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文人畫的後現代現象-當代水墨情欲創作探微
作者:林政榮
作者(外文):Lin,Cheng-Ju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指導教授:李振明
程代勒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新文人畫後現代現象情欲當代水墨情色neo-literati paintingcontemporary ink-paintingpostmodern phenomenasexual desireerotic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
本研究以情欲創作為方向,探討在當代水墨範疇內,後現代主義置入新文人畫的現象與意涵。新文人畫做為當代水墨發展的現象之一,是在精神與意義上為中國傳統水墨注入另一種思維與潮流,並明顯地受到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
本研究在論述的脈絡上,先探討當代水墨的意涵與精神,指出當代水墨有別於傳統水墨的特質,透過以俗代雅,題畫詩的通俗現象,鈐印用字的通俗表現與顛覆傳統美學等意涵上,探討新文人畫的意涵與評價。在此發展上,藉由畫家舉證從創作意念與形式、媒材的鬆綁上,進一步指出後現代主義的思維如何介入與影響新文人畫,其中包含了攝影、版畫、平面與立體創作等範疇,並舉出在此範疇下新文人水墨畫家的藝術表現手法。
情欲做為一個自古迄今存在的議題,與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息息相關,而藝術做為表現藝術家個人或大眾情感的呈現或反思,自然也脫離不了情欲的表現。在當代新文人水墨畫的領域裏,若要解讀情欲創作的表現,則須沿著歷史軌跡,梳理東西方情欲創作的表現及其在哲學、文學等面向的沿革,並進一步呈現東、西方藝術家在情欲涉及創作的表現意涵。
透過剖析當代水墨新文人畫的精神與表現,筆者以情欲系列作品做為實踐此一議題的體現,運用單一主題為符號的形式以突顯個人在水墨創作上的風格,結合詩、書、畫、印,試圖在傳統水墨的創作精神上達到汲古潤今,並在技法上表現新文人畫的風格,企圖以體現大眾生活面向的作品內容,做為個人對於社會型態的反思。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henomena and significances of neo-literati paintings, concentrating especially on eroticism in contemporary ink-painting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enomena in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ink-paintings, the neo-literati painting provokes an alternative thinking and represents an indispensable trend of intellectual and aesthetic ventures. These ventures are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theories of postmodernism.
My dissertation first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ink-paintings, contending that contemporary ink-paintings, being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promote the ideas of “popularity or vulgarity” instead of clinging to the traditional doctrines aiming at achieving “elegance or refinement.” For example, scenes from ordinary life are chosen as subjects, vernacular poems or prose written as colophons, and slang or colloquialism carved to be seals. Painters are no longer confined to conventional norms or doctrines; they are instead free to choose subjects, forms, and medi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neo-literati painters incorporate photograph, printing, graphic design, or even 3D modeling into their works.
Sexual desire is a conspicuous issue through the ages,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various aspects of human life. Its appearance in art is a matter of course because art may serve as a medium to reflect or embody the feeling and thinking of an artist or of human beings in general.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contemporary erotic art, especially the neo-literati ink-painting on eroticism, we must trace its long history, discern the influence of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and compare the themes and techniques employed by the artists in the east and west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tenet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ir works.
Having made clos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theories and careful analyses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neo-literati paintings, I choose to embody my observations in this series of works on sexual desires. With the employment of one single theme to highlight my personal style, I attempt to combine poetry,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seal-carving in these works. My ambition is to incorporat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into my recent creative style, which, I hope, exemplify my viewpoints about neo-literati paintings. Furthermore, I hope these works may serve as my reflection and critique on our present society.
