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陳玉箴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Yu-jen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0:1
頁次:頁79-125
主題關鍵詞:西洋料理消費實踐文化實踐珈琲館飲食史Western cuisineConsumption practiceCultural practiceCaféCulinary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2)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62
  • 點閱點閱:198
西餐館及西洋料理的興起與發展,是在外來勢力影響下,一種嶄新的消費與文化實踐。本文從「供應西洋料理的消費場所」出發,探究臺灣在日治時期西洋料理業的發展及臺灣人的西洋料理消費實踐,分析其在物質面、認知面及相關文化論述與意義系統上的變化及西洋料理進入臺灣社會的脈絡。 日治初期西洋料理在日人引介下進入臺灣,中、低價位的西洋料理屋尚未形成重要的消費空間,但官方建造、價格昂貴的鐵道旅館則是上層階級的重要社交場所。至日治中期,西洋料理營業場所逐漸轉移至珈琲館、喫茶店,以較低價格與輕鬆氣氛,提供洋酒、咖啡、日本化的麵包及咖哩飯等簡易西式餐點,構成與本地酒樓不同氛圍的休閒或聚會空間,並有西洋料理從業者成立以珈琲館業者為主體的「臺灣司廚士協會」,但從協會刊物亦可看出西洋料理業的經營困難。 整體而言,日治時期西洋料理的輸入多停留在簡單餐點、飲料,而非整套用餐禮儀或飲食文化的學習,外送及與和、漢料理混食的情形亦經常可見,在臺灣人眼中,西洋料理與現代化、文明等概念並沒有緊密的連結。參加日人宴席、聚會或偶然休閒與便餐,是臺灣人享用西洋料理的主要時機。本文申論,不同社會中「西方文明」與「現代化」的連結與獲得接受,因其社會結構、權力關係,而有不同發展。臺灣社會在殖民結構的限制下,消費與文化實踐的學習,不僅來自日本對西方認知的折射,亦帶有顯著的階層性。
期刊論文
1.王艸香山人(1938)。煙談茶話。臺灣婦人界,5(10),14-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本山荻舟(1943)。食本確立の好機(上)。臺灣食糧經濟新聞,430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不詳(1936)。結納の取交はしから 結婚披露宴迄の諸費用調べ。臺灣婦人界,1936(11),89-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不詳(1939)。赤い顔をせずにすむ食卓の作法。臺灣婦人界,6(2),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西澤生(1933)。クツキングスクール。臺灣司廚士協會會報,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蓋溪(1933)。クリスマスメニュー解說。臺灣司廚士協會會報,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蓋溪(1933)。御献立。臺灣司廚士協會會報,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蓋溪(1933)。營業の合理化。臺灣司廚士協會會報,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部米一(1934)。洋食參考資料(其の一)。臺灣司廚士協會會報,新春交歡號,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新竹州(1932)。新竹州令第11 號:料理屋、飲食店、カフエー、席貸取締規則。新竹州報,643,197-2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新臺灣社(1917)。鐵道ホテルの解剖。新臺灣,12,3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塘翠釣史(1915)。臺北名物番茶會。新臺灣,8,36-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鄒振環(2007)。西餐引入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間的開拓。史林,4,137-149, 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臺南州(1940)。臺南州令第14 號:特殊接客營業取締規則。臺南州報,1978,392-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臺灣公論社(1937)。轉落するカフエー 色めく喫茶店 明治と森永の競走2(1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臺灣司廚士協會(1933)。趣意書。臺灣司廚士協會會報,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臺灣司廚士協會(1933)。正會員。臺灣司廚士協會會報,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臺灣司廚士協會(1934)。會員名簿。臺灣司廚士協會會報,2(2),8-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臺灣司廚士協會(1934)。食献立。臺灣司廚士協會會報,2(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臺灣慣習硏究會(1905)。慣習日記。臺灣慣習記事,5(2),8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臺灣慣習硏究會(1905)。支那料理の名稱及定價。臺灣慣習記事,5(5),63-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臺灣實業界社(1935)。カフエー便り。臺灣實業界,5,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臺灣藝術通信社(1934)。カフエー界の元祖上品優雅な永樂。臺灣演藝と樂界,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La Branche, St(2005)。Abuse and Westernization: Reflections on Strategies of Power。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42(2),219-235。  new window
25.臺灣慣習研究會(1907)。紳士の半面--李春生氏。臺灣慣習記事,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夏鑄九(200012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臺灣社會研究,40,47-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尹嬿(20110100)。西餐的傳入與近代上海飲食觀念的變化。中國飲食文化,7(1),143-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士永(20011000)。「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4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曾品滄(20110100)。從花廳到酒樓: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1895-1911)。中國飲食文化,7(1),89-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元朋(20090700)。清末民初的上海西餐館--以「區分」、「認同」、「空間」及「失禮」為主的初步討論。東華人文學報,15,165-2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廖怡錚(2011)。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范雅鈞(2002)。臺灣酒的故事。臺北:貓頭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玉箴(20080623)。李福然先生訪問紀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小山權太郎(1931)。臺北市大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上田元胤、湊靈雄(編)(1900)。臺灣士商名鑑。不詳:にひた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杉浦和作(1916)。臺灣視察手引。臺北:杉浦和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獻堂、許雪姬、張季琳(2006)。灌園先生日記(十二)一九四○年。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近代史硏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前坊洋(2000)。明治西洋料理起源。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泉政吉(1930)。中部臺灣。臺南:南瀛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原田信男、劉洋(2011)。和食與日本文化:日本料理的社會史。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雄市役所(1939)。商工人名錄:昭和十四年版。高雄:高雄市役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雪姬(2004)。《灌園先生日記》的史料價值。