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禮」的思想之研究--以《禮記》為中心
作者:洪文郎
作者(外文):Hung, Wen-La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沛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禮記》系統ritesthe Book of Ritessyster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0
  「禮」是尋求存在於各種不同對象之間最適切的對待關係。它既是一套曾經存在於現實之中的制度,又是一種極富理想性的構想;這種兩極性,同樣也存在於記載種種禮制與理想的典籍之中。《禮記》一書是古代記錄論禮篇章的彙編,相對於《儀禮》重在記錄儀式的節文,《禮記》則重在發明禮之義,而不只是禮之「數」的儀式節文。講禮重在求取節文背後的禮意,而能因時制宜;《禮記》一書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由《禮記》的編輯過程來看,它是編輯者以「禮」為主題編輯而成的一部書,呈現了編輯者對禮的看法;而另一方面,讀者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接近它的意義。這種兩面性,呈現了《禮記》一書在意義上的封閉性與開放性,亦即對讀者參與的拒絕與接受。傳統經學教育的重點在學習為人處事,藉由經典教育的內容來形塑一個人、完成一個健全的人;因此,書本意義對讀者而言,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架構、方針,重在人如何以自己的學養在經學教育中,經由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培養出一套能對所處的社會有所回應、有所回饋的方式。所以,讀者本身便要能夠在書本知識與身處的環境之間做出調整、回應,形成自身對知識和世界的系統性的看法,來面對所處的環境。
  對「禮」尋求一個「系統性」的研究,便是本文研究的主題。這種研究即是要經由經典對讀者參與、開放的一面,來理解、接近它的意義,對「禮」的原理,及其所建構的體系提出一個說明。闡明在「系統」的意義之下,由「禮」所建構的體系,它的「整體」和「部分」,及其與外界之間的互動模式;並說明它如何在一個開放系統之中,構想一個平衡與穩定的關係,而能在現實的政治與社會之中,發揮實際的效用,也對未來,提出一個可能的理想。
”Rites”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action to be taken when one interacts with different subjects. As an idealistic construct that exists in real life, the extremities of rites can be found documented in books on rites and ideologies. The Book of Rites, is a compi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rites. Compared to “Yi Li”, which emphasized on the documentation of rite ceremonies, “the Book of Rites” focused on defining rites and not its complexities. The essence of “rites” is in fact a courteous intention as indicated by the book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suit various occasions, thus making the Book of Rit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on defining the meaning of rites.
  Based on the Book of Rites’s process of compilation, one can see that it is a book which focused on “rites” with the editor’s own ideas incorporated. On the other hand, readers may interpret and try to understand what “rites” mean based on own understandings. These two aspects ar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Book of Rites’s closeness and openness in terms of meaning of rites as well as the book’s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of reader particip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focused on the learning of how to be a decent human being while handling things in the most proper way. Through Classical Studies, one is molded into a person with a right state of mind. Thus for the readers, Yi Li is a construct as well as a guiding principle on how to handle things appropriately by enhanced self-cultivation via gradual acceptance and practice of Classical teachings so one can reciprocate and respond to the society. For this reason, as long as the reader is able to adjust and respond to the book and his/her surroundings, he/she can form his/her own systematic thinking on knowledge and the world when faced with different situa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format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n “rites”. By utilizing the openness of Classical Studies toward reader participa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terpret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rites” by defining the principles of “rites” as well as the system constructed based on such principle. This study will then attempt to clarify how parts and the entire rite system interacts with its surroundings and illustrate how an open rite system help to create a balanced and stable relationship and in return put itself into use in real-life politics and society with possible ideologies proposed for the future.
引用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依四部分類為序)
  ⒈經部
   ⑴易類
《周易》 (魏)王弼注 (晉)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7年8月

   ⑵書類
《尚書》 舊題(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⑶禮類
《周禮》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趙伯雄整理 標點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12月
《儀禮》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儀禮注疏》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彭林整理 王文錦審定 標點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年12月
《儀禮喪服文足徵記》 (清)程瑤田撰 叢書集成三編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1年
《禮記》 (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禮記集說》 (元)陳澔撰 影印清武英殿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3月
《禮記集解》 (清)孫希旦撰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0年8月
《禮記今註今譯》 王夢鷗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9月
《大戴禮記解詁》 (清)王聘珍撰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年4月
《禮經奧旨》 (宋)鄭樵撰 叢書集成簡編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
《五禮通考》 (清)秦蕙田撰 味經窩初刻試印本 中壢:聖環圖書有限公司 1994年5月

   ⑷春秋類
《左傳》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⑸孝經類
《孝經》 (唐)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⑹五經總義類
《經學通論》 (清)皮錫瑞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9年10月

   ⑺四書類
《四書章句集注》 (宋)朱熹注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85年9月

   ⑻小學類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7月

  ⒉史部
   ⑴正史類
《史記》 (漢)司馬遷撰 (南朝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點校本 臺北:鼎文  書局 1995年10月
《漢書》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點校本 臺北:鼎文書局 1997年10月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撰 點校本 臺北:鼎文書局 1996年11月8版
《晉書》 (唐)房玄齡等撰 點校本 臺北:鼎文書局 1979年2月

