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末的恐慌、卑辱與狂暴--庚子年前後的激烈心態
作者:林穎鈺
作者(外文):Yin-Yu L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展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激進激烈庚子年黃禍義和團心力暴力烈士PanicHumiliationRagethe End of Qing DynastyRadical Mentalities1900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
1900年前夕瓜分風潮中種族滅絕與輕蔑貶損中國人的論述,帶給晚清士紳深層的焦慮──滅種恐慌與卑辱感。為了尋求這兩種情緒的出口,他們亟欲尋找生存與尊嚴的道路,可以說幾乎所有在晚清出現的激烈心態、言論與行動都與這兩種情緒相關。受到譚嗣同心力說與義和團事件的啟發,他們相信人的精神與意志,尤其是群眾的情感與情緒足以產生救國的力量。他們開始重視情感因素,甚至積極地創造群眾情緒的契機。在這樣的心理下,晚清出現許多烈士,烈士成為能夠激發情緒、號召群眾、凝聚社會的角色;晚清士紳追求的人格典範,開始從推己及人的「儒者」轉向捨己為人、犧牲奉獻的「俠士」與「烈士」。除此之外,他們發現「暴力」能夠達到他們所期望的事:軍事暴力同時捍衛國家安全與尊嚴,對自己或他人身體的暴力可以渲染群眾情緒,對現行制度與文化的暴力則預示著進化的美好未來。「暴力」原本是為了尋求生存與尊嚴的目標而存在,卻在過程中不斷自我極端化,使得晚清的激烈心態帶著極端與瘋狂的特質。
從論文中各個章節對於晚清世界觀轉變的觀察,可以看出晚清士紳走向激烈之路的心理狀態。在這個尋求生存與尊嚴的道路上,晚清士紳從自我否定的感覺出發,他們相信要擺脫滅種恐慌與卑辱,就要尋求國家的進化與強大,若是消極等待天演的運作,終將走上滅亡,因此國家的進化必須透過人的積極作為來完成。這份積極的作為是革命與破壞所帶來進化的可能,革命與破壞強調自我犧牲之道──犧牲生命,犧牲生活與傳統,犧牲現在以換取未來。因此,在激烈心態的內在脈絡中,人要靠自己的力量積極作為扭轉歷史,個人在社會中要懂得犧牲奉獻,那麼社會最終能夠透過革命與破壞完成進化,獲得最終的生存與尊嚴。
徵引書目

報刊資料
《清議報》,台北:成文,1967。
《知新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中外日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國聞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亞東時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時務報》,台北:華文,1967。
《新民叢報》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湘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民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
《蘇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東方雜誌》,台北:台灣商務,1971-1976。
《大公報》(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新世紀》,台北:文海,1987。
《杭州白話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南洋兵事雜誌》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廣益叢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新世界學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覺民》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直隸教育雜誌》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寰球中國學生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國粹學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豫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復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通學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月月小說》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振華五日大事記》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浙江潮》,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
《俄事警聞》,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湖北學生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江蘇》,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
《選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第一晉話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國民報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
《國民日日報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
《警鐘日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日記、回憶錄、著述
朱峙三著,胡香生輯錄,嚴昌洪編,《朱峙三日記》(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朴殷植著,《韓國痛史》,大同編譯局,1915。
吳玉章著,《吳玉章回憶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
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
宋相燾編,《騎驢隨筆》,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72-1974。
宋教仁,《宋漁父遺著》,台北:文海,1970。
宋教仁著,陳旭麓編,《宋教仁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汪康年著,《汪穰卿筆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汪精衛著,《汪精衛集》,上海:光明書局,1929。
居正著,《辛亥劄記》,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
唐才常著,王佩良校點,《唐才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孫中山著,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烏特亨利(Henry Wood)著,傅蘭雅(Fryer John)譯,《治心免病法》(Ideal Suggestion through Mental Photography),上海:上海格致書室,1896。
袁世凱著,天津圖書館、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袁世凱奏議》,天津:天津古籍,1987。
康有為著,《中庸注》,台北:台灣商務,1966。
康有為著,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張難先著,《湖北革命知之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梁启超著,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梁啟超著,黃克武編,《新民說》,台北:文景出版社,2011。
梁啟超著,劉泗譯,《中國之武士道》,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6。
章士釗著,章含之、白吉庵主編,《章士釗全集》,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
章士釗編,《黃帝魂》,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
章太炎著,朱維錚編校,《訄書》,香港:香港三聯,1998。
陳天華著,劉晴波、彭國興編,《陳天華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閔泳煥著,《閔忠正公遺稿》,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72-1974。
馮自由著,《革命逸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43。
黃尊三著,《三十年日記》,湖南:湖南印書館,1933。
楊鍾賢、郝志達主編,《全校全注全譯全評史記》,天津:天津古籍,1997。
鄒魯編,《中國國民黨史稿》,台北:三民書局,1976。
劉大鵬遺著,喬志強標注,《退想齋日記》,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蔡元培著,何莉莉、吳梅東編,《蔡元培文集》,台北:錦繡出版社,1995。
魯迅著,張健校訂,《魯迅全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
譚嗣同著,《譚嗣同全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臺灣商務,1956。

