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廖玉蕙、龍應台社會關懷散文研究
作者:劉英華
作者(外文):Ying-hwa Liu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張雙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廖玉蕙龍應台社會關懷社會批評女性散文Liao Yu-HueiLung Ying-Taisocial care essa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5
廖玉蕙與龍應台同為誕生於五○年代的女性散文家,並皆於八○年代踏入文壇,在她們的作品版圖中,以社會關懷為基調的篇章,始終是兩人筆耕不輟的一畝園地;據哈伯瑪斯的文學公共領域的觀念來看,兩位作家在寫作歷程中,始終不懈於透過報紙專欄發表對社會萬象的關懷、批判,企圖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進而使兩性、教育、社會或政治的時弊得以被揭露,可謂將文學的影響力延伸至公共領域,並分別在文化政策、語文教育決策的政治公共領域產生具體的影響。
本文的研究目的,首先即在於釐析兩位同世代女作家散文中共同關懷的議題,包括對兩性關係、教育問題、社會時弊及政治現象的針砭,以呈顯廖玉蕙及龍應台的散文對社會脈動的關懷及呼應;其次,則透過比較兩位女作家的書寫議題、立意、筆法、風格等,呈顯女性社會關懷散文的兩種書寫面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first of all is to clarify the common care issues of Liao Yu-Huei and Lung Ying-Tai’s social care essays, including gender relations, education, social ills and political phenomenon and commented on.
Secondl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wo women writers writing topics, purposive, strokes, style, showing the two kinds of significant of female social care prose.
【專書類】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文本
﹝一﹞廖玉蕙作品
廖玉蕙:《今生緣會》,台北市:圓神,1987年7月
廖玉蕙:《紫陌紅塵》,台北市:圓神,1989年7月
廖玉蕙:《記在心上的事》,台北市:圓神,1991年2月
廖玉蕙:《不信溫柔喚不回》,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4年1月
廖玉蕙:《嫵媚》,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7年1月
廖玉蕙:《如果記憶像風》,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7年10月
廖玉蕙:《與春光嬉戲》,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8年5月
廖玉蕙:《賭他一生》,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8年9月
廖玉蕙:《沒大沒小》,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9年4月
廖玉蕙:《隨時來取暖》,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9年10月
廖玉蕙:《讓我說個故事給你們聽》,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0年8月
廖玉蕙:《淡藍氣泡》,台北市:幼獅文化,2000年8月
廖玉蕙:《曾經的美麗》,台北市:天培,2001年4月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赴美與文學耕耘者對話》,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2年3月
廖玉蕙:《一本燦爛》,台北市:聯經,2002年6月
廖玉蕙:《打開作家的瓶中稿:再訪補蝶人》,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4年5月
廖玉蕙:《一枚戒指》,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5年3月
廖玉蕙:《文字編織 :讓寫作變容易的六章策略》,台北市:三民,2007年
廖玉蕙:《江花江水豈終極:古典小說戲劇論集》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7年
廖玉蕙:《當風箏往上飛》,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7年2月
廖玉蕙:《曾經的美麗》,台北市:天培出版社,2007年7月
廖玉蕙:《五十歲的公主》台北市:二魚文化,2002年7月
廖玉蕙:《廖玉蕙精選集》,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2年10月
廖玉蕙:《不關風與月》,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3年8月
廖玉蕙:《像我這樣的老師》,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4年10月
廖玉蕙:《對荒謬微笑》,台北市:三民,2005年1月
廖玉蕙:《公主老花眼》,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6年1月
廖玉蕙:《大食人間煙火》,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7年1月
廖玉蕙:《文字編織:讓寫作變容易的六章策略》,台北市:三民,2007年2月
