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小學體育班績效管理指標建構之研究
作者:蘇錦雀
作者(外文):Su, Chin-Chue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
指導教授:鄭志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運動治理學校體育體育政策體育班sport governanceschool sport policysport policyathletic class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綜觀目前世界各國對於青少年運動選手發展,主要係透過學校體育、運動俱樂部及體育運動學校等培訓體系,在我國,則是以學校運動團隊或實施體育班制度做為競技運動選手培訓搖籃。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我國中小學體育班發展現況及困境,建構「中小學體育班績效管理指標」俾提供體育行政主管機關作為體育班經營管理及制定相關政策之參考。研究過程中,透過文獻及文件分析法、焦點團體座談及模糊德懷術專家意見調查問卷,進行結合質性與量化混合研究後,發現如下:
一、 我國中小學體育班政策自1968年指定3所高中成立體育實驗班至2013年訂頒《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作為法源依據迄今,體育班學校數量逐年攀高,全國22縣(市)僅金門縣及連江縣二縣未有學校設立體育班。截至106學年度計已核定721校設立1,894班體育班,總學生人數逾4萬人;依教育階段別區分,以國中階段校數最多,依行政區域區分,以高雄市轄內校數最多。體育班發展困境包含缺乏區域三級或四級銜接培訓規劃、假體育班問題、學生課業成績低落、參賽頻繁及過度訓練造成運動傷害等。
二、 本研究所建構之「中小學體育班績效管理指標」,係「層面→項目→檢核指標」三個層次之指標架構,涵蓋「政策願景」、「課程發展」、「專業人力」、「資源統整」及「績效表現」等5個層面指標,並向下展開14個項目指標及43個檢核指標,因係透過焦點團體座談及模糊德懷術專家意見調查問卷進行檢核後整合之專家意見,獲得專家高度共識,極具適切性。
三、 依本研究結果,就檢核指標之整體排序而言,以避免校園性平事件之檢核指標排序最優先,性平議題首次納入體育班經營管理之重要議題;而排序第43者,為有關結合運動志工協助體育班訓練務之檢核指標,其重要性雖非為優先排序,惟因係依據法規辦理之事項,仍應極研擬配套措施以為因應。此外,聚焦學生基本學力之檢核指標均獲專家高度共識,顯示培育學術兼備之學生運動員為體育班之重要績效指標。
四、 就未來指標應用方面,建議可以做為全國一致性之體育班輔導訪視之參據;就後續研究方面,建議可以本研究建構之指標進行實地調查分析,並依教育階段別,建構不同之體育班績效管理指標。
關鍵字:運動治理、學校體育、體育政策、體育班
In Taiwan,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thletic class in school system to explore potential athletes earlier and to provide the student athletes a good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performance. As athletic class system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sports talent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the success of this system wa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spor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dica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athletic clas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aiwan and to construct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dicators for school athletic classe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which could be provided for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to manage the athletic classe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The research was applied of mixed approach orientati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document analysis, focus group discussion and the fuzzy Delphi were conducted as a combination of quantification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There were 22 counties (cities) in Taiwan and only 2 of them had no school athletic classes. In the 106 academic year, there were total 721 schools approv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1,894 athletic classes with a 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of more than 40,000. Among the schools, the numbers of secondary schools were the largest, and the numbers of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was the largest, however, it did not indicat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school sport of Kaohsiung city was not the most outstanding in Taiwan. As to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to athletic classes included the lack of regional three- or four-level training programs, fake sports classes, poor performance, frequent competition and over-training.
2.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dicators for Athletic Classes" constructed by this research was a three-level indicator structure of "Levels → Projects → Checking Indicators" covering "Policy Vision", "Course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Human Resourc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Performance” and following 14 projects and 43 checking indicators which were all seemed to be appropriate.
3.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 terms of the overall ranking of the 43 checking indicators, the indicator which was to avoid the events of sexual assault or sexual harassment in the campus was the highest priority of all.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issue of gender equity was indicated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athletic cla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ecking the indicators for the training of sports volunteers in conjunction with sports volunteers was not prioritized. However, due to matters that wer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the sport authorities were required to actively research and develop supporting measures. In addition, the inspection indicators focusing on the basic scholastic ability of students in the athletic classes had been highly recognized by experts, indicating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academically-accepted student athletes was the key indicator for high-performance athletic classes.
