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高中歷史教科書國際教育內涵的研究
作者:黃君儀
作者(外文):HUANG,CHUN-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黃文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高中歷史教科書國際教育內涵跨文化理解世界公民素養世界人權價值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tent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World Human Rights Valu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高中歷史教科書「國際教育」內涵的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明瞭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國際教育內涵」的融入概況,透過內容分析法以探究「國際教育內涵」主類目、次類目與、次類目要項融入高中歷史教科書各版本比例差異性與共同性、及項目分布趨向的分析。此外,藉美國、日本及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各版本進行跨國比較研究,了解彼此間「國際教育內涵」的共同性與差異性,藉由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並利用問卷明晰高中歷史教師對「國際教育內涵」的重要性、符合度及難易度的看法,希望勾勒出未來推動「國際教育」政策、以及編製高中歷史教科書和精進高中歷史教學品質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 三民版、康熙版、南一版、翰林版四大版本的在三大主類目(國際教育認知、國際教育情操面、國際教育理念的實踐面)的整體比例來看,雖然有所差別,但差距不大,無法藉此說明這四大版本之間的特點。這種情況似乎顯示四大版本的教科書內容差異度不高,可能與教科書編寫過程受到課綱的影響有關。
二、 高中三民版歷史教科書所融入之「國際教育內涵」次類目要項,以「國際文化概況」、「國際文化交流」、「國際合作/競爭」最多,「民族主義」、「寰宇倫理意識」與「國際組織」次類目要項次之;而融入「國際主義」與「跨文化關鍵能力」、「世界公民素養」、「全球主義」、「世界主義」、「世界人權價值」次類目要項甚少,為其可發展之潛在特色。
三、 高中南一版歷史教科書所融入之「國際教育內涵」,以「國際文化概況」、
「國際合作/競爭」等次類目要項最多,而以「民族主義」、「國際文化交流」與「國際組織」次類目要項次之;「國際組織」、「跨文化關鍵能力」、「世界人權價值」、「全球主義」「世界主義」、「世界公民素養」次類目要項甚少,為其可發展之潛在特色。
四、 高中康熙版歷史教科書所融入之「國際教育內涵」,以「國際文化概況」、
「國際合作/競爭」次類目要項最多,「民族主義」次類目要項次之;「寰宇倫理意識」、「國際組織」、「全球主義」、「跨文化關鍵能力」與「世界公民素養」次類目要項甚少,為其可發展之潛在特色。
五、 高中翰林版歷史教科書所融入之「國際教育內涵」,以「國際文化概況」、「國際合作/競爭」次類目要項最多,以「民族主義」次類目要項次之;「國際主義」與、「國際文化交流」、「世界人權價值」、「跨文化關鍵能力」、「世界主義」、「世界公民素養」次類目要項甚少,為其可發展之潛在特色。
六、 針對四版本進行趨向分析結果,顯示各項類目份量比例缺乏有概念由淺入深的規劃與設計。各項次類目要項並無明顯分配、區隔、或階層性與具體明確的模式。可見大部分在呈現「國際教育內涵」時,較屬隨機加入,缺乏系統設計。
七、 不同背景變項下高中歷史教師,對歷史教科書融入「國際教育內涵」主、次類目要項極其要項「重要性」、「符合度」及「難易度」三者看法,互有差異。
八、 高中歷史教師對「國際教育內涵」融入歷史教科書的議題,提出「國際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跨國際移動能力」、「尊重多元文化角度建立歷史解釋」、「國際教育內涵」的核心價值,應被「系統化」建立在教科書,等寶貴意見。
根據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主管單位建議
(一)促成「國際教育」目標與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總綱、「歷史」課程綱要的整合。
(二)在「國際教育」理念與視野下,帶動國內歷史課程、教材與教學另一種實踐與反思。
(三)提升「國際教育」內涵界定的廣度與深度。
二、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者建議
(一)強化教育議題與教科書編寫的關係。
(二)加強台灣各版本「國際主義」、「全球主義」、「世界主義」、「世界公民素養」「跨文化關鍵能力」等「國際教育內涵」的編寫。
(三)台灣四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敘寫應真實呈現國家國際地位,並發展廣闊的國際視野。
(四)廣納歷史教師的經驗與看法,修正歷史教科書的敘寫方式。
三、高中歷史教師
(一)落實國際教育理念,藉以精進歷史教學品質。
(二)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相關研習活動,提升教師專業成長能力。
(三)提升歷史教學品質,展現歷史教師專業素養。
四、關於學習者
(一)透過歷史課程學習「國際教育內涵」,是成為跨國移動人才的基本條件。
(二)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活動,加強跨文化知能態度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五、關於後續研究者
(一)需以釐清建構「國際教育理論」的相關概念,並賦予精確具體的定義,以提升「國際教育」研究的學術價值。
(二)透過進行不同領域、不同科目或不同學習階段之教材分析,進一步建立本研究工具內容分析表相關實證研究,
(三)在高中歷史教科書分析範圍,可擴至高中第五六兩冊文化史,進行分析與比較。在跨國比較的部分,應增加更多章節、更多國家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進行比較,建立更完整的學術成果。
(四)在問卷調查方面高中歷史教師填答的人數有限、時間與意願的因素,因此對問卷的信效度考驗不夠嚴謹,對研究結果產生極大的影響。應更多歷史教師願意填答問卷,並接受訪談,以期能建立更精確的研究結果。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科書、國際教育內涵、跨文化理解、世界公民素養、世界人
權價值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s of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onnotations" in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an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in categories, sub-categories and items in sub-categories of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by content analyses. In addi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aiwan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 versions of the cross-country comparative study, it is