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本德川時代走向近代化的儒學啟蒙大師荻生徂徠「聖人觀」與先秦儒家荀子「聖人觀」比較研究(上)
書刊名:孔孟學報
作者:劉梅琴王祥齡
作者(外文):Liu, Mei-ch'inWang, Hsiang-ling
出版日期:2002
卷期:80
頁次:頁267-298
主題關鍵詞:日本德川時代荻生徂徠聖人觀荀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4
  • 點閱點閱:26
     如果說啟蒙的真正意義就如同康德所言,是人類運用自己的理性來擺脫未成年狀態進而對自己負責的話。那麼啟蒙思想在日本早在天保改革的維新運動之前已經出現了。就形成的時間而言,日本啟蒙思想史上的儒學復古,重回孔子之前的聖人、先王之道的主線比西學(蘭學)出現的早。而且前者為後者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邁向近代化的有利條件。正如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指出的,任一項事業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後發現有一種無形的、支持這一事業的時代精神力量;這種以社會精神氣質(ethos)為的時代精神與特定社會的文化背景有著某種內在的淵源關係;一定條件下,這種精神力量決定著這項事業的成敗。江戶時代的儒學啟蒙大師荻生徂徠的「聖人觀」,正是為日本近代化的思想啟蒙,提供了這樣的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
期刊論文
1.李亦園(1986)。權威來自個人,領袖源於天生。天下雜誌,65,159-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祥齡(1992)。傳統儒家倫理學訓育思想的現代反思-從人性本「善」論起。訓育研究,30(4),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廷玉(1994)。虛靜思維之規律:坐忘--坐馳--見獨。文藝研究,5,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孟軻。孟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中田(1994)。江戶時代日本儒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今中寬司(1966)。徂徠學の基礎的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亦園(1985)。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Palmer, Richard E.(1992)。詮釋學。詮釋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荀子、熊公哲(1975)。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亦園(1996)。人類的視野。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亦園(1996)。文化與修養。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石介(1986)。徂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勞思光(1984)。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祥齡(1992)。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enedict, Ruth(1979)。菊花與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菊花與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岩橋遵成(1982)。徂徠研究。東京:名著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荻生徂徠。荻生徂徠。荻生徂徠。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荻生徂徠(1973)。荻生徂徠全集。荻生徂徠全集。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杜鋼建(1993)。儒學與荻生徂徠的作為主義法思想,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政亮(1998)。富強的日本、華麗的夢幻、日本泡沫經濟總體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易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慶華(1991)。詮釋學與語文教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