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旺成、許雪姬(2010)。黃旺成先生日記(七):一九一九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旺成、許雪姬(2012)。黃旺成先生日記(八~十)一九二一~一九二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旺成、許雪姬(1997)。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1867-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鈴木辰三(1919)。臺灣民間職員錄。臺北:鈴木辰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臺北民間職業別職員錄發行所(1935)。大臺北民間職業別職員錄。臺北:臺北民間職員錄發行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臺北商工會議所(1943)。臺北商工人名錄。臺北:臺北商工會議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臺南市役所(1938)。臺南商工人名錄。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40)。鐵道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Belasco, Warren(1999)。Food and the Counterculture: A Study of Bread and Politics。Food in Global History。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  new window
21.Farquhar, Judith(2002)。Appetites: Food and Sex in Postsocialist China。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2.Mennell, Stephen(1985)。All Manners of Food: Eating and Taste in England and Franc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23.Simoons, Frederick J.(1991)。Food in China: A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nquiry。Boca Raton:CRC Press。  new window
24.基隆市勸業課(1938)。基隆市商工人名錄。基隆:基隆市役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Swislocki, Mark(2009)。Culinary Nostalgia: Regional Food Culture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Shanghai。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6.林獻堂、許雪姬(2001)。灌園先生日記(四):一九三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太田猛(19351103)。臺灣大觀。臺南:臺南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Cwiertka, Katarzyna Joanna(2006)。Modern Japanese Cuisine: Food, Power and National Identity。London:Reaktion Books。  new window
29.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2000)。水竹居主人日記。臺中:臺北:臺中縣政府文化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吳新榮、張良澤(2007)。吳新榮日記全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明輝、黃俊傑、黎漢基(2004)。李春生著作集。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興南新聞社(19430315)。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興南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黃旺成、許雪姬(2008)。黃旺成先生日記(一)一九一二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柔縉(2005)。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楊千鶴、張良澤、林智美(199904)。人生的三稜鏡:一位傑出臺灣女作家的自傳。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獻堂、許雪姬(2004)。灌園先生日記(八):一九三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Anderson, E. N.(1988)。The Food of Chin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8.杜淑純、曾秋美、尤美琪(2005)。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逸松、吳君瑩、林忠勝(1994)。陳逸松回憶錄(日據時代篇):太陽旗下風滿臺。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臺灣鐵道史。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林獻堂、許雪姬、何義麟(2001)。灌園先生日記(三):一九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林獻堂、許雪姬、呂紹理(2003)。灌園先生日記(六):一九三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獻堂、許雪姬、周婉窈(2003)。灌園先生日記(五)一九三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1997)。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1867-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杉浦和作(1912)。台灣商工人名錄。台北:台北商工人名錄發行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臺灣新聞社(1934)。臺灣實業名鑑。臺中:臺灣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據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臺灣總督府(1916)。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吳德功(1960)。觀光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胡傳(1960)。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俐甫(1996)。日治時期臺灣政治運動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徐亞湘(20060000)。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內藤素生(1922)。南國之人士。臺灣人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岩崎潔治(1912)。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岩崎潔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呂赫若、鍾瑞芳(2004)。呂赫若日記,1942-1944。國家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王泰升(19990000)。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手島兵次郎關係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旺成(1924)。黃旺成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121217)。110 年の歩み,http://www.ginzalion.jp/company/history.html。  new window
4.(20121228)。協会の沿革,http://www.ajca.jp/about_us/about_us.html。  new window
5.(20121228)。臺灣舊照片資料庫,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臺報社(19010419)。臺灣樓廣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商報社(19000330)。料理屋めぐり: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曾品滄(2012)。從「平樂遊」到「江山樓」:日治中期臺灣酒樓公共空間意涵的轉型(1912-1937)。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opytoff, Igor(1986)。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