參考書目

一、 中文圖書
〔美〕艾愷(採訪)/梁漱溟(口述),《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晚年口述》,北京:東方出版中心出版,2006年。
〔美〕彼得‧布魯克斯,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慾望對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英〕邁克.費瑟斯通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江蘇:譯林出版社,2000年。
〔法〕 米歇爾.博宗﹙Michel Bozo﹚,侯應花、楊冬譯,《性社會學》,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法〕米歇爾.福柯,餘碧萍譯,《性經驗史》﹙增訂版﹚,上海世紀出版社集團,2005年。
〔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法〕讓.波德里亞,劉成富譯,《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法〕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張新木譯,《論誘惑》,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李小兵譯,《審美之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英〕安吉拉.默克羅比著,田曉菲譯,《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英〕勞倫斯,章漢孫譯,《性欲與可愛》,香港:三聯書店,1992年。
〔德〕保爾•福格特著、劉玉民譯,《20世紀德國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4月。
〔德〕海涅,海安譯,《論德國宗教與哲學歷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年3月。
〔德〕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德〕歌德:《歌德詩集》﹙下﹚錢春綺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
F.Jameson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文化〉,《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John Pultz ,李文吉譯,《攝影與人體》,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山田喜美子,《山田正平作品集》,東京:木耳社,1976年。
孔新苗,《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美學》,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10月。
尹吉男,《獨自扣門:近觀中國當代主流藝術》,生活.讀書.新知,北京:三聯書店,1993年。
方薰,《山靜居畫論》,見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
王令中,《視覺藝術心理-美術形式的視覺效應與心理分析》,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8月。
王季遷,〈吳湖帆先生與我-並略談中國書畫的鑑定問題〉,《畫語錄-王季遷教你看懂中國書畫》,臺北:典藏出版社,2013年7月。
王勁松,〈關於“我”,關於“作品”〉,北京:《今日先鋒》第11輯。
王南暝,《理解現代書法》,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王洪岳,《美學審醜讀本》,北京:北京大學,2011年。
王振復,《中國美學範疇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國維,《王國維經典文存》,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源東,〈特殊技法在水墨畫創作中的重要性〉,見 王源東、莊連東、陳建發、葉宗和編著,《臺灣當代水墨特殊技法》,臺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魯相,〈幽光狂慧-陳平繪畫的現象描述〉,《二十世紀下半頁中國畫家叢書-新文人畫 陳平》,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本雅明,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3月。
皮道堅,〈水墨生活 追遠曆新〉,《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11月。
皮道堅,〈全球化與都市化背景下的中國水墨藝術〉,《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11月。new window
皮道堅,《九十年代中國實驗水墨》,香港:世界華人藝術出版社,1998年,第44頁。
石計生,《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臺北:左岸文化,2003年。new window
石濤:《畫與錄》,《變化章第三》,見《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伊裡,〈牛肉場〉,晏山農,〈八十年代之後〉,收於《狂飆八十:紀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楊澤主編,臺北:時報,1999。
吉井長三,《中川一政書展》,東京:吉井畫廊,1976年。
吉永町子,《老梅爪痕》,東京:藝林社株式會社,1984年。
朱大可、張閎主編,《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第三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平,《實驗水墨的現代歷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5月。
朱其、張羽,〈指印:水墨、自然與抽象形式〉,朱其主編,《當代藝術理論前沿-建國十七年美術》,江蘇美術出班社,2012年10月。
朱其、張羽,〈指印:水墨、自然與抽象形式〉,朱其主編,《當代藝術理論前沿-建國十七年美術》,江蘇美術出班社,2012年10月。
江梅,《深度呼吸-中國當代女性藝術的十九個樣本》,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
江曉原,《性張力下的中國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5年 。
竹森九次,《魯山人作瓷印譜》,東京:五月書房,1980年。
佐藤陽子編,池田滿壽夫作品・文・《池田滿壽夫-愛》,東京:二玄社,2002年1月。
何政廣,《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6月。
何政廣,《寫實主義大師-庫爾貝》,臺北:藝術家出版社,88年1月。
何政廣、崔薏萍,《二十世紀雕塑大師-亨利摩爾》,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6月。
何政廣主編、李維菁撰文,《維也納表現派天才畫家-席勒》,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9月。
