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社會工作當代意涵的探索
作者:馮浩
作者(外文):FENG,HAO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指導教授:曾華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社會工作本質紮根理論中國社會工作social work essencegrounded theoryChinese social work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當代中國社會工作是在改革開放後發展起來的新專業,進入21世紀後,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矛盾層出不窮,民生保障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工作以其顯示出來的專業方法有效性,從高校擴招的一個 “紙上談兵” 專業,通過職業水準評價制度落實到基層社區,社會工作職業化進程也隨之展開。
在發展了十餘年後,當代中國社會工作發展亟需解決社會工作“是什麼”、“ 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其實也就是中國社會工作本質意涵的建構問題。
本研究立足當代中國社會實踐,採用紮根理論方法,針對當代中國社會工作本質意涵進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發現當代中國社會工作本質是:
在當代中國,社會工作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在社會發展與社會建設的要求下,通過社會工作專業專建設與實務推動,致力推動社會治理和社區發展,促進社會融合。社會工作尊重人的多樣性需求,致力於解決社會發展與人民需求之間的矛盾,倡導社會公義、集體責任和尊重多樣性。
在上述社會工作本質的指引下,當代中國社會工作通過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本土知識理論的支撐,以解決生活中的挑戰和提升人民福祉為己任,發展當代社會工作意涵的不同面向,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中國社會工作的意涵是以福利性、工具性、發展性與社會性為主要內容,並會在發展中不斷豐富。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social conflicts are also emerging one after another, and people's livelihood support also encounter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Social work with its demonstrated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methods, from a college enrollment of a "paper-based" professional, through the occupation level evaluation system implemented into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ization process also will be carried out.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problem of "what," "what to do" and "how to do" in social work urgently needs to be s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fact, it is also the ques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practice, this research uses the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to conduct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social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essence of social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In contemporary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social work is driven by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specialties in social work at the reques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It i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social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social integration. Social work respects the needs of human diversity, devotes itself to re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needs, and promotes social justice,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and respect for diversity.
Guided by the nature of social work as mentioned above, social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rough the suppor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humanities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theory, has as its mission to solve the challenges in life and improve people's well-being, and to develop th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work.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the meaning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is mainly based on welfare, instrumental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ity,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enriched in its development.
MalcolmPayne, 佩恩, & 何雪松. (2005). 現代社會工作理論. 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史柏年. (2004). 新世紀:中國社會工作教育面對的選擇.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 30-35.
史柏年. (2006). 體制因素與專業認同——兼談社會工作職業化策略.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4), 6-11.
史柏年. (2011). 中國文化與制度背景下社會工作本質的建構. 江蘇社會科學(1), 18-25.
史柏年. (2013). 教師領辦服務機構:中國社會工作專業化的理性選擇.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8(3), 30-35.
王紅英, & 彭秀良. (2016). 蔣旨昂:嘗試建立中國社會工作理論體系第一人. 中國社會工作(10), 58-59.
王思斌, & 阮曾媛琪. (2009). 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5), 128-140.
王思斌, 關信平, & 史柏年. (2006). 社會工作專業化及本土化實踐.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思斌. (1995). 中國社會工作的經驗與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2), 97-106.
王思斌. (1997). 轉型期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地位.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Vol.34(4), 59-65.
王思斌. (1998). 社會工作:利他主義的社會互動. 中國社會工作(4), 30-32.
王思斌. (2001). 中國社會的求—助關係——制度與文化的視角. 社會學研究(4), 1-10.
王思斌. (2001). 試論我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 浙江學刊(2), 16-19.
王思斌. (2002). 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 中國黨政幹部論壇(3), 18-21.
王思斌. (2003). 斷裂與彌合:社會轉型與保障制度建設. 中國行政管理(9), 23-26.
王思斌. (2003).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工作. 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王思斌. (2003).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工作: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01年會論文集.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王思斌. (2004). 非協調轉型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 24-29.
王思斌. (2006). 體制轉變中社會工作的職業化進程.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2(1), 1-5.
王思斌. (2006). 社會工作專業化及本土化實踐: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03~2004論文集.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思斌. (2007). 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新取向. 學習與實踐(3), 5-10.
王思斌. (2007). 和諧社會建設與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社會工作的參與. 北京青年工作研究, 27(11), 32-35.
王思斌. (2009). 我國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的建構.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Vol.46(3), 12-15.
王思斌. (2011). 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實踐片論. 江蘇社會科學(1), 12-17.
王思斌. (2011). 中國社會工作的嵌入性發展. 社會科學戰線(2), 206-222.
王思斌. (2012). 試論社會工作對社會管理的協同作用. 東嶽論叢, 33(1), 60-60.
王思斌. (2013). 走向承認:中國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方向. 河北學刊, 33(6), 108-113.
