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儒家政治文化與清代文武關係
作者:楊四維
作者(外文):Yang,Szu Wei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洪陸訓
詹哲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儒家政治文化清代文武關係軍事倫理Confucianismpolitical cultureQing Dynastycivil-military relationsmilitary eth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5
如何在文人至上和文人領導的原則下,塑建良好的、穩定的文武關係,這是所有政治與軍事領導者都必須學習的課題。本研究即以西方政治文化的概念,尤其是採取結構性的政治文化角度,來探討儒家政治文化的特色、優勢與侷限。此外,本研究嘗試指出,源於儒家的軍事倫理體系對於清代文武關係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儒家政治文化是建立在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與宗法制社會結構之上的,具有依附性、宗法性和人治性的特色。透過政治思想、政治規範與政治信仰等三大構面即可發現,中國君權的政治合法性關鍵在於天人合一的政治信仰。如果為政者不能按照天德行事,他就可能會失去人心。這顯示儒家體系具有豐富的限定、制约君權的思想。但事實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圍繞在皇帝身邊所組成的中央決策系統則是文臣。而儒家倫理體系中則有許多思想精華對於軍事倫理建設極為有益。例如儒家思想中的義利觀、忠誠與服從等,分别對軍隊價值觀的形成、人際關係和軍隊凝聚力的提高等都有着重大的參考作用和實踐意義,但同時也有負面影響的產生。
文武關係可界定為:是指武裝力量的組織和成員與社會的組織和成員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表現於武裝力量與社會二者之問,在組織整體、領導者、精英團體和其他成員之不同層次上的關係。軍權是中國古代君權專制的主要構成部分。在滿清二百餘年的統治期間,政治統治階層在掌握中央行政權力和地方政軍大權的同時,亦十分重視對於軍隊的控制。在有清一代所發生的多次政治鬥爭中,大多與軍權有著密切的關係。
文化的衝突是清代從事政軍改革的主要原因;在政軍改革的過程中,改革力量與反改革力量的對立不僅表現為政治衝突,而且更多地表現為文化衝突。清朝統治者視「八旗為國家根本」,自入關以來,卻因旗、漢接觸頻繁,誘使旗人逐漸拋棄「清語騎射」的傳統,日益背離儉約純樸的習性。新政時期的軍事改革是清代史上的最後一次軍事改革,清廷授權疆吏編練新軍,同時也賦予武裝力量體制的現代化,但是新軍最後卻背棄了滿清政府,進而加速了滿清政府的滅亡。
Under the principle of the civil superiority over the military, how to create and maintain a stable civil-military relation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both political and military leaders to lear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culture of Confucianism, primary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dimension; furtherm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bilities of which shall be explored in discussion as well.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oint out the military ethics system in Confucianism, which ma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of Qing Dynasty.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Confucianism is based o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of small agriculture economy and patriarchal clan social structure as main bod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ependenc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and governing by person. As a mirror of political system and political behavior in the fields of spirit, it must he seeped into every field of the society, makes an effort to political behavior by “political psychology”, “political norms”, “political belief” and makes an immeasurable influence on China.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man is the legitimacy thought in the ancient political practice. The core of this system is legitimacy faith based on the monarch's morality. If the ruler has not followed the intention of morality, then he loses the authority over his people. This shows that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anism school, which is contain profuse thoughts confining, restricting and normalizing royal power. But in fact, The Emperor surrounded by the civil officers who formed the central policy system, possessed superpower. Many of the Confucian ethical principles are considerably preciou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ethics. For example, the principles of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 "loyalty and obey" are of great referenti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yet not without some negative effects, respectively to the formation of military force values and moral sense, the promotion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cohesion in military force.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can be defined a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s and members of the armed forces, and the organizations and members of society.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manifested in rela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between overall organizations, leaders, elite groups, and other members within the 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at large. The power of troops was the organic constitute of Chinese ancient autarchical regality. Over two hundred year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political rulers were in control of central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loc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meanwhile, they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the power of troops, the political struggles which took place during this period all had close relations with it.