何政廣主編、曾長生著,《維也納分離派大師-克林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7月。
克萊夫.貝爾,周金環、馬鐘元譯,滕守堯校,《藝術》,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克羅齊,《美學原理》,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年。
吳介祥,〈以情慾之軀貫穿古今-評姚瑞中新作系列〉,《恨纏綿》序文,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6月。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呂澎,《中國當代藝術史1990-1999》,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尾崎蒼石,《蒼石陶瓷印集》,大阪:尾崎蒼石書畫篆刻小品展紀念出版,1999年。
巫鴻,〈中國藝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復古」模式〉,《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李子順,《攝影館 荒木經惟》,吉林美術出版社,2010年7月。
李山峰,《藝術類型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李明軍,《禁忌與放縱-明清豔情小說文化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5年。
李松石,《繪畫藝術形式》,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11月。
李倍雷,《現代與後現代藝術的反思》,江西美術出班社,2008年1月。
李渝,《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李渝美術評論文集》,臺北:雄獅美術,2001年10月。
李銀河,《酷兒理論》中葛爾.羅賓的一篇文章〈關於性的思考-性政治學激進理論的筆記〉,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谷川政夫,《現代篆刻刻字代表作家作品集成-小林斗盦作品集》,東京:谷川商事會社,1975年。
谷川政夫,《現代篆刻刻字代表作家作品集成-內藤香石作品集》,東京:谷川商事會社,1974年。
京都國立博物館,《生誕125年紀念 篆刻家-園田湖城》,京都:京都國立博物館,2011年。
周來祥,《文學藝術的審美特徵和美學規律》,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周計武著,《藝術終結的現代性反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5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松丸東魚,《荃廬印存》,東京:白紅社株式會社,1956年。
松丸道雄,《現代篆刻刻字代表作家作品集成-松丸東魚作品集》,東京:谷川商事會社,1978年。
林風眠,〈東西藝術之前途〉,《藝術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36年。
邵亦揚,《後現代之後-後前衛視覺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1月,。
邵洛羊,〈內出性靈、外親風雅-在論“中國畫應該姓中”〉,《首屆中國畫家及中國畫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
金福基,〈張羽:多元面向的藝術家〉,朱其主編,《當代藝術理論前沿-建國十七年美術》,江蘇美術出班社,2012年10月。
侯文詠,《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臺北:皇冠叢書,2009年5月。
姚宏翔、蔡強、王群,《西洋藝術中的性美學》,臺北:序曲文化,2008年7月。
胡經之、李健,《中國古典文藝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
范治斌、任海丁,《西方大師經典-貝克曼》,安徽美術出版社,2011年3月。
郁人,《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 《當代水墨藝術》叢書3,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6年。
唐克揚,〈時間的圖案〉,《傳模移寫-李綱水墨作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6月。
夏碩琦,〈在改革大潮中爭峰競秀-瓶盧禹舜的山水畫創作〉,《廿世紀中國水墨畫大系-盧禹舜》,香港:大業公司,1993年。
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香港:三聯書店,1996年。
徐岱,《藝術新觀念-消費時代的人文關懷》,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徐復觀,〈中國畫與詩的融合-東海大學建校十周年紀念學術講演講稿〉,《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畫與詩的融合-東海大學建校十周年紀念學術講演講稿〉,《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new window
殷雙喜,〈大中文化與微觀政治-當代藝術中的社會學切入〉,《藝術與社會-26位著名批評家談中國當代藝術的轉向》,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11月。
海上雅臣,《井上有一絕筆行》,東京:UNAC TOKYO株式會社,1986年。
海上雅臣,《棟方志功-美術與人生》,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4年8月。
馬欽忠,《見證中國當代美術》,北京:學林出版社,2011年3月。:
高千惠,〈接龍 全球畫中的水墨觀念與立論〉,《藝種不原始》,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高千惠,《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3年。
高千惠,《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8月。
高名潞,〈回歸美學-與孟祿丁關於抽象藝術的對話〉《美學敘事與抽象藝術》,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年6月。
高名潞,《另類方法與另類現代》,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高名璐,《象徵與唯美的對話-王天德的媒介》,登錄於〈一米﹒七山〉,對比窗藝廊,上海,2008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國立故宮博物院,〈明末畫家變形觀念之興起〉,《晚明變形主義加作品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9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明末畫家變形觀念之興起〉,《晚明變形主義加作品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9月。
