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張文環及其日據時期文學研究
作者:陳英仕
作者(外文):Chen Ying -Shih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進益
嚴紀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張文環日據時期文學《福爾摩沙》《臺灣文學》厚生演劇研究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6
提要
張文環出身山村部落,雖曾負笈日本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但仍無法掩蓋其天生鄉土性格,同時又兼具文藝家的浪漫氣質,使他的文學作品在同時期的作家中呈現出獨具魅力的特異性。他在日據時期除了創作之外,還組織文藝團體、編輯雜誌,為臺灣文化、文藝的發展與提升貢獻心力。目前與張文環相關的研究,筆者認為綜述有餘,細論不足,例如在生平事蹟方面,包括張文環的成長環境對其日後創作與人格特質的影響、張文環的家庭生活、張文環的處事態度、性情及交遊,前人雖有提及,卻未至詳盡。這些問題,正好提供本文再研究、再論述的空間。
本文第一章闡明研究動機,並對相關研究成果作一概述,同時界定研究範圍及說明小說研究所涉及之文學理論。第二章將張文環之人生經歷分為故鄉經驗期、負笈東京期、戰時體制期、浴火重生期四階段個別論述。第三章則探究張文環的文學原鄉(大坪、梅仔坑),和他與妻小的家庭生活,以及其性情和交遊。第四章以張文環的文學活動為論述重點,包括旅日時期參與「臺灣藝術研究會」、編輯《福爾摩沙》,和戰爭期間創刊《臺灣文學》、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並論及戰時臺灣文壇的概況。第五章探究張文環走向文學之道的動機,以及他對書寫語言的思索,並逐一析論他旅日期間所創作且現存的七篇小說:〈落蕾〉、〈貞操〉、〈哭泣的女人〉、〈父親的要求〉、〈過重〉、〈部落的元老〉、〈豬的生產〉。第六章所論內容,即一九三八年張文環離京返臺後至一九四五年光復之前發表的小說:〈兩位新娘〉、《山茶花》、〈辣韮罎子〉、〈憂鬱的詩人〉、〈藝妲之家〉、〈部落的慘劇〉、〈論語與雞〉、〈夜猴子〉、〈頓悟〉、〈閹雞〉、〈地方生活〉、〈迷失的孩子、〈媳婦〉、〈父親的送行〉、〈戰爭〉、〈土地的香味〉、〈在雲中〉,並就張文環參與皇民奉公會的情形和其發表的翼贊言論作一探究,藉此了解作家此間的書寫脈絡與文學思想,及隱含在作品中的「言外之意」。第七章總結前列各章要點,並提出本文研究成果及未來研究方向。
基於張文環留給後人的豐富文學遺產,以及在戰爭期臺灣文壇的領導地位,和那為人稱譽的人格特質與人道主義精神,筆者乃就其人、其事與文學盡可能地作一考察,冀能為張文環及其文學之研究做出貢獻。
引用文獻

壹、專書

一、古籍(按四部排列)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
年重刊宋本,1997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
年重刊宋本,199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
十年重刊宋本,1997年
(明) 劉惟謙等撰:《大明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嘉
靖范永鑾刻本,1997年
(清)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總纂:《諸羅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清康熙
五十六年序刊本,1983年
(漢)揚雄著,(晉)李軌注:《揚子法言》,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11月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臺北:大藏經刊行會,1983年
1月
(唐)韓愈著,陳霞村、胥巧生解評:《韓愈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年5月
(宋)蘇洵、蘇軾、蘇轍著,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
版,2001年11月


二、近代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一)作家作品

王白淵著,陳才崑譯:《王白淵.荊棘的道路》,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
年6月
王昶雄:〈奔流〉,《臺灣文學》3卷2號,1943年7月
王昶雄著,許俊雅主編,《王昶雄全集》,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10

吳新榮著,張良澤編:《吳新榮日記全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6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7

