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平衡計分卡概念建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
作者:杜昌霖
作者(外文):TU, CHANG-LIN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慶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兒童課後照顧班平衡計分卡績效評估指標after-school care classesbalanced score card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兒童照顧班是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七十六條第三項規定訂定而准予設立的;其目的為招收國民小學階段兒童,於學校上課以外時間,提供以生活照顧及學校作業輔導為主之多元服務,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支持婦女婚育及使父母安心就業。教育部推動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班,由學校提供場地,以平價方式,提供家長兒童課後照顧的選擇,為減輕經濟弱勢家庭之負擔,對於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及原住民學生採取補助方式,使其得以優先並免費參加。
  本研究的研究動機是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第三十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定期或不定期至課後照顧班、中心視導、稽查,其中安全措施相關業務之稽查,應每年至少辦理一次。另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導、稽查課後照顧班、中心時,得要求其提出業務報告,或提出相關資料、文件;課後照顧班、中心之負責人或相關人員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而這二項視導及稽查之相關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從法條的規定看,看不出任何辦理的績效,而且由各縣市主管機關自己訂定辦法,更彰顯出對兒童課後照顧班辦理績效評估沒有一致的標準。
  Kaplan和Norton首創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 BSC),而這個概念成為現代組織經營管理中一個重要的工具,許多企業組織也將其奉為圭臬,除了保留傳統的「財務」構面,並加上「學習與成長」、「內部流程」與「顧客」三個構面,透過這四個構面及其衡量指標,發展出一套能測量驅動未來績效的衡量系統。國民小學可歸屬於非營利機構的範疇之內,亦可運用平衡計分卡衡量其組織績效,因此近幾年來,平衡計分卡在教育組織的運用與研究有增加的趨勢,本研究也是希望藉由這股研究熱潮,以平衡計分卡的觀點來建構兒童課後照顧績效評估指標。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平衡計分卡在非營利組織應用之理論基礎,再以平衡計分卡的觀點來建構課後照顧班績效評估指標,作為相關單位運用參考依據。其研究架構分為二階段,第一階段為焦點團體座談,首先以文獻分析建立理論基礎,並邀請教授、國民小學實務工作者的校長與主任、教師團體代表、家長團體代表、學校委辦單位負責人與教育局承辦此業務的承辦人擔任焦點團體座談人員,經過焦點團體座談來初構兒童課後照顧績效評估指標(即第一次德懷術的問卷);第二階段為建構兒童課後照顧績效評估指標,是將第一階段所建構之初稿透過邀請之德懷術小組成員進行三次德懷術問卷調查,經過質性分析與統計分析,來確定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績效評估指標及排序。
  經過焦點團體座談與三次德懷術問卷調查,完成了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建構兒童課後照顧班績效評估指標。整個績效評估指標共分為四個構面,十一個策略目標,及六十四個績效評估指標。希望藉由這個績效評估指標的建構,各國民小學在辦理課後照顧班時,都能有所依循,也提供學生一個舒適安全的學習環境,讓家長安心就業,並且讓課後照顧服務人員不斷精進與自我成長,以提供更完善的服務品質,並配合完善的學校行政協助,讓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的功能能更落實。在建構績效評估指標十,評估指標的內涵簡單區分就是課後照顧服務人員、學校、與委辦單位來進行。依據此績效評估指標,對於相關人員與單位建議如下:
一、課後照顧服務人員:能不斷充實課班級經營的能力、能有課程設計的能力、能加強親師溝通的能力、能充分運用學校的空間與設備。
二、學校行政:學校負責此業務的行政人員,一定要熟稔相關的法規並依規定辦理各項事宜、如是委託辦理,更應注意招標的公平性與合法性,殷實簽訂契約、提供安全無虞的學習環境。
三、學校或委辦單位:對於課後照顧服務人員的福利與權益一定要依規定辦理、強化各種校園安全措施及提供多元化學習課程與活動、能制定校內各種有關課後照顧班的規定與辦法並確實執行。
四、教育主管機關:在行政減量的角度下,明確訂定課後照顧班績效評估指標,轉發給所屬學校參酌。在評鑑減量的角度下,可以從此建構的績效評估指標中,擷取所認知重要性的績效評估指標來進行評鑑。從行政三聯制的角度下,適度的評鑑是應該的,可以挑選重要的績效評鑑指標,放入學校評鑑指標中。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are set up in accordance with Paragraph 3 of Article 76 of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s Welfare and Rights Act to look afte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nd provide assistance with their homework during after-school hours to assure children can grow healthily, married women are supported and parents can work without worrie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motes after-school care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Schools provide the venue and the charges are reasonable. It is an option for parents when they seek after-school care for their children. Meanwhile, to alleviate the burden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or with disabilities and aborigine children are given subsidies and priority to sign up for such classes free of charge. According to Article 30 of the Regulations Governing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and Centers,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special municipalities and counties (cities) may regularly or irregularly inspect and audit such classes and centers. Security measures have to be inspected at least once a year. In addition, when inspecting and auditing such institutions,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special municipalities and counties (cities) may request them to present their business reports or provide related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s, and the person in charge or related personnel may not impede or refuse to comply.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special municipalities and counties (cities) are given the authority to establish regulations related to the inspection and audit activities. In other words, the provisions in the regulations of the central competent authority do not include any concrete measures. Regulations associated with execution and performance are to be defined by local competent authorities. As a consequence, there are no consistent standards with regard to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and center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was developed by Kaplan and Norton. The concept behind has made it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in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in the