hoped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of the commonality and differences. With the mutu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I try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something to be desired. Besides,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from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s helps me to outline my views on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as well as the quality of histo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high school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tent" is also reflected in its relevance and difficulty.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y textbooks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with educational issues;the narration of Taiwan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should show an actual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broa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Key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tent
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World Human Rights Valu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三民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4)。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3-4冊。台北:三民。
王石番(1991)。 傳播內容分析:實證與理論。臺北:幼獅文化。
王文科、王智弘 (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王慶石、趙彥志(2003)。大學教育國際化的基本含義。取自
http://crycu.blogspot.com/2003/06/blog-post_03.html。
王曉磊(2008)。外語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高等函授學報,17(5), 22-27。
王曉輝(2006)。法國新世紀教育改革目標。比較教育研究,27(5), 22-27。
王錦蓉(2003)。 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之內容分析 (未出版
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王聖馨(2006)。九年一貫國小國語教科書國際關內容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白桂香主編(1999)。中小學教師實用心理學繼續教育教材。北京:開明。
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1996)。總諮議報告書。取自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朱靖瑜(2010)。國中臺灣史教科書中的國際理解概念分析(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本京(2003)。國際化之意義與高等教育國際化。僑協雜誌,80,21-26。
李園會(2007)。日本臨教審之教育改革。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尾形勇等(2007)。世界史B。日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
沈怡文主編(1998)。歷史學習方法。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沈珊珊(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正中。
李世華、游文人、薛義誠(2012)。雲端科技在教育上的運用。教育研究月刊, 216,new window
19-28。
邱玉蟾(2011)。學校推動國際教育應有的認識。台北市中等學校校長協會電子
報,2,1-5。
邱玉蟾(2011)。國際教育理念分析。教育部100 年中小學教育專業知能研習
議程手冊。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編,嘉義。
林文通(1999)。21世紀日本教育的國際化。臺北市:作者。
林騰蛟(2006)。臺北市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 71,47-62。new window
吳俊憲(2000)。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討。
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1,4。
周珮儀(2006)。從全球化浪潮看我國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載於中華民國課
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教學的本土化與全球化。高雄:復文。
周珮儀(2011)。全球教育課程方案簡介:概念、架構與目標。教師天地,168,
12-18。
姜英敏(2005)。別具一格的國際理解教育。教育,17。
洪美齡(1997)。嘉義市國小社會科教師的世界觀教學現況研究。國民教育研究new window
學報,3,45-74。
洪雯柔(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臺北市:揚智文化。new window
南一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4)。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3-4冊。台北:南一。
袁利平(2006)。20世紀 80年代以來的美國學校公民教育:嬗變與願景。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1), 65-68。
高熏芳、謝瓛(2004)。你夠國際化嗎?給中小學國際觀教育的檢核與建議。教育new window
研究月刊,119,21-25。
高熏芳(2004)。社會學習領域中之全球觀點。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
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291-314。臺北:師大書苑。
孫治本(譯)(1999)。U. Beck 著。全球化危機。臺北:臺灣商務。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重修二版。臺北:東華。