呂若赫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12月
巫永福著,沈萌華主編:《巫永福全集》,臺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年6月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8年10月
徐坤泉著,張文環譯:《可愛的仇人》,臺北:臺灣大成映畫公司,1928年8月
張文環著,張恒豪編:《張文環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
張文環著,廖清秀譯:《滾地郎》,臺北:鴻儒堂出版社,1991年11月
張文環著,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資料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
年4月-1998年4月
張文環著,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3

張我軍著,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
張深切著,陳芳明主編:《張深切全集》,臺北:文經出版社,1998年1月
陳火泉:〈道〉,《文藝臺灣》6卷3號,1943年7月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12月
蔡培火著,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
會,2000年12月
賴和著,林瑞明編:《賴和全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6月
龍瑛宗著,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11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7月

(二)專書

丁帆等著:《中國大陸與臺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5月
王俊昌等著:《寫真懷舊:梅仔坑影像誌》,嘉義:嘉義縣梅山鄉公所,2003年
9月
王新生:《日本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年5月
王曉波編著:《臺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8月
古繼堂主編:《簡明臺灣文學史》,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6月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美國:蓬島文化公司,1980年9月
白鳥:《臺灣的悲情歲月:日本統治五十年——被遺忘的真實紀錄》,臺南:人
光出版社,2002年6月
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年6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9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2008年5月
吳廷璆主編:《日本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
吳淑芬、周淇鎮編著:《四季花語》,南投:國立鳳凰谷鳥園,2005年12月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進學書局,1969年12月new window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臺北:擎松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2003年11月
巫永福:《我的風霜歲月:巫永福回憶錄》,臺北:望春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2003年9月
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撰錄:《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6月
李岳勳:《梅山鄉的全貌》,嘉義:行建文化出版,1959年10月
李喬:《臺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10new window

李筱峰:《快讀台灣史》,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實new window
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
金元浦主編:《當代文藝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林先德,涂德錡主修:《嘉義縣志稿》,嘉義:嘉義縣文獻委員會編印,1962年
6月
林忠勝:《陳逸松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6月
林明德:《日本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本土觀察》,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new window
7月
林衡哲主編:《廿世紀臺灣代表性人物》,臺北:望春風文化出版社,2002年2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
社,1996年3月
邵建:《知識分子與人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
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7月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等著:《臺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臺中:臺
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柯惠珠:《日據初期臺灣地區武裝抗日運動之研究》,高雄:前程出版社,1987
年4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孫芝君:《呂泉生的音樂人生》,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

國立編譯館主編:《臺灣小故事101》,臺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7月
張玉能主編:《西方文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張良澤編訂:《震瀛追思錄》,1977年3月,家屬自印
張良澤編:《張文環先生追思錄》,家屬自印,1978年7月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張炎憲等撰:《臺灣近代名人誌》,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1月
張春興編著:《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10月
張清池主編:《梅山地名溯源》,嘉義:財團法人梅山文教基金會,1997年6月
曹天祿:《日本共產黨的「日本式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4年4月
曹永和總纂:《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警治篇政治篇》,臺北:臺北市文
獻委員會,1985年6月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new window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new window
年3月
許雪姬編著:《中縣口述歷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連橫:《臺灣通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郭弘斌:《偉大的臺灣人:日據時期臺灣史記》,臺北:臺灣文藝復興協會,2005
年4月
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陳小沖:《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五十年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9

陳少廷:《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5月
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北京:九州出版社;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4年12月
陳炎正主編:《大里市志》,臺中:大里市公所發行,1994年3月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6月
陳建忠:《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性性‧殖民性》,臺北:五南圖書
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8月
陳映真等著:《曲扭的鏡子—關於臺灣基督教會的若干隨想》,臺北:雅歌出版
社,1987年7月
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11

