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歷史知識通俗化─以《封神演義》為例說明
作者:邱淑妍
作者(外文):Chiu, Shu-Y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仲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歷史知識通俗化《封神演義》歷史教育Populariz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Fengshen Yanyi”Historical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8
二十世紀下半期以來,隨著社會的變遷與觀念意識的解放,一般民眾對於越來越「科學」的史學之距離越來越遠,歷史科系也因實用價值遭到懷疑而備受冷落。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我們的史學只靠學院派史學單飛,而忽視了歷史的普及與應用。歷史演義小說,深入民眾的知識層面、道德意識,其中有歷史通俗化之意義所在,平民百姓的歷史知識亦由此中所得。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歸納起來有下列二點:
一、探討歷史知識通俗化的內涵與發展。歷史知識的通俗化,就是將歷史以大眾容易接受的方式表現出來。形式多種,如史詩、有歷史性質的散文及故事、歷史小說與歷史劇等。進行中國歷史知識通俗化的研究,可以拓寬史學的研究領域,加深相關問題的認識,例如歷史學的社會功能問題,歷史知識通俗化與歷史知識傳播、歷史教育等相關問題。
二、探討歷史演義小說與史學之關係。明清時期,通俗的歷史演義小說如雨後春筍般出版,成為一般庶民吸取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筆者擬透過歷史演義小說中的神魔歷史演義小說─《封神演義》為例,藉以探討歷史演義小說對一般庶民吸收歷史知識的影響。
依據上述研究,本文亦將提出一思考課題,即:專業史家對歷史知識有其相當悠久的訓練方式,他們對於歷史的因果解釋,價值判斷或褒貶都有規可循,但是通俗的歷史知識或多來自稗官野史、小說等,它對民眾的思想和生活影響遠較正史為大。歷史學界該如何看待通俗的歷史知識呢?對此,於總結中亦提出相關研究心得。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s the sense of social changes and the concepts of liberation progresses, people get more and more far away from "scientific" history, historical departments are also ignored since their practical value were suspected. There are many reasons caused the embarrassmen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may be that academic history in our history only goes alone by, yet ignoring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istory.
There are two major summary in this report:
First,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pulariz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The so-called populariz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is shown as the easy way of history. Studying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 could widen the field of historical research, deepen awareness of related issues, such a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history issues, historical connota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knowledge on the role of history education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of history, and so on.
Secon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pular historical romance novels had been published prosperously, they become one of the primary sources of the general lessons of history knowledge of ordinary people. I seek “Fengshen Yanyi” the magic historical novel-a case study of the “Fengshen Yanyi” on its spread, then explore the historical romance novels to the general historical knowledge of the absorption to ordinary people.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 this article will present a reflection on topics, namely: professional historians on history has quite a long history of training methods, there are causal explanation of their history, value judgments, or mixed, there are always rules to follow, but popular history knowledge or more from romances, novels, its effect on the minds and lives of the people are far higher than official history. This I have also had relevant experiences in summary together.
