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卡其領犯罪白領特徵之研究-以貪污犯罪判決實證分析為例
作者:劉育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Yu-Wei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許華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卡其領犯罪白領特徵白領犯罪貪污犯罪特徵khaki-collar crimewhite-collar featureswhite-collar crimecorruptioncrime characterist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4
1979年Bryant經由其著作:Khaki-Collar Crime: Deviant Behavior in the Military Context正式公開發表Khaki-Collar Crime(卡其領犯罪)一詞的產生,本文所稱之卡其領犯罪,謂軍人犯罪的代名詞。本文係以卡其領犯罪之貪污犯罪為例,依照判決書之架構,區分為人口、行為及訴訟特徵,藉由此三部分內之特徵變項,以「集群分析」將白領特徵以數學歸類方法,區分為四大類型,分別為:1.尊敬、2.信任、3.權勢及4.職務,藉以說明卡其領犯罪白領特徵之趨向;並藉由質性之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驗證卡其領犯罪之核心特徵。研究結果發現區分二部分說明:
一、量化研究結果發現:人口特徵、行為特徵、訴訟特徵,對貪污犯罪有顯著之關連性。經由人口、行為及訴訟特徵子變項的組合可分析貪污犯罪之高危險份子,將來進而實施預防,另人口、行為及訴訟特徵經由集群分析,可歸類為:尊敬、信任、權勢及職務等4大白領特徵類別,又人口、行為及訴訟特徵對於尊敬、信任、權勢及職務等4大白領特徵具有顯著之關連性,且貪污犯罪之白領特徵在不同人口、行為、訴訟特徵上有顯著差異。此外,藉由貪污犯罪人口、行為及訴訟特徵「加上」尊敬、信任、權勢及職務等4大白領特徵,突顯最後卡其領犯罪核心特徵的組合變化。
二、質性補充研究發現:質性訪談計取6位資深軍法官實施半結構式訪談,藉以印證並補充卡其領白領特徵-即尊敬、職務、權勢及信任4集群突顯對卡其領犯罪之影響及具有顯著之關連性,此部分可以藉由貪污犯罪之尊敬、信任、權勢及職務等4大白領特徵,歸納出最後卡其領犯罪之核心特徵為-「職務」。其可謂卡其領白領特徵之代表,為卡其領犯罪之核心特徵,另同時「職務」變項也是為一般白領犯罪特徵所無者。最後,本文藉由「執法」、「教育」及「預防」三個面向提出具體建議,積極塑造出一個符合軍事社會需要且保障人權之溫暖環境。
Bryant(1979) through his book: Khaki-Collar Crime: Deviant Behavior in the Military Context officially published Khaki-Collar Crime term. The paper referred to Khaki-Collar Crime, that synonymous with military crimes. This article in corruption crime of khaki collar crime ,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judgment of architecture, divided into demographic,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tigation, an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in this three-part entry to the Cluster analysis will feature white-collar mathematical return class method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namely: 1. respect , 2. trust, 3. power and 4. duty, so as to explain features of the khaki collar white-collar crime trends. Also, verify that the core features of khaki collar crime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results distinguish two parts found that:
First,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found that: Through the verdict quantif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liti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rruption crimes have phenomenal connection. Population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variables, behavio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litigation can analyze high-risk elements of corruption crimes in the future and then implement prevention. The oth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tigation characteristics via cluster analysis can be categorized as: respect, trust, power and duties. Demographic, behavioral and features of the litigation respect, trust, power and duties connected with a phenomenal, white-collar crime and corruption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litigation feature. In addition, corruption and crime by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behavioral traits and characteristics plus litigation respect, trust, power and duties, highlighting the final mix changes khaki collar crime is a core feature.