廖玉蕙:《大食人間煙火》,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10年1月
廖玉蕙:《五十歲的公主》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10年6月
廖玉蕙:《純真遺落》,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10年12月
廖玉蕙:《後來》,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11年2月

﹝二﹞龍應台作品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市:爾雅,1985年6月
龍應台:《野火集》,台北市:圓神,1985年12月
龍應台:《野火集外集》,台北市:圓神,1987年2月
龍應台:《人在歐洲》,台北市:時報文化,1988年
龍應台:《寫給台灣的信》,台北市:圓神,1992年1月
龍應台:《孩子你慢慢來》,台北市:皇冠,1994年3月
龍應台:《看世紀末向你走來》,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年3月
龍應台:《美麗的權利》,台北市:圓神,1994年4月
龍應台:《在海德堡墜入情網》,台北市:聯合文學,1995年
龍應台:《乾杯吧,托瑪斯曼》,台北市:時報文化,1996年4月
龍應台:《我的不安》,台北市:時報文化,1997年9月
龍應台:《人在歐洲》,台北市:時報文化,1997年9月
龔自珍、康有為、梁啟超著,龍應台、朱維錚編注《未完成的革命-戊戍百年紀》,台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11月
龍應台:《百年思索》,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8月
龍應台:《面對大海的時候》,台北市:時報文化,2003年12月
龍應台:《銀色仙人掌》,台北市:聯合文學,2003年
龍應台:《孩子,你慢慢來》,台北市:時報文化,2005年5月
龍應台:《野火集─二十週年紀念版》,台北市:時報文化,2005年7月
龍應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台北市:時報文化,2006年7月
龍應台:《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香港:天地圖書,2007年10月
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台北市:天下雜誌,2007
年10
龍應台:《目送》,台北市:時報文化,2008年7月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市:天下雜誌,2008年7月

﹝三﹞其他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經典﹝散文卷‧第二部﹞》,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5月
余光中總編輯:《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一九七〇─一九八九》,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9年
林錫嘉主編:《八十三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5年4月
林錫嘉主編:《八十六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8年4月
林文義主編:《九十六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8年3月
周芬伶主編:《九十七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9年3月
張曉風:《幽默五十三號》,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2年12月
張曉風:《我在》,台北市:爾雅,1984年10月
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1970~1989散文卷(肆)》,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9年5月
張曉風主編:《九十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2年4月
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1989~2003散文卷﹝二﹞》,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3年10月
陳幸蕙主編:《七十五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7年2月
陳幸蕙主編:《七十八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0年1月
陳義芝主編:《臺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 二、散文二十家》,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8年3月
陳義芝、周芬伶、廖玉蕙合編:《繁花盛景─台灣當代新文學選本》,台北市:正中書局,2004年
陳芳明主編:《九十三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5年3月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篇‧下》,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年2月
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台北市:洪範書店,2002年8月
廖玉蕙主編:《流星雨的天空》,台北市:幼獅文化,2000年