The conflict of culture is the major reason bringing motivation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reform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reformation, the opposition between reformers and anti-reformers is not only political conflict but cultural one.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regard "Eight Banner System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Since they built the regime in China, the banner men have gradually abandoned their traditions of the Manchu language and the skills of equitation and archery, and deviated from their thrifty and frugal behavior. During the time of New Po1icy, the military reform was the last one in the Qing Dynasty, which built up a New Army, and strengthened the modernization of military force. However, the New Army betrayed tile Qing Government, which accelerated the subversion of the Qing government.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卜大中譯。張緒心(Sidney H. Chang)、高理寧(Leonard H. D. Gordon)著。1993。
《孫中山未竟的革命》(All under heaven:Sun Yat-sen and his revolutionary
thought)。台北:時報文化。
丁中江。1978。《北洋軍閥史話》。六版。台北:春秋出版社。
于志嘉。1987。《明代軍戶世襲制度》。台北:學生書局。
干春松。2003。《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三軍大學編。1979。《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十四冊)。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王宗文。1995。《中國文化之深層結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王哲瑞。1995。《倫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王記錄。2006。〈史館修史與清代帝王文治—以乾隆朝為中心〉。《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33(3):98-102。
王舵、牛海峰、劉立軍。2005。〈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現代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當議〉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2(4):6-8。
王毓明。2002。〈中國儒家司法倫理道德〉。《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7(1):6-10。
王雲五。1970。《明代政治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0。《清代政治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俊義、黃愛平。1999。《清代學術文化史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王偉、夏偉東編。1988。《軍人倫理學新編》。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王愛平。2004。〈從韓非子看道法合流及其對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南開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6:101-105。
王爾敏。1969。《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
1972。〈晚清政治思潮之動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3(上):
59-88。
1973。〈清代勇營制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4(上):1-52。
1976。〈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5:1-91。
1979。〈湘軍軍系的形成及其維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8:
1-20。
王曉波。1983。《儒法思想論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王曉衛。2004。《兵家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
方東美。1989。《新儒家哲學十八講》。三版。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199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四版。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今關壽麿編。2002。《宋元明清儒學年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1987。《中國軍事史》(第三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0。《中國軍事史》(第五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07。《中國歷代軍事思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註。1990。《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
牛海楨、李曉英。2001。〈淺論入關前滿族社會的文化特色〉。《黑龍江民族叢刊》
66:93-97。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倫理學簡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史廣全。2006。《禮法融合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歷史演進》。北京:法律出版
社。
古應泰。1969。《明史紀事始末》。台北:三民書局。
朱葵菊。1993。《中國歷代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朱義祿。2006。《儒家理想人格與中國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牟宗三。1956。《歷史哲學》。再版。高雄:強生出版社。new window
