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道家思辨哲學之始源觀念研究
作者:吳玓瑾
作者(外文):Wu, Tichi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丁原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思辨哲學、始源、道、德、氣、心、性、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50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攻伐,王室衰微,周初人文精神意義受到挑戰。於是,對於周文禮制所進行的反省不斷地展開,進而呈現一股多向探索人文價值的新思潮。這一股思潮的探索方式是思辨性的,所謂「思辨」的特性:其一是超脫性,即擺脫既有的思維習慣及文化傳統等窠臼;其二是領會性,即透過內向的領會作用,而非外向的認知活動;其三是莊嚴性,即經由個人主觀的取擇,建立起人存在的意義。
在思辨性的探索方式下,《老子》對於周禮進行導源而提出始源性的「道」觀念。所謂「始源」,「源」指出萬物存在之根源,「始」指出人存在意義尋求的開始。「道」,於是不僅僅為萬物存在之根源,更重要的是,它是人存在意義問題的答覆。自《老子》提出始源意義之「道」觀念後,許多哲學家對於「道」重新體會並轉化為人文準據之「道」。就在這「重新體會」中,相繼地提出諸多始源觀念,形成不同人存在意義的探尋,因而造成了對於《老子》思想解說的差異,同時呈現出多樣的人文建構方式。以《老子》第21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來說明,「象」是人所意想者、「物」是人以形色去界定者、「精」是人所擇定最為精粹者,「象」、「物」及「精」是對於「道」進行闡釋的三個方向的表徵,分別開啟不同的始源探索方式,導致不同始源觀念的形成:「象」開啟了抽象的思辨方式,形成「一」、「德」等觀念;「物」開啟了形物的探析方式,形成「理」、「性」、「心」等觀念;「精」開啟了質素的設定方式,形成了「氣」、「精氣」等觀念。
對於以上諸多的始源觀念,我們進一步提出疑問:在不同的先秦道家文獻中,具有決定思想特徵之關鍵性地位的觀念有哪些?有否一核心觀念?又,各個觀念彼此間的關係是如何?以致能在文獻中重新開展出獨特的、可行的人文規劃。在這樣的提問下,本文不再循從既有的類似「道論」般的探討方式,或分別「道」的意義,或從本源部分探討「道」,再從實踐部分論述「道」的落實,而是改以深入文字所建立的哲學結構中,追溯始源觀念之所以被提出,與其所展現人文再造諸多層面之問題,以期能更為明確地瞭解中國哲學中由《老子》始源之「道」所開展出不同的人文建構體系。同時,這些觀念意涵及作用的瞭解,將有助於我們對於中國哲學中其他文獻觀念的釐清與思想的把握。
基於始源觀念及不同人文建構方式探討的動機,在文本的擇取上,因為20世紀以來出土的簡帛資料,確已提供了我們重新認識先秦古籍更為寬闊的視野,故併同傳世文獻,列入論述的範圍之內。在傳世文獻中,以「道」為核心的始源觀念,開始於《老子》一書,本文第一章首先就《老子》書中「道」觀念之始源作用、導源所出與重新發展、自然價值、認識方式、無為運作等六個不同層面的線索,多向地探究「道」觀念。在《老子》思想的傳播下,道家學說蓬勃發展,於楚地產生莊子學派,於齊地形成稷下道家。因此,在多向探索《老子》書中的「道」觀念後,依序進入這兩大道家學派思想中。《莊子》一書中,直接定義「德」者,計有:「無為言之之謂德」(〈天地〉)、「物得以生謂之德」(〈天地〉)及「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庚桑楚〉)等三處。其中「動以不得已之謂德」所涉「人」在無奈的現實環境中,對於超越精神的追求,是《莊子》書中最主要的思想。而這主要思想,就在「德」與「道」、「性」、「氣」觀念所形成密切完整的思辨性結構中呈現。因此,本文第二章先後以「德」、「德」體現之「道」、「德」發展之「性」及「德」合一之「氣」為序,一窺《莊子》由「德」所開展出人文始源問題的探討。《管子》一書是稷下學術爭鳴的產物,內容兼備了道、法、儒、陰陽等各家的思想,其中〈心術〉上下、〈白心〉及〈內業〉等四篇,無論是在「道」的闡釋上,抑或「虛」、「靜」、「無為」的強調上,一致地顯示出對《老子》思想的承繼與發展。因此,本文第三章分析四篇均強調的「心」作為一始源觀念的作用,繼而以「心」為基點,分別探討從其彰顯對象、涵蘊質素、修治目的等不同層面所指向的「道」、「氣」、「德」觀念。又,《韓非子》一書是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其中〈解老〉、〈喻老〉二篇,是目前所存最早對《老子》思想解釋、說明的資料,其他如〈主道〉、〈大體〉、〈揚榷〉等諸篇,亦闡述「道」的觀念,凡此現象均透露出法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間密切的關係,於是本文第四章以「道」、「德」二大始源觀念為思考脈絡,探討該書所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以及對《老子》思想的闡釋。以上探討的傳世文獻中,《莊子》一書是採取寓言的方式以表達思想;《管子》四篇提出「精氣」的觀念,是採取質素設定的方式來論說;《韓非子》一書,在承繼《老子》以「道」為萬物的始源外,於「道」、「物」之間更提出了「理」的觀念,使抽象的「道」更具體地存在於萬物之中。因此,《莊子》、《管子》四篇、《韓非子》洽可分視為從「象」、「精」、「物」三個表徵的方向闡釋始源觀念的代表之作。
在出土文獻中,《太一生水》、《恒先》、《道原》及《凡物流形》等四文本均具明顯的道家思想傾向,這樣的傾向和《老子》、《莊子》等傳世文獻密切相關,卻又有其極為不同之處。例如:《太一生水》中的「太一」、《恒先》中的「恒」,以及《道原》中的「一者」、《凡物流形》中的「一」,均為「始源」的界定,這些觀念的論述,能夠更為清晰地凸出「始源」的特徵,而提昇我們對於傳世文獻中「道」觀念的理解。
一、原典
《十三經注疏》,藝文十三經注疏景阮刻本。
《史記》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藝文二十五史景乾隆武英殿刊本。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臺北:復文,1991。
《老子道德經注》晉.王弼注,樓宇烈校釋,收於《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1992。
《帛書老子》甲乙本,收於《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1980。
《帛書老子校注》高明,北京:中華,1996。
清魏源撰、黃曙輝點校,《老子本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
《老子道德經憨山解》憨山大師,臺北:臺灣琉璃經房倡印,1972。
《老子校詁》蔣錫昌,臺北:明倫,1971。
《國語》周.左丘明著、三國吳.韋昭注,藝文景讀未見齊重雕天聖明道本。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集釋,臺北:木鐸,1988。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北京:文物,1998。