廖玉蕙主編:《八十九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1年3月
廖玉蕙編著:《散文新四書─冬之妍》,台北市:三民,2008年9月
蕭蕭主編:《七十三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5年3月
蕭蕭主編:《八十二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4年4月
蕭蕭主編:《九十五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7年3月
鍾怡雯主編:《九十四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6年3月
簡媜主編:《八十四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6年4月
簡媜主編:《八十七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9年4月
顏崑陽主編:《九十二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4年3月

二、專著
﹝一﹞文學類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台北市:臺灣學生,1992

古遠清:《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8月
皮述民等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市:駱駝出版,2003年
佘樹森:《中國現代散文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市:新地文學,1995年
李華珍:《中國新時期女性散文研究》,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瑞騰主編:《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市: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
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台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年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6年
姚春樹、袁勇麟:《20世紀中國雜文史》,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市:蘭亭書店,1986年10月
陳幸蕙主編:《文學批評選‧74年》,台北市:爾雅,1986年4月
陳明柔主編:《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台北市:女書文化,2010年5月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市:遠流出版,1992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2月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市:麥田出版,2007年4月new window
盛英:《二十世紀女性文學史》,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黃重添、徐學、莊明萱等著:《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市縣新莊市:稻香出版社,1992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市:春暉,1997年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5月
程國君:《從鄉愁言說到性別抗爭: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創作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鄉土文學論集》,台北市:聯經文化,1998年4月
路寒袖主編,《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台北市:文建會,2000年12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87年2月new window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鄭明娳:《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8年4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8年4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市:麥田出版,1995年5月new window
劉登翰、莊明萱主編:《臺灣文學史》,北京市:現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鮑霽:《中國現代散文藝術鑑賞論》,北京市: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88年8月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1997年3月
應鳳凰主編:《漫遊與獨舞:九○年代臺灣女性散文論集》,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羅宗濤、張師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市:萬卷樓圖書,1999年


﹝二﹞其他
王雅各:《臺灣婦女運動解放史》,台北市:巨流,1999年10月new window
孟樊:《後現代併發症─當代台灣社會文化批判》,台北市:桂冠圖書,1989年8月