1978。《道德的理想主義》。三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0。《政道與治道》。增訂新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蓋之問題》。台北:台
灣學生書局。
任卓宣。1971。《道統新論》。台北:帕米爾書店。
邢義田。1987。《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艾永明。2003。《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
艾思明譯。白魯恂(Lucian Pye)著。1988。《中國人的政治心理》(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A Psychocultural Study of the Authority Crisi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台北:洞察出版社。
成中英。1989。《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台北:聯經出版公new window
司。
1995。〈序:中國倫理體系及其現代化〉。《中國倫理的精神》。台北:五南
出版公司。
江炳倫。2002。《政治文化導論:理論與個案研究》。台北:韋伯文化公司。
沈一民。2003。〈皇太極的漢族文人政策評述〉。《黑龍江民族叢刊》 2003(5):
63-66。
沈桐生編。1969。《光緒政要》。台北︰文海出版社。
吳文璋。2000。〈荀子議兵篇析論〉。《成大中文學報》 8:161-178。new window
吳正茂,趙永偉。2006。〈法律儒家化新論〉。《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24(3):
57-60。
吳汝綸編。1980。《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吳宗國編。2004。《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振漢。1999。〈王守仁撫贛時期的文人領軍〉。《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19:35-67。new window
吳涓。1998。〈北宋文武關係(西元960-1127年)〉。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瑕編。1994。《中國古代軍事三百題》。台北:建弘出版社。
吳豔紅。2003。《明代充軍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幼蒸。1997。《倫理學危機》。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岩等編。1992。《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華書局成立八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李定一等編。1979。《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二輯第五冊)。三版。台北:正中書
局。
李秋田。2005。〈論曾國藩軍事倫理思想〉。《海軍軍官季刊》 24(1):62-68。
李宛蓉譯。Francis Fukuyama著。2004。《信任—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台北:立緒文化公司。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th ed.)。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則芬。1985。《中外戰爭全史》(六)。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李浴日編。1986。《孫子兵法研究》。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李渡。2004。《明代皇權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震。1986。《中國政治國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杜一平。1995。《戰爭哲學論》。北京:海潮出版社。
杜保瑞。2005。〈戴震重建儒學概念的理解與評價〉。《哲學與文化》。32(11):new window
25-44。
杜維明。1990。《儒家自我意識的成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6。《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2。《儒教》。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杜維明編。1997。《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新加坡1988年儒學群英會紀實》。台
北:正中書局。
何懷宏。2002。《倫理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呂明灼等著。2004。《儒學與近代以來中國政治》。濟南:齊魯書社。
余一鳴。2005。〈先秦傳統價值與兵學思想—以孫子兵法為例〉。《復興崗學報》 83:381-410。new window
余又蓀。1989。《中國通史綱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4。《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5。《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再版。台北:三民書局。
1996。《現代儒學論》。台北: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1998。〈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相〉。《近世中國
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上冊) 3-52。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4。《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余桂霖。1996。〈「正義」釋名之研究〉。《復興崗學報》 59:1-36。new window
2001。〈西方軍事合法性與正當戰爭理論的探析〉。《軍事社會科學學刊研究
專輯》 127-157。
2003。〈軍事合法性與承諾:承諾的價值概念、理論類型、與研究途徑的建
構分析〉。《復興崗學報》 79:107-127。
但燾譯。稻葉君山。1960。《清朝全史》。台北:中華書局。
林存光。2003。《儒教中國的形成:早期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濟南:
齊魯書社。
林咏榮。1980。《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書局。
林綠譯。湯恩比(Arnold Toynbee)著。1978。《歷史的研究》(A study of history)
。台北: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