王思斌. (2013). 高校教師領辦社會工作機構的疊錯現象分析. 社會工作與管理, 13(4), 5-11.
王思斌. (2013). 高校教師領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跨域實踐. 江蘇社會科學(5), 114-119.
王思斌. (2014). 社會工作在創新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種基礎服務型社會治理. 社會工作(1), 3-10.
王思斌. (2016). 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用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1), 43-47.
王嬰. (2007). 多元理解張力下的中國社會工作發展——關於社會工作群體對中國社會工作理解的個案研究.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2(2), 17-23.
王嬰. (2009). “馬甸會議”對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影響. 中國社會工作(3), 36-37.
王嬰. (2009). 社會工作本土化研究的幾個問題. 中國社會工作, 37-38.
王嬰. (2014). 社會工作與民政工作.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古學斌. (2007). 實踐為本的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民政管理幹部學院課題組, & 郭偉和. (2000). 新時期民政工作的定位、定性解析. 中國民政(2), 14-16.
齊鳳, & 彭秀良. (2017). 晏陽初:民國時期農村社會工作的踐行者. 中國社會工作(10), 57-58.
孫立平, 王漢生, 王思斌, 林彬, & 楊善華. (1994). 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中國社會科學(2), 47-62.
孫志麗, & 張昱. (2009). 中國社會工作的發端.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4(4), 22-26.
孫志麗, & 張昱. (2011). 社會工作本質研究述評. 前沿(17), 15-20.
孫瑩, & 吳駿. (2016). 社區社會工作的十年探索. 中國民政(23), 23-26.
孫瑩. (1997). 試析我國社區服務和專業社會工作的分離與組合. 中國社會工作(5), 22-24.
孫瑩. (1998). 中國專業社會工作重建歷程的反思. 中國社會工作(6), 22-23.
孫瑩. (2003). 社會工作職業發展的基本要素分析. 社會工作專業化及本土化實踐——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03~2004論文集.
孫瑩. (2005). 理念與策略——社會工作教育中的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4(4), 90-96.
鄧津. (2007). 定性研究(第4卷):解釋、評估與描述的藝術及定性研究的未來/萬卷方法. 重慶大學出版社.
鄧鎖. (2000). 實踐中超越─—析布迪厄反思社會學理論. 青年研究(1), 44-48.
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 胡傑容, & 鄧鎖. (2013). 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嗎?. 中國社會工作研究(1), 198-211.
李偉, & 張昱. (2015).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路徑研究:回顧與反思. 理論月刊(10), 134-139.
李迎生, & 方舒. (2010). 中國社會工作模式的轉型與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 24(3), 101-108.
陳濤. (1998). 公民社會:專業社會工作的社會基礎. 中國社會工作(6), 20-21.
陳濤. (2011). 社會工作專業使命的探討. 社會學研究(6), 211-237.
諾曼・K.鄧津, & 伊馮娜・S.林肯. (2007). 定性研究.第三卷,經驗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方法. 重慶大學出版社.
諾曼・K・鄧津, & 伊馮娜・S・林肯. (2007). 定性研究.第一卷. 重慶大學出版社.
諾曼・K・鄧津, & 伊馮娜・S・林肯. (2007). 定性研究.第二卷. 重慶大學出版社.
諾曼・K・鄧津, & 伊馮娜・S・林肯. (2007). 定性研究.第四卷. 重慶大學出版社.
陶蕃瀛. (1991). 論專業之社會條件: 兼談台灣社會工作之專業化.
徐選國, & 徐永祥. (2016). 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三社聯動”:內涵、機制及其實踐邏輯——基於深圳市h社區的探索. 社會科學(7), 87-96.
徐選國, 楊君, & 徐永祥. (2014).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理論譜系及其超越——新制度主義為分析視角. 學習與實踐(10), 92-101.
徐選國. (2016). 從專業性、本土性邁向社區公共性:理解社會工作本質的新索. 社會科學戰線(8), 184-193.
尹阿靂, 趙環, & 徐選國. (2016). 雙向嵌入:理解中國社會工作發展路徑的新視角. 社會工作(3), 47-55.
李迎生. (2008). 構建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及其路徑. 社會科學(5), 77-80.
何雪松, & 陳蓓麗. (2005). 當代西方社會工作的十大發展趨勢.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6), 19-25.
何雪松. (2007). 社會工作的四個傳統哲理基礎.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 33-38
何雪松. (2009). 重構社會工作的知識框架: 本土思想資源的可能貢獻. 社會科學(7), 76-78.
張昱, & 孫志麗. (2010). 社會工作的社會建構.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5(2), 31-38.
張昱. (2008). 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實務的實踐邏輯及其反思. 社會科學(5), 81-84.