陳勤建:《中國民俗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陳憲年:《創作個性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彭瑞金選注:《歷史的倒影—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作品選讀》,高雄:河畔
出版社,1982年7月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8月
彭瑞金:《臺灣文學步道》,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
彭瑞金:《歷史迷路文學引渡》,臺北:富春文化,2000年10月
馮川:《文學與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
馮作民:《臺灣歷史百講》,臺北:青文出版社,1985年10月
黃玉齋主編:《臺灣年鑑》,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年3月
黃秀政等著:《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new window
黃英哲編,涂翠花譯:《臺灣文學研究在日本》,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2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
備處,2006年10月
黃頌顯:《臺灣與日本關係史新論》,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4月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及其影響》,北京:商務印new window
書館,2003年10月
楊匡漢主編:《中國文化中的臺灣文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10

楊佳嫻:《臺灣成長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楊金虎:《七十回憶》,臺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68年12月
葉石濤:《臺灣文學入門:臺灣文學五十七問》,高雄:春暉出版社,1977年6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
葉石濤:《我的先輩作家們》,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6年2月
葉石濤:《臺灣文學的回顧》,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11月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8new window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年9月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年6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
臺南州商品陳列館編纂:《臺南州商工名鑑》,1933年8月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39年12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初集》臺北:臺灣銀行,1954年9月
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1

劉捷:《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88年4月
蔡慧玉編著:《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
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11月
蔡錦堂編著:《戰爭體制下的臺灣》,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10月
賴子清、賴明初等纂修:《嘉義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中國方志叢書》
民國六十五至七十一年排印本,1983年
賴彰能編纂:《嘉義市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4年11月
謝里法:《臺灣出土人物誌》,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9月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11月
鍾肇政:《臺灣文學十講》,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11月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

蘇新:《憤怒的臺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3月

(三)翻譯著作(依出版日期為序)

黛安娜.巴巴利亞(Diane E.Papalia)、莎莉.歐茨(Sally Wendkos Olds)著,黃慧真
譯:《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10月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G.Frazer)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
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6月
列寧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王乃信等譯:《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
年6月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4月new window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new window
司,1994年5月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
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6月
列絲麗‧坎尼斯‧威斯曼(Leslie Kanes Weisman)著,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
合譯:《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7年8月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
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
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著,楊恒達、劉北城等譯:《立場》,臺北:桂冠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黃明嘉譯:《快樂的知識》,北京:中
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1月
派翠西亞.鶴見(E.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
蘭: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6月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999年10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王洛林總監譯:《臺灣抗日運動史》,臺地:海峽學術出
版社,2000年8月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
史分析與探討》,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劉易斯.科塞(Lewis Coser)著,郭芳等譯:《理念人:一項社會學的考察》,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1月
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11月
尾崎秀樹著,陸平舟、間扶桑子合譯:《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臺北:人間出
版社,2004年11月
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臺北:行人出版社,2008年
1月
秦寬博著,葉芳如譯:《花的神話》,臺北:可道書房有限公司,2008年3月

貳、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一、期刊論文

中山侑:〈某種抗議〉,《臺灣文學》創刊號,1941年5月
中村哲著,張良澤譯:〈憶臺灣人作家〉,《臺灣文藝》83期,1983年7月
中島利郎著,涂翠花譯:〈「西川滿」備忘錄——西川滿研究之現狀〉,《臺灣文
藝》第138期,1993年8月
井東襄:〈悼張文環先生〉,《笠》,1978年4月
王昶雄:〈吹不散的心頭人影——王井泉快人快事〉,《臺灣文藝》第9期第2
卷,1965年10月
王詩琅:〈粗線條的人粗線條的作品〉,《臺灣文藝》第59期,1978年6月
《民俗臺灣》編輯部:〈消息〉,《民俗臺灣》1卷4號,1941年10月
池田敏雄著,林彩美譯註:〈張文環兄與其周遭諸事〉,《臺灣風物》54卷2期,new window
2004年6月
吳坤煌:〈東京支部例會報告書〉,《臺灣文藝》3卷6號,1936年5月
吳坤煌:〈懷念文環兄〉,《臺灣文藝》第81期,1983年3月
吳林英良:〈懷念文環兄〉,《夏潮》第4卷第4期,1978年4月
吳新榮:〈井泉兄與山水亭〉,《臺灣文藝》第9期第2卷,1965年10月
吳濁流:〈回顧日據時代的文學〉,《臺灣文藝》第49期,1975年10月
呂泉生:〈我的音樂回想〉,《臺北文物》第4卷第2期,1955年8月
呂泉生:〈王老先生(井泉兄)與我〉,《臺灣文藝》第9期第2卷,1965年10

