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佛教宣講故事研究
作者:謝易真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民間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進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佛教宣講故事佛典故事民間故事傳說寓言文化的再現展現的依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2
台灣在現代化與多元化娛樂方式的衝擊下,傳統農業社會「聽講古」的娛樂已逐漸式微,本文研究發現台灣佛教宣講活動是致力於講述故事的,民國三十八年大陸僧侶大量來台後,即致力於佛教的宣講,在宣講活動中留下為數可觀的故事,這些故事的種類眾多,具有特色,可見佛教故事的講述不只是個人的喜好,也不是短暫的現象而已,在台灣民眾生活裡的宣講活動或傳播媒體中,我們都可見到故事持續地傳播著,它具有活躍生命力。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及研究限制。呈顯本文研究的方向、主題、方式與限制。
第二章為<台灣佛教宣講中的佛典故事>,主要呈現內容取材自佛典的宣講故事。其中有關佛陀的故事,在講述佛陀成道歷經的曲折過程和捨身奉獻的慈悲精神與教育理念。有關僧眾故事種類則較龐雜,有的故事呈現修福修慧的重要,也有呈現其迷失愚昧的一面。佛典故事大致上呈顯其宗教信仰重修行的特色,宣講者大多轉化佛典嚴謹整飭之文言為生動活潑之日常口語,以更適合現代人的需求去調適佛典故事的講述方式。
第三章<台灣佛教宣講中的民間故事>,本章故事的分類主要參考金榮華先生《民間故事類型索引》的類型來劃分,經由類型的型號,可藉此了解台灣佛教宣講故事在國際民間類型故事間的分類位置,取得宣講故事較寬廣的國際觀。綜合而言,佛教宣講中的民間故事,包含了動植物及物品故事、幻想故事、宗教神仙故事、生活故事、惡地主故事、笑話等,在內容上較偏重對人生的教誨或啟發。
第四章為<台灣佛教宣講中的傳說、寓言及其他>,內容可能是講述古今中外的傳說,有的可能是輾轉聽來的寓言、趣聞,有的是轉述現代時事新聞事件,有的可能是宣講者親身經歷,多為宣講者講述不平凡的所見所聞內容,具有較大的含括性與隨機性,本章故事多觸角延伸至生活中許多層面,呈現宣講故事的多元風貌。
第五章為<台灣佛教宣講故事含義的傳承變化與傳播途徑>,首先探討台灣佛教宣講故事含義的傳承與變化,就「故事含義隨講者的傳承而變化」、「故事含義隨聽眾的覺受而變化」兩方面來探討,接著探討故事的傳播途徑,由「傳播途徑的立體性」與「傳播途徑的限制性」兩方面來探討,可見故事的傳播途徑具有其優勢與侷限。
第六章<台灣佛教宣講故事的多角度研究>本章從三個角度來探討台灣佛教宣講故事,在文學方面,由角色形象典型化、敘事系統規律化、表現手法多樣化來觀察。在宗教方面,由化解個人欲望與文化規範之矛盾、反映人類追求無限的需求、揭示傳播信仰殷切的熱誠等角度去切入,在民俗方面,由凝聚人民傳統的情感、喚起群眾集體的記憶、傳承世代共享的價值來展開,由本章之探討可知台灣佛教宣講故事具有多角度的研究價值。
第七章<台灣佛教宣講故事的特徵>,本章由探討台灣佛教宣講故事的變異、表演性、功能性來呈顯其特徵。
台灣佛教宣講故事提供以佛教為主相關文化的再現,及其現代意義展現的依託,故事的形式在台灣社會脈絡中被運用與理解,使活絡民間故事傳播成為可能,且這種形式的依託是大部分民眾喜聞樂見、與生活相關且具理想性,講者與聽者大多以歡喜共鳴為其體驗的美好感受,可說貼近於民眾生活又具提昇社會人心的作用,值得吾人關注與研究。
In Taiwan,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n entertainment, "listening to jiang-gu" in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has gradually declined. This study found that story-telling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paganda of Buddhism in Taiwan. In 1949, many monks from Mainland China came to Taiwan and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propagation of Buddhism with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stories. These stories have a variety of types of topics an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t is clear that the preaching of Buddhist stories is not just a personal preference, or a temporary phenomenon since these stories continue to spread with their vibrant vitality in Taiwanese people’s daily life and in the mass media.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he Introduction. It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scope of the study, research materials, research methods and study limitations.
Chapter II, “The Stories in Buddhist Preaching” mainly presents stories found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mong these stories, those related to the Buddha focus on the difficult process on his way to enlightenment, his compassion to sacrifice his life for others and his idea of education. As for those about monks, more types can be seen. Some stories show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blessings and wisdom, and others show the ignorance of people. Buddhist stories in general put a significant weight on the religious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e. The preachers usually transform the classical Buddhist scriptures into daily language, so that modern people can easily accept the preaching style.