Second, the quality of the supplement was found: Interviews six senior Advocate Judge. This section confirms the khaki collar white collar features - respect, duty, power and influence of trust collar crime on khaki.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espect", "trust", "power" and "duties" as a major white-collar features of khaki collar crime . Respect, trust, power and duties of the crime of corruption connected with a significant nature. This part can be summed khaki collar crime is a core feature of "duty", it can be said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white-collar Characteristics of khaki collar crime. In addition, the "duties" variables but also for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white-collar crime does not have a project.
Finally, specific proposals through the three points, "law enforcement",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actively shaping a line with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the military to protect human rights of the warm environment.
一、中文部分
(一)期刊、書籍
尹 鐸,1994,《一個父親的控訴-誰殺了我兒子尹清楓?》。臺北:新新聞文化。
王兆鵬,2006,《刑事訴訟法講義》。臺北:元照。new window
安可敬、周愫嫻,2013,〈媒體形塑制服下的魔鬼?比較平面媒體報導軍人與警察違法違紀事件之差異〉。國立中正大學《2013年犯罪問題與對策學術研討會-擴展犯罪學的疆界與對話論文集》。2013年11月22。
吳巡龍,2002,<美國的量刑公式化>。《月旦法學雜誌》85:169-175。new window
呂忠梅,2006,《美國量刑指南-美國法官的刑事審判手冊》。北京:法律。
呂啟元,2002,《從人權保障論軍人法的立法原則》,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憲政(析)091-031號。
李執中編譯,Curt R. Bartol&Anne M. Bartol原著,2006,《犯罪心理學》。臺北:華杏。
周東平,2003,<論受害人未覺察的犯罪-以白領犯罪為中心>。《法令月刊》54(11):50-55。new window
周海娟、崔艾湄,2003,<女性軍人福利服務需求與資源網絡之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01 :347-366。
周愫嫻、曹立群,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臺北:五南。
孟維德,1999,<白領犯罪的本質與意涵>。《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5:411-448。new window
孟維德,2000a,<白領犯罪與管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1:265-295。new window
孟維德,2000b,<白領犯罪的相關法律議題>。《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5:109-154。new window
孟維德,2007,《犯罪分析與安全治理》。台北:五南。new window
孟維德,2011,《白領犯罪》。台北:五南。new window
拉加桑,1882,《城市犯罪與鄉村犯罪之比較》。法國:里昂。
林政佑,2005,《自我控制與軍隊士兵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莉婷,2005,<女性白領犯罪之研究-以公司犯罪為例>。《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4:119-166。new window