林維杰。2007。〈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17(2):new window
241-258。
金太軍、王慶五。2006。《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新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
金元浦、譚好哲、陳學明編。1999。《中國文化概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
版社。
金兆豐。1950。《中國通史》。台北:中華書局。
金基洞。1987。《中國歷代兵法家軍事思想》。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金耀基。1991。《從傳統到現代》。二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7。《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金觀濤、劉青峰。1987。《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台北:
谷風出版社。
孟森。1960。《清代史》。台北:正中書局。
周世輔。1971。《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
周良霄。2006。《皇帝與皇權》。增訂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陽山。2000。〈政治學與中國研究-現實囿限、觀念應用與典範建立〉。《華岡
社科學報》 14:25-30。
2002。〈從公民文化到公民社會-一項現實的考察〉。《華岡社科學報》 14:
25-30。
周陽山編。1982。《文化傳統的重建-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台北:時報文
化出版公司。
周陽山、傅偉勳編。1993a。《西方思想家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
1993b。《西方漢學家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
周鑒書。2002。《兵略‧兵制‧兵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姚大中。1985。《近代中國的成立》。台北:三民書局。
姚廷芳。1982。《新閉關時期與英法聯軍》。台北:三民書局。
施正權。2004。〈從比較戰略文化看戰爭與和平:以美國和中共為例〉。《哲學與new window
文化》 31(4):25-60。
唐文基、羅慶泗。1996。《乾隆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君毅。1987。《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再版。台北:正中書局。
唐昌晉。《清代政事軍功評述》。台北:里仁書局。
徐勇。2004。〈近代中國軍政關係演變與軍閥話語形成研究〉。北京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凱。2006。〈清初攝政、輔政體制與皇權政治〉。《史學集刊》。 2006(4):33-41。
徐瑜。1981。《不朽的戰爭藝術-孫子兵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91。〈孫子的兵學思想與戰爭原則〉。《復興崗學術論文集》。
高文寧。1996。〈先秦儒法政治思想探究〉。《哲學與文化》 23(5):1613-1621。new window
高明等。1983。《儒家思想與中華文化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高明士編。1990。《中國史研究指南(四)-明、清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高潤浩。2003。〈以儒統兵:儒學對傳統兵學的整合〉。《中國軍事科學》 16(1):122-130。
2005。《盛衰之變:中國封建盛世時期安全戰略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孫文。1991。《三民主義》。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版本。台北:中央文物供應
社。
孫金銘。1970。《中國兵制史》。台北:國防研究院。
孫隆基。1990。《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
孫廣德。1999。《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洪北江編。1981。《清史稿》。台北:洪氏出版社。
洪陸訓。1994。〈文武關係之理論、研究途徑與類型學〉。《東亞季刊》 26(1):new window
57-93。
1995。〈軍事社會學初探〉。《復興崗論文集》 17:1-36。
1996a。〈軍事專業主義之興起及其內涵--杭廷頓的軍事專業主義論〉。《復興
崗學報》 57:31-62。
1996。〈文武關係理論:西方民主國家的「軍事專業主義模型」〉。《復興崗
論文集》 18:1-62。
1997。〈第三世界國家文武關係的理論-軍人干政因素之探討〉。《復興崗學報》 60:1-60。
1998a。〈軍人脫離政治之探討〉。《問題與研究》 37(1):57-77。
1998b。〈軍事社會學與文武關係〉。《通識教育》 5(4):65-90。
1999a。《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9b。〈民主政體中的文人統制--軍人服從義務與軍隊政治教育的詮釋〉。
《復興崗學報》 68:1-19。
2000a。〈民主政體中的文人統制〉。《戰略與國際研究》 2(2):61-84。
2000b。〈後冷戰時期美國文武關係的演變〉。《問題與研究》 39(12):41-64。
2001。〈我國國防兩法通過後文人領軍的觀察〉。《國防政策評論》 1(2):
7-37。
2002a。〈文武關係文獻探討〉。《復興崗學報》 74:73-111。
2002b。《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2002c。〈共黨國家的文武關係〉。《復興崗學報》 75:1-30。
2002d。〈國防二法訂頒後的文武關係〉。《新世紀論壇》 20:44-61。
2003。〈中華民國政黨輪替後的文武關係與民主鞏固〉。《東亞季刊》 34(1):
1-27。
洪陸訓、段復初編。2002。《軍隊與社會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new window
洪陸訓譯。Eric A. Nordlinger著。2002。《軍人與政治:亞非拉美國家的軍事政變》(Soldiers in Politics: Military Coups and Governments)。台北:時英出版社。
洪陸訓等譯。Morris Janowitz著。1998。《專業軍人-社會與政治的描述》(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洪陸訓等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2006。《軍人與國家:文武關係的理論與政治》(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台北:時英出版社。
耿雲卿。1982。《先秦法律思想與自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馬勇、公婷等編。1988。《中西文化新認識》。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仁善。2001。《禮‧法‧社會:清代法律轉型與社會變遷》。天津:天津古籍
出版社。