一、文獻史料
1.(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2.(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
3.(漢)司馬遷,《新校史記三家注》,台北:世界出版社,民國61年。
4.(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5年。
5.(漢)韓嬰,《韓詩外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6.(晉)孔晁注,《逸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7.(宋)洪邁,《夷堅志》,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8.(宋)梁自牧,《夢梁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70年。
9.(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
10.(宋)蘇東坡,《東坡志林》,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1年。
11.(明)王船山,《宋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12.(明)王船山,《讀通鑑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13.(明)姜南,《洗硯新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4.(明)張岱、《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5.(明)陸西星撰、鍾伯敬評、楊宗瑩校訂、繆天華校閱,《封神演義》,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0年。
16.(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文化圖書公司,民國77年。
17.(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8年。
18.(明)顧炎武,《日知錄》,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0年。
19.(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20.(清)方玉潤撰、李先耕點校,《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1.(清)孔尚任,《桃花扇》,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0年。
22.(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漢風出版社,1998年。
23.(清)杜綱著、石繼昌標點,《北史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4.(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25.(清)徐珂,《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
26.(清)梁章鉅著、子亦時點校,《歸回鎖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27.(清)梁章鉅著、陳鐵民點校,《浪跡叢談續談三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28.(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3年。
29.(清)章學誠,《章氏遺書》,台北:漢聲出版社,民國62年。
30.(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文史通義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33年。
31.(清)葉德輝校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69年。
32.(清)趙翼,《簷暴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33.黃彰健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及附錄‧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四》,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印,京都:中文出版社發行,1984年。
34.臺灣開明書店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台北:臺灣開明書店,民國80年。

二、專書
1.干春松、孟彥弘編,《王國維學術經典集》下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2.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王平主編,《明清小說傳播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4.王仲孚,《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5年。new window
5.王仲孚,《中國上古史論文集》第二本,台北:蘭臺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6.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7.王勇編著,《翫‧封神》,台北:咖啡田文化館,2005年。
8.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9.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中華文化精粹分類辭典‧文化精萃分類》,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
10.史仲文主编,《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1.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師同學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紅樓夢卷》,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12.北京市歷史學會編,《史學論著》,北京:北京市歷史學會,1988年。
13.史學理論叢書編輯部編,《當代西方史學思想的困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14.白壽彝,《白壽彝史學論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15.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輯,《中國文明史‧明代》(中冊),再版,台北:地球出版社,民國84年。
16.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17.朱自清等編,《國學講座》第一冊,台北:啟明書局,民國50年。
18.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6年。
19.吳澤主編,《中國近代史學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20.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21.李世安主編,《史學論叢》,北京:中國書店,1999年。
22.李焯然,《明史散論》,三版,台北:允晨出版公司,民國80年。
23.李愛紅,《《封神演義》的藝術想像與經典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
24.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5.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new window
26.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27.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8.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4年。
29.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30.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31.孫遜、孫菊園,《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民國80年。
32.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76年。