   ⑵目錄類
《四庫全書總目》 (清)永瑢等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9月

  ⒊子部
   ⑴儒家類
《荀子集解》 (戰國)荀況撰 (清)王先謙集解 臺北:華正書局 1993年9月
《荀子集解》 (戰國)荀況撰 (清)王先謙集解 新編諸子集成本 北京:中華書局 2010年1月
《荀子簡釋》(舊名《荀子柬釋》) (戰國)荀況撰 梁啟雄注 新編諸子集成續編本 北京:中華書局 2009  年9月
《荀子新注》 (戰國)荀況撰 北京大學哲學系注 臺北:里仁書局 1983年11月15日
《賈誼集校注》 (漢)賈誼著 王洲明 徐超校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6年11月
《說苑》 (漢)劉向撰 四部叢刊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
《說苑今註今譯》 盧元駿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7年1月
《朱子語類》 (宋)黎靖德編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6年12月

   ⑵雜家類
《白虎通疏證》 (清)陳立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8月
《原抄本日知錄》 (清)顧炎武撰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9年4月
《風俗通義校注》 (漢)應劭撰 王利器校注 臺北:明文書局 1982年4月
《藝概》 (清)劉熙載撰 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5年9月
《觀堂集林》 (清)王國維撰 臺北:世界書局 1991年


  (二)近代著作(依姓氏筆劃為序)
王夢鷗 《禮記校正》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12月
李亦園 《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 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9年11月
李亦園 《信仰與文化》 臺北縣:Airiti Rress Inc. 2010年3月
周 何 《古禮今談》 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7年6月
周 何 《禮學概論》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1月
施隆民 《鄉射禮儀節簡釋》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3年10月
徐復觀 《中國藝術精神》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8年5月
高 明 《禮學新探》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 1963年11月
張光直 《美術、神話與祭祀》 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1995年2月
張光裕 《儀禮士昏禮士相見之禮儀節研究》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
陳序經 《文化學概觀》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2月
陳遵媯 《中國天文學史》(天文測算編) 第四冊 臺北:明文書局 1987年6月
費孝通 《鄉土中國》 香港:三聯書店 1991年8月
費孝通 《鄉土重建與鄉鎮發展》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4年
楊 寬 《西周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年
楊樹達 《漢代婚喪禮俗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
熊十力 《讀經示要》 臺北:明文書局 1984年7月
趙秀玲 《中國鄉里制度》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年12月
劉增貴 《漢代婚姻制度》 臺北:華世出版社 1980年元月
潘光旦 《儒家的社會思想》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8月
蕭公權 《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冊)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10月
錢 玄 《三禮通論》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年10月
錢 穆 《文化學大義》 臺北:正中書局 1952年
錢 穆 《論語新解》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8月
錢 穆 《中國學術通義》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3年2月
錢 穆 《中國文化史導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年7月
謝幼偉 《哲學講話》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91年5月
鄺芷人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8年2月
顏澤賢 《現代系統理論》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8月1日
嚴耕望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0年5月

  (三)外文翻譯著作(依英文姓氏為序)
(美)潘乃德(Ruth Benedict)著 黃道琳譯 《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 臺北:巨流圖  書有限公司 2001年5月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 甘陽譯 《人論》(An Essay on Man) 臺北:桂冠圖書  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11月
(美)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著 納日碧力戈譯 《社會如何記憶》(How Societies  Remember)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12月
(美)鄧爾麟著(Jerry Dennerline) 藍樺譯 《錢穆與七房橋世界》(Qian Mu and the World of Seven Mansions)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年3月
(義)登特列夫(A. P. d’Entreves)著 李日章譯 《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Nature Law: An Introduction to Legal Philosophy)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6月
費孝通著(Hsiao-tung Fei) 惠海鳴譯 《中國紳士》(China’s Gentry)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6年1月
(美)赫伯特‧芬格萊特(Herbert Fingarette)著 彭國翔 張華譯 《孔子:即凡而聖》 (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
許烺光著(Francis L.K. Hsu) 張瑞德譯 《文化人類學新論》(The Study of Literate Civilizations) 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000年12月
(美)杭亭頓著(Samuel P. Hungtington) 黃裕美譯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rking of World Order)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12月
(德)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著 周行之譯 《智慧之路》(Way to Wisdom) 臺北:志文出版社  1996年1月
(德)康德(Immanuel Kant) 鄧曉芒譯 《純粹理性批判》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4  月
(美)基辛(R. Keesing)著 于嘉雲 張恭啟譯 《當代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6年10月
(英)Dennis Lloyd著、張茂柏譯 《法律的理念》(The Idea of Law)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2005年11月
(英)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 費孝通譯 《文化論》(What is culture)收入《費  孝通譯文集》(上冊) 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2年10月