張連軍、劉宏鑫、彭明昌(2003)。國際理解教育的意義及展望。濰坊教育學
院學報,16(1)。
張新仁策劃主編(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張明文、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教育國際化及其政策。教育資料與研究,new window
71,63-78,1-24。
張明輝(1999)。九0年代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new window
43,103-137。
張欽盛(2006)。台灣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措施。教育資料與研究,71,1-16。new window
梁忠銘(2007)。日本中等教育改革趨勢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4,39-62。new window
華東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200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偉泓(2006)。台北市麗山高中國際教育實務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71,79-86。new window
陳燕南(1997)。日本的教育改革計畫。東京都:台北駐日本經濟文化代表處。
陳麗華(2005)。課程本土化與全球化的辯證 ─以社會重建主義課程的實踐為例。課程與教學年刊,94,151-174。
陳國川(1985) 。地理科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康喜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4)。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3-4冊。台北:康喜。
郭淑美 (2005)。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玉霞、郭至和(2005)。國小全球化課程融入社會領域的設計與實施。課程研new window
究,1(1):27-54。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扎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臺北市:
作者。
教育部(2004)。教育部未來4年施政主軸架構。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5_2008/a931022.doc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取自 http://12basic.edu.tw/
BBC日籍女記者:日本不懂鄰國的恨。奇摩國際中心電子報。取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116103.15
CHRP撥款過千萬 教育民眾認知加拿大歷史。大紀元電子報。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3/2/19/n3803939.htm
黃乃熒(2011)。全球領導與國際教育。臺北市:學富。new window
黃乃熒(2008)。台灣高等教育政策領導之全球在地發展的建構。教育資料集刊,new window
83。
黃乃熒(2009)。台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集刊,42,new window
1-24。
黃文三、桂田愛( 2011)。日本教育。載於黃文三、張炳煌(主編),比較教育
187-228。臺北:高等教育。
黃照耘(2007)。法國中等教育改革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4,179-212。new window
黃耀卿(2007)。俄羅斯普通中等教育改革。教育資料集刊,34,63-86。new window
黃彥霖(2002) 。全球化發展的教育省思與因應。師友月刊,423,32-35。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著),社
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
詹盛如(2011)。國際教育政策:中央與地方政府之比較分析。取自 h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2/word/d2-2.pdf
萬毓澤(譯)(2002)。R. Went 著。全球化: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香港:新苗。
齊若蘭(2004a)。國際化教育,世界即校園。天下雜誌,311,34-41。
齊若蘭(2004b)。明日大學,不再有國界。天下雜誌,311,296-306。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 2011-2016 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臺北:臺北市
政府教育局。
趙中建主譯(2005)。全球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大
會建議書專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蔡佩芳(2000)。世界觀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之合作行動研究—以四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4)。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3-4冊。台北:翰林。
劉慶仁(2006)。英國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展。教育資料與研究,71,87-108。new window
劉慶仁(2008)。與國際接軌,從教育做起。取自 http://www.ced.ncnu.edu. tw/
校內演講座談 ppt等存放處 /962/97.04.24劉慶仁 /與國際接軌
2008-4-24.pdf
顧明遠(主編)(1996)。比較教育辭典。高雄:麗文。
顏佩如(2007)。全球教育課程發展。台北市: 冠學。
簡妙娟(1991)。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世界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藍順德 (2005)。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市: 五南。new window

二、英文部分

Allen, M., & Ogilive, L. (2004).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otentials and pitfalls for nursing education.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51,73-80.
Altbach,P.G.(2002).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7, 2-7.
British Council.(2005).Teachers’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London,UK:British Council.