張昱. (2012). 嵌入亦或轉型:社會工作發展路徑思考. 中國社會工作(33), 54-54.
張英陣(2014)。「後」現代李爾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8(1),45-88。new window
張英陣、鄭怡世(2012)。再探Jane Addams的社區工作理念。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1),87-132。doi:10.6785/SPSW.201206.0087new window
阿德里娜・S.尚邦, 阿蘭・歐文, 拉・愛潑斯坦, Adrienne・S.Chambon, AllanIrving, & LauraEpstein等. (2016). 話語、權力和主體性:福柯與社會工作的對話.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向明. (1996). 社會科學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中國社會科學(6), 93-102.
陳向明. (1999). 紮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 教育研究與實驗(4), 58-63.
陳向明. (2000).  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 教育科學出版社.new window
陳鐘林, & 吳偉東. (2006). 社會工作研究的本土化:實踐、反思與啟示.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5(1), 140-142.
范明林, & 徐迎春. (2007). 中國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研究本土化和專業化. 社會, 27(2), 119-134.
范明林. (2005). 社會工作方法與實踐. 上海大學出版社.
范明林. (2007). 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 上海大學出版社.
孟亞男, & 彭秀良. (2017). 袁方:中國社會工作恢復重建的領軍人物. 中國社會工作(1), 57-58.
黃勝偉. (2004). 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評析.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3), 1-5
保羅・弗雷勒. (2011). 希望教育學:重現《受壓迫者教育學》. 巨流圖書.
洪佩, & 費梅蘋. (2015). “場域-慣習”視角下我國社會工作者的實踐策略分析.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0(6), 21-30.
費梅蘋. (2002). 社會工作“案主自決”原則在中國社會的實踐——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個人觀談起.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 69-73.
費梅蘋. (2006). 社會轉型中政府與社團組織關係研究.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1(3), 12-17.
費梅蘋. (2010). 次生社會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費梅蘋. (2014). 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中的基層政社關係研究. 社會科學(6), 74-83.
殷妙仲, & 徐明心. (2003). 北美社會工作的三個爭論及其對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啟示. 社會工作專業化及本土化實踐——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03~2004論文集.
殷妙仲. (2011). 專業、科學、本土化:中國社會工作十年的三個迷思. 社會科學(1), 63-71.
高紅波. (2008). 社會工作本土化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湘潮月刊(5), 17-19.
郭偉和, & 徐明心. (2013). 從抗逆力到抵抗:重建西方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優勢視角. 思想戰線, 39(5), 105-110.
郭偉和, 豐寶斌, & 劉然. (2016). 探尋社區治理“行政化”與“去行政化”的內在機制——以b市蓮花社區為例. 中國社會工作(4), 28-29.
郭偉和, 徐明心, & 陳濤. (2012). 社會工作實踐模式:從“證據為本”到反思性對話實踐——基於“青紅社工”案例的行動研究. 思想戰線, 38(3), 34-39.
郭偉和. (2004). 邁向社會建構性的專業化方向——關於中國社會工作專業化進程的反思. 中國社會工作論壇暨第五次內地與香港社會福利發展研討會.
郭偉和. (2005). 邁向社會建構性的專業化方向——關於中國社會工作專業化道路的反思.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1(2), 31-34.
郭偉和. (2008). 從科學慈善到專業慈善——社會工作能為慈善事業做什麼?. 社會工作上半月:實務(2).
郭偉和. (2010). “身份之爭”. 北京大學出版社.
郭偉和. (2014). 後專業化時代的社會工作及其借鑒意義. 社會學研究(5), 217-240.
郭偉和. (2015). 十八屆五中全會開啟社工本土化發展新思路. 中國社會工作(33), 1-1.
郭偉和. (2015). 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機遇和策略. 中國民政(10), 23-25.
郭偉和. (2015). 助力社區矯正回歸本質. 中國社會工作(1), 20-20.
郭偉和. (2016). 從一種規訓技術走向一種社會建設——社會工作參與現代國家治理的作用轉變.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4), 117-120.
郭偉和. (2016). 在新發展理念下彌補短板,發揮專業社會工作的社會治理作用. 中國社會工作(9), 1-1.
郭偉和. (2016). 嵌入和自主——中國專業社會工作發展十年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民政(23), 21-22.
常聰聰, & 彭秀良. (2016). 關瑞梧與兒童社會工作. 中國社會工作(25), 57-58.
彭秀良, & 孔令春. (2013). 推進社會工作本土化的三個維度. 社會福利:理論版(5), 46-48.
彭秀良, & 常聰聰. (2016). 吳楨的社會工作人生. 中國社會工作(16), 58-59.
彭秀良. (2009). 浦愛德和步濟時:中國早期社會工作的引進者. 中國社會工作(10), 58-59.
