古亭書局複印,2001年)。
秦貞廉編
〈享和三年癸亥漂流台灣?之記〉,《愛書》12,台北:台北帝大圖書館內台灣愛書會,1940年。
曹永和編譯
《十七世紀台灣英國貿易史料》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57種,1959年。
奧村金太郎、蔡國琳編
《台南縣志》(1898)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旗尾山人
〈蕃薯寮管內新港卓猴及大傑顛社熟蕃之移居及沿革〉,《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參卷第三號,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年。
增田福太郎
《台灣本島人宗教》,台北:明治盛德紀念會,1935年。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陳金田譯
《台灣私法》第一卷,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台灣私法》第二卷,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台灣私法》第三卷,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1904)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52種,1963年。
《台灣土地慣行一斑》〈第壹篇〉,台北:台灣總督府,1905年(台北:南天書局複印,1998年)。
《台灣土地慣行一斑》〈第貳篇〉,台北:台灣總督府,1905年(台北:南天書局複印,1998年)。
《台灣土地慣行一斑》〈第?篇〉,台北:台灣總督府,1932年(台北:南天書局複印,1998年)。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台灣私法商事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91種,1961年。
《台灣私法人事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17種,1962年。
《台灣私法物權篇》,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150種,1963年。

2. 專書與論文
Bluss?, Leonard, and Marius P. H. Roessingh.
A Visit to the Past: Soulang, a Formosan Village Anno 1623. Archipel 27 (1984): 63–80.
Chantal Zheng(白尚德)著、Shunde Zheng(鄭順德)譯
《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台灣》,台北:南天,1999年。
Ioan M. Lewis,黃宣衛、劉容貴合譯
《社會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
John R. Shepherd(邵式柏)著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1600-18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Kess Zandvliet(冉福立著),鄭維中譯
〈經緯:地圖與荷鄭時代的台灣〉《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
Oskar Nachod著,富永牧太譯
《十七世紀日蘭交涉史》,東京:奈良天理大學出版部,1956年。
Pol Heyns(韓家寶)著,鄭維中譯
《荷蘭時代台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台北:播種者,2002年。
Rev. William Campbell(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
《荷據下的福爾摩莎》(Formosa Under The Dutch),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
Wang Yeh-Chien
“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1750-191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中村孝志
〈荷領時代之台灣農業及其獎勵〉《台灣經濟史初集》,台北:台灣研究叢刊第25種,1954年。
〈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台灣風物》44:1,台北:台灣風物出版社,1994年。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
〈從村落戶口調查查看荷蘭的台灣原住民統治〉,《台灣文獻》47:1,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6年。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台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
〈荷蘭的台灣貿易(上)〉,《台灣風物》43: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出版社,1993年。
村上直次郎著、石萬壽譯
〈熱蘭遮城築城始末〉《台灣文獻》26:3,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5年。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
《清代台灣海運發展史》,台北:博揚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
東嘉生
〈清代台灣之土地所有形態〉,《台灣經濟史初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25種,1954年。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
《台灣經濟史概說》,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年。
岩生成一
〈荷鄭時代台灣與波斯間之糖茶貿易〉,《台灣經濟史二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32種,1955年。
國分直一
〈台灣先史時代貝塚〉,《農林省水產講習所研究報告?人文科學篇7》,東京:農林省水產講習所,1962年。
程紹剛譯註
《荷蘭人在福爾摩莎(De V.O.C. en Formosa 1624-1662)》,台北:聯經,200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