《郭店楚簡校讀記》李零校補,北京:北京大學,2002。
《黃帝四經》(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收於《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北京:文物。
《漢書補注》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藝文二十五史景長沙王氏校刊本。
《莊子集解》王先謙,臺北:三民,1992。
《莊子校詮》王叔岷,北京:中華書局,2007。
《莊子發微》鍾泰,上海:上海古籍,2002。
《管子校正》清.戴望校注,臺北:世界,1990。
《管子纂詁》安井衡,臺北:河洛,1976。
《管子校注》黎翔鳳,北京:中華,2009。
《韓非子集解》王先慎,北京:中華,2003。
《韓非子新校注》(上冊)、(下冊),陳奇猷,上海:上海古籍,2000。

二、專書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山東:山東大學,1997。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1998。new window
丁原植《《淮南子》與《文子》考辨》,臺北:萬卷樓,1999。
丁原植《文子資料探索》,臺北:萬卷樓,1999。new window
丁原植《文子新論》,臺北:萬卷樓,1999。new window
丁原植《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臺北:臺灣古籍,2000。new window
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臺北:萬卷樓,2002。new window
丁原植《中國古典哲學探索》,臺北:臺灣古籍,2012。
尹振環《楚簡老子辨析:楚簡與帛書老子的比較研究》,北京:中華,2001。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論稿》,臺北:中研院文哲研究所,1992。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1993。
王博《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臺灣古籍,2001。new window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大學,2004。
王範之《呂氏春秋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1993。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1991。new window
王曉波《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7。new window
王沛《黃老“法”理論源流考》,上海:上海人民,2009。
王中江《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北京大學,2011。
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成都:巴蜀,2007。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平議》,臺北:臺灣學生,1992。new window
司馬琪主編《十家論管》,上海:上海人民,2008。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1998。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0。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秦漢卷,北京:人民,1983。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1989。
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杭州:浙江人民,1985。
吳光《儒道論述》,臺北:東大,1994。
邢文編譯《郭店老子與太一生水》,北京:學苑,2005。
吾淳《中國哲學的起源》,上海:上海人民,2010。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2002。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雲南人民,1997。
李學勤編著《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2001。
李學勤、林慶彰等著《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臺北:臺灣書房,2007。
李甦平《韓非》,臺北:三民,1998。
那薇《漢代道家的政治思想和直覺體悟》,濟南:齊魯,1992。
林天人《先秦三晉區域文化研究》,臺北:臺灣古籍,2003。new window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1991。
侯外盧等《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1957。
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老》,上海:上海人民,2006。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2004。
施覺懷《韓非評傳》,南京大學,2002。
姜濤《管子新注》,濟南:齊魯,2009。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硏究》,臺北:文津,1992。new window
孫熙國《先秦哲學的意蘊-中國哲學早期重要概念研究》,北京:華夏,2006。
徐炳昶(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1999。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1966。new window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1990。new window
涂又光《楚國哲學史》,武漢:湖北教育,1995。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1991。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1982。
曹峰《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臺北:臺灣書房,2010。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1997。