modern era. Many enterprises have looked up to it as the criterion. Besides the conventional dimension of finance, learning and growth, internal process and customers are the three other dimensions included. Through these four dimensions and their measurement indices, a measurement system for measuring and promoting performance has been developed. Elementary schools can be categorized as non-profit-seeking organizations an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can be applied to measure thei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For this reason, use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study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is also intended to use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establish indices for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fter-school care for childre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e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on non-profit-seeking organizations and develop the indices for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to be the reference for related units. The study framework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one is a focus group seminar. Initially, related literature is analyzed 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n, professors,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deans who actually engage in such work, teacher group representatives, parent group representatives, persons responsible for commissioning others to organize and operate such classes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personnel responsible for such operations a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cus group seminar. Afterwards, the indices for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fter-school care for children are roughly defined (the first Delphi technique questionnaire). The second stage is refinement of the indices. Appropriate personnel are invited to form the Delphi Group to conduct three Delphi technique questionnaire surveys. Subsequently,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are conducted to finalize the indices for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and the sequencing.
  Through the focus group seminar and the three Delphi technique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indices for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are established, including four dimensions, 11 strategic targets and 64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It is hoped that these indices can serve as guidelines i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to offer students a comfortable and safe learning environment, so that the parents can work without worries. At the same time, after-school care workers can continue to improve themselves to provide services of better quality as well as collaborate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of the schools to assure after-school care can function as expected. Whe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es are developed, the contents are basically divided to cover after-school care workers, schools and commissioning uni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s of study, the suggestions for related personnel and units are as follows:
1. After-school care workers: They ought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to manage such classes and develop the abilities to design the curricula, communicate with parents and fully utilize the space and equipment in the school.
2. School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They have to be familiar with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rocess different matters accordingly. If the classes are operated by commissioned units, they need to assure the fairness and legality of the tender procedures and sign reasonable contracts to provide safe and worry-free learning environments.
3. Schools or commissioned units: They must see to the benefits and interests of after-school care workers according to regulations, reinforce campus security measures and provide diversified courses and activities. They should also establish different regulations to govern after-school care activities and execute the regulations.
4. Education authorities: They need to establish the indices for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with administrative work reductio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send them to the schools for reference. They should also conduct accreditation with accreditation work reduction taken into account to evaluate related performance in accordance with indices that are considered more important. From the aspect of three administrative steps of planning, execution and evaluation, appropriate accreditation is necessary; therefore, importa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es can be selected and put in school accreditation indices.