林國煌等著,余玉眉、蔡篤堅主編:《臺灣醫療道德之演變:若干歷程及個案探討》,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2003年11月new window
莊芳華:《有形文化‧無形殺手:龍應台的真面目》,台北市:富春文化,2000年
張明、張雪茵、劉枋執行編輯:《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台北市: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5年
張光甫:《教育哲學:中西哲學的觀點》,台北市:雙葉書廊,2003年10月
許極燉編著:《尋找台灣新座標》,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1993年7月
陳奎憙:《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書局,2007年4月
黃粱主編:《龍應台與臺灣的文化迷思》,台北市:唐山,2004年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5月
楊國樞、葉啓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市:巨流圖書,1984年3月
楊國樞、李亦園、文崇一等編著《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北市:桂冠圖書,1990年7月
楊國樞、葉啓政主編:《臺灣的社會問題1991年版》,台北市:巨流圖書,1991年9月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人際心態》,台北市: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土木心理學研究室,1996年6月
楊鳳春:《消費者政治學》,台北市:揚智文化,1999年6月
葉博文口述,許偉泰執筆:《龍應台‧馬英九‧二二八》,台北市:前衛出版,2001年3月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市:巨流圖書,2002年3月
蔡惠萍:《龍應台當官:一位記者的三年採訪實錄》,台北市:聯經,2002年
11月
蕭新煌:《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2年4月
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出版社,2009年1月
蘇不纏:《龍應台風暴》,台北市:林白出版社,1986年5月
Chris Barker著,吳沛嶸譯:《文化研究核心議題與關鍵爭辯》,台北市:韋伯文化,2009年2月
Graeme Aplin ﹝葛藍‧艾波林﹞著,劉藍玉譯:《文化遺產:鑑定、保存和管理》,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出版,2005年5月
John Dewey﹝杜威﹞著,薛絢譯:《民主與教育》,台北市:網路與書,2006年8月
Jose B. Ashford、Craig W. LeCroy、Kathy L. Lortie著,林哲立、邱曉君、顏菲麗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市:湯姆生出版,2007年1月
Jurgen Habermas﹝哈伯瑪斯﹞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市:聯經,2005年12月
Pamela Abbott , Claire Wallac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1996年1月
Robert Audi﹝羅伯特‧奧迪﹞英文主編,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2年7月

【期刊、報紙類】
一、期刊
天下雜誌編輯部:〈龍應台談「野火集」─把面具撕破來看〉,《天下雜誌》第58期,1986年3月,頁77-80
方小壯:〈談龍應台的雜文創作〉,《海峽》,1998年第6期
方美芬:〈點燃批評野火的鬥士-龍應台〉,《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2期,1999年12月,頁24-28
王敏:〈關於龍應台創作的思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6期,頁65-69
王敏:〈面對世紀末的焦慮─評龍應台的雜文創作〉,《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10期,頁171-175
王澄霞:〈女權主義與女性中心主義─評龍應台《美麗的權利》〉,《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0年3期,頁40-42
仇小梅:〈龍應台創作中的西方文化因數〉,《文教資料》2007年18期,頁70-72
江靜芳:〈另一面的盲點─讀龍應台評「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感〉,《新書月刊》第23期,1985年,頁40-41
朱嘉雯:〈龍應台《百年思索》〉,《文訊》第180期,2000年10月,頁28-29
沈謙:〈跳脫傳神的諷喻文學:談張曉風〉,《明道文藝》第106期,1985年1月,頁50-59
李明駿,〈此事非等閒〉,《聯合文學》第25期,1986年11月,頁217
李嘉慧:〈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之另類「解讀鑰匙」 以後殖民理論為分析角度〉, 《文訊》第310期,2011年8月,頁29-33
汪雁秋:〈只如昨日事,回頭想、早已六十秋─讀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35期,2010年3月,頁26-30
林麗如:〈婦人之見,鏗鏘之筆─專訪丹扉女士〉,《文訊》第159期,1999年1月,頁78-82
林彥:〈全球化語境中的跨文化「雜文」─評龍應台的雜文創作〉,《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5卷第2期,2003年6月,頁41-43、50