張佩綸《管子學》,臺北:臺灣商務,1971。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1988。
張成秋《先秦道家思想研究》,臺北:臺灣中華,1971。
張恆壽《莊子新探》,咸寧:湖北人民,1983。
張松輝《老子研究》,北京:人民,2006。
張松輝《莊子譯注與解析》(上冊)、(下冊),北京:中華,2011。
張固也《《管子》研究》,濟南:齊魯,2006。
張立文《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0。
張達偉《《管子》哲學思想研究》,四川:巴蜀,2008。
莊萬壽《道家史論》,臺北:萬卷樓,1990。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1993。
郭沫若《管子集校》,香港:龍門書店,1973。
郭沫若《青銅時代》,北京:科學,1960。
郭沫若《十批判書》,收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北京:人民,1982。
郭梨華《出土文獻與先秦儒道哲學》,臺北:萬卷樓,2008。new window
陳柱編著,《老子韓氏說》,臺北:西南,1979。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2002。new window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晨,2005。new window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北京:商務,2007。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2000。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92。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臺北:三民,2007。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1993。new window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臺北:臺灣商務,2003。new window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南京大學,2001。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2005。new window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1997。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2005。new window
陳德興《氣論釋物的身體哲學-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臺北:五南,2009。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臺北:五南,2010。
湯孝純《新譯管子讀本》,臺北:三民,2006。
馮友蘭《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二冊,臺北:藍燈,1991。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7。
馮時著、丁原植主編《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臺北:臺灣書房,2008。
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
黑格爾(G.W.F.Hegel)著,王太慶、賀麟譯《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冊,台北:谷風,1987。
黃漢光《黃老之學析論》,臺北:鵝湖,2000。new window
楊寬《戰國史》,臺北:谷風,1986。new window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2003。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1993。new window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9。new window
楊儒賓主編《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5。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
楊義《老子還原》,北京:中華書局,2011。
楊義《莊子還原》,北京:中華書局,2011。
楊義《韓非子還原》,北京:中華書局,2011。
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2008。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1997。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中國思想史》第一冊,上海:復旦大學,1998。
葛志毅、張惟明《先秦兩漢的制度與文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1998。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2001。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臺北:臺灣古籍,1997。
鄭成海《老子河上公注斠理》,臺北:中華,1971。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臺北:萬卷樓,2000。
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賴炎元、傅武光《新譯韓非子》,臺北:三民,2009。
蔣錫昌《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事業,1980。
魏啟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北京:中華,2004。
魏啟鵬《楚簡《老子》柬釋》,臺北:萬卷樓,1999。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
劉節《古史考存》,北京:人民,1958。
劉蔚華、苗潤田《稷下學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2。
劉緒義《天人視界-先秦諸子發生學研究》,北京:人民,2009。