洪光遠,1998,<新新人類部隊生活適應問題的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1:132-151。new window
洪光遠,2000,<違紀犯法官兵之人口統計資料、犯行類別與其他心理社會變項關係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洪光遠,2001,<國軍官兵犯罪行為之分析>。《建校五十週年暨第四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頁126-165。2001年11月。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洪聖儀、劉育偉、許華孚,2012,〈卡其領犯罪-以判決書探討軍人縱火犯罪之成因〉。《犯罪、刑罰與矯正研究》4(1):83-106。new window
胡佳吟,2005,<公務員貪污犯罪影響因素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4: 41-82。new window
夏勇、徐高,1998,《中外軍事刑法比較》。北京:法律。
孫建屏,2008,<擁抱全募兵制,塑建優質勁旅>。《勝利之光》646:20-21。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
秦修好,1995,<論現代歐美國家的兵制>。《役政特刊》5:47-48。
袁士枚,1980,《軍刑法詮釋(再版)》。台北:政戰學校(已絕版)。
袁方 編,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馬傳鎮,1990,<服役青年逃亡問題及預防對策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未出版。
國防部,2002,《陸海空軍刑法》。台北:國防部自印。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智輝、何勤華、陳明華、郭健安、盧建平、周愫嫻,1997,《比較犯罪學》。台北:五南。
張愷芬,2003,《資料採礦—保險商品市場分析》,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學富。
許春金,2006,《人本犯罪學》。臺北:三民。
許春金,2007,《犯罪學》。臺北:三民。
許春金,2008,《犯罪預防與犯罪分析》。臺北:三民。
許福生,1996,<論兩極化刑事政策>,《警政學報》29:53-78。
許福生,2004,<兩極化刑事政策在責任主義上之疑慮與反論>,《法學叢刊》49(2):43-64。new window
許福生,2010,《風險社會與犯罪治理》。臺北:元照。new window
陳玉書,2000,<女性犯罪之現況與研究發展>。《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6:13-15。new window
陳新民,1999,《軍事憲法論》。台北:揚智。
森下 忠,1994,《刑事政策の論点》,日本:成文堂,頁5-8。
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 譯(L.F. Locke, W.W. Spirduso and S.J. Silverman 著),2008,《論文計劃與研究方法》(Proposals that Work, 4th ed.)。臺北:韋伯文化。
黃光玉、劉念夏 譯(Arthur Asa Berger 著),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臺北:風雲論壇。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 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風雲論壇。
黃富源,<強、輪姦被害人特質及其創傷理論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4:227-262。new window
黃朝義,2006,《刑事訴訟法》。臺北:一品。
黃鳳 譯,1998,《意大利軍事刑法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楊士隆、陳慈幸等,2004,《暴力犯罪—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五南。new window
楊士隆、樓文達、許華孚等,2014,《103年全年度全國民眾犯罪被害暨政府維護治安施政滿意度調查》。嘉義:中正大學。new window
楊子敬口述、王偉芳整理,2000,《軍購黑幕下的殺機》。臺北:鼎茂。
楊仁壽,2005,《法學方法論》。臺北:三民。new window