一、中文部分
ARC遠擎管理顧問公司策略績效事業部(譯)(2009)。策略核心組織:以平衡計分卡有效執行企業策略(原作者:Robert S. Kaplan∙David P. Norton)。台北市,臉譜。
于泳泓、陳依萍(2004)。平衡計分卡完全交戰手冊。台北市:梅霖。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淑玲(2009)。國小校內外課後照顧成效差異之分析-以高雄縣某鄉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台南市。
王銘龍(2014)。醫療經營績效管理之關鍵因素-平衡計分卡四構面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王薇(2015)。建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服務品質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毛吉成(2002)。國防採購機構策略績效衡量之研究-平衡計分卡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管理學院,桃園市。
毛昭智(2017)。兒童課後照顧服務機構之顧客滿意度對顧客再就讀意願之影響-一般與美語課後照顧班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道凱(譯) (2008)。平衡計分卡-化策略為行動的績效管理工具(原作者:R.S.Kaplan & D.P.Norton)。台北市:臉譜。
丘宏昌(1997)。以需求理論為基礎所建立之服務品質衡量及其實用性方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朱怡瑞(2016)。應用平衡計分卡於鑄造業關鍵績效指標建構之研究-以P公司為研討案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江毓華(2014)。私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家長對教育服務品質之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內湖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李允傑(1999)。公部門之績效評估。人事月刊,29(4),4-9。
李允傑(2007)。公部門績效評估技術與指標。研考雙月刊,31(2),26-39。
李玉女(2012)。台北市國小低年級學生參與學校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與家長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令愛(2008)。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公部門事業單位員工對組織績效評估制度的認知-以中央健康保險局某分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李旭東(2016)。從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醫療服務品質之改善(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李安佩(2010)。臺北縣都會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服務之才藝活動的實施與成效研究-以三重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芳儀(2017)。數位時代下有機農業關鍵指標探索-以平衡計分卡為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怡靜(2011)。蛻變中的課後照顧方案實施與發展探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國正(2009)。我國政風單位績效評估制度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景絨(2015)。運用平衡計分卡建構餐館業績效指標-以高雄市某義式餐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李富興(2016)。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對非營利組織建立知識管理制度之研究-以屏東縣各鄉鎮市公所民眾業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李瑋玲(2015)。兒童產業師資培訓計畫評鑑指標建構:平衡計分卡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李鈺奐(2007)。台東縣國小高年級課後照顧服務實施現況、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縣。
汪俊昆(2015)。國軍副食供應站營運績效衡量模式之研究-平衡計分卡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台南市。
阮福智(2016)。運用平衡計分卡分析非營利事業機構之績效-以某老人福利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余文旺(2007)。原住民行政機關績效評估制度建制之研究:平衡計分卡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余惠娟(2017)。以平衡計分卡探討有機農場經營績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
呂慧珍(2004)。國民小學實施課後托育之個案研究-以台中縣偏遠地區依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吳安妮(2003)。平衡計分卡在公務機關實施之探討。研考雙月刊,237,45-61。
吳明憲(2005)。平衡計分卡在大學圖書館之應用-以屏教大圖書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孟芬(2012)。課後照顧機構服務品質與家長安置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吳秋蓉(2015)。服務品質、顧客忠誠度與顧客再購意願之關係-以某小學課後安親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1)。教育名詞:焦點團體法。教育資料研究,92,128。
吳姍穎(2016)。以平衡計分卡衡量博物館經營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吳淑芬(2015)。建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班級經營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吳通銘(2016)。從平衡計分卡之思維探討營造經營成功關鍵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瓊恩(2016)。行政學。台北市,三民。
吳麗雲(2010)。平衡計分卡於審計機關績效評估之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吳繼禎(2014)。高雄市國小課後照顧服務班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林文晟(2005)。結合平衡計分卡與智慧資本建構定期航運經營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林佑璐(2006)。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林英芊(2002)。平衡計分卡模式之實證研究-以個案銀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林建宏(2009)。從平衡計分卡建構警察機關績效評估制度之研究-以台北縣政府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姿青(2000)。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以證卷商X公司為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林威廷(2016)。行動餐飲服務業供應鏈管理之研究:平衡計分卡之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林佩芳(2009)。平衡計分卡應用於稅捐稽徵機關績效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新北市。
林珮琪(1998)。高科技產業研究發展績效衡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市。