Bromley P.,& Russell,S.G.(2010).The Holocaust as history and human rights: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Holocaust education in social science textbooks,1970-2008. Prospects,40,153-173.
Cambridge,J.,& Thompson,J.(2004).Inter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as
context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mpare,34(2),161-175.
Clinton, W.J.(2000).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Retrieved from http://www.nafsa.org/_/Document/_/president_clinton_issues_1.pdf
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6th Edition; 10/1/2009, p1-2
De Wit,H.(1999).Changing rationales for the 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15, 2-4.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2004).Putting the world into world-class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escalate.ac.uk/downloads/4837.pdf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7).Global school partnerships programme: Impact evalu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nfer.ac.uk/nfer/publications/GSPP01/GSPP01_home.cfm?publicationID=582&title=Global%20 School%20Partnerships%20programme
Emert,H.A.,&Pearson,D.L.(2007).Expanding the vis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assessment, and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New Direction for Community College, 138, 67-75.
Foucault, Michel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Trans.by Alan Sheridan.London:Tavistock and New York:Pantheon.

Gaynor Ellis, Elisabeth and Esler,Anthony (2005).World History Connections to Today . by Columbus, Ohio, U.S.A.
Green, A. (2003). Education, globalisation and the role of comparative reserch. London Review of Education,1(2), 84-97.
Gudykunst,W.B.& Kim,Y.Y.(1992).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Halls,W.D.(1990).Trends and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In W D. Halls (Ed),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pp. 21-65). London:Jessica Kingsley.
Hanvey, R.G. (1976).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Theory into Practice, 21(3),162-167.
Hill,I.(2001).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ethics inintern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for Disarmament,3,49-58.
Hill,I.(2007).Multi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Review of Education,53,245-264.
Higgins,P.,& Kirk, G.(2006).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30(2),313-326.
HM Government.(2013).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lobal Growth and prosperity. Retrieved from https: //www.gov.uk/ government/uploads /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25607/bis-13-1081-international-education-global-growth-and-prosperity.pdf
Jones,P.W.(1998).Globalisation and Internationalism:democratic prospects for world 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34(2) , 143-155.
Ishikida,M.Y.(2005).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Retrieved from http://www.usjp.org/jpeducation_en/jpEdContents_en.html
Knight,J.(1999b).Issues and trend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Retrieved from http://www.idrc.ca/en/ev-29569-201-1-DO_TOPIC.html.
Knight,J.(2003).Updating 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33(Fall),2-3.
Lengel,E.(2008).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 an aid to world pea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20(9),562-570.
Monroe,P.(2008).The cross-fertilization of culture:The func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Retrievedfrom http:// www.jstor.org/
Pyvis, D.,& Chapamn,A.(2007) Why university students choose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 case study in Malays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7,235-246.
Prokou,E.(2003).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n educational polic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technological sector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reece as a European semi-periphery.Compare,33(3),301-313.
Parker,W.(2008).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hat’s in a Name? Phi Delta Kappan.90(3),196-202.
Pasternak, M. (2008). I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 pipe dream? A question of values. In M. Hayden & J.Thompson (Eds.),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p.253-275).London: Taylor & Francis.
Resnik, J. (2006).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education-economic growth" black box,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ducation cultur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50(2),173-195.
Reich, Robert (1992). The Work of Nations: Preparing Ourselves for 21st Century Capitalism.London: Simon and Schuster.
Smith, David Geoffrey (2003). Curriculum and Teach Face Globalization. In Willliam F. Pinar, William M. Reynolds, Patrick Slattery, and Peter M.Taubman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urriculum Research (pp. 35-51).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Schoorman,D.(2000). How is internationalization implemented? A framework for original practice (Report No.HE033161). Retrieved form ERIC database. (ED444426)
Trilokekar, R.D.(2010).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 soft power? The contributions and challenges of Canadian foreign policy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59,131-147.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13). Why teach about the Holocaust? Paris,France: Author.
Ward, M.S.(2008).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o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West. Liberal Education,Winter,36-41.
Yang,R.(2002).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sation: it’s meanings, rationales and implication.Intercultural Education,13(1),6-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