張帆。2001。《中國古代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治安。1999。《明代政治制度》。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張岱年。2005。《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張岱年、方克立編。2004。《中國文化概論》。二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社。
張廷玉等編。1962。《明史》。台北:國防研究院。
張東蓀。1968。《理性與民主》。出版地不詳:墾丁文物供應社。
張朋園 。1988。〈近代中國的軍事與現代化〉。《歷史月刊》 8:70-77。
張明慶編。2002。《軍事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星久。2005。〈論帝制中國的君權合法性信仰〉。《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58(4):482-489。
張春柏、陸乃聖譯。Paul Kennedy著。1995。《霸權興衰史-1500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張家蕙編。1997。《中國倫理思想導論》。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張國華編。1994。《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張瑞德。1988。〈工業革命後歐洲的科技發展與軍隊〉。《歷史月刊》 8:83-87。
張堅編。1997。《國防與政治》。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張學智。2000。〈儒家文化的精神與價值觀〉。《哲學與文化》 27(9):852-861。new window
張德澤。2001。《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
張曉生、劉文彥編。1990。《中國古代戰爭通覽》(三)。台北:雲龍出版社。
梅貽寶等著。1984。《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柏楊。1979。《中國人史綱》。台北:星光出版社。
胡佛。2000。《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三民書局。
胡佛、陳德禹、朱志宏。1978。〈權力的價值取向:概念架構的建構與評估〉。
《社會科學論叢》 27:3-28。
胡祖慶譯。裴魯恂著。1988。《中國政治的變與常》(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清世宗編。2000。《大義覺迷錄》。北京:北京出版社。
梁振杰。2006。〈對孔子「君君臣臣」思想的再審視〉。《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 38(2):69-74。
梁漱溟。1983。《中國文化要義》。台十二版。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陶希聖。1979。《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台北:食貨出版社。new window
陶希聖、沈任遠。1977。《明清政治制度》。三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袁頌西。2003。《當代政治研究-方法與理論探微》。台北:時英出版社。
勒德洪等編。1983。《平定三逆方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韋政通。1981。《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從不同角度透視傳統哲學的問題》。台北:水牛出版社。
1986。《董仲舒》。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1。《中國文化概論》。二版。台北:水牛出版社。
鄔昆如。1993。《倫理學》。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鈕先鍾。1992。《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2003。《中國戰略思想新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國史館。1986。《清史稿校註》(全十六冊)。台北:國史館。
清史編篡委員會。1963。《清史》。再版。台北:國防研究院。
莫大華等譯。Anthony E. Hartle着。2005。《軍事決策中的道德議題》(Moral Issues
in Military Decision Making)。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黃一農。2004。〈歐洲沈船與明末傳華的西洋大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new window
所集刊》 75(3):573-634。
黃人傑。2000a。〈中國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特質〉。《師大三民主義學報》 20:
1-26。
2000b。〈中國傳統哲學文化與中山思想〉。《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11(1):6-27。
黃大受編。1987。《中國近代史》(上冊)。四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黃仁宇。1990。《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
1995。《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黃公偉。1971。《中國哲學史》。再版。台北:帕米爾書局。
黃水華。1994。《中國古代兵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出版社。new window
1995。《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秀端。1997。〈政治文化:過去、現在與未來〉。《東吳政治學報》 8:47-85。new window
黃宗羲。1981。《諸子薈要-明夷待訪錄》。台北:廣文書局。
黃瑞雲編。1989。《韓非法政思想批判-兼論近代法政思想之演變》。台北:黃瑞雲。
黃瑞祺編。1986。《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增訂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寬重。1988。〈中國歷史上武人地位的轉變──以宋代為例〉。《歷史月刊》 8:64-69。
黃鴻壽。1959。《清史紀事始末》。台北:三民書局。
彭懷恩。1992。《中國政治文化的轉型》。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編。2006。《政治理論導讀》。台北:風雲論壇。
曾春海。1999。〈帛書易說有無儒法合流的意向〉。《哲學與文化》 26(5):402new window
-409。
曾昭旭。2003。《儒家傳統與現代生活-論儒學的文化面相》。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
曾國藩。1963。《曾文正公全集》。台北:台灣東方書店。