胡美麗:〈龍應台這個人〉,《新書月刊》第24期,1985年9月
胡梓:〈打破禁忌的「野火現象」─龍應台的「野火集」〉,《書香月刊》第57期,1996年3月,頁11-12
洪淑苓:〈文學批評的時代來臨了〉,《文訊》第20期,1985年10月,頁142-167
侯作珍:〈廖玉蕙散文的通俗性與讀者效應之探討 〉,《中國現代文學》第13期,2008年6月,頁161-182new window
柯品文:〈關於一九四九年,那個時代臺灣人與中國人的傷痕:《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35期,2010年3月,頁31-34
唐冰炎:〈胡美麗的心路歷程─從《美麗的權利》和《孩子你慢慢來》看龍應台的女性觀〉,《時代文學》2007年3期,頁99-100
唐冰炎:〈知識份子的靈魂交響曲─從龍應台現象解讀龍應台的知識份子角色〉,《華文文學》2007年6期,頁81-84
高華:〈六十年來家國,萬千心事誰訴:讀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劄記〉,《思想》第15期,2010年5月,頁273-300new window
孫皓琛:〈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戰爭記憶?評龍應台著《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二十一世紀》120期,2010年8月,頁146-150
符芝瑛採訪:〈龍應台離台前夕的批評與辯護─期待一個健康蓬勃的批評社會〉,《中國論壇》第261期,1986年8月,頁8-13
許水綠:〈臺灣意識和龍應台評小說〉,《新文化》第1期,1989年2月,頁104-110
鹿憶鹿:〈野火以後的春風─讀龍應台《乾杯吧,托瑪斯曼》〉,《文訊》第129期,1996年7月,頁20-21
張春榮:〈對荒謬微笑─讀廖玉蕙《嫵媚》〉,《中央月刊文訊別冊》第143期,1997年9月,頁18-19
張美足:〈論龍應台知性散文的書寫策略〉,《華岡文科學報》第27期,2005年5月,頁103-146
張小燕:〈記憶‧角色‧哲理—對廖玉蕙散文的一種解讀〉,《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年6期,頁10-14
張瑞芬:〈青春的暴烈與溫柔─評龍應台、安德烈《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文訊》第268期,2008年2月,頁106-107
曹景雲:〈陳克環《錦繡年華》評介〉,《書評》第38期,1999年2月,頁18-23
曹小妹:〈用心寫作日常生活中的天大地大—廖玉蕙散文創作初探〉,《青年文學家》2009年16期,頁43-44
梁竣瓘:〈在這一塊土地上建立一座文化花園─李瑞騰專訪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文訊》第期,2001年2月,頁34-39
黃碧端:〈銳利的觀察者─評龍應台的《寫給臺灣的信》〉,《聯合文學》8卷7期,1992年5月,頁170-172
楊宗潤:〈多來幾個龍應台-介紹「龍應台評小說」〉,《新書月刊》第24期,1985年9月,頁36-38
楊挽北、盧玲穎:〈廖玉蕙:溫柔看進世間事,執筆書寫為人間〉,《人本教育札記》2004年1月號,頁9-13
廖素卿:〈《不信溫柔喚不回》導讀〉,《書評》第17期,1995年8月,頁40-42
廖淑儀:〈從文學中看見生活的繁花盛景〉,《明道文藝》第359期,2006年2月,頁104-115
廖玉蕙:〈爭取一個座位〉,《講義雜誌》,2010年7月號
湯益澤:〈對龍應台寫作的社會學思考〉,《衡陽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1期,頁28-31
湯益澤、李建南:〈龍應台雜文思想研究〉,《理論與創作》1998年4期,頁33-35
瘂弦:〈崇高的女性,引人類上升〉,《文訊》第149期,1998年3月,頁37-39
瘂弦:〈張秀亞,台灣婦女寫作的燃燈人〉,《文訊》第233期,2005年3月,頁36-50
劉心皇:〈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文訊》第9期,1984年3月,頁54-82
趙剛:〈和解的壁壘:評龍應台的「你不能不知道的台灣─觀連宋訪大陸有感」〉,《臺灣社會研究》第58期之〈編輯室報告〉,2005年6月,頁v-xiv
劉梓潔:〈既溫柔又諧謔的散文風格─文壇五十歲公主廖玉蕙〉,《聯合文學》第263期,2006年5月,頁112-115
劉名峰:〈臺灣民主轉型前後對正當性的認知及其變遷:以龍應台作品中對「中國─臺灣」之象徵形式的再現為例(1983~2006)〉,《臺灣政治學刊》13卷1期,2009年6月,頁225-268new window

二、報紙
柯慶明:〈廖玉蕙的散文特質─淡掃娥眉而自具本色〉,《聯合報》38版,2002年9月16日
孫康宜:〈龍應台的不安和她的上海男人〉,《中國時報》37版,1998年12月31日
陳幸蕙:〈鮮花與粗磚〉,《中華日報》11版,1986年3月25日
陳宛茜報導:〈龍應台:寫書,盼思索戰爭背後〉,《中國時報》A6版,2009年9月27日
張瑞芬:〈流民地圖─我看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聯合報》D3版,2009年9月13日
黃麗群:〈龍應台、夏瑞紅─兩個母親與兒子的修練之旅〉,《中國時報》E4版,2007年11月11日
楊照採訪龍應台,王妙如記錄整理:〈不安的野火〉,《中國時報》37版,1999年9月28日至10月4日
廖玉蕙:〈走進學測考場前〉,《聯合報》A4版,2010年1月28日
廖玉蕙:〈得高分的作文祕笈?〉,《聯合報》A4版,2010年6月30日
廖玉蕙:〈寫出文章的真精神〉,《聯合報》A4版,2010年7月27日
廖玉蕙:〈喧賓奪主的錯別字〉,《聯合報》A4版,2010年8月25日
廖玉蕙:〈不必做大官,也不必然得做大事〉,《聯合報》A4版,2010年10月6日
廖玉蕙:〈兩性平權教育的落實〉,《聯合報》A4版,2010年11月2日
廖玉蕙:〈評鑑的迷思〉,《聯合報》A4版,2010年12月4日
廖玉蕙:〈請正視霸凌現象〉,《聯合報》A4版,2010年12月19日
廖玉蕙:〈由一張收據到億元標單〉,《聯合報》A4版,2011年1月26日
廖玉蕙:〈當作家進入學院之後〉,《聯合報》A4版,2011年2月22日