彭秀良. (2010). 守望與開新:近代中國的社會工作. 河北教育出版社.
彭秀良. (2011). 我國最早的社會工作刊物:《社會工作通訊月刊》. 中國社會工作(16), 58-59.
彭秀良. (2012). 民國時期的社會工作出版物. 中國社會工作(22), 48-50.
彭秀良. (2016).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史幾個問題的討論. 社會工作(2), 3-10.
彭秀良. (2016). 盧謀華:新時期中國社會工作的拓荒者. 中國社會工作(31), 57-58.
彭秀良. (2016). 言心哲與社會工作研究. 中國社會工作(13), 57-58.
彭秀良. (2016). 雷潔瓊與中國社會工作. 中國社會工作(22), 58-59.
彭秀良. (2017). 步濟時:將社會工作引入中國第一人. 中國社會工作(19), 58-59.
彭秀良. (2017). 葛學溥的社會工作實踐. 中國社會工作(22).
童敏. (2003). 後現代語境下的社會工作輔導模式探索.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115-120.
童敏. (2007). 東西方融合: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化和本土化.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 121-128.
童敏. (2009). 社會工作本質的百年探尋與實踐.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 60-67.
童敏. (2013). 從問題視角到問題解決視角——社會工作優勢視角再審視.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1-7.
趙環, & 徐選國. (2017). “回歸”抑或“超越”:社會工作與公益慈善的歷史-當代關係辨析. 學海(2), 136-140.
趙芳. . 社會工作倫理:理論與實務. 社科文獻出版社
趙芳. (2013). 社會工作專業倫理中雙重關係的限制、困境及其選擇——一項基於城鄉社會工作者的實證研究. 中國社會工作研究(1), 51-72.
趙芳. (2015). 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內涵、實質及其路徑選擇. 社會科學(8), 73-80.
曾華源, & 黃俐婷. (1996). 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本土化必要性之探討.new window
曾華源. (1981). 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者角色之探討.new window
曾華源, & 李仰慈. (2012). 建構弱勢少年復原力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輸送體系.new window
曾華源. (2011).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倫理教育之回顧與前瞻性議題.new window
曾華源. (1999). 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困境與信託責任之探討.new window
曾華源. (1993). 美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61), 82-89.new window
曾華源. (2002). 推動志願服務以增進社區發展.new window
曾華源, & 黃俐婷. (2006). 心理暨社會派、生態系統觀及增強權能觀對“人在情境中”詮釋之比較.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4), 63-89.new window
曾華源. (2006). 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華源. (1993).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研究.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曾華源,宋麗玉,施教裕. (2010). 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 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曾家達, 殷妙仲, & 郭紅星. (2001). 社會工作在中國急劇轉變時期的定位——以科學方法處理社會問題. 社會學研究(2), 63-67.
曾家達. (2001). 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曾家達,殷妙仲,高鑒國,辛偉泉. (2013). 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 : 加拿大華人學者的回顧與探討 : MuA4iple snapsho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Canadian scholars.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曾家達. (2013). 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加拿大華人學者的回顧與探討.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Boehm, W. W. (1958). The nature of social work. Current Paediatrics, 3(2), 10-18.
Cheung, M., Gao, J., & Tsui, M. S. (2012).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5(3), 1-3.
Claiborne, N. (2004). Presence of social workers in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Social Work,49(2), 207-18.
Guo, W. H., & Tsui, M. S. (2010). From resilience to resistance: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3(2), 233-245.
Inger HA5errild. (1990). Social work in a muA4icuA4ural society. Social Work, 49(1), 5-6.
Kreuger, L. W. (1997). The end of social work. A5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33(1), 19-27.
Lecroy, C. W., & Stinson, E. L. (2004). The public's perception of social work: is it what we think it is?. Social Work, 49(2), 164-74.
Lily A5armanRohde, A5oann McFall, Patricia Kolar, & Gerald Strom. (1997).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A5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33(1), 29-46.
Marsh, A5. C., Cha, T., & Kuo, E. (2004). Editorial: social work readers describe "useful knowledge". Social Work, 49(4), 533-4.
Proctor, E. K. (2004). The search for social work treatments of choice: what interventions work better than others?. Social Work Research, 28(2), 67-69.
Richard L. Abel Connell Professor of Law. (2004). The professional is political. International A5ournal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11(1-2), 131-156.
Tsui, M. S., & Cheung, F. C. H. (2009). Social work administration revisited. Journal of Social Work, 9(2), 148-157.
Tsui, M., & Yan, M. (2010). Developing social work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experienc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3(3), 307-310.
Tsui, M. S., Lam, C. M., & Ho, W. S. (1999).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work: diversity in unity. Australian Social Work, 52(1), 6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