In Chapter III, "Buddhist Preaching in the Folk Tales”, Buddhist stories are classified based on Mr. Jin Ronghua’s The Index of Folk Stories.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the Buddhist stories in Taiwan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e subclasses in the international folk tales, and therefore can be viewed from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s a rule, the folk tales in Buddhist preaching include stories of plants, animals and objects, fantasy stories, religious fairy tales, stories about life, evil landlord stories, jokes, etc. The stories tend to teach or inspire people about life.
Chapter IV, ” Legends, Fables and Other Stories in Buddhist Preaching”, contains legends of all time, fables heard indirectly, anecdotes, current news events, and stories of the preachers’ personal experiences. These stories are mostly about the unusual things the preachers have seen or heard and are thus comprehensive and random. The stories in this chapter reach out to many aspects of life, presenting the multi-style of story-preaching.
In Chapter V, “The Changes of Meaning of Buddhist Stories and Their Transmission in Taiwan”, the changes of the meaning of Buddhist stories are explored in two perspectives: how the preachers pass down the stories, and how the audiences perceive the stories. It further explores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transmission of the stories: the “three-dimensionality of the transmission”,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The modes of transmission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Chapter VI, "The Multi-perspectives of Buddhist Story-preaching in Taiwan” deals with three perspectives of Buddhist story-preaching in Taiwan. In terms of literature,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typicalization of the role images, the regulation of the narrative system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expressive means. In terms of religion, the analyses invol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personal desires and cultural norms, the needs of the infinite pursuit of human beings, the ardent enthusiasm to propagate religions. In terms of folklore, emphasis is put on the cohesion of people’s feelings towards tradition, the arousal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masses, the transmission of shared values between generations. Thus, it is valuable to research Buddhist story-preaching in Taiwan from many perspectives.
Chapter VI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ddhist Story-preaching” investigates the variations, the performativity, functionality of Buddhist story-preaching in Taiwan to present its characteristics.
Buddhist story-preaching in Taiwan provides the reproduction of Buddhism-related culture, and serves as a means of display of its modern meanings. The form of stories is employed and understood in the social context in Taiwan and makes it possible to activate the transmission of folk tales. In addition, such a form is popular with most people, related to life and has its idealization. The speakers and the listeners experience enjoyment and resonance because these stories are close to people’s life and can purify human minds.
Keywords: preaching of Buddhist stories, Buddhist stories, folk tales, legends, fables, reproduction of culture, means of display
壹、中文書目
一、佛教文獻
大正新修大藏經正編五十五冊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本文引用如下:
《大唐西域記》卷4《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大般涅槃經》卷14〈7聖行品〉《大正藏》,第十二冊。
《大莊嚴論經》卷6《大正藏》,第四冊,。
《六度集經》卷3《大正藏》,第三冊。
《天台菩薩戒疏》卷2《大正藏》,第四十冊。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2《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四十二章經》卷1《大正藏》,第十七冊。
《百喻經》卷1《大正藏》,第四冊。
《佛祖歷代通載》卷8《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別譯雜阿含經》卷16《大正藏》,第二冊。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2〈序品〉《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9《大正藏》,第三十三冊。
《法句譬喻經》《大正藏》,第四冊。
《法句譬喻經》卷2〈13愚闇品〉《大正藏》,第四冊。
《法句譬喻經》卷3〈24好喜品〉《大正藏》,第四冊。
《法句譬喻經》卷3〈31象品〉《大正藏》,第四冊。
《法華文句記》卷1〈釋序品〉《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藏》,第八冊。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3《大正藏》,第三十三冊。
《修行本起經》卷1〈1現變品〉《大正藏》,第三冊。
《婆藪槃豆法師傳》卷1《大正藏》,第五十冊。
《眾經撰雜譬喻》卷2《大正藏》,第四冊。
《增壹阿含經》卷13〈23地主品〉《大正藏》,第二冊。
《箭喻經》卷1《大正藏》,第一冊。
《賢愚經》卷5〈26迦旃延教老母賣貧品〉《大正藏》,第四冊。
《賢愚經》卷7《大正藏》,第四冊。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9,第四十七冊。
《舊雜譬喻經》卷1《大正藏》,第三十三冊。
《雜阿含經》卷42《大正藏》,第二冊。
《雜寶藏經》卷2《大正藏》,第四冊。
《雜寶藏經》卷8<佛弟難陀為佛所逼出家得道緣>《大正藏》,第四冊。
《雜譬喻經》卷一《大正藏》,第四冊。

《續藏經》一百五十冊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本文引用如下:
《五燈會元》卷7《續藏經》,第八十冊。
《古尊宿語錄》卷《續藏經》,第六十八冊。
《圓覺經心鏡》卷《續藏經》,第十冊。
《楞嚴經宗通》卷4《續藏經》,第十六冊。
《楞嚴經通議》卷5《續藏經》,第十二冊。
二、典籍
漢.司馬遷:《史記三家注》,台北:七略出版社,1985年9月。
漢.賈誼:《新書》,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晉.阮籍《樂論》,收於嚴一萍選輯:《叢書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出版社,1970年。
