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黨苗栗縣基層專職黨工關係網絡之研究
書刊名: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作者:鍾道明黃東益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ng, Tao-mingHuang, Tong-yi
出版日期:2006
卷期:13
頁次:頁267-310
主題關鍵詞:國民黨地方黨部民眾服務站專職黨工關係網絡The KMTPublic-service-stationsKMT's full-time local staffRelationshipNetwork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45
  • 點閱點閱:47
台灣的地方選舉特色之一就是講求人情關係連帶。政黨或政治人物除了要履行他們的選舉政見和諾言之外,還必須重視選區經營和選民服務來建構他們的社會網絡與群眾基礎,使其關係網絡滲透到社會各階層角落,在選舉時轉換成動員力量或選票以贏得勝選。 國民黨自一九五二年起在全台各鄉鎮市設立了民眾服務站,且招募為數眾多專職黨工,透過民眾服務站的組織運作方式和基層黨工平時與地方民眾建立情感來發展它的關係網絡。但是現有學術研究中有關基層黨工的研究並不多見,致對公共事務的瞭解或解釋顯有不足之處。本文認為國民黨基層黨工在地方公共事務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角色,其經營基層之運作方式應是值得研究的素材。 本文藉由關係發展階段理論,針對國民黨苗栗縣各鄉鎮市民眾服務站的退休及現任基層黨工,以個別訪談、焦點座談以瞭解他們在地方社會中發展關係網絡的情形。研究發現國民黨基層黨工早期透過人情交往及關係取向所建立起來的社會關係網絡和群眾基礎,確實是過去國民黨在基層社會普遍獲得民眾支持的主要因素。但是隨著台灣民主化、社會趨勢與政黨輪替的進程,基層專職黨工的社會關係網絡在面對選民投票影響力上已面臨資訊科技、意識型態等嚴峻挑戰,也使他們面臨被裁撤的命運。
In Taiwan’s elections, relationship is a special feature often more important than policies. Politicians especially value the management of their election district as well as their public services in order to build up their social network and to earn voters’ support. In view of this, the KMT knows that they have to reinforce trust and relations among their supporters by providing good services through their full-time local staff. The KMT established public service stations to develop its social connection with people in Taiwan in 1952. In various elections, the rank and file staffs can be easily mobilized and play a vital role to appeal to the people to support the KMT’s candidates. However, researches on this subject are rare, resulting in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in political observation and elaboration with regard to public affairs. This research not only focuses on the operation and procedures of KMT’s Miao-li County public service stations but also analyzes how KMT’s grass-root staff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network. With the rapid changes of society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Taiwan, the research on the changeover of the rol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KMT’s local staff will also be addressed.
期刊論文
1.吳重禮(19980700)。亦敵亦友 : 論地方派系與國民黨候選人選擇過程的互動模式。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7,177-2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曉慧(19981200)。中國國民黨改造運動中對社會基礎的強化。藝術學報,63,209-2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文齡(19910900)。美國進步時期城市政黨組織與下層階級人民的互動關係之研究。歐美研究,21(3),47-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葛永光(19960600)。「選舉機器」的理論建構--兼論國民黨的黨務改造方向。理論與政策,10(3)=39,136-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火炎(19931200)。選舉競爭與政治分歧結構的變遷:國民黨與民進黨勢力的消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1),37-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火炎(19950300)。選民的政治認知與投票行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7(1),247-2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乃德(19931100)。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臺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金壽(19971200)。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一九九三年風芒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臺灣政治學刊,2,3-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osco, Joseph(1992)。Taiwan Factions: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Ethnology,31(2),157-183。  new window
10.林佳龍(19890300)。威權侍從政體下的臺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117-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光國(1987)。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2(4),944-974。  new window
12.趙永茂(19880300)。臺灣省基層政治精英之個人背景分析。思與言,25(6),22-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崑玉(1996)。〈網路政治:一個顛覆性的時代〉。《 Catch 選舉》,第 5 期,3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智清(1995)。〈世界資訊網路將成選戰新利器〉。《 Catch 選舉》,第 1 期,43-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茂桂(1997)。〈探索台灣權力統治的三把入門鑰匙〉。《新新聞周報》,539 期,83-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詹宏志(1988)。《趨勢報告/台灣未來的 50 個解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詹碧霞(1999)。《買票懺悔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義周(1992)。〈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 60 期,209-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簡大森(1995)。〈選舉走上資訊高速公路〉。《Catch 選舉》,第 1 期,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Dollinger, Marc. J.(1990)。“The evolution of collective strategies in fragmented industri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15. No.2,266-285。  new window
21.Larson, Andrea.(1992)。“Network Dysds in entrepreneurial settings: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7,76-104。  new window