4.As to the advice for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the indicators, the indicators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national school athletic classes evaluation in order to keep the quality of athletic classes;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the indicators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field surveyed and analyzed, and could b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age of education.
Keywords: sport governance; school sport policy, sport policy, athletic classes
一、中文部分
丁志達 (2003) 。績效管理。臺北市:揚智。
丘昌泰 (2000) 。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臺北市:元照。
江志銘 (2018) 。日台競技運動之發展 (未出版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坤培、林聯喜、李晨鍾、李達勝 (2004) 。從特殊教育理論探討體育班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身體文化論文集,113-130。
李坤培 (2006) 。高中體育班實施成效評估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 (1) ,33-46。
李坤培 (2012) 。學校體育班發展與策略。學校體育,133,79-86。
李昱叡 (2013)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對我國體育班之影響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137,7-19。
余佑蘭 (譯) (2002) 。建構智慧型組織:有效整合績效管理、能力管理和知識管理的組織模式。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P. Sydanmaanlakka, 2002)
何卓飛 (2018) 。我國體育班實施現況、問題與改善對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 (1),243-253。
呂秀卿 (2018) 。國民中學教師績效責任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阮亨中、吳柏林 (2000) 。模糊數學與統計應用。臺北市:俊傑。
吳佳煌 (2018) 。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與發展困境之研究–以桃園市立東興國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吳明清 (2005) 。打造優質學校精耕適性教學。臺灣教育,631,42-45。
吳清山、王湘栗 (2004) 。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擷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5/pta_8744_3427224_85920.pdf。
吳清山 (2005) 。優質學校中課程發展、教師教 學與專業發展之指標內涵及實踐策略分析。教師天地,134,21-31。
吳清基 (1990) 。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 (2005) 。優質學校經營策略與校長專業發展:指標城市與指標領導者。教育研究月刊,129,118-125。
吳清基 (2006) 。優質學校2006。載於吳清基等 (主編) ,研習叢書,179,6-13。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邵心平、曾瑞成 (2018) 。談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出賽限制之因應策略。學校體育,167,47-51。
林天祐 (2005) 。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教師天地,134,32-39。
林志遠、曾瑞成 (2018) 。談體育班限期改善與應予停辦條件之因應策略。學校體育,167,20-25。
林郁偉、黃志雄 (2013) 。關於日本運動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政策觀點論之。國北教大體育,7,15-21。
林國棟(1996)。學校體育之運動設施事業。大專體育,(28),1996。
林淑馨 (2010) 。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巨流。
周霞麗 (2006) 。公部門如何有效執行績效管理?從國際經驗檢視我國做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9 (1),14-21。
邱吉鶴 (2008) 。行政首長領導策略與組織績效管理。公共行政學報,26,37-69。
洪嘉文、詹俊成 (2005) 。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季刊,19 (1),63-71。
洪嘉文 (2009) 。學校體育經營管理策略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嘉文、鄭志富 (2004) 。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 (1),31-43。
施又瑀 (2014) 。 臺北市優質學校與香港傑出學校遴選計畫之比較分析與啟示。教育彙刊,6,25-39。
施致平、黃蕙娟 (2006)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解析。學校體育,16 (5),23-33
莊文忠 (2008) 。績效衡量與指標設計:方法論上的討論。公共行政學報,29,61-91。
孫本初 (2007) 。由理論及實務層面分析公部門績效管理中的激勵問題。人事月刊,45 (5),31-44。
孫顯鋒 (2000) 。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120-126。
徐振德 (2014) 。追求卓越的下一步:臺灣高等教育機構之體育表現指標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桂紹貞 (2007)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育品質管理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臺北縣。
高明峰、蔡清煌 (2009) 。體育教師對於學生的性騷擾及性侵害問題探討。體育學系 (所) 刊,12,21-29。
許世雨 (2006) 。績效管理全像圖與應用過程。人事月刊,43 (3),6-20。
陳木金、邱馨儀 (2007) 。推動優質學校行政管理保障教育品質。學校行政雙月刊,50,87-102。
陳志一、李坤培 (2016) 。高中體育班體育專業課程教師專業能力需求分析。身體文化學報,23,55-75。
陳怡帆、程瑞福 (2013) 。以生態系統觀點析論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與升學進路。體育學報,46 (4) ,443-458。
陳秉洋 (2009)。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及發展困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昱文、金雪、黃郁綺、湯添進 (2018) 。從SPLISS模式探究韓國競技運動發展策略。體育學報,51 (3),387-408。
陳俞誌 (2018) 。公部門績效管理之研究–以審計機關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陳柏愷、鄭志富、牟鍾福 (2017) 。卓越屬性於學校體育創新經營策略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31 (1),23-32。
陳偉杰 (2009) 。立法院會議績效管理模式之建構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淑芳 (2012) 。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化制度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棟遠 (2018) 。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基本學力–以秀峰高中為例。學校體育,167,52-63。
陳詩欣 (2005) 。奧運金牌之路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34 (4),64-67。
黃志雄 (2013) 。臺灣地區學校體育班制度初探。臺南大學體育學報,8,11-19。
