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儀式象徵與文學再現--試探劉梓潔〈父後七日〉之書寫療癒性
書刊名: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作者:李癸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Kuei-yun
出版日期:2019
卷期:22
頁次:頁53-69
主題關鍵詞:劉梓潔父後七日悼亡書寫文學象徵療癒Essay Liu7 Days in HeavenMourning writingLiterary symbolHeal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30
  • 點閱點閱:10
期刊論文
1.呂旭亞、詹美涓(20090600)。以書寫開創人生的新局--一個臺灣婚姻受暴婦女表達性書寫治療團體的行動研究。臺灣藝術治療學刊,1(1),55-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20051100)。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39,2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志明(20130600)。宗教殯葬儀式的意義治療。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5,4-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秀碧(20160300)。傳統喪禮儀式在哀傷諮商的省思和啟發。輔導季刊,52(1),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石雅嵐(20121200)。送行人的荒謬之旅--論《父後七日》中的死亡書寫。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11,83-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心怡(20110600)。從〈父後七日〉看臺灣的喪葬習俗。止善,10,15-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弘旭(2010)。「父後七日」導演感動全台灣10萬人的祕密/劉梓潔悲傷的療癒是重新出發的力量。今周刊,7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留婷婷(2015)。從〈父後七日〉到《父後七日》:論劉梓潔文學及電影之間的媒介轉譯與再現比較。第十一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108-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白敏澤(2014)。民俗文化與地方性生產--論台灣「後-新電影」中的鄉土性(2008-2012)(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梓潔(2010)。父後七日。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素英(19970000)。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亦園(2010)。信仰與文化。Airiti Press。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凃盈如(2017)。黑色幽默與療癒系的絕對混搭--專訪父後七日導演王育麟、劉梓潔,http://www.filmcommission.taipei/tw/MessageNotice/NewsDet/8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昀臻(20100921)。一種新的散文聲音--劉梓潔與《父後七日》,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429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Freud, Sigmund(1957)。Mourning and Melancholia。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London:Hogarth。  new window
2.許麗玲(2003)。疾病與厄運的轉移:台灣北部紅頭法師大補運儀式分析。信仰、儀式與社會。Taipei:中研院民族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豐楙(1991)。道教齋儀與喪葬禮俗複合的魂魄觀。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