3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編,《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民國75年。
34.張兵,《五百種明清小說博覽》,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35.張政烺,《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36.張國良,《傳播學原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37.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3年。
38.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3年。
39.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40.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41.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42.喬治忠,《中國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43.楊寛,《西周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44.楊慧傑,《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台北:大林出版社,1981年。
45.萬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史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46.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2年。
47.衛聚賢,《封神榜故事探源》,香港:說文社,1960年。
48.談鳳樑、陳泳超,《中國古代小說簡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49.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0.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51.黎傑編著,《明史》,台北:大新書局,民國53年。
52.蕭軍,《吳越春秋史話》,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53.錢茂偉,《明代史學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54.錢茂偉、王東,《民族精神的華章─史學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
55.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56.聶紺弩,《聶紺弩雜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81年。
57.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58.嚴定暹,《天命與民生─西周人文精神之神權觀芻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59.顧頡剛等編著,《古史辨》(二),台北:藍燈文化出版社,民國76年。
60.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new window

三、學位論文
1.孔燕,《《封神演義》處所介詞研究》,福建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2.朱秋鳳,《封神演義神仙譜系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
3.朱慈恩,《20世紀上半期通俗史學述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4.曲曉紅,《從《封神演義》中的火攻透視火崇拜的文化內蘊》,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5.江麗雯,《《封神演義》人物形象塑造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
6.吳芳名,《《封神演義》兒童文學改寫研究》,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100年。
7.吳慎恆,《封神演義》天命元素析論》,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100年。
8.李建武,《《封神演義》創作思想探究》,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9.李若鶯,《封神演義與武王伐紂書之比較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10.李先超,《《封神演義》對武王伐紂史實的若干改造研究》,青島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11.李彩花,《胡仁‧烏力格爾《封神演義》文本與漢文原著《封神演義》比較研究》,中央民族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論文,2012年。
12.李壽菊,《東周列國志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new window
13.杜薇,《《封神演義》韻文研究》,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14.沈淑芳,《封神演義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8年。
15.周盈君,《《封神演義》中的法術、寶物及其文化意涵》,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民國100年。
16.周博,《《封神演義》的成書及其在明清時期的傳播研究》,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17.林丹,《顧執中《封神演義》英譯本的研究》,福建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18.林威翔,《《封神演義》中人物形象之人文意涵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9年。
19.林朝全,《封神演義的多重至上神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20.邱慧敏,《由《封神演義》動物形象之象徵意涵看角色形塑》,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9年。
21.胡伯欣,《帝辛行狀考述》,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
22.孫天鵬,《文化與翻譯:評《封神演義》英譯》,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6年。
23.涂允文,《三國演義》的歷史敘述與認知─大眾文化歷史思維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24.張美凰,《《封神演義》人物形象研究》,台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8年。
25.張愛良,《《封神演義》成書研究》,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26.梁淑惠,《《封神演義》人物源流及其所呈現的社會意涵》,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6年。
27.莊佳,《文化層次與《封神演義》英譯本中文化價值的傳遞》,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8年。
28.陳佩佩,《封神演義神話元素研究》,台北: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29.郭晗,《從社會符號學角度看《封神演義》中宗教用語的翻譯》,鄭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11年。
30.馮軍,《《封神演義》詮釋史論》,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31.楊惠琴,《對《封神演義》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精神分析》,四川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論文,2006年。
32.褚殷超,《《封神演義》傳播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33.趙慧雯,《《封神演義》中的英雄意象》,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1年。
34.潘桂美,《論《封神演義》中的民間童話質素》,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0年。
35.蕭鳳嫻,《從思維方式剖析封神演義中封神的意義》,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