溫 紳,2000,《誰破得了尹案?》。臺北:權威。
葉耀鵬、陳健民、劉興善、錢林慧,2011,<貪瀆案件定罪率之探討>。《監察院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監察院。
董璠輿、宋英輝譯,本土武司著,1997,《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臺北:五南。
廖福村,1996,<白領犯罪處罰之探討>。《警專學報》2(1):81-91。new window
管高岳、高清松,2009,〈廉政工作成效與問題探討〉。法務部、財團法人刑事法雜誌社基金會主辦《廉政肅貪法制問題研討會》。2009年6月26日。new window
趙碧華,朱美珍 編譯,1995,《研究方法》。臺北:雙葉書廊。
劉育偉,2006,《從徵、募兵制的角度比較中、美軍法適用之情形》,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比較法學組碩士論文。
劉育偉,2009,《以判決書探討卡其領貪污犯罪之特性》,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育偉,2011,<法治國軍事刑法與中國大陸嚴打刑事政策之批判分析>。國防大學《建國100年「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9月14日。
劉育偉,2012a,〈從犯罪學理論探討兵役制度改革後對軍人犯罪防治之關連-兼以女性軍人犯罪分析〉。國立中正大學《2012年犯罪問題與對策學術研討會暨法務部『強制驗尿制度或提高調驗率與毒品防制關連性之探討』座談會」論文集》。2012年11月23。
劉育偉,2012b,〈從犯罪學理論探討募兵制實施後軍人品格教育對犯罪預防之關連〉。國防大學《101年第三屆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9月19日。
劉育偉,2013,〈從犯罪學理論建構對女性卡其領犯罪預防之初探〉。國防大學《102年第四屆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9月11日。
劉育偉、王伯頎、梁心禎,2014,<從犯罪學理論建構對卡其領犯罪防治工程之探討>,《刑事法雜誌》58(6):81-114。new window
劉育偉、許華孚,2014a,<熄燈號前的回顧-震撼式監禁於前軍事監所之改良運用>,《中華民國犯罪矯正協會會刊》103年6月號:1-6。
劉育偉、許華孚,2014b,<女性志願役卡其領犯罪特性與防治對策-以1999年至2011年判決書為範圍>。《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20:1-24。new window
劉育偉、蔣明吉,2012,〈從美國量刑模式探討中國大陸量刑規範化之制度改革〉。《憲兵半年刊》74:112-122。
劉育偉、蔣明吉、盧俊良、王伯頎,2014,<法治國軍法刑事思潮與中國大陸嚴打刑事政策差異之初探>,《醒吾學報》49:127-137。new window
劉育偉、盧俊良,2011,<從媒體對犯罪報導之界限探討對刑事案件判斷之影響>,《國會月刊》39(11):70-92。new window
劉邦繡,2008,<論檢察官實行公訴時之論告>。《台灣法學雜誌》。110:43。
劉宗為、黃煜文 譯,2006,《懲罰與現代社會》。臺北:商周。
劉建成,2009,《軍事審判對軍人犯罪威嚇效果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慶祥,2008,<他山之石 推動募兵制>。《勝利之光》646:22-23。
蔡德輝、楊士隆,2012,《犯罪學》 (修訂再版) 。台北︰五南。new window
蔡德輝、楊士隆、陳明筆、邱明偉、周子敬,2007,<重刑化刑事政策對於再犯威嚇效果之研究>。法務部研究計畫。
賴美 譯,2005,<美國掃蕩白領犯罪 英國執行長打哆嗦>。《商業周刊》913:192-194。
儲有德、唐淑合,1994,《各國法律之比較與作用》。臺北:永然。
謝添富、趙晞華,2004,《修正軍事審判法論釋》。台北:瑞興。
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臺北:臺灣商務。
蘇俊雄,1999,<量刑權之法律拘束性-評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第7655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54:167-172。

(二)報刊
中央社,2013,〈軍審修法 府:總統會儘快公布〉。《中華日報》,2013年8月12日,第2版。
王先國,2013,〈無縫接軌 司法院召開協調會〉。《台灣新生報》,2013年8月14日,第2版。
朱真楷,2013,〈軍審掃至歷史邊緣 改革第一步〉。《中國時報》,2013年8月6日,第2版。