林健華(2015)。兒童課後安親班選擇關鍵因素與人口統計關聯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琴玉(2011)。平衡計分卡員工學習成長面e化之研究-以某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林順和(2015)。以平衡計分卡探討屏東縣恆春鎮農會信用部經營績效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林紫瑄(2014)。運用平衡計分卡於非金控銀行組織績效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林璟斐(2005)。家長工作時間與學童課後托育需求彈性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市。
邱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市,巨流。
邱芷柔(2018年4月25日)。屏縣課後照顧班夯,每學期近6千小學生參加【自由時報新聞】。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Pingtung/breakingnews/2406196
邱乾國(2009)。國小學童課後照顧之家長滿意度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邱瓊芳(2007)。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及成果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周玉婷(2001)。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以國內某報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周昭平(2013年9月17日)。課後照顧班老師中鐘點費短發,教師團體批剝削【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取自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30917/260339
周瑛琦(2008)。人力資源管理-跨時代領航(三版)。台北市:全華。
周傳震(2000)。平衡計分卡制度應用於國防科技研發機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管理學院,桃園市。
於嘉玲(2001)。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公務機關績效評估制度-以僑務委員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柯澍馨、林佑璐、孫若馨(2009)。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為例。華岡農科學報,23,21-34。
洪榮威(2004)。平衡計分卡在國中教師教學績效考核應用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宣介慈(2002)。平衡計分卡應用於公部門訓練績效評估之研究-以我國 警察機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大學,新北市。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 巨流圖書公司。
侯佳成(2011)。影響家長選擇安親班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施正文(2004)。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非營利組織績效衡量制度-以高雄地區大專院校學務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
唐迪俊(2004)。運用平衡計分卡於非營利基金經營策略與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國軍地區福利品供應站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翁力揚(2008)。以平衡計分卡探討績效衡量指標-以明道大學學生事務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翁福榮(2005)。全面品質管理與平衡計分卡在學校經營策略應用整合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孫本初(2009)。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與實務。台北市,鼎茂。
孫宇嫻(2015)。國小課後照顧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
孫佳琪(2015)。應用平衡計分卡於中央研究院績效評估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高淑惠(2015)。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服務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毓萍(2015)。建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凌錦慧(2015)。高雄市國小家長參與委託辦理課後照顧班消費行為與服務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文綺(2011)。台中市國民小學與非營利組織協力推動課後照顧之個案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張明輝(2004)。平衡計分卡制度在學校績效管理之運用。教育研究月刊,123,19-25。
張美誼(譯)(2006)。實戰平衡計分卡: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原作者:Niven, Paul)。台北市,久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英慧(1999)。事業策略、績效評估及其成效之探討-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張書維(2013)。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服務行銷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張桂林(2003)。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校務行政系統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張聖麟(2000)。台灣工藝文化串藝產業之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鳳美(2014)。高雄市委辦課後照顧班之家長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張緯良(2003)。人力資源管理(二版)。台北市:雙葉。
張瑩姿(2012)。運用平衡計分卡衡量國民小學教務單位績效-以桃園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張樹玲(2016)。國小課後照顧班之家長滿意度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許士軍(2001)。許士軍為你讀管理好書。台北市,天下文化。
許芳碧(2010)。品牌形象、服務品質、顧客關係、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兒童補教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台北。
許清芬(2007)。運用平衡計分卡在學校行政績效衡量指標應用之研究-以中部某一所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許雅鈞(2013)。非營利組織品牌經營策略導入平衡計分卡之研究-以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陶韻竹(2011)。國小單親學童家長對其子女課後托育需求與安置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莊珮瑋(2001)。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莊凱涵(2017)。保險業績效評估建構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文遠(2011)。國小特殊教育需求兒童參與課後照顧現況與家長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正平(譯) (2004)。策略地圖:串聯組織策略從形成到徹底實施的動態管理工具(原作者:R.S.Kaplan & D.P.Norton)。台北市:臉譜。
陳正宏(2002)。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以台灣300家主要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管理學院,桃園市。