晉.干寶:《搜神記》,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1月。
晉.葛洪:《抱朴子‧黃白篇》,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年出版。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後晉.劉咰:《舊唐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何遠:《春渚紀聞》<坡谷前身>,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孟元老著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8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出版。
宋.李昉撰《太平廣記》卷四0八,台北,新興書局發行,1969年出版。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元.關漢卿著,總編輯,高明:《元曲新賞》,第14冊《竇娥冤》,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8月。
元.脫脫:《宋史》,卷三一六<列傳第七十五>,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明.王夫之:《俟解》,長沙:嶽麓書社出版,1996年10月第2次印刷。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光復書局,1998年9月。
明.趙南星馮夢龍[清]陳皋漠石成金:《明清笑話四種》,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9月。
明.田汝成輯撰《西湖遊覽志餘》(第十四卷方外玄蹤),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1年初版。
明.莊元臣:《叔苴子》內篇卷四:嚴一萍輯選收於百部叢書集成,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395冊。
清.盧崧等修:《中國方志叢書》769<吉安府志>,北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3月臺一版。
清.申居鄖:《西嚴贅語》: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嚴一萍輯選收於百部叢書集成,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王必昌:《重修台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台北:台灣銀行,1952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8月。
《古本小說集成》,台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三、專書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平: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聯經,2004年。new window
孔繁敏:《包拯年譜》,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日〕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一版二刷。
〔日〕増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編譯,《台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9年。
毛惕園:《觀世音靈感錄續編》,釋道安發行,台灣印經處出版,1976年。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王佳煌:《資訊科技與宗教傳播-台灣經驗之研究》,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2006年。
《中芬民間文學搜集保管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中華民國民間文學學會主編,《民俗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
丘秀芷:《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初版。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冊,台中:佛教蓮社印行。
朱文光:《佛學研究導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5月。
朱鏡宙:《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台北:大祥美術印刷有限公司,1985年11月。
江燦騰:《台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南天書局,2001年。
江燦騰:《台灣當代佛教-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1月初版。
林品石註譯,呂不韋集,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呂氏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三版。
岑學呂:《虛雲和尚年譜》,台北:天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
李世偉:《台灣宗教閱覽》,台北,博揚文化出版社,2002年7月。
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校訂版第二次印刷。
周慶華:《故事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孟慧英:《西方民俗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
林家興:《放羊的孩子-小留學生海外傳真》,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2年8月。
林覺非,《廣欽老和尚百歲誕辰紀念集》,台北:文洲打字印刷行,1994年3月。
〔法﹞愛彌爾.涂爾幹著 渠東,汲喆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祁連休:《中華民間文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9月再版一刷。new window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2月。
金榮華:《禪宗公案與民間故事》,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10月二版十刷。new window
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主辦,《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2006年。
〔俄〕普列漢諾夫:《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北京:三聯書店,1973年。
南懷瑾:《禪海蠡測》,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1月十三版。
柯綉雪:《台灣民俗故事》,台北:鐘文出版社,1995年10月。
段彩華:《王貫英先生傳》,台北: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1999年6月。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2版。
段寶林:《立體文學論-民間文學新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美﹞保羅.康納頓著 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美﹞斯蒂.湯普森,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美〕克里斯多佛.菲利普斯著 楊德容譯 傅佩榮導讀:《蘇格拉底大哉問》,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4月。
〔美〕阿蘭.鄧廸斯編 陳建憲 彭海斌譯《世界民俗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7月。
胡萬川,《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台北,里仁出版社,2008年11月。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大出版社,2004年1月。new window
胡適,《胡適文存》卷五,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1年。
范純武等編:《台灣佛教的探索》,台北:博揚出版社,2005年2月。
〔英〕李斯托威爾著 莊孔陽譯:《近代美學史評述》,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
〔英〕馬凌諾夫斯基:《文化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46年。
苑利:《龍王信仰探祕》,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信仰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0月三版。
徐佳士:《大眾傳播理論》,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9月初版第十次印行。new window
烏丙安:《民俗學原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袁嘯波編:《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一刷。