22.Thorelli, Hans B.(1986)。“Network: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7,37-51。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鄭伯壎(1996)。《組織網絡的形成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怡如(2003)。〈政黨競爭與地方派系轉型之研究—台北縣中和市的個案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游清鑫、鄭夙芬、陳陸輝、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01)。面訪實務。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昆山、黃政雄(1996)。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artori, Giovanni、雷飛龍(200005)。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育仁、鄭又平(2002)。《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朗文(1999)。標準化的調查訪問。標準化的調查訪問。臺北:弘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家德(2003)。企業關係管理。臺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orris, Dick、張志偉(2000)。網路民主。台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Krueger, Richard A.、Casey, Mary Anne、洪志成、廖梅花(2003)。焦點團體訪談。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曹衛東、Habermas, Jurgen、劉北城、宋偉杰(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若林正丈、洪金珠、許佩賢(1994)。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永茂(1998)。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翰蘆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Egan, John、方世榮(2002)。關係行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鴻瑜(19821015)。政治發展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游盈隆(1996)。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台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明惠(1998)。臺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鬥爭。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Castells, Manuel、夏鑄九、王志弘(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廖忠俊(1997)。臺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介玄(19940000)。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施俊吉、劉錦添、張清溪(19920000)。解構黨國資本主義 : 論臺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東升(19950000)。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高承恕(19990000)。頭家娘:臺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Babbie, Earl、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時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筱峰(1993)。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廖忠俊(20000000)。臺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Andrew Heywood(2001)。《最新政治學新論》。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潘明宏、Chava Frankfort-Nachmias David Nachmias(199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昭正、朱瑞淵、Floyd J. Fowler, Jr.(1999)。《調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Webster, Frank、馮建三(2001)。資訊社會理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培元、Morrow, John(2004)。政治思想史。台北:韋伯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董安琪、Mancur Olson(1991)。《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胡守仁、Mark Buchanan(2003)。《連結-混沌、複雜之後,最具開創性的「小世界」理論》(NEXUS:Small worlds and the Groundbreaking science of Networks)。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劉慧清、江郁清、Tom Richardson, Augusto Vidaurreta, with Tom Gorman(2003)。《關係是一種策略性資產》(Business is a contact sport)。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王振寰(1995)。〈台灣式的民主:一些觀察〉。《考驗台灣命運》。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何來美(1997)。《劉黃演義-苗栗近代政治史話》。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吳乃德(1995)。〈地方勢力可能顛覆國民黨嗎〉。《考驗台灣命運》。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居延安(2003)。《關係管理-企業的虛擬發展與人本再造》(Relationship Management)。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林佳龍(1998)。〈地方選舉與國民黨政權市場化─從威權鞏固到民主轉型〉。《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洪永泰、林瓊珠、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01)。2001年台灣政治紀實。台北:韋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張維安、陳介玄(1997)。〈把生活結構放進來-三個台灣企業研究個案的分析〉。《地方社會》。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陳安(1998)。〈關於中國大陸民主化動力問題的比較研究〉。《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陳三井(1985)。《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彭懷恩(1991)。〈台灣地區政黨內部結構之分析〉。《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費孝通(1982)。《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楊泰順(1991)。《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葉正綱(2002)。《中國消費市場行銷策略》。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蔡育全(2000)。〈「黨工」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一行〉。《一甲子年史-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民國 29 年至民國 89 年》。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蔡詩萍(1989)。《誰怕政治》。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謝順欽(2000)。〈黨政關係六十年回顧〉。《一甲子年史-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民國 29 年至民國 89 年》。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謝鴻儀(2000)。《一甲子年史-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民國 29 年至民國 89 年》。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Berg, Bruce L.(1998)。“Ethnographic Field Strategies",“ Unobtrussive Measures in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to Content Analysis"。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for the Social science。Boston。  new window
58.Burgess, Robert G.(1982)。“Approaches to Field Research."。Field Research:a Sourcebook and Field Manual。N.Y。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輝煌、黃懷德(2001)