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老子》之「無」析論
書刊名:問學
作者:黃珮瑜
出版日期:2006
卷期:10
頁次:頁251-266
主題關鍵詞:無為老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7
  • 點閱點閱:24
《老子》乙書呈現三大概念:「道」、「無」、「有」,各字意涵豐富而奧妙,且互訓或對立;三者交鋒出入,現於宇宙哲理,復歸於生命實踐,以闡發《老子》玄微高妙的哲學義理。其中「無」不僅是「沒有」之「無」、指示需無的「道」,或以「無」指為天地萬物順任自然的方法,或復以「無」指為天地萬物順任自然的行為,文中一再藉「無」闡發議論,實乃鑑於有、無的觀念較貼近人類生活經驗,易於「道」為人所了解。因此《老子》由「無」以聯結「抽象道」與「具體有」之間的關係,也增強了「天地萬物」-「名」,與「無不為」-「實」的聯繫!本文首就《老子》字義爬梳,參考古今學者之闡釋,進而分析、開採其「無」字意蘊,延展其要義,試圖由「無」字推展,欲以簡馭繁,明其「無」之概念。
期刊論文
1.王芳恒(2001)。解讀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7,8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懷(199406)。老子的治世哲學及其啟示。哈爾濱師範學報,1994(2),2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學文(200208)。老子人生態度管窺。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2(4),12-13+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杰斯(1998)。自然倫理與人為倫理:老子與孔子思想的比較。江蘇社會科學,1998(4),102-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鼓應(200304)。老子注釋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揚雄、李軌(1966)。法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司馬遷、裴駰(1972)。史記。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田鳳台(198210)。先秦八家學術。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余培林(1982)。生命的大智慧--老子。臺北市: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何經倫(198108)。老子白話句解。臺北市:華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大齊(196707)。孔家學說。臺北市: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柱(197707)。老學八篇。臺北市:文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光甫(1974)。老子教育思想之研究。高雄市:中外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起鈞(1953)。老子哲學。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默生(198804)。老子章句新譯。成都:古籍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曼髯(197407)。論語釋旨。臺北市: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蔣伯潛(198408)。諸子通考。臺北市: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邦雄(1983)。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班固、顏師古(1964)。漢書。新陸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成秋(1971)。先秦道家思想研究。臺灣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梁啟超(1974)。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鼓應(1992)。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版出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