譚寶剛,《老子及其遺著研究──關於戰國楚簡《老子》、《太一生水》、《恆先》的考察》成都:巴蜀,2009。
蕭萐父《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武漢:武漢大學,1998。
羅根澤《管子探源》,臺北:里仁,1982。
嚴遵著,王德有譯著,《老子指歸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講義》,臺北:文史哲,198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臺北:建宏,2004。

三、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丁原明〈《淮南子》對《管子》四篇哲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管子學刊》1995年3期。
丁原明〈從原始道家到黃老之學的邏輯發展〉,《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3期。
丁原植〈《老子》哲學中“自然”的觀念〉,《哲學與文化》二十卷一期,1993年1月。new window
丁原植〈從出土《老子》文本看中國古典哲學的發展〉,收入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上冊》(新莊:輔仁大學,1999)。new window
丁原植〈就竹簡資料看《文子》與解《老》傳承〉,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三聯,1999)。
丁原植〈楚簡《老子》思辨觀念的天文探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武漢:湖北人民,2000)。
丁原植〈楚簡《恒先》首章釋義〉,《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
丁原植〈《恒先》與古典哲學的始源問題〉,收入李學勤、林慶彰等著《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臺北:臺灣書房,2007)。
丁原植〈中國古典哲學觀念的思辨性徵〉,「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研討會」論文,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8月。new window
于省吾〈歲、時起源初考〉,《歷史研究》1961年第4期。
牛力達〈論《管子》書的法治思想〉,《管子學刊》1997年3期。
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學中「化」觀念及其歷史拓展〉,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1998)。
王中江〈《凡物流形》的“貴君”、“貴心”和“貴一”〉,《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王中江〈《凡物流形》的宇宙觀、自然觀和政治哲學──圍繞“一”而展開的探究並兼及學派歸屬〉,《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王介英〈論莊子由技入道所開拓的精神境界〉,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1998)。
王博〈《黃帝四經》和《管子》四篇〉,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1992 )。
王博〈論三晉的道家之學〉,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1998)。
王博〈關於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的結構與性質--兼論其與通行本《老子》關係〉,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三聯,1999)。
王博〈美國達慕思大學郭店《老子》國際學術討論會紀要〉,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王曉波〈先秦法家與韓非思想〉,《歷史月刊》215期。
王曉波〈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尹文子的哲學與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30期。new window
王曉波〈「歸本於黃老」與「以無為本」──韓非與王弼對老子哲學詮釋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005)。
王曉波〈「道生法」--《黃帝四經》的道法思想和哲學〉,《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32期(2006)。
王博〈道家人文精神的特質〉,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王世舜、王蒨〈莊子氣論發微〉,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1995)。
王葆玹〈「黃老易」和「莊老易」--道家經典的系統及其流變〉,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易專號》(北京:三聯,1998)。
王葆玹〈南北道家貴陰貴陽說之歧異〉,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上海:上海古籍,1998)。
水渭松〈韓非《解老》異解辨〉,《天津師大學報》1996年第6期。
水渭松〈韓非《解老》異解補辨〉,《杭州大學學報》第27卷第3期(1997)。
玉香〈《管子》養生思想論略〉,《管子學刊》1994年3期。
白奚〈老子關於矛盾轉化條件的思想〉,《中國哲學史季刊》第三期(1994)。
白奚〈也談《管子》的成書年代與作者〉,《中國哲學史》1994年4期。
白奚〈《黃帝四經》與百家之學〉,《哲學研究》1995年4期。
白奚〈中國古代陰陽與五行說的合流--《管子》陰陽五行思想新探〉,《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5期。
白奚〈郭店儒簡與戰國黃老思想〉,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三聯,1999)。
白奚〈先秦黃老之學源流述要〉,《中國哲學》2003年4期。
任文召〈略論《管子》四篇的黃老哲學思想〉,《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1期。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的里程碑--老子的「無」〉,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1998)。