財團法人中台文教基金會:《見性成佛》,台北:財團法人中台文教基金會,1995年6月再版。
馬小鶴:《甘地》,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
涂順從:《南瀛產物志》,台北:台南縣新營市,1997年。
常任俠選註:《佛經文學故事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張松輝注譯:《新譯妙法蓮華經》,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0年。
張康樂:《一休禪師的人生智慧》,台北:世茂出版社,1993年11月。
張紫晨,《中國古代傳說》,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8月。
張敬:《清徽學術論文集》,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
梁湘潤、黃宏介:《台灣佛教史初稿》,台北:行卯出版社,1993年。
畢撏主編《民間文學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編:《台灣民間文學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
郭良鋆、黃寶生譯:《佛本生故事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8月。
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彙編》,北平,中華書局,1962年。
陳如江、徐侗編:《明清通俗笑話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陳劍慧編:《先師廣欽老和尚百歲誕辰紀念集》,台北:文洲打字印刷行,1994年3月。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智光、南亭、李炳南等:《佛學廣播詞專輯》,台北:慧炬出版社,1976年初版,1990年四版。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new window
程薔:《驪龍之珠的誘惑》,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5月。
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9月再版。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黃壽祺 張善文:《周易譯注》,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9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9月。
慈航社會福利基金會編:《慈航大師紀念專輯》,台北:財團法人慈航社會福利基金會,1984年
《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五》第五冊,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81年。
《中國笑話書》,廣談助卷三十,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二版一刷。
楊德鈞:《武訓夫子五十歲紀念全集》,台北:北開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89年5月。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2版。
裴永鎮:《金德順故事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趙世瑜:《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11月。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劉守華:《故事學綱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2版。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台北:廣文書局影印,1996年,
劉維崇:《黃庭堅評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3月。
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歐蘇利文等:《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楊祖珺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鄭龍:《佛教弘法的研究》,台南:龍江堂印刷廠,1970年5月。
魯迅校錄、王中立譯注:《唐宋傳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隨園老人:《正續子不語》,台北:廣文書局,1987年。
謝彬:《中國鐵道史》,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5月再版。
鄺建行譯:《追思錄-蘇格拉底的言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5月。
譚正璧:《三言二拍資料》,台北,民主出版社翻印本,1983年出版。
譚達先:《中國二千年民間故事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譚達先:《中國動物故事研究》,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關紹箕:《宗教傳播學》,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新聞傳播學系,2007年3月。
〔蘇〕莫.卡岡著、凌繼堯譯:《藝術形態學》,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
闞正宗:《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四、期刊論文
〔日〕稻火田耕一郎:<歷代地方志中習俗記載的利用價值及其問題-以佛誕節習俗為例>,《中國典籍與文化》總第66期,2008年3月。
李揚:<簡論民間傳說和故事的相互轉化>,《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第4期,1997年。
阿克塞爾.奧爾里克:<民間故事的敘事規律>,〔美〕阿蘭.鄧廸斯編,陳建憲彭海斌譯《世界民俗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7月。
玅境長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摘要>,《慧炬雜誌》511、512期合刊,台北,2007年2月。
孫長虹:<宗教倫理何以可能>,《雲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顧希佳:<傳說群:梁祝故事的傳說學思考>,《民俗研究》第二期,2003年。
五、學位論文
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90。new window
林韻婷:《雜阿含經譬喻故事研究》,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05。
張百蓉:《高雄都會區台灣原住民口傳故事研究》,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陳兆南:《宣講及其唱本研究》,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1。new window
陳麗娜:《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new window
譚惠文:《妙法蓮華經譬喻文學之研究》,中正大學碩士論文,1996。
六、工具書
祁連休、蕭莉主編:《中國傳說故事大辭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年2月。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8月。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九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
七、相關網站
文敏網站,2009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5/9/6/n1043968.htm
台灣肥胖醫學會會訊網站,林彥廷、林文元著<肥胖防治經驗談>,2009年9月1日取自http://www.obesity.org.tw/DB/Jour/1/20080101/1.pdf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站,2009年11月30日取自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8601&showtype=pda
「佛典故事」網站,2009年6月1日取自
http://www.ctworld.org/sutra_stories/ind_01.htm
弟子規親子讀經班網站,2009年5月4日取自http//blog.udn.com/dsbudda/2106435。
枋寮淨宗學會網站,2009年5月4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gtc207。

貳、外文書目
Antti Aarne & Stith Thompson, 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A Classification and Bibliography, Antti Aarne's Verzeichnis der Märchentypen (FFC No. 3) translated and enlarged by Stith Thompson (Second Revision 1961), FFC 184; Helsinki 1973 (third printin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