曾繁康。1988。《中國政治制度史》。新三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費孝通。1989。《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項退結。1991。《中國哲學之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項維新、劉福增編。1977。《中國哲學思想總集(清代篇)》。再版。台北:牧童
出版社。
1979a。《中國哲學思想總集(總論篇)》。三版。台北:牧童出版社。
1979b。《中國哲學思想總集(兩漢魏晉隋唐篇)》。再版。台北:牧童出版
社。
馮爾康。1992。《雍正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過毅、王衛星編。2004。《中國古代戰略理論精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雷炳炎。2006。〈清代八旗世爵世職群體的入仕考察〉。《安徽史學》 3:11-17。
2007。〈清代八旗異姓世爵世職教育述論〉。《黑龍江民族叢刊》 3:122-126。
雷海宗。2001。《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四維。2000 a。〈中共軍事倫理-合法性與承諾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b。〈西方軍事倫理理論的發展-合法性與承諾的建構〉。《復興崗學報》70:79-102。
2007。〈國軍軍事專業的挑戰-軍事倫理面向的思考〉。《陸軍軍官學校八十三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組)》 219-232。
楊高男、何詠梅。2006。〈原始儒家倫理政治的理論創設〉。《雲南社會科學》
1:36-39。
楊家駱編。1964。《皇朝經世文編》。台北:世界書局。
1981。《清史稿》(全17冊)。台北:鼎文書局。
楊國樞編。1993。《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詹哲裕。1997a。《我國文化建設之探賾》。台北:宏流文化公司。
1997b。《兩漢禮法思想析論》。台北:大航家出版社。
1997c。〈兩漢禮法思想的省察〉。《復興崗學報》 60:221-253。
1999a。《現代倫理學》。台北:大航家出版社。
1999b。《民權、人權與文化建設》。台北:大航家出版社。
1999c。〈董仲舒倫理思想析論〉。《復興崗學報》 67:23-53。
2000a。《當代軍事倫理理念與建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2000b。〈當代西方軍事倫理理念之探微〉。《軍事社會科學學刊》 7:1-25。
2003。《軍事倫理學-軍事專業倫理的理念與培塑》。台北:文景書局。
2006a。《國防專業倫理講義》。未出版。
2006b。〈軍事專業倫理的核心概念及其特質〉。《國防雜誌》 21(5):67-77。
2007。《軍事倫理學-軍事專業倫理的理念與培塑》。增訂版。台北:文景書局。
鄭欽仁、李明仁編譯。1999。《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鄭曉時。1992。〈政體與軍隊:台灣文武關係的一個分析架構〉。《人文及社會科
學集刊》 5(1):129-172。
1994。〈春秋時期的政軍關係〉。《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6(2):167-198。
溫洽溢譯。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2001。《追尋現代中國(上冊)》。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004。《改變中國》(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 1620-1960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廖光生。1988。《排外與中國政治》。台北:三民書局。
廖曉晴。2007。〈試論清初統治者的重武輕文意識〉。《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 35(6):72-78。
熊仁義。1999。《現代人的價值觀》。台北:青年日報社。
赫治清、王曉衛。1997。《中國兵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趙中孚。1980。〈綠營積弊與所謂名糧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new window
9:255-268。
1983。〈近代中國軍事因革與現代化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2:41-60。
趙雨樂。1994。《唐宋變革期之軍政制度-官僚機構與等級之編成》。台北:文
史哲出版社。
趙園。2006。《制度‧言論‧心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趙國華。2004。《中國兵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管東貴。1968。〈滿族入關前的文化發展對他們後來漢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0(上):255-279。
1970。〈關於滿族漢化問題的意見的討論〉。《大陸雜誌》 40(3):94-97。
1971。〈滿族的入關與漢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3(3):
445-488。
黎東方。1971。《細說明朝》(全二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黎建球。2003。〈儒家的王道思想:兼評杭亭頓《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哲學與文化》 30(5):95-109。
劉子明。1997。《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春志、劉思起。1995。《孫子兵法教本》。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劉家駒。2003。《清史拼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劉惠恕。2002。《中國政治哲學發展史-從儒學到馬克思主義》。上海:上海社
會科學院出版社。
劉煥雲、張民光。2006。〈儒家倫理思想之特色與現代社會公平正義之實踐〉。new window
《漢學研究集刊》 2:127-164。
劉鳳翰。1980。〈晚清新軍編練及指揮機構的組織與變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new window
研究所集刊》 9:201-253。
劉鴻亮。2005。〈明清時期紅夷大炮的興衰與兩朝西洋火器發展比較〉。《社會科
學》 12:86-95。
葉高樹。2004。〈深為根本之重:雍正皇帝整飭旗務初探〉。《台灣師大歷史學報》
32:89-120。
2006。〈「參漢酌金」:清朝統治中國成功原因的再思考〉。《台灣師大歷史學
報》 36:153-192。
葉經柱。1977。《孔子的道德哲學》。台北:正中書局。
歐陽潤平。2004。〈政企關係與倫理互動〉。《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33
(4):33-36。
董小川。1999。《儒家文化與美國基督新教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
董志成等編。1995。《帝王的政治權謀》。台北:方智出版社。
葛晨虹。1998。《德化的視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北京:同心出版社。
談遠平。1993。《先秦與漢代政治思想》。台北:眾望文化出版公司。