朱伯崑〈老莊哲學中有無範疇的再檢討--兼評馮友蘭先生的有無觀〉,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1998)。
朱喆〈道家社會哲學思想略論〉,《哲學與文化》33卷6期(2006)。new window
池田知久〈《老子》的「道器論」--基於馬王堆漢墓帛書本〉,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易專號》(北京:三聯,1998)。
池田知久〈尚處形成階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簡《老子》〉,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三聯,1999)。
刑文〈《太一生水》與郭店《老子》〉,收入其主編《郭店老子與太一生水》(北京:學苑2005)。
牟鐘鑑〈論道〉,《中國哲學史》1996年3期(1996)。
成兆文〈解釋天道-老子、孔子前的天道思想〉,《甘肅理論學刊,》2006年第3期。
余明光、譚建輝〈黃老學術向黃老道家之轉變〉,《湘潭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2007。new window
吳顯慶〈論馬王堆四種黃老帛書中的政治辯證法思想〉,《黑龍江社會科學》總66期(2001)。
呂錫琛〈論道家「任性當分」的政治思想〉,《哲學與文化》33卷6期(2006)。
宋榮培〈關於莊子的社會危機意識和自由意識的問題 〉,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1998)。
李存山〈從郭店楚簡看早期道儒關係〉,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三聯,1999)。
李道湘〈從《管子》的精氣論到《莊子》氣論的形成〉,《管子學刊》1994年1期(1994)。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三聯,1999)。
李零〈讀郭店竹簡《太一生水》〉,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李學勤〈太一生水的數術解釋〉,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李學勤〈楚簡《恆先》首章釋義〉,收入《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
李澤厚〈初讀郭店竹簡印象紀要〉,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李增〈《管子》之宇宙觀〉,《國立編譯館期刊》27卷2期。
李增〈帛書《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之研究〉,《哲學與文化》26卷5期(1999)。new window
李增〈《管子》法思想〉,《管子學刊》2001年1期(2001)。
李銳〈道精、道一與道德、道說-試論理解《老子》之「道」的另一種角度〉,《人文雜誌》(2009年第5期)。
李銳〈「氣是自生」:《恒先》獨特的宇宙論〉,《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
李冕世,〈三晉法家思想淵源的剖析〉,《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1980年第7期。new window
沈清松〈郭店竹簡《老子》的道論與宇宙論--相關文本的解讀與比較〉,收入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上冊》(新莊:輔仁大學,1999)。new window
周昕〈管子的自然觀和認識論〉,《管子學刊》1995年2期(1995)。
周亮、蔣廣學〈《黃帝四經》中道法思想的自然法特徵〉,《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1卷4期(2000)。
周熾成,〈法家的道理之論:從管子到韓非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2007)。
﹝日﹞ 金谷治〈「無」的思想之展開-從老子到王弼〉,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1992。
金甲秀〈黃老學與道家〉,《中國哲學》2002年4期(2002)。
金敏〈法出乎道--論《管子》的道法觀〉,《浙江大學學報》11卷3期(1997)。
胡家聰〈黃老帛書《經法》的政治哲學--兼論淵源於稷下之學〉,《中國哲學史》1988年4期(1988)。
胡家聰〈道家黃老學的「天、地、人」一體觀〉,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8輯》(北京:三聯,1996)。
胡家聰〈論《管子》書系學派著作〉,《管子學刊》1997年3期(1997):胡家聰〈略論道家「天、地、人」一體觀在民族心理中的滲透〉,《中國哲學史》1997年2期(1997)。
胡家聰〈道家尹文與儒家荀況思想有若干相通之處--兼論稷下學術中心的思想交流〉,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1998)。
胡家聰〈道家黃老學「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方式〉,《管子學刊》1998年1期(1998)。
徐文武〈楚國巫覡的憑靈與脫魂現象〉,《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袁保新〈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兼答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第2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唐蘭〈馬王堆出土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鬥爭的關係〉,《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
曹峰〈談《恒先》的編聯與分章〉,《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第20卷。
張立文〈論簡本《老子》與儒家思想的互補互濟〉,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三聯,1999)。
張成水、張振國〈《管子》德治思想論析〉,《管子學刊》2002年4期(2002)。
張岱年〈道家的深湛玄思與批判精神〉,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1998)。
張增田〈《黃老帛書》研究綜述〉,《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版)》(2001)。
張增田〈《黃老帛書》所見的另一種德治方略〉,《中國哲學史》2002年1期(2002)。
