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白馬非馬」在先秦哲學中的發展--以儒、道、名、墨四家思想為例
書刊名:揭諦
作者:陳政揚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eng Yang
出版日期:2004
卷期:6
頁次:頁103-139
主題關鍵詞:莊子公孫龍墨辯荀子Zhuang ZiMohismXuan ZiGongsun LongTao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0
  • 點閱點閱:157
「白馬非馬」是先秦哲學中一個重要的論題。「白馬」究竟是不是「馬」?如果「白馬」是「馬」,那又怎麼會引導出「白馬非馬」的結論呢?這些質疑,廣泛的引起各家學者的討論興趣。莊子認為,藉由「白馬非馬」而試圖辨別名實的做法,實際上是「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非旦無益於呈現「道」之真,並且只是無謂的耗損生命而已。公孫龍以「白馬論」而著名於世,認為名與名不當相混淆;既然「白馬」與「馬」之名不同,所以主張「白馬非馬」。墨辯認為,白馬是馬這個大類中的一個小類,小類與大類間的關係只能用「是」相連,而不能以「非」表示;因此,墨辯以「白馬是馬」駁斥「白馬非馬」說。就荀子而言,「名」之目的在於指「實」,類似「白馬非馬」這一類奇辭怪說,只需要徵驗於約定俗成之名,看所指稱之實與所操之辭,是否違背大家共同使用這個名的習慣,即可避免用名以亂實的弊端。本文主要目的在於說明「白馬非馬」在先秦哲學中的發展,並且指出不同學者間,對「名實」問題的不同看法。
期刊論文
1.牟宗三、盧雪崑(20020500)。莊子「齊物論」講演錄。鵝湖,27(11)=323,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癸淼(1972)。公孫龍子與墨辯之比較。中興大學文史學報,2,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馮耀明。《墨辯》論辯說方式之限制。大陸雜誌,79(3),111-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長祥(2001)。墨辯中有關行動規範的邏輯─以墨子大小取為主的討論。東吳哲學學報,6,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蔡仁厚(19780300)。墨家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復觀(1993)。公孫龍子講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癸淼(198601)。公孫龍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馮耀明(2000)。公孫龍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溫公頤(1983)。先秦邏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登福(1984)。公孫龍子與名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任繼愈(1985)。中國哲學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鼓應(2000)。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怡(2000)。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牟宗三、盧雪崑(199709)。四因說演講錄。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仁厚(1994)。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荀況、李滌生(1991)。荀子集釋。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煜(1979)。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唐君毅(1993)。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勞思光(1984)。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讚源(1996)。墨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福增(200206)。公孫龍子新論。臺北:天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胡適(1947)。中國哲學史大綱(上)。中國哲學史大綱(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大齊(1952)。荀子學說。荀子學說。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說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