陳仲芳(2006)。平衡計分卡運用於學校績效評估之研究-以某國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陳孟屏(2013)。課後照顧機構的行銷組合、服務品質與家長滿意度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新竹市。
陳明哲(2003)。平衡計分卡應用於警務機關之績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陳貞錦(2015)。新北市國小課後照顧之實施現況與任課教師滿意度-以板橋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陳俊男(2008)。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我國稅務機關績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威銓(2010)。國小學童家長選擇補習班動機與評估準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陳培棕(2005)。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應用於公共服務部門(教育機關)之研究-以台北縣教育網路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陳莉莉(2009)。桃園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參與課後照顧實施成效及其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惠珍(2011)。以平衡計分卡指標建構家長會組織績效之可行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富雄(2011)。家長安排國小學童就讀安親班行為意向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雅萍(2006)。台中縣市國小實施課後照顧服務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煜清(2011)。以平衡計分卡建構地方政府教育處評估績效指標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澤義、陳啟斌(2006)。企業診斷與績效評估-平衡計分卡之運用。台北:華泰。
陳鵬隆(2008)。運用平衡計分卡探討主計部門績效衡量指標之研究-以海軍司令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義守大學,高雄市。
陸姿宇(2016年11月3日)。較便宜但家長不愛?54校「課後照顧班」零報名。【TVBS新聞網】。取自https://news.tvbs.com.tw/life/684089
郭育清(2014)。以平衡計分卡建構大學機營績效指標之研究-以南部私立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怡彣(2016)。家長對安親班功能與影響的認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郭珉君(2014)。以平衡計分卡的觀點評估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方案-以台北市伊甸基金會復康巴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郭正芬、張雅婷、李京昇(2018年3月12日)。課後班爆滿,新竹部分學校要抽籤【聯合晚報新聞】。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3026140
郭昱瑩(2004)。政府機關績效評估探討。研考雙月刊,25(4),30-38。
郭榮興(2002)。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我國女性軍官績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桃園市。
郭福氣(2003)。警察機關運用平衡計分卡從事績效評估可行性之研究-以嘉義縣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游家政(1993)。國民小學設評鑑標準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湯小雯(2016)。臺中市小型公立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服務實施現況、成果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台中市。
彭欣敏(2012)。課後照顧機構服務品質指標之建構-平衡計分卡之應用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新科技大學,新竹縣。
曾岫瑛(2015)。公辦與民辦課後照顧之現況研究-從生活結構觀點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曾榮祥(2006)。學校經營效能指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管理策略為依據(未發表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靜怡(2017)。建構科技產業公司永續發展平衡計分卡研究-以A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賀宏偉(2006)。以平衡計分卡建構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黃文怡(2005)。運用平衡計分卡協助企業環境績效評估與環境策略管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市。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2002)。人力資源管理(二版)。台北市:華泰。
黃鳳珠(2008)。學校本位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縣。
黃冠菱(2006)。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對非營利組織建立績效評估制度之研究:以屏東縣各鄉鎮市公所民政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靖媚(2010)。台中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兒童課後照顧專班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黃銘偉(2015)。延長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時間政策執行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瓊荻(2015)。以平衡計分卡建立生物科技產業績效管理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楊長林(2002)。新產品開發:設計與地位、流程、績效評估之整合性管理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楊秀峰(2016)。從平衡計分卡之思維探討台北市消防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楊惠雯(2015)。台南市善化區國小學童餐與課後照顧服務情緒感受及家長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台南市。
楊聖城(2006)。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調查機關績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董鈺琪(2003)。以結構方程式模式驗證綜合醫院平衡計分卡績效指標間因果關係之研究-以某公立醫院體系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葉嘉雯(2001)。目標成本與平衡計分卡之結合運用-以某汽車各按公司為探討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葉劉文彬(2007)。母親對安排國小子女課後照顧考慮選項影響程度差異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詹碧珠(2007)。國民小學學校經營績效與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廖冠力(2002)。以平衡計分卡來探討績效衡量指標-以國立成功大學學生事務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市。
趙慈芳(2017)。家長選擇安親班重要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蔡忠武(2009)。桃園縣國小學生家長選擇英語補習班之決策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明春、李慶宏(2011)。選擇國小課後安親班評估因素之研究-比較家長及教師觀點。中華管理學報,12(1),18-38。