張增田〈公平:道家黃老學派的法價值追求〉,《安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卷5期(2002)。
張增田〈「道」何以「生法」--關於《黃帝四經》「道生法」問題的追問〉,《管子學刊》2004年9期(2004):31-36。(原載《管子學刊》2004年2期(2004)。
張增田〈老子之道:天道的抽象形式〉,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1月,第20卷第1期。
張家焌〈老子道德經之超越觀〉,《哲學論集》1982年7月第15期。new window
張春香〈《太一生水》生成性思維模式研究〉,《江漢論壇》2010年12月。
郭世東〈試論《管子》的法律思想〉,《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6年4期(1996)。
郭沂〈談由生、命、才、德諸範疇構成的莊子人性論〉,《中國哲學史季刊》第三期(1994)。
郭梨華〈儒家佚籍、《孟子》及《管子》四篇心性之系譜〉,《哲學與文化》34卷3期(2007)。
郭齊勇〈《恒先》-道法家刑名思想的佚篇〉,《江漢論壇》2004年8月。
強昱〈《太一生水》與古代的太一觀〉,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陳卓〈靜因之道--《管子》哲學意蘊透析〉,《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西安)》20卷3期(2003)。
陳鼓應〈帛書《繫辭》和帛書《黃帝四經》〉,《周易研究》(1998)。
陳鼓應〈道家的社會關懷〉,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1998)。
陳鼓應〈從郭店簡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三聯,1999)。
陳靜〈「真」與道家的人性思想〉,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1998)。
陳麗桂〈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哲學與文化》33卷8期(2006)。new window
陳麗桂〈〈太一生水〉研究綜述及其與《老子》丙的關係〉,「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陸建華〈《黃帝四經》--黃老道學的奠基之作〉,《安徽大學學報》23卷3期(1999)。
曾春海〈《管子》四篇與《韓非子》的道法論及對比研究》,《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1期。
曾春海〈〈繫辭傳〉與《黃老帛書》天道與治道之對照〉,《哲學與文化》34卷1期(2007):。new window
黃釗〈《管子.水地》篇考論〉,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湯效純〈《管子》思想述評〉,《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4期(1994)。
馮友蘭〈先秦道家哲學主要名詞通釋〉,收入《三松堂全集(第十二卷)》(河南人民,2001)。
楊儒賓〈論《管子》四篇的學派歸屬問題--一個孟子學的觀點〉,《鵝湖學誌》13期(1994)。new window
彭浩〈郭店一號墓的年代與簡本《老子》的結構〉,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裘錫圭〈郭店《老子》簡初探〉,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三聯,1999)。
葉海煙〈〈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收入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下冊》(新莊:輔仁大學,1999)。new window
葉海煙〈《太一生水》的宇宙論與學派屬性〉,《學術月刊》二十六卷第四期,2001年第12期
葛榮晉〈試論《黃老帛書》的「道」和「無為」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3期(1981)。
雷敦龢〈郭店《老子》:一些前提的討論〉,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三聯,1999)。
雷敦龢〈郭店《老子》及《太一生水》〉(中英對照),《本世紀出土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新莊:輔大哲學系,1999)。
雷敦龢〈郭店《老子》甲、乙、丙組校箋〉,收入於邢文編譯《郭店老子與太一生水》,(北京:學苑,2005)。
熊鐵基〈黃老子學與黃老道家〉,《中國哲學史季刊》第三期(1994)。
熊鐵基〈「老莊」與「黃老」〉,《中華道學》1997年增刊(1997)。
熊鐵基〈論《鶡冠子》的「道法」思想--兼論道法、黃老及其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0卷1期(2001)。
蒙培元〈論自然--道家哲學的基本觀念〉,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1998)。
趙葉花〈試論韓非子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5卷第3期(2006)。
趙東栓〈《太一生水》篇的宇宙圖式及其文化哲學闡釋〉,《齊魯學刊》,2001 年第4期。
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恒先》新釋〉,收入《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
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33卷7期(2006)。new window
劉笑敢〈老子之道:關於世界之統一性的解釋──兼論「道」在科學與宗教之間的位置與意義〉,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new window
劉笑敢〈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第2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樂愛國〈《管子》的精氣說與氣功學〉,《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1期(1995)。
樂愛國〈《管子》的精氣說辨正〉,《管子學刊》1996年1期(1996)。
樂愛國〈《管子.內業》的精氣說的再探討〉,《管子學刊》1998年2期(1998)。
鄭杰文〈帛書《黃帝四經》對《老子》學說的繼承和發展〉,《管子學刊》1996年3期(1996)。
謝明陽〈從《老子》到《管子》四篇看「心」的概念之發展〉,《鵝湖月刊》258卷8期。
