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陰陽五行學說與兩漢學術初探
書刊名:明新學報
作者:廖秀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o, Hsiu-chen
出版日期:2004
卷期:30
頁次:頁33-43
主題關鍵詞:陰陽五行陰陽家兩漢經學Ying-yangWu-hsingTwo-Han's ching-hsue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1
  • 點閱點閱:76
期刊論文
1.魏啓鵬(1988)。思孟五行說的再思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4),82-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臧振(1989)。五行起源新探。陝西師大學報,1989(4),86-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亞如(1996)。漢書五行志的五行思想。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1996(1),115-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龍文懋(1997)。董仲舒法天思想探本。齊魯學刊,1997(6),45-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龐樸(1988)。《五行篇》評述。文史哲,1988(1),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湯其領(1987)。董仲舒公羊學體系形成初探。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2),48-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載光(1991)。從卜辭中的四方神名看五行的演化。湘潭大學學報,1991(2),72-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紀彬(1985)。陰陽五行學派的代表--鄒衍。中國哲學史研究,1985(2),57-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韓旭暉(2000)。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家思想研究的新拓展。孔子研究,2000(5),123-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龐樸(1977)。馬王堆帛書解開了思孟五行說之謎。文物,1977(10),63-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載光(1990)。上古自然崇拜與五行觀念的起源。湘潭大學學報,1990(1),75-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辛旗(1988)。鄒衍思想的轉變及其陰陽五行學說的意義發微。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3),28-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馬勇(1985)。鄒衍與陰陽五行學說。社會科學研究,1985(6),54-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羅新慧(1999)。郭店楚簡與儒家的仁義之辨。齊魯學刊,1999(5),2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丁四新(2000)。新略論郭店楚簡〈五行〉思想。孔子研究,2000(3),50-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殷南根(1988)。五行本義索解。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3),17-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郭齊勇(1999)。郭店儒家簡與孟子心性論。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4,24-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偉(1999)。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29-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宗桂(19900400)。《淮南子》與《春秋繁露》的同異沉浮--兼論西漢中期統治思想的轉變。鵝湖,15(10)=178,39-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2000)。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武漢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妍承(1999)。董仲舒春秋學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禮彰(1993)。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照清(1986)。兩漢公羊學及其對當時政治之影響(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順民(1990)。從漢代陰陽五行說與禪讓說的結合看新莽政權的建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馨潔(2000)。易傳陰陽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孫廣德(199401)。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顧頡剛(1989)。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登原(1984)。國史舊聞。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靖泉(2001)。楚文化流變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班固(1979)。漢書(一〇〇卷)。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賴炎元(1996)。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錢穆(200108)。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龐天佑(2002)。秦漢歷史哲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范燁(1979)。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阮元。十三經注疏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柯、李克和(200301)。管子譯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永嘉、蕭木。新譯呂氏春秋。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松長(200104)。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中國哲學編委會(200110)。經學今詮續編。遼寧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康德(2001)。淮南子直解。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桂鈿、吳鋒(1997)。董仲舒。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約瑟(199006)。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慶彰(1992)。中國經學史論文集。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冰。皇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大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方立天(199504)。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司馬遷(1979)。史記。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龐樸(19880300)。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起紆(1991)。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德漢(197907)。從漢書五行志看春秋對西漢政教的影響。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錢穆(199012)。經學大要。蘭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永祥(1995)。董仲舒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趙光賢(1987)。古史考辨。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吳怡(198812)。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班固、陳立(1997)。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麗桂(2002)。新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周桂鈿(1989)。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漢三(1981)。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台北:維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威熊(19880000)。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楊向奎(1983)。繹史齋學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錢穆(2001)。中國思想史。蘭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鄺芷人(19980000)。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龐朴(20000000)。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皮錫瑞、周予同(1974)。經學歷史。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樸民(1992)。董仲舒與新儒學。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白奚(1998)。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澤厚(1996)。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