朱凱生,2013,〈軍法移司法 人權或亂源?〉。《聯合報》,2013年8月14日,第15版。
余艾苔,2013,〈恐怖急行軍〉。《蘋果日報》,2013年8月7日,第8版。
吳明杰,2008,<網路搭訕 電話誘拐 憲官惡狼陳建維 求刑12年>。《中時電子報》,2008年1月21日,2008年9月24日下載於http://n.yam.com/chinatimes/society/200801/20080121262391.html。
吳冠輝,2008,<嚴明軍紀整飭軍風 維護尊嚴與榮譽>。《青年日報》,2008年10月15日,第8版。
吳培福、陳偉恩,2013,〈不分平戰時 軍審歸司法〉。《聯合報》,2013年8月14日,第15版。
吳淑君,2013,〈地院院長:女法官看不懂軍階 怎麼審〉。《聯合報》,2013年8月13日,第11版。
吳淑玲、謝進盛,2013,〈國軍台南監獄 明首波移監〉。《聯合報》,2013年8月14日,第4版。
呂昭隆,2013a,〈老將憂:沒有軍法威嚇 怎帶兵?〉。《中國時報》,2013年8月6日,第2版。
呂昭隆,2013b,〈軍法人員悶「好像被羞辱」〉。《中國時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李忠一,2013a,〈女法官不懂軍審?賴浩敏:可克服〉。《中國時報》,2013年8月13日,第10版。
李昭安,2013b,〈軍審火速修法 「非戰時」回歸司法 何謂戰時?埋爭議〉。《聯合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李昭安,2013c,〈唐飛批:政治操作! 草率修法〉。《聯合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李順德,2013a,〈王建煊:民粹壓力! 暴衝修法〉。《聯合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李順德,2013b,〈江揆回應:軍法回歸司法審判〉。《聯合報》,2013年8月4日,第1版。
易新福,2013,〈平時棄軍審 美國也說NO〉。《聯合報》,2013年8月3日,第19版。
林佩怡、蕭博文,2013,〈馬在紐約簽署《軍審法》周三公布〉。《中國時報》,2013年8月13日,第10版。
林忠和,2013a,〈司法院:分工處理 法務部:盡力配合〉。《青年日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林忠和,2013b,〈軍審法新制公布 總統府:依程序處理〉。《青年日報》,2013年8月12日,第2版。
林忠和,2013c,〈退役將領憂心 恐影響軍隊運作〉。《青年日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林忠和、吳柏毅,2013,〈軍審新制明生效 第一階段移轉178案〉。《青年日報》,2013年8月14日,第2版。
林忠和、李政財,2014,〈軍法移司法 全面完成移交〉。《青年日報》,2013年1月14日,第2版。
林思慧,2013,〈兩階修法 火速三讀 5個月後 軍審全面凍結〉。《聯合報》,2013年8月7日,第1版。
林益平,2013,〈200名軍法官安置 尚無方案〉。《台灣時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林偉信、王己由,2013,〈沒配套 急行軍修法 全民嘗惡果〉。《中國時報》,2013年8月7日,第3版。
林偉信、王己由、蕭博文,2013,〈司法院將無縫接軌〉。《中國時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林實芳,2013,〈司法界的性別歧視 女法官不懂軍審嗎〉。《蘋果日報》,2013年8月14日,第20版。
施曉光、陳彥廷、項程鎮、王英傑,2013,〈軍審法修正咨文 馬在紐約簽署〉。《自由時報》,2013年8月13日,第4版。
洪哲政;吳志雲,2011,〈江國慶冤案 軍法院啟動再審〉。《聯合晚報》,2011年5月26日,第A5版。
胡健森,2013,〈軍事案件移審後第一年 宜蘭地院盼女法官免審〉。《自由時報》,2013年8月13日,第4版。
范瑜,2013,〈學者:修法有助化解民眾疑慮〉。《青年日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孫麗菁,2013,〈軍審法明公布實施〉。《台灣時報》,2013年8月12日,第2版。
徐子晴、林佩怡、仇佩芬,2013a,〈一路鳴笛 軍審將走入歷史〉。《中國時報》,2013年8月6日,第1版。
徐子晴、林佩怡、仇佩芬,2013b,〈軍審法速修 最快8月9日三讀〉。《中國時報》,2013年8月5日,第2版。
張延廷,2013,〈以理性觀點肯定國軍價值〉。《台灣時報》,2013年8月5日,第7版。
張晏彰,2013a,〈立委盼臨時會通過修軍審法〉。《青年日報》,2013年8月5日,第2版。
張晏彰,2013b,〈軍審法修正 政府5個月內完成相關配套〉。《青年日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張晏彰,2013c,〈軍審法修正案 立院三讀通過〉。《青年日報》,2013年8月7日,第1版。