2003。《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2004。《中國政治思想-儒家與民主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談遠平、康經彪。2004。《戰爭哲學》。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樊和平。1995。《中國倫理的精神》。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樊曉敏。2007。〈甲午戰後的北洋變局〉。《石家莊學院學報》 9(5):67-71。
潘兆民、黃烈修譯。Flemming Christiansen & Shirin M. Rai著。1998。《中國政
治與社會》(Chinese Politics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台北:韋伯文化
出版社。
賴鍈紋。2004。〈蜀漢文武關係變遷之研究-以諸葛亮為中心(西元207-234年
)〉。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瑛紋、洪陸訓。2005。〈諸葛亮的政軍思想及其政軍關係的角色〉。《復興崗學new window
報》 85:137-166。
陳少峰。1995。《中國倫理學史》(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中國倫理學史》(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秀平。2005。〈先秦儒、墨、道、法家君臣關係理論淺析〉。《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7(5):91-95。
陳東波。1998。〈當代軍事倫理的規範與困境〉。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new window
博士論文。
陳其泰。1992。《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陳茂同。1994。《中國歷代選官制度》。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勁松。2007。《儒家社會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秉璋。1990。《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華森、鄢英。2006。〈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特徵及其對政治文明建設的價值〉。
《南都學壇》 25(5):119-123。
陳捷先。1975。〈年羹堯死因探微〉。《成功大學歷史學報》 2:109-121。new window
1978。〈雍正初年清世宗與年羹堯之君臣關係〉。《台大歷史學報》5:105
-119。
1990。〈清代滿族婚俗漢化略考〉。《台大歷史學報》 15: 207-216。
1997。《清史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陳夢雷編。1976。《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
陳運星。2002。〈儒家政治文化與民主發展〉。《朝陽學報》 7:189-205。new window
陳福濱。2005。〈清代公羊學與晚清的變革〉。《哲學與文化》 32(11):115-134。new window
陳國慶。2005。〈清代初期實學研究論綱〉。《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5(2):67-72。
陳德禹。1999。〈現代行政倫理體系初探〉。《行政現代化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64-182。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陳義彥等譯。David Marsh, Gerry Stoker等着。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台北:韋伯文化。
陳鴻瑜。1982。《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陳鴻瑜譯。Walter A. Rosenbaum著。1984。《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台
北:桂冠圖書公司。
陳鵬飛。2006。〈儒法合流給科舉制度注入的法律精神〉。《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
院學報》 21(5):3-7。
錢基博編。1959a。《明鑑》(上、下冊)。台北:啟明書局。
1959b。《清鑑》(上、下冊)。台北:啟明書局。
錢穆。1987。《秦漢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6。《國史大綱》(上下冊)。修訂三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冀滿紅、李慧。2006。〈試論晚清時期袁世凱幕府的特色〉。《安徽史學》 3:25-31。
龍炳峰、范春源。2001。〈清初武舉考試制度的考證(1664-1795)〉。《體育學報》new window
30:67-77。
諶中和。2000。〈從殷商天道觀的變遷談周人尚德與殷人尚刑〉。《哲學與文化》new window
22(11):1052-1067。
蔡仁厚。1987。《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
鄒昌林。1998。〈儒家《春秋》大一統思想政治歷史文化功能試探〉。《哲學與文new window
化》 25(10):1052-1067。
蔣良騏。1980。《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
蔣廣學。2005。〈曾國藩:近代中國政治與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奠基者〉。《江蘇
社會科學》 5:199-205。
蔣緯國。1969。《軍制基本原理》。台北:三軍大學。
韓星。2005。《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戰爭簡史編寫組。2005。《中國歷代戰爭簡史》。修訂版。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薩孟武。1994。《中國政治思想史》。增補八版。台北:三民書局。
謝奕旭。2001。〈軍事倫理與文武關係〉。《軍事社會科學研究專輯》 159-180。
謝亮生等譯。Philip Kuhn著。2004。《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台北:時英出版社。
謝國良,袁德金。1994。《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瞿同祖。198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魏則勝。2005。《道德建設的文化機制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戴炎輝。1966。《中國法治史》。台北:三民書局。
戴景賢。2003。〈殷周政教關係與周代治術中人文觀念之概念化〉。《中國文哲研new window
究集刊》 23:129-177。
羅雲編。1987。《細說清代國防》。五版。台北:祥雲出版社。
羅爾綱。1974。《湘軍新志》。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4。《綠營兵志》。北京:中華書局。