張羽,《黑白史-中國當代實驗水墨,1992—1999,張羽》,湖北美術出版社,1999。
張長法,《列子‧力命》:“汝寒溫不節,虛實失度,病由飢飽色欲,精慮煩散。”,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張長法,《列子‧正名》:“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張洪,〈追憶王季遷老師〉,《畫語錄-王季遷教你看懂中國書畫》,臺北:典藏出版社,2013年7月。
張朝陽,《當叛逆淪為時尚》,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
張頌仁,〈黃盒子:思考沒有展覽的時代〉,《黃盒子:臺灣當代書畫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年2月,
曹筱玥序,《人性進化論-2004袁金塔作品選》,臺北:正因文化事業出版社,2004年。
梅丹理,《木刻裏的人》,美國紐約:惠特曼出版社,2006年10月。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著,薑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梅洛龐蒂著,劉韻涵譯,《眼與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梅墨生,〈深情冷眼 老氣橫秋-老十其人其畫〉,《二十世紀下半中國畫家叢書-新文人畫家 李老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莫尼克‧威蒂格,〈女人不是天生的〉,引自李銀河,《酷兒理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傳席,《陳傳席文集4》,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6月。
陳綬祥,《新文人畫藝術—文心萬象》,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年。
陳韻如,《狀奇怪非人間-吳彬的繪畫世界》緒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年10月。
陸蓉之,《後現代藝術現象》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年。
堤登,《定本 大澤雅休 ‧大澤竹胎的書》,東京:教育書籍株式會社,1981年。
彭修銀,《中國繪畫藝術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彭修銀、劉建蓉,《中國畫美學探驪》,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曾佑和,《傳統中的現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
黃專,〈被跨越的身體〉黃專與向京的對話,《預感》,深圳:藝術方位,2007年。
黃專,《中國當代美術圖鑑1979-1999․觀念藝術分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黃賓虹,《畫法總論》,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
黃賓虹,《黃賓虹談藝錄》,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9月。
楊小彥,〈張羽的水墨立場與文化問題〉,載鄒建平《中國當代水墨畫》,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楊成寅,《石濤畫學本義》,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8月,頁183。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葛路,《中國繪畫美學範疇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詹姆遜:《文化轉向》,胡亞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詹慶生,《欲望與禁忌-電影娛樂的社會控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道濟,《石濤話語錄》,聯貫出版社編審委員會編,臺北市:聯貫,1973年。
鄒躍進,《立場-鄒躍進美術理論與批評文集》,湖南美術出版社 , 2012年11月。
鈴木史樓,《人間的美-上田松鳩》,東京:文海堂株式會社,1973年。
鈴木知秋,《現代篆刻刻字代表作家作品集成-保多孝三作品集》,東京:谷川商事會社,1979年。
壽勤澤,《中國文人畫思想史的探源-以北宋蜀學為中心》,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9年10月。
寧宗一、付善明,《金瓶梅百問》,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7月。
福田和彥,《中國春宮畫》,東京:方賀書店,1981。
福柯,〈反俄狄甫思序言〉,轉引自﹝美﹞道格拉斯.凱爾納,《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張志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9月。
趙孟頫,〈鬱逢慶書畫題跋記〉,《佩文齋書畫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趙錦誠,〈尚古的張義藝術〉,《古象詮新-張義雕塑》,香港藝術館出版,1993年。
劉二剛,《二十世紀下半中國畫家叢書-新文人畫家 劉二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劉千美,《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臺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1月。new window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永仁,〈丁雄泉回顧展-從狂狷豪邁到絢麗色彩〉,《丁雄泉回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年11月。
劉悅笛,《分析美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劉瑞琪,《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12月。new window
劉達臨,《浮世與春夢》,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5年1月。
嘯聲,《世紀歐美非具象藝術-塔皮埃斯》,江西美術出版社,1986年。
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南京出版社,2006年1月,頁157。
潘蔚然,〈誠明館與一流畫廠〉,《呂振光〈有你.無我〉 從何兆基到鄺鎮禧》,香港:osage art foundation,2012年11月。
餘思穎,〈臺灣當代藝術中的玩古喻今-其離幻境與現世關懷〉,《臺灣當代‧玩古喻今》,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年5月。
魯虹,〈大眾文化與水墨創作〉,《為什麼要重新洗牌》,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8月。