張晏彰,2013d,〈馬總統:赴洪家慰問家屬 承諾盡力協調軍事審判法修法事宜〉。《青年日報》,2013年8月5日,第1版。
張晏彰,2013e,〈陳鎮湘:認同修正軍審法 須符合實況〉。《青年日報》,2013年8月5日,第2版。
張晏彰,2013f,〈朝野立委肯定 保障軍中人權〉。《青年日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張舒婷,2008,<四至六年內完成募兵制>。《中國時報》,2008年7月30日,A6版。
梁少康,2013,〈軍審法回歸司法 宜慎規劃〉。《聯合報》,2013年8月5日,第15版。
許志煌,2013,〈現役軍人非戰時犯罪 回歸司法審理〉。《台灣新生報》,2013年8月7日,第1版。
陳一雄,2013a,〈各法院將設軍事專業法庭〉。《台灣時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陳一雄,2013b,〈軍審法今生效 首波移監254人〉。《台灣時報》,2013年8月15日,第4版。
陳培煌,2011,<條件完備 台103年實施募兵>。《大紀元》,2011年9月28日,2011年10月11日下載於http://www.epochtimes.com。
陳慧萍,2013,〈一般司法取代軍審 退將:無法速審速判 不利軍紀〉。《自由時報》,2013年8月7日,第4版。
陳曉宜、楊久瑩、黃敦硯,2009,<開國考改革之先/警察特考 將加考心理測驗>。《自由時報電子報》,2009年2月17日,2009年4月17日下載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彭華幹,2011,〈江案爭議大 軍事法院啟動再審〉。《台灣時報》,2011年5月27日,第5版。
曾念生,2013,〈軍法移司法 人才也要轉型〉。《聯合報》,2013年8月15日,第21版。
曾韋禎,2013,〈軍審改革 不能淪政治肉票〉。《自由時報》,2013年8月5日,第2版。
曾韋禎、施曉光、羅添斌、蘇永耀,2013,〈江允促修軍審法 立委:虛晃一招〉。《自由時報》,2013年8月4日,第2版。
曾韋禎、蘇芳禾、陳璟民、王寓中、項程鎮,2013,〈立院今三讀 軍人犯罪回歸司法〉。《聯合報》,2013年8月6日,第3版。
無名氏,2013a,〈為移轉個案勾銷軍審制 破網待補〉。《中國時報》,2013年8月7日,第19版。
無名氏,2013b,〈軍法信用破產 大破大立才能解民怨〉。《中國時報》,2013年8月4日,第13版。
程嘉文,2013,〈郝柏村憂:引進外界司法力量協助時 必須讓指揮官還能有效領導部隊 軍譽與軍心沒了 國家就危險了〉。《聯合報》,2013年8月6日,第3版。
項程鎮,2013a,〈女法官不適合?辦軍法案 法界:性別不是問題〉。《自由時報》,2013年8月14日,第2版。
項程鎮,2013b,〈終結軍審 明年一月全移司法〉。《自由時報》,2013年8月7日,第3版。
項程鎮,2013c,〈檢方接手 設軍法專組或專股〉。《自由時報》,2013年8月7日,第3版。
項程鎮、羅添斌,2013,〈軍審移司法 270軍犯明移監 憲兵大押解〉。《自由時報》,2013年8月14日,第1版。
黃必成,2013,〈法部:軍監人犯將打散至11監所〉。《中華日報》,2013年8月13日,第3版。
黃敬平、晏明強,2008,<國軍六年內落實募兵>。《蘋果日報電子報》,2008年5月30日,2008年5月30日下載於http://1-apple.com.tw。
黃驛淵、林思慧,2013a,〈軍審移司法 訂日出條款〉。《聯合報》,2013年8月6日,第2版。
黃驛淵、林思慧,2013b,〈綠批阻撓 陳鎮湘:支持有配套的修法〉。《聯合報》,2013年8月6日,第3版。
楊芳梅,2013,〈軍審法三讀 配套在哪裡〉。《中國時報》,2013年8月14日,第16版。
楊湘鈞,2013,〈藍拋「修法一次到位」免全盤皆輸〉。《聯合報》,2013年8月5日,第3版。
楊湘鈞、林思慧,2013,〈承平時期回歸司法 軍審法修法急行軍〉。《聯合報》,2013年8月5日,第1版。
楊緒嚴,2013,〈軍審獨立是關鍵 廢軍審 不肖徒更狂妄〉。《聯合報》,2013年8月6日,第15版。
楊毅,2013,〈軍審修法 2小時過關〉。《中國時報》,2013年8月7日,第2版。
葉進耀、林偉民,2013,〈規劃設立3個軍事審判專股〉。《中華日報》,2013年8月15日,第3版。
董翔飛,2013,〈穿著軍服的人民 不應受軍審〉。《中國時報》,2013年8月6日,第14版。
劉孔中,2013,〈軍法回歸司法 然後呢〉。《中國時報》,2013年8月7日,第19版。
劉峻谷、李昭安、程嘉文,2013,〈250軍事犯 明移送一般監獄〉。《聯合報》,2013年8月14日,第1版。
蔡韋葶,2009,<外交情治特考 將加考心理測驗 警察特考先行 最快三年後實施>。《台視全球資訊網-台視新聞》,2009年2月17日,2009年4月17日下載於http://www.ttv.com.tw/。