廖玉蕙:〈說自己的話〉,《聯合報》A4版,2011年3月3日
廖玉蕙:〈另類霸凌〉,《聯合報》A4版,2011年3月29日
廖玉蕙:〈請鼓勵學生寫些真話吧!〉,《聯合報》A4版,2011年4月19日
廖玉蕙:〈作文與創作〉,《聯合報》A4版,2011年5月5日
廖玉蕙:〈莫讓四書教育砸了孔子的品牌〉,《聯合報》A4版,2011年5月24日
廖玉蕙:〈為何不能穿拖鞋上學?〉,《聯合報》A4版,2011年6月19日
廖玉蕙:〈慢慢走,欣賞啊!〉,《聯合報》A4版,2011年7月31日
廖玉蕙:〈在充滿偏見的教育下〉,《聯合報》A4版,2011年8月31日
廖玉蕙:〈多次詢問之必要〉,《聯合報》A4版,2011年9月29日
廖玉蕙:〈從喪禮到喜宴〉,《聯合報》A4版,2011年10月22日
廖玉蕙:〈學測作文評分標準透明化之重要〉,《聯合報》A4版,2011年11月22日
廖玉蕙:〈精英特訓的語文競賽〉,《聯合報》A4版,2011年12月22日
廖玉蕙:〈等待一本美麗的教科書〉,《聯合報》A4版,2012年1月21日
廖玉蕙:〈再論「教育部全國語文競賽」!〉,《聯合報》A4版,2012年2月20日
綜合外電報導:〈中共明起飛彈演習─歐亞國家關切 密切注意發展〉,《中國時報》A3版,1996年3月7日
蔡詩萍訪問,王妙如紀錄:〈可叵遊戲人間─專訪張曉風3〉,《中國時報》37版,1999年6月21日
蔡詩萍訪問,王妙如紀錄:〈為兒童寫詩─專訪張曉風4〉,《中國時報》37版,1999年6月22日
賴素玲採訪:〈龍應台:學者要獨立不是中立〉,《民生報》A1版,2006年7
月26日
龍應台:〈一個23歲的孩子〉,《聯合報》19版,1996年6月24日
龍應台、楊澤、楊照等出席,李欣倫記錄:〈來自地球村的憨因仔〉,《中國時報》37版,1999年10月20日
龍應台:〈百年大計,請從文化始〉,《中國時報》E7版,2004年3月19日
龍應台:〈第一隻鴨子飛出〉,《中國時報》E7版,2004年10月29日
龍應台:〈文化政策,為什麼?〉,《中國時報》E7版,2008年5月12日至14日
龍應台:〈我們的村落〉,《中國時報》E4版,2011年11月12日至19-20日

【學位論文】
毛林:《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影響下的龍應台創作》,湘潭:湘潭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鈺婷:《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運用》,台南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江育慈:《廖玉蕙及其散文研究》,新竹市: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林麗娟:《龍應台《野火集》研究─以台灣戒嚴時期雜文書寫做為參照》,新竹市: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明泉:《廖玉蕙散文研究》,台北市: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紀琇雯:《女性專欄作家在台灣的興起:以薇薇夫人為主軸(1964-1987)》,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唐冰炎:《論龍應台的思想世界》,汕頭:汕頭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許嘩潔:《全球語境下知識份子的批判意識與使命感─龍應台雜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許珮馨:《五○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許婉婷:《五○年代女作家的異鄉書寫:林海音、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與艾雯》,新竹市: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郭婉如:《龍應台《目送》的生死意義研究》,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曹小妹:《廖玉蕙散文創作論》,蘇州: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陸韻雯:《龍應台散文研究(1985-2009)》,台北市:臺北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葉嬿婷:《廖玉蕙散文主題研究》,新竹市: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謝郁慧:《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中壢市: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繆黃佳:《人生三書:呼應與成長─龍應台親情散文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份子寫作─龍應台文化現象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
【網站】
國家圖書館網站「當代文學史料知識加值系統」
http://lit.ncl.edu.tw/litft/searchCP.action?dtdId=1&sysId=160102-A-001
暨南大學「台灣作家作品檢索系統」http://hermes.library.ncnu.edu.tw/ncnuc/ncnukm?@@16807
廖玉蕙「臉書」官方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LiaoYH
時報出版「野火應台」部落格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tai/index.htm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http://www.civictaipei.org/about/31.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