錢鍾書,《中國詩與中國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戴維‧亞當‧布魯貝克,陳建軍譯〈自然美與文人畫:石濤、梅洛-龐蒂與繪畫實踐〉,朱其主編,《當代藝術理論前沿-建國十七年美術》,江蘇美術出版社,2012年10月。
魏青吉,《黑白史‧中國當代實驗水墨,1992-1999‧魏青吉》,湖北美術出版社,1999年11月。
羅青譯,《什麼是後現代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顧世勇,〈詩‧思合一 藝術家的自負和詩人的癲狂-試談趙春翔〉,《趙春翔1910-1991》,臺北:趙迷俱樂部,2001年。
顧申,《浮世繪》,青島出版社,2011年1月。
顧丞峰,《觀念藝術的中國方式》,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顧承峰,〈現代水墨的兩難〉,《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86年。

二、期刊論文

B﹒斯龐賽,〈沒有性的女性和不負責任的男性〉,北京:《社會科學研究會刊》,1999年6月128期。
M﹒莫里斯‧戈德利,〈性總是本身之外的事物〉,北京:《精神》,2001年3月-4月。
N﹒巴若斯、M﹒博宗,〈經受醫療化考驗的性-偉哥〉,北京:《社會科學研究會刊》,1999年6月128期。
于海元,〈水墨不再是問題〉,《庫藝術》,江西美術出版社,2011年2月。
水中天,〈中國水墨畫的革新及其前景〉,《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
水中天,〈進入新世紀的水墨畫〉,《朵雲51集-現代水墨畫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9月,頁134。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臺灣《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new window
向京,《這個世界會好嗎﹖》,臺北當代美術館導覽手冊,2013年7月。
李鑄晉,〈中國的抽象畫家〉,《朵雲51集-現代水墨畫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9月。new window
沈語冰,〈現代水墨面臨的問題和機遇〉,北京:《美苑》,1995年第3期。
林政榮,〈當代印壇之出走-談流行書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書畫藝術學刊》,2011年第10期。new window
金榮權,《詩經中的魚與性愛》,河南:《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0期。
徐冰,〈在僻靜處尋找一個別的〉,《北京青年報》,1989年2月10日。
徐冰,〈烽火臺上徐冰談藝〉,《北京青年報》,1990年5月22日。
徐冰,〈對複數性繪畫的新探索與再研究〉,北京:《美術》,1995年10月。
陸蓉之,〈穹穀跫音-何懷碩的心像畫語〉,臺北:《藝術家》186號,1990年11月。
楊佴旻,〈東京日報——訪荒木經惟〉,轉載江蘇:《畫刊》2004年6期。
鄭和福,〈葉燮《原詩》寫作策略試析〉,花蓮:《東方人文學誌》,2007年卷期7。
薛永年,〈變古為今,引西潤中-二十世紀現代中國水墨畫的回顧與前瞻〉,《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
魏青吉,〈部分現代水墨畫家筆談〉,《朵雲51集-現代水墨畫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9月。
羅青,〈繪畫記號學-二十一世紀中國墨彩畫新方向〉,臺中:《臺灣美術》76期,2009。new window
蘇童,〈李津:如何用豬鼻聞到人生的滋味〉,北京:《世界藝術》雜誌社117,2012年11月。
龔卓軍,〈肉身共用-侯俊明的色情號費與賤斥註記〉,臺北:《現代美術No.144》,2009.6。

三、碩、博士論文

孫翼華,《幽微裡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博士論文,臺北,2010。new window
莊連東,《穿透‧遊移-時間感應中圖像與空間對話的水墨創作思考》博士論文,臺北,2010。
許麗蓉,《晚明變形畫風的研究-以丁雲鵬、李士達、吳彬、崔子忠、陳洪綬為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建發,《逆向‧延異思維下的當代水墨畫黑白語意結構創作探索》博士論文,臺北,2014年。
四、網路文章資訊

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xuejierenwu/pansuiming/2009-01-28/7177.html 潘綏銘:什麼是性社會學2013-1-22瀏覽

http://www.baike.com/wiki/85%E7%BE%8E%E6%9C%AF%E6%96%B0%E6%BD%AE
85 美術新潮2012.12.6 瀏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6%9D%B1%E5%B0%BC%C2%B7%E5%A1%94%E7%9A%AE%E5%9F%83%E6%96%AF 2012.12.4瀏覽。
http://www.ikedamasuo-museum.jp/ 池田滿壽夫, 2012.12.25 瀏覽
http://critical.99ys.com/20110925/article--110925--73178_1.shtml 栗憲庭,〈文人精神與水墨的當代性〉,
http://baike.baidu.com/view/89396.htm 喬治‧格羅茲﹙George Groze ,1893-1959﹚ 2012.12.8 瀏覽
http://news.artron.net/20100809/n117404.html 程票,〈淺談“新文人畫”現象對中國畫現代轉型的啟示〉,《藝術教育》2010-08-09 20:44:05瀏覽。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6007 會田城,臺灣立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8F%E5%B0%94%C2%B7%E5%82%85%E7%AB%8B%E5%8F%B6 塔皮埃斯,傅立葉(法語:Charles Fourier,1772年- 1837年) 2013.1.13瀏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4%9B%E5%BE%B7%E8%8F%AF%C2%B7%E9%A6%AC%E5%A5%88 愛德華•馬奈(#westeur010#douard Manet,1832-1883) 2014.1.16 瀏覽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99443.aspx 葉燮2012.1218 瀏覽
http://wiki.mbalib.com/zh-tw/%E8%AE%A9%C2%B7%E9%B2%8D%E5%BE%B7%E9%87%8C%E4%BA%9A 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 2013.12.15 瀏覽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9%A1%8F%E8%89%BE%E7%90%B3 顏愛琳2013.12.2瀏覽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