蕭一山。1962a。《清代通史》(上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2b。《清代通史》(中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3a。《清代通史》(下卷共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3b。《清代通史》(附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4。《中國近代史概要》。台北:三民書局。
蕭天石編。1978。《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宋元明清善本叢書)》。台北:中國子學
名著集成編印委員會。
蘇同炳。1995。《明史偶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蘇梅芳。1988。〈李鴻章事業發軔的基礎-自強思想的形成〉。《成功大學歷史學new window
報》 14:211-303。
1991。〈李鴻章自強思想之研究-援滬至天津教案時期(1862-1870)的自強之道〉。《成功大學歷史學報》 17:147-213。
蕭功秦。2006。《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與中西文化碰撞》。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
蕭欣義編。1988。《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再版。台北:台灣學生書
局。
蕭武桐。2001。《行政倫理》。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薛洪波。2007。〈論努爾哈赤倫理思想中的天命色彩〉。《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 2:104-106。
薛國安。2003。《「孫子兵法」與「戰爭論」比較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薛絢譯。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1994。《費正清論中國》(China: a New
History)台北:正中書局。
懷效鋒。1998。《明清法制初探》。北京:法律出版社。
顧炎武。1982。《亭林詩文集》。台三版。台北:中華書局。
2006。《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顧智明。1997。《中國軍事倫理文化史》。北京:海潮出版社。
二、外文部分:
Almond, Gabriel A. 1956.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 Journal of Politics. 18:
391-409.
Almond, Gabriel A. and Sidney Verba. 1963. The Civic Cultur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ristopher, Paul. 1994. The Ethics of War and Peace: An Introduction to Legal and Moral Issu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Finer, Samuel E. 1962. The Man on Horseback: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s. Baltimore, MD: Penguin Books.
Hartle, Anthony E., 1989. “A Military in an Age of Terror.” In The Parameters of Military Ethics. Lloyd J. Matthews and Dale E. Brown, eds., Washington D.C.: Pergamon-Brassey’s, International Defense Publishers, Inc., 36-52.
Huntington, Samuel P. 1957.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a.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b.“Civil-Military Rations.”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ed. David S. sill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
Keijzer, Nico. 1978. Military Obedience. Neth.: Sijthoff & Noordhoff.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ed. 1987. Military Ethic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Pye, Lucian W. 1965. “Introduction: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Lucian W. Pye & Sidney Verba ed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A Psychocultural Study of the Authority Crisi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Rawls, John B. 1999. A Theory of Justice. Rev. ed.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Rawski, Evelyn S. 1996.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In The Journal of Asia Studies. 55(4):829-850.
Sarkesian, Sam C. and Robert E. Connor, Jr. 1999. The US Military Profession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War, Peace and Politics. Portland, OR: Frank Cass.
Walzer, Michael. 2000. Just and Unjust Wars: A Moral Argument with Historical Illustrations, 3r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Welch, Claude E., Jr. 1987. No Farewell to Arms? Military Disengagement form Politics in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Boulder, CO: Westview.
-1993.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International Military and Defense Encyclopedia, ed. Trevor Dupuy. Washington, DC: Brassey’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