黃政仁、蕭逸強(2017)。中華郵政公司績效管理制度之研究–以平衡計方卡為架構。當代會計,18(2),121-153。
黃郁綺、陳昱文、湯添進 (2016) 。世界競技運動強國青少年選手培訓體系之困境探析。中華體育季刊,30 (3),161-170。
黃哲彬 (2009) 。學校績效管理之實施流程與策略應用。國教之友,60 (2),67-74。
黃意玉、楊宗文 (2010) 。雲林縣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困境之初探。99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46-353。
黃國敏、林昭仕 (2010) 。國營事業績效管理制度之探討:臺灣自來水公司個案研究。中華行政學報, 7,77-99。
黃富建 (2010) 。桃園縣國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問題檢討–以仁和國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昱瑩 (2018) 。績效管理思維驅動之執行力。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 (3),6-15。
郭添財 (2009) 。學校績效管理─ 平衡計分卡的內涵、應用及限制。國教之友,60 (2),3-7。
教育部 (2018) 。性別平等教育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6) 。國際體育班課程趨勢研究。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7) 。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8a)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8b)。國民體育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8c) 。106學年度專任運動教練增能研習會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8d) 。105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8e) 。教育部體育署推動體育運動志願服務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8f) 。107年度第4次各級學校體育班依法聘任專任運動教練
追蹤輔導會議資料 (107年12月17日召開) 。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9) 。107-108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輔導與管理計畫107上學期實地訪視報告書 (檢核版) 。臺北市:作者。
張明輝 (2004) 。平衡計分卡制度在學校績效管理之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3,19-25。
張慶勳 (1996) 。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曾佩婷 (2017) 。淺談校園性平案件之處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 (6),202-204。
曾振興 (2008) 。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管理系統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瑞成、程少洋 (2018) 。談體育班經營改善策略。學校體育,167,64-77。
彭煥章 (2005) 。臺灣地區國小體育班實施現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俊一 (2009) 。我國學校優秀運動人才培訓體系。學校體育,19 (6),35-41。
張瑞鈴 (2015) 。臺灣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歷史軌跡之探索 (1968-2011)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程瑞福 (2011) 。改變體育班本質的問題。學校體育,122,56-58。
鈕文英 (2015)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曾振興 (2008) 。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管理系統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彭錦鵬、江瑞祥、許耿銘 (2011) 。非營利組織績效評量指標之建構。政治科學論叢,49,125-160。
湯志民 (2007) 。優質學校校園營造的指標及其意涵。載於吳清基等著,優質領航―校園營造篇 (6-27) 。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葛建培、卓正欽 (2008) 。績效管理與發展。臺北市:雙葉。
詹俊成 (2003) 。臺灣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雅正、李香枝 (2004) 。奧運奪金策略探討。大專體育,75,1-9。
楊孟山、林宜玄 (2016) 。高中優質認證後下一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 (4),14-20。
楊念湘 (2008) 。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鑑之研究–以行政管理面向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楊念湘 (2010) 。優質學校e化管理指標對中小學校長經營學校之啟示。學校行政,68,94-115。
楊念湘、陳木金 (2010) 。優質學校品質管理指標與績效管理指標適配度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9,1-26。
楊念湘、陳木金 (2011) 。優質學校品質管理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學術彙刊,3 (2),57-80。
楊鴻文、林宗良、何秉燦、楊惠芳 (2013) 。國中體育班學生心理資本與運動倦怠感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 (2),40-52。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4) 。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作者。
潘淑滿 (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宗熹、湯添進、林怡萱 (2012) 。中國舉國體制基本體系與西方國家成功發展競技運動關鍵因子之比較。大專體育,121,17-23。
蔡俊賢 (2002) 。運動教練的哲學觀。高師大體育,3,68-74。
蔡孟愷 (2009) 。國民小學優質學校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蔡秀華 (2018)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興欽 (2010) 。國民小學優質學校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淑惠 (2009) 。教育評鑑的效用性:促進組織學習的觀點。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 (2) ,57-88。
鍾秉樞、張莉清、郝曉岑、邢曉燕、尹軍、潘迎旭…徐大鵬 (2012) 。國際競技體育體系和青少年運動選手文化教育。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
鍾敏菁 (2018) 。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建構之研究。中等教育,69 (3),78-96。
謝發昱 (2004) 。績效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運用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國樑 (2003) 。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做法。學校行政,24,3-20。
魏士欽、吳國銑 (2008) 。學校體育創新經營之理念與策略。大專體育,90,70-77。
魏慶儀 (2015) 。嘉義縣與雲林縣國民中學體育班經營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顧燕雀 (2018) 。談經營體育班常見的問題與對策。學校體育,167,11-19。
蘇錦雀 (2003) 。企業贊助九十一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錦雀 (2018)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修法說明。學校體育,167,26-35。
蘇錦雀、鄭志富、蔡秀華 (2018) 。國民體育法修法對學校體育相關法制規定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32 (4),251-260。
龔心怡、林素卿、張馨文 (2009)。家長社經地位與數學學習動機對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數學領域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5,121-142。
龔憶琳 (2010) 。青少年運動員的性平議題。運動訓練科學,18,1-11。