36.韓美鳳,《《封神演義》中哪吒形象探析》,內蒙古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37.嚴翠玉,《《鋒劍春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9年。
38.龔敏,《明代歷史演義小說考述》,南開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7年。
39.劉麗紅,《當代大眾文化中的歷史情結現象研究》,長沙:中南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9年。

四、期刊論文
1.于興漢、吉曉明,〈試論中國古代小說批評中的「史家意識」〉,《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1995年4月,頁62-65、81。
2.尤學工〈「大時代」中的歷史教育〉,《郎坊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9期,頁58-64。
3.王明蓀,〈歷史知識與歷史教育初論〉,《興大歷史學報》第9期,民國88年6月,頁161-174。new window
4.王振星,〈怪、力、亂、神:論《水滸傳》對《封神演義》創作的影響〉,《寧夏社會科學》第5期(總第138期),2006年9月,頁141-142。
5.朱志先,〈晚明漢史通俗化研究〉,《史學月刊》2011年第7期,頁82-103。
6.朱清如,〈史學文化大眾化芻論〉,《船山學刊》2000年第1期,頁106-107。
7.朱越利,〈《封神演義》與宗教〉,《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3期,2005年,頁81-90。
8.朱寨,〈再談關於歷史劇問題的爭論─兼答李希凡同志〉,《文學評論》1963年2期,頁53-69。
9.余英時,〈談歷史知識及其普及化的問題〉,《歷史月刊》第1期,民國77年2月,頁12-14。
10.宋維村,〈以現代醫學觀點看封神演義二三事件〉(上),《健康世界》第23期,民66年11月,頁24-26。
11.宋維村,〈以現代醫學觀點看封神演義二三事件〉(下),《健康世界》第24期,民66年12月,頁66-67。
12.李小樹,〈11-19世紀中國史大眾化歷程〉,《學習與探索》2002年第2期(總第127期),頁120-125。
13.李小樹,〈中國史學的雅俗分流與俗史學的復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頁115-121。
14.李小樹,〈宋代商業性講史的興起與通俗史學的發展〉,《史學月刊》2000年第1期,頁116-122。
15.李小樹,〈封建傳統史學的没落與通俗史學的興盛─明代史學探論〉,《北京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頁91-96。
16.李小樹,〈關於「通俗史學熱」的歷史學考察〉,《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1期,頁62-64。
17.李亦輝、李秀萍,〈姜子牙形象淺說〉,《成人教育》第270期,2009年7月,頁89-90。
18.李亦輝、李秀萍,〈論《封神演義》中文王、武王形象的理學文化特徵〉,《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5年5月,頁76-84。
19.李建武、尹桂香,〈百年來《封神演義》研究評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7年,頁159-163。
20.李建武、李冬山,〈革命合法性與合「道」性地位的儒家倫理建構─《封神演義》中文王武王形象及其成因分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9期,2008年9月,頁25-28。
21.李舜華,〈明代書賈與通俗小說的繁興〉,《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4期,頁25-28。
22.李舜華,〈從經濟因素看明中葉小說的接受層〉,《社會科學》2001年9期,頁67-71。
23.林思綺,〈從伍子胥故事的演變論歷史知識的通俗化〉 (上),《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5卷第5期,民國84年2月,頁172-185。
24.林思綺,〈從伍子胥故事的演變論歷史知識的通俗化〉 (中),《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5卷第6期,民國84年4月,頁178-187。
25.林思綺,〈從伍子胥故事的演變論歷史知識的通俗化〉 (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6卷第1期,民國84年6月,頁100-130。
26.柳存仁,〈元至治本全相武王伐紂平話明刊本列國志傳卷一與封神演義之關係〉,《新亞學報》第4卷第1期,民國48年8月,頁401-442。new window
27.胡勝,〈神魔小說價值論〉,《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1期,2000年1月,頁31-34。
28.紀德君,〈明代「通鑑」類史書之普及與通俗歷史教育之風行〉,《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頁111-116。
29.皋于厚,〈明代歷史演義小說的創作傾向與發展演進〉,《寧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3卷第2期,2000年6月,頁27-32。
30.張玉法,〈歷史的文學與文學的歷史〉,《聯合文學》第14期,民國74年12月,頁51-53。
31.張暉,〈忠孝觀念與革命困境─《封神演義》中的忠孝與武王伐紂的合法性〉,《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頁115-121。
32.張靜二,〈從天意與人力的衝突論封神演義〉,《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總第11期),民國77年6月,頁689-708。new window
33.郭旭東,〈《封神演義》與殷末史的流傳〉,《殷都學刊》2003年3期,頁17-21。
34.喬志忠,〈明代史學發展的普及性潮流〉,網址:http://history.nankai.edu.cn/teach/list2.asp?id=179。檢索日期:2005年3月10日。
35.舒焚,《兩宋說話人講史的史學意義》,《歷史研究》1987年第4期,頁98-110。
36.馮汝常,〈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八十年〉,《閩江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頁20-23。
37.馮爾康,〈「說故事」的歷史學和歷史知識大眾文化化〉,《河北學刊》2004年第1期,頁164-169。
38.黃震,〈商周之際的社會思潮與法律變革─對《周易•訟卦》的一種法律文化讀解〉,《法制與社會發展》,2000年第2期,頁91-96。
39.黃霖、楊緒容,《「演義」辨略》,《文學評論》2003年第6期,頁10-12。
40.楊東銘,〈論歷史學的俗化〉,《宜春師專學報》1997年第3期,頁69-71。
41.董作賓,〈殷代禮制中的新舊兩派〉,《大陸雜誌》6卷3期,民國42年2月,頁69-74。
42.劉士林,〈妲己本事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3年5月,頁73-76。
43.劉彥彥,〈《封神演義》研究綜述〉,《寧夏師範學院(社會科學)》第30卷第2期,2009年4月,頁81-85。
44.劉彥彥,〈論《封神演義》的作者〉,《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3卷第2期,2007年4月,頁59-61。
45.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頁118-124、130。
46.蔡毓雯,〈《封神演義》於傳統建築裝飾藝術之應用〉,《藝術欣賞》第7卷第1期(總第49期),2011年2月,頁51-57。
47.盧珊珊,〈俗史學對歷史教育的作用〉,《閩江職業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頁60-62。
48.蕭鳳嫻,〈「封神演義」之「天」概念分析〉,《鵝湖》第27期,民國90年7月,頁46-56。
49.賴貴三,〈《周易》「命」觀初探〉,《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6月,頁1-31。
50.錢茂偉,〈論史學的普及化與娛樂化〉,網址:http://www.zisi.net/htm/xzwj/qmwwj/2005-12-21-34647.htm。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1日。
51.錢穆,〈周初地理考〉,《燕京學報》第10期,民國20年12月,頁1955-2008。
52.譚帆,〈演義考〉,《文學遺產》2002年第2期,頁101-144。
53.蘇曼如,〈從中國封神概念探討「神」觀點的源起〉,《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3期,2002年9月,頁123-138。new window
54.龔維英,〈《封神演義》漫議〉,《貴州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 (總第143期),頁56-6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