巫永福:〈呂赫若的點點滴滴〉,《文學臺灣》創刊號,1991年12月
李君晰:〈文環君的二三事〉,《臺灣文藝》第59期,1978年6月
李志傳:〈談臺灣音樂的發展─樂界五十年的回憶〉,《臺北文獻》第19、20期
合刊,1971年6月
李若文:〈日治臺灣的自治行政(1920-1934)——以小梅庄為例〉,《淡江人文
社會學刊》第13期,2002年12月
李進益:〈張文環《山茶花》創作前後的相關問題〉,《通識教育年刊》第2期,
2004年12月
沈 謙:〈精神的關照‧文學的感染─評古蒙仁的報導文學集《黑色的部落》〉,
《中國時報》,1978年4月29—30日
周金波演講,邱振瑞譯:〈我走過的道路——文學.戲劇.電影〉,《文學臺灣》
第23期,1997年7月
林至潔:〈回憶《閹雞》演出往事〉,《文學臺灣》第9期,1944年1月
林芳年:〈張文環的人間像〉,《夏潮》第4卷第4期,1978年4月
林美秀整理:〈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生平再評價座談會〉,《民眾日報》1990
年12月3日
林梵:〈大家的陳姑媽—陳秀喜的人與詩〉,《聯合文學》第16卷第8期,2000
年6月
林莊生:〈從一張照片說起——談霧峰的前代人物〉,《臺灣文學評論》第5卷第new window
1期,2005年1月
林獻堂:〈祝臺灣青年雜誌之發刊〉,《臺灣青年》創刊號,1920年7月
《風月報》編輯部:〈風月報俱樂部新章程〉,《風月報》第55期,1938年1月
施學習:〈臺灣藝術研究會成立與《福爾摩沙》創刊〉,《臺北文物》第3卷第2
期,1954年8月
柳書琴:〈前進東京或逆轉歸鄉?論張文環轉向小說《父之顏》及其改作〉,《靜
宜人文學報》第17期,2000年12月
柳書琴:〈從部落到都會:進退失據的殖民地青年男女——從《山茶花》論張文
環故鄉書寫的脈絡〉,《臺灣文學學報》第3期,2002年12月
孫芝君:〈呂泉生的臺灣民謠採集回顧〉,《樂覽》86期,2006年8月
張文薰:〈由「現代」觀想「故鄉」—張文環《山茶花》作為文本的可能〉,《臺
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2006年4月
張玉園:〈我的國王〉,《笠》第84期,1978年4月
張文環:〈張文環先生書簡〉,《夏潮》第4卷第4期,1978年4月
張良澤:〈中村哲先生印象記〉,《臺灣文藝》83期,1983年7月
張恆豪:〈張文環的思想與精神〉,《臺灣文藝》第81期,1983年3月
張恆豪:〈決戰下的臺灣文學驍將——張文環〉,《臺北畫刊》第394期,2000
年11月
梧葉生(吳坤煌):〈來る七月來臺する舞姬崔承喜孃を圍み東京支部で歡迎會〉,
《臺灣文藝》3卷4、5合併號,1936年4月
莊紫蓉:〈探索語言的藝術,追求現代精神—陳千武專訪〉,《臺灣文藝》第179
期,2001年12月
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new window
所集刊》第31期,1999年6月
陳千武:〈張文環與我〉,《笠》第84期,1978年4月
陳火泉:〈關於「道」這篇小說〉,《民眾日報》,1979年7月7日
陳秀喜:〈你是滾心漢:獻給故張文環先生〉,《笠》第84期,1978年4月
陳秀喜:〈悼念張文環先生〉,《笠》第84期,1978年4月
陳芳明:〈三O年代的文學社團與作家風格〉,《聯合文學》第16卷第4期,2000
年2月
陳芳明:〈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第16卷第5期,2000年
3月
陳逸松:〈大稻埕貳拾年小史之一頁——山水亭王井泉半生逸事〉,《臺灣文藝》
第9期第2卷,1965年10月
陳萬益:〈析論張文環的小說《重荷》〉(下),《中央日報》1996年6月30
黃武忠整理:〈美人心事「文人與藝旦」座談會〉,《聯合文學》1卷3期,1985
年1月
黃得時:〈明潭星墜,張文環逝矣〉,《臺灣文藝》第59期,1978年6月
葉石濤:〈悼張文環先生〉,《笠》第84期,1978年4月
葉石濤:〈新文學作家的民族認同和階級意識〉,《文學臺灣》第13期,1995年
1月
瘂弦:〈極短篇美學〉,《聯合報‧副刊》,1991年12月2日
劉紅林:〈論「皇民文學」的本質及其表現〉,《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49期,
2004年12月
蔣渭水:〈五個年中的我〉,《臺灣民報》第67號,1925年8月
蔡瑞洋:〈念張文環先生〉,《臺灣文藝》第59期,1978年6月
《臺灣日日新報》編輯部:〈厚生演劇盛況〉,《臺灣日日新報》1943年9月4