鍾肇鵬〈黃老帛書的哲學思想〉,《文物》,1978年第2期。
魏啟鵬〈《黃帝四經》思想探源〉,《中國哲學》第4輯(1980)。
魏啟鵬〈文子「聽道」考述〉,《中華道學》1997年增刊(1997)。new window
魏啟鵬〈帛書《十大經》補箋〉,收入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上冊》(新莊:輔仁大學,1999)。new window
羅浩Harold D.Roth 〈內修:早期道家的主要實踐〉,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1998)。
羅浩〈郭店《老子》對文中一些方法論問題〉,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三聯,1999)。
蕭漢明〈《太一生水》的宇宙論與學派屬性〉,《學術月刊》二十六卷第四期,2001年第12期
嚴靈峰〈老子「正言若反」邏輯的結構〉,《中國哲學史季刊》第三期(1994)。
顧史考〈上博簡《凡物流形》初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三十八期(2009年10月)。new window

四、學位論文
張忠宏〈戰國黃老的「天道」與「道」:以《黃帝四經》與《管子四篇》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林明照〈先秦道家禮樂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new window
陳佩君〈先秦道家的心術與主術-以《老子》、《莊子》、《管子》四篇為核心〉,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五、網路資源
丁四新著〈帛書《道原》集釋〉,簡帛研究網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HTML/dingsixin02.htm,2004年8月7日。
凡國棟:〈也說《凡物流行》之「月之有軍(暈)」〉,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41,2009年1月3日。
王中江〈《凡物流形》編聯新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98,2009年3月3日。
王連成〈《上博七.同物流形》:開篇釋義〉,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8/wangliancheng021.htm,2011年3月9日。
李銳〈《凡物流形》釋文新編(稿)》〉,孔子2000網首發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fwlx1.htm,2008年12月31日。
李銳〈《凡物流形》釋讀〉,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72,2011年3月9日。
吳國源〈上博七《凡物流形》零釋〉,清華大學簡帛研究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fwlx5.htm,2009年1月1日。
宋華強〈《上博(七)凡物流形》札記四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首發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8,2009 年1 月3 日。
宋華強:〈《凡物流形》零劄〉,武漢簡帛網首發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37,2009 年8 月29 日。
陳偉〈《凡物流形》「五度」句試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首發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94,2009年6月19日。
陳偉〈《凡物流形》“人中”試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首發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57,2011年4月17日。
季旭昇〈上博七芻議三:凡物流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首發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3,2009 年1月3日。
孫飛燕:〈讀《凡物流形》劄記〉,清華大學簡帛研究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862,2009 年1 月1 日。
鄔可晶:〈上博(七)‧凡物流形》補釋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首發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47,2009 年4月11日。
廖名春〈《凡物流形》校讀零劄(一)〉,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8/liaomingchun001.htm,2011年3月9日。
廖名春:〈《凡物流形》校讀零劄(二)〉,清華大學簡帛研究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fwlx4.htm,2008 年12 月31 日。
蘇建洲〈試釋《凡物流行》甲 8「敬天之明」〉,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67,2009 年1 月17 日。
顧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簡序及韻讀小補〉,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首發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94,2009年2月23日。
顧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下半篇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首發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76,2009 年8 月24 日。
蕭聖中著,〈博七《凡物流形》補釋五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首發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62,2010年5月3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