史料選集
《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書局,2003。
大公報一百周年報慶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大公報一百年新聞案例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1961。
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
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中國史學會主編,《義和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近代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79。
卞孝萱、唐文權編,《辛亥人物碑傳集》,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丘權政、杜春和選編,《辛亥革命史料選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呂浦、張振鵾等編譯,《「黃禍論」歷史資料選輯》,長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李沛誠編,《湖南歷史資料》,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杜邊之、劉泱泱、李龍如輯,《自立會史料集》,長沙:嶽麓書社,1983。
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義和團史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政協浙江省蕭山市委員會文史工作委員會編,《湯壽潛史料專輯》,蕭山:政協浙江省蕭山市委員會文史工作委員會,1993。
海因茨˙哥爾維策爾著,《黃禍論》,北京:商務印書,1964。
張玉法編,《晚清革命文學》,台北:經世,1981。
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1960-1978。
湖南省文獻委員會編輯,《湖南文獻彙編》,湖南:湖南省文獻委員會,1948-1949。
楊天石、王學莊編,《拒俄運動1901-190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葛懋春、蔣俊、李興芝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路遙主編,《義和團運動文獻資料匯編(中文卷)》,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赫德(Robert Hart)著,葉鳳美譯,《這些自秦國以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廣雅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庚子事變文學集》,台北:廣雅,1982。

研究專書
Williams, Raymond,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Williams, Raymond, The Long Revolu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1.
Sharf, Frederic Alan & Harrington, Peter編,顧明譯,《1900:西方人的敘述──義和團運動親歷者的書信、日記和照片》,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new window
尼爾˙佛格森(Niall Ferguson)著,翁嘉聲譯,《世界大戰(The War)》,台北:廣場出版,2013。
余杰,《徬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台北:聯經,2009。
余英時著,何俊編,《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林毓生著,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騎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林適存,《霹靂手段》,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81。
姚斌,《拳民形象在美國:義和團運動的跨國影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段雲章,《中山先生的世界觀》,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夏曉虹編,《追憶梁啟超》,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
高瑞泉,《天命的沒落──中國近代唯意志論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張存武,《光緒卅一年中美公約風潮》,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出版,1965。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寄革命》,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
張湘炳,《吳越一生》,安徽:安徽省少年兒童出版社,1986。
張灝,《時代的探索》,台北:聯經,2004。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郭廷以自刊本,1963。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台北:元照,2010。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倪偉譯,《漫長的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中文大學,1982。
霍布斯邦(E. J. Hobsbawn)著,賈士蘅譯,《帝國的年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羅威廉(William Rowe)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

研究論文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陳天華若干重要史實補充訂正--以日本外務省檔案為中心〉,《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4期,2005,福建。
王敦,〈舊金山唐人街1900:狼醫焚埠〉,《時代教育(先鋒國家歷史)》19期,2008,成都。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收入許紀霖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0。
余英時,〈再論中國現代思想史中的激進與保守──答姜義華先生〉,《二十一世紀》總10期,1992,香港。new window
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新史學》6卷3期,1995,台北。new window
姜義華,〈激進與保守:與余英時先生商榷〉,《二十一世紀》總10期,1992,香港。new window
張灝,〈扮演上帝:二十世紀中國激進思想中人的神化〉《時代的探索》台北:聯經,2004。
張灝〈五四與中共革命: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激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7 期,2012,台北。new window
黃賢強,〈華僑馮夏威與一九○五年抵制美貨運動〉,《海外華人研究》3期,1995,台北。
楊瑞松,〈爾有黃禍之先兆,爾有種族之勢力:「黃禍」與近代中國國族共同體想像〉,《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6期,2006,台北。new window
潘光哲,〈《時務報》和它的讀者〉,《歷史研究》5期,2005,北京。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