蕭承訓,2014,〈立委民粹式立法 保障了誰?〉。《中國時報》,2013年1月14日,第3版。
謝東嘉,2013,〈帶兵帶心 不必靠軍法威嚇〉。《中國時報》,2013年8月7日,第18版。
鍾沛東,2013,〈移司法 能解軍中人權問題?〉。《聯合報》,2013年8月6日,第2版。
羅承宗,2013,〈軍法隨權力搖擺 別敷衍 軍法回歸司法〉。《聯合報》,2013年8月6日,第15版。
羅添斌,2013,〈倉促修法 後遺症將湧現〉。《自由時報》,2013年8月7日,第3版。
羅添斌,2014,〈177軍法官 改編聯兵旅以上單位〉、〈唯一軍監 日新山莊 再見了!〉。《自由時報》,2013年1月14日,第6版。
羅添斌、邱燕玲,2013,〈軍事院檢 明年初裁撤〉。《自由時報》,2013年8月7日,第3版。
羅添斌、陳慧萍、彭顯鈞、項程鎮,2011,〈江國慶無罪確定〉。《自由時報》,2011年9月14日,第3版。
羅添斌、陳璟民、蘇芳禾、彭顯鈞、曾韋禎,2013,〈陳鎮湘 阻修軍審法〉。《自由時報》,2013年8月5日,第2版。
羅暐智,2013,〈軍審法 馬在紐約簽了〉。《聯合報》,2013年8月13日,第11版。
蘋論,2013,〈軍中對女性愛厭交織〉。《蘋果日報》,2013年9月5日,第6版。
蘇位榮,2013a,〈178件全國軍審案 明全移交法院〉。《聯合報》,2013年8月14日,第4版。
蘇位榮,2013b,〈承平時期軍法 全移司法審判 法界人士:法官不解軍中文化 會更慘〉。《聯合報》,2013年8月6日,第3版。
蘇位榮、楊湘鈞、錢震宇,2013,〈政院推動修軍審法 法部:洪案將全部移普通法院審理〉。《聯合報》,2013年8月5日,第3版。
蘭寧利,2013,〈修軍審 應付民意犧牲國安?〉。《聯合報》,2013年8月6日,第15版。

二、外文部分
Agnew, Robert. 1992. 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quency, Criminology 30:47-87.
Akers, Ronald L. 2008. Criminological Theories: Introduction,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Oxford Univ Pr.
Ayres, I. & Braithwaite, J. 1992. Responsive Regulation:Transcending the Deregulation Debate. 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 Albert.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Barak, G. 1994. Media, Proces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rime.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Co.
Beccaria,C. 1963. On Crimes and Punishments. Indianapolis:Bobbs-Merrill.(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64).
Becker, Gary S. 1968. 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6:493-517.
Bell, D.B. 1979. Characteristics of Army Deserters in the DoD Special Discharge Review Program (Research Report 1229). Alexandria, VA: U.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Bell, D.B.,& Holz, R. F. 1975. Summary of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 on Military Delinquency (Research Report 1185). Alexandria, VA: U. 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Benson, M.L.1984. The Fall from Grace:Loss of Occupational Status as a Consequence of Conviction for a White Collar Crime. Criminology22:573-595.
Bryant, C. D. 1979. Khaki-Collar Crime: Deviant Behavior in the Military Context New York, Thee Free Press.