《臺灣文藝》編輯部:〈文藝同好者氏名住所一覽〉,《臺灣文藝》創刊號,1934
年11月
盧俊義:〈施乾—臺灣人道主義的先驅〉,《自由時報》,2003年11月30日
賴明弘:〈臺灣文藝聯盟創立的斷片回憶〉,《臺北文物》第3卷第3 期,1954
年12月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關於周金波之死〉,《文藝臺灣》第23期,1997年7

龔連法:〈追憶張文環先生〉,《笠》第84期,1978年4月

二、學術會議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李若文:〈日治時代、梅山地方之發展與變遷——一個「協力者」鄉庄的形成與
認同〉,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編《「南臺灣鄉土文化」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9月
柳書琴:〈變調之旅:張文環等中部青年的帝都經驗與文學〉,臺中:臺中縣立文
化中心出版《臺灣文學研討會:臺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2000年12月
野間信幸:〈論張文環「父親的要求」〉,「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
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1994年11月25—
27日
陳千武:〈我的文學前輩作家〉,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主辦《張文環及其同時
代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0月18-19日
彭瑞金:〈從小說《奔流》看戰爭時期臺灣作家的邊緣戰鬥〉,臺北:真理大學
臺灣文學系編:《福爾摩沙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11
月4日
游勝冠:〈臺灣命運的深情凝視─—論張文環的小說及其藝術〉,臺北:淡水工
商管理學院等主辦《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11月4-5日
盧建榮:〈小村落見證日本殖民臺灣:解析張文環《滾地郎》〉,臺北:國史館出
版《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2002年12

藍博洲:〈尋找祖國三千里——日據末期臺灣青年學生的抗日之路〉,臺北:海new window
峽學術出版社《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2月

參、學位論文(依出版日期為序)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7-1945.8)》,臺北: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
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以〈福爾摩沙〉系統作new window
家為中心》,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
系碩士論文,2002年

肆、網路資料

嘉義: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址:http://www.ali-nsa.net/chinese/02spot/01spot_view.php?bull_id=104(2010年6月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