二、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為序)
  (一)期刊論文
李亦園 〈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49期 1993年12月
孫長祥 〈儒家禮樂思想中的身體思維──從《禮記》論起〉 《東吳哲學學報》 第10期 2004年8月
孫長祥 〈《禮記‧月令》中的時間觀〉 《東吳哲學學報》 第7期 2002年12月
彭國翔 〈作為身心修煉的禮儀實踐--以《論語‧鄉黨》篇為例的考察〉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6卷第1期(總第11期) 2009年6月
潘重規 〈儒家禮學之精義〉 《人生》半月刊(香港) 第22卷第256期 1961年7月1日

  (二)論文集論文
李亦園 〈文化的塑模力與相對性〉 收入李亦園等著《人文學概論》 下冊 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994年2月
李亦園 〈文化學〉 收入李亦園等著《人文學概論》 下冊 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994年2月
李亦園 〈文化的源始與累積〉 收入李亦園等著《人文學概論》 下冊 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994年2月
李亦園 〈宗教與文化〉 收入李亦園等著:《人文學概論》 下冊 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994年2月
凌嵩郎 〈緒論〉 收入凌嵩郎等編《藝術概論》 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987年6月
梅仲協 〈法與禮〉 謝冠生 查良鑑主編《中國法制史論集》 臺北:中華法學協會 中國文化學院法律研究所 1968年8月
許翼雲 〈系統要素與分類〉 陳天機等編《系統視野與宇宙人生》 香港:商務印書館 1999年7月
陳顧遠 〈從中國文化本位上論中國法制及其形成發展並予以重新評價〉 謝冠生 查良鑑主編《中國法制史論 集》 臺北:中華法學協會 中國文化學院法律研究所 1968年8月
黃光漢 〈樂的精神與禮的精神〉 賀麟等著《儒家思想新論》 臺北:正中書局 1978年3月
黃順二 〈人類學的鄉民社會研究〉 收入李亦園編《文化人類學選讀》 臺北:食貨出版社 1980年10月
戴君仁 〈書朱子儀禮經傳通解後〉 《三禮研究論集》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1年1月
謝幼偉 〈孝與中國文化〉 賀麟等著《儒家思想新論》 臺北:正中書局 1978年3月
關子尹 〈「系統」問題的宏觀省察〉 收入陳天機等編《系統視野與宇宙人生》 香港:商務印書館 1999年7  月

三、學位論文
林文琪 《禮記中的人觀》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洪文郎 《〈禮記‧禮運〉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依四部分類為序)
  ⒈經部
   ⑴易類
《周易大傳新注》 徐志銳 濟南:齊魯書社 1989年6月

   ⑵禮類
《禮記訓纂》 (清)朱彬撰 饒欽農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9月
《禮記譯解》 王文錦撰 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7月
《新定三禮圖》 (宋)聶崇義纂輯 丁鼎點校、解說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年11月

  ⒉史部
   政書類
《西漢會要》 (宋)徐天麟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11月
《東漢會要》 (宋)徐天麟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11月

  (二)近代著作(依姓氏筆劃為序)
朱謙之 《文化哲學》 收入《朱謙之文集》 第6卷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
杜維明 《人性與自我修養》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2年12月
吳宏一 《鄉飲酒禮儀節簡釋》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3年10月初版
沈文倬 《宗周禮樂文明考論》 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9年12月
洪 業 《洪業論學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81年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1年6月
徐復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9月
高 明 《高明經學論叢》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9月
張岱年 《中國倫理思想研究》 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1年7月
彭 林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5月
楊向奎 《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年11月
楊儒賓 《儒家的身體觀》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6年11月
楊儒賓、黃俊傑編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 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new window
鄒昌林 《中國禮文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年5月
劉長林 《中國系統思維》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4月
錢玄、錢興奇 《三禮辭典》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3月

  (三)外文翻譯著作
(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 洪天富譯 《儒教與道教》(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7年1月

二、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為序)
  (一)期刊論文
孔德成 〈禮記成書時代及其在經典中之性質〉 《孔孟月刊》 第18卷第11期 1980年7月
王夢鷗 〈小戴禮記考源〉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第3期 1961年5月
王夢鷗 〈禮記思想體系試探〉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第4期 1961年12月
李 杜 〈禮記言禮的本源及其與人生政制的關係〉 《人生》半月刊(香港) 第26卷第8期 1963年9月1日
胡 成 〈禮教下滲與鄉村社會的接受和回應──對清中期江南農村地區的觀察(1681-185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9期 2003年3月
蔣義斌 〈禮樂合論與禮的內化〉 《宗教哲學》 第32期 2005年3月

  (二)論文集論文
(日)井上徹 〈明代廣東漢化和禮教的推廣〉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  九十華誔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12月

三、學位論文
邱衍文 《冠禮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0年6月
洪乾佑 《禮記中所表現的社會情況》 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1年
崔逸華 《〈禮記‧月令〉與庶民生活關聯研究》 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
曾佩芬 《鄉飲酒禮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 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