二、英文部分
DeNisi, A. S., & Murphy, K. R. (2017).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100 Years of progres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2 (3), 421-433. doi.org/10.1037/apl0000085

Bae, E. K. (2006). Major elements and issues 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A literature review online submis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cadem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HRD) (Columbus, OH, Feb 22-26, 2006) s.1430- 1437 (Symp. 68-2).

Glendinnig, P. M. (2006).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ariah or messiah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31 (2), 161-178. doi.org/10.1177/009102600203100203

Hall, W., & Keynes, M. (2002).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schools: coul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help.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22 (3), 312-338. doi.org/10.1080/1363243022000020435

Hiroaki Funahashi, H., Nagamatsu, J., Shirai, K., Yamashita, S., Nakamura, H., Yamada, E., Waku, T., Bosscher, V. D., & Mano, Y. (2014). Success drivers in the Japanese elite sport system: An examination based on evaluations of the elite sport climate by elite athletes. Asia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7,Feb., 2014, 65-103.

Houlihan, B. & Zheng, J. (2013). The Olympics and elite sport policy: Where will it all e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30 (4), 338-355. doi.org/10.1080/09523367.2013.765726

Johnstone, N. J. (199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 Paris: UNESCO.

Petry, K., Steinbach, D., & Burk, V. (2008). Germany, In B. Houlihan, & M. Green (Eds.), Comparative elite sport development (pp.115-146).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Saltmarshe, D., Irel, M., & McGregor, J. A. (2003). The performance framework: A systems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 Development, 23 (5), 445-456. doi.org/10.1002/pad.292

Schneier, C.E., & Others. (1986). Creating a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40 (5), 74-79.
Storey, A. (2002).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schools: Coul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help?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22 (3), 321-338. doi.org/10.1080/1363243022000020435

Stufflebeam, D. L. (1999). Foundational models for 21st century program evaluation. Rerieved from
https://evaluateca.files.wordpress.com/2007/11/ops16.pdf

Verweire, K., & Van den Berghe, L. (2003). Integrat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dding a New Dimension. Management Decision, 41 (8), 782-790. doi.org/10.1108/00251740310496297

三、網站部分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9)。擷取自https://law.moj.gov.tw/。
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運動志工資源網站(2019)。擷取自https://volunteer.ntupe.tw/list.php?catalogid=1。
教育統計查詢網(2018)。擷取自https://stats.moe.gov.tw/
臺北市優質學校資源網站(2018)。擷取自http://tpqs.tp.edu.tw/comm/NwsLst.aspx?S=YER20180103100723NP7。
學校體育統計網站(2018)。擷取自https://schoolpe.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