Clinard, M. B.&Quinney, R. 1973. Criminal Behavior Systems:A Typology. New York:Holt, Rinehart&Winston.
Cohen, Lawrence E. and Marcus Felson. 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4:588-608.
Coleman, J. W. 2002. The Criminal Elit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Cressey, D.R. 1980. Management Fraud, Control, and Criminological Theory. Pp.117-147 in R. K. Elliott and J.T. Willingham(eds.), Management Fraud:Detection and Deterrence. New York:Petrocelli.
David Garland. 1990. Punishment and Modern Society:A Study in Social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rrington, David P. and Barry Knight,1980. Stealing from a Lost Letter.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Vol.7:423-436.
Felson, Marcus and Ronald V. Clarke. 1998. Opportunity Makes the Thief. Home Office.
Friedrichs, D.O. 2004. Trusted Criminal:White Collar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New York: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Geis, G. 1974. Avocational Crime. Pp. 275-287 in D. Glaser(ed.).Handbook of Criminology. New York:Rand McNally.
Geis, G.&Meier,R.F. 1977. White-Collar Crime. New York:Free Press.
Gil, J. M., Gracia, A. & Sanchez, M. 2000.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organic products in Spain. International Foo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3(2), 207-226.
Gottfredson, Michael and Travis Hirschi. 1990.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gan, John, A. R. Gillis, and John Simpson. 1985. The Class Structure and Delinquency: Toward a Power-Control Theory of Common Delinquent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1151-78.
Hirschi, T.&Gottfredson,M. 1989. The Significance of White-Collar Crime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Criminology 27:359-371.
Hirschi, Travis. 1969,2001. Causes of Delinquency. Tranaction Publishers.
James Q. Wilson. 1975. Thinking About Crime:On deterrence. New York:Basic Books,1983. Second Revised Edition. First published 1975.
Kesic, T. & Piri-Rajh, S. 2003. Market segmentation on the basis of food-related lifestyles of Croatian families. British Food Journal, 105(3), 162-174.
Lacassagne, 1882. La criminalit’e compare’e des villes et des campagne. French:Lyon.
Laub, John and Robert Sampson 2003. Shared Beginnings and Divergent Lives:Delinquent Boys to Age 7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eier,R.F. 1986. Review Eassy:White CollarBooks. Criminology 24:407-426.
Propen, A. & Schuster, M. L., “Making academic work advocacy work”,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 Vol. 22 , No.3(2008),pp.299-329.
Ramsberger, P. F. & Bell, D. B. 2002. What We Know About AWOL and Desertion:A Review of Profession Literature for Policy Makers and Commanders. U.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Special Report 51.
Sampson, Robert and John Laub . 1993. Crime in the Marketing :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bastian Galiani, Martin A. Rossi and Ernesto Schargrodsky. 2009. The Effects of Peacetime and Wartime Conscription on Criminal Activity.Washington University Economics Review:1-10.
Sellin, Thorsten. 1938. Culture Conflict and Crime. New York: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Shapiro, S. P. 1990. Collaring the Crime, Not the Criminal:Reconsidering the Concept of White-Collar Crim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346-365.
Steven, R.1986. Military Offense. ed. Conradie. Criminology-Studies of Particular-Kinds of Crimes, South Africa 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
Sutherland, E.H. 1940. White- Collar Crimina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12.
Sutherland, E.H. 1949. White Collar Crime. New York:Holt, Rinehart&Winston.
Samuel Walker. 2006. Sense and nonsense about crime and drugs, Thomson Wadsworth(Sixth edition):62.
Weir, F. 2002 . In Russia, An Army of Deserters. United States: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Wheeler, S.1983. White Collar Crime:History of an Idea. pp.1647-1654 in S. Kadish(ed.)Encyclopedia of crime and Justice. New York:MaCmillan&Free Press.
Yuksel, A. & Yuksel, F. 2002. Measurement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restaurant services: a segment-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9(1):52-68.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