蔡淑惠(2016)。國小安親班服務品質重要度、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相關研究-以士林區與北投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
蔡瓊如(2010)。新北市國小學童參與校外課後安親班之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秀珍(2010)。地政事務所平衡計分卡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劉添發(2002)。應用平衡計分卡於醫院經營管理之實證研究-以高雄市市立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謝雅惠(2012)。平衡計分卡制度對銀行業績效評估之研究-以C銀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鍾志榮(2002)。應用平衡計分卡觀點與國防醫療機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桃園市。
鍾睿賢(2013)。平衡計分卡運用於非營利組織合併績效管理之探討-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合併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蕭逸強(2016)。中華郵政公司績效管理制度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為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薛詩馨(2013)。高雄市安親班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林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薛蕙娟(2011)。國民小學級任教師對學校課後照顧服務的現況之決與意見調查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蘇芳儀(2007)。平衡計分卡在學校經營策略應用之模式建構研究-以高雄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市。
蘇瑞蓮、金喆(2009)。知覺價格、服務品質、知覺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探討-以安親頒為例。聯大學報,6(2),283-306。
魏婉君(2017)。雲林縣課後照顧班家長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縣。
羅俊倩(2014)。以平衡計分卡建構關鍵績效指標-以C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羅淑嬌(2016)。離島地區國民小學辦理課後照顧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琉球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羅鈴雅(2015)。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新竹縣。
羅澤鈺(1998)。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市。
龔玨穎(2013)。社福型非營利組織服務產業化成效提升策略之研究:平衡計分卡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二、西文部分
Arveson, P.(1998). “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government research agencies.”The Balanced Scorecard Institute(http://www.balancedscorecard.org)Working Paper.
Birch, D. K.(1998).Balanced scorecard points to win for small firms. Australian CPA, July,21-30.
Brady, L. D.(1993).Implement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t FMC corporation:An interview with Larry D. Brad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mber-October, 143-147.
Bulter A., Letza, S. R. & Neale, B.(1997). Link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strategy. Long Range Planning, April,242-253.Chow, C. W.,Hadda, K. M., & Williamson, J. E.(1997). Apply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small companies. Management Accounting, August, 21-27.
Corrigan, J.(1999). The balanced scorecard-the new approach to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ustralian Accountant, August, 47-48.
Jackson, P. M.(1999).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of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7),7/8,753-766.
Kaplan, R. S,, & Norton, D. P.(1992).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e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70, 71-79.
Kaplan, R. S,, & Norton, D. P.(1993). Putt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work.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 143-150.
Kaplan, R. S,, & Norton, D. P.(1996a). 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plan, R. S,, & Norton, D. P.(1996b).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January-February, 57-87.
Kaplan, R. S,, & Norton, D. P.(2001).The strategy-focused organization:How balanced scorecard companies thrive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 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plan, R. S,, & Norton, D. P.(2004a). Strategy maps:Converting intangible assets into tangible outcomes. 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plan, R. S,, & Norton, D. P.(2004b). Measuring the strategic readiness of intangible asse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February, 52-63.
Kurtzman, J. (1997). Is your company off course?Now you can fine out way. Fortune, February, 17, 70-72.
Wise, R. I.(1997).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 to strategy management. The Public Manager, Fall , 47-50.
Yeung, A. K., and Berman, B. (1997). Addint value through human resources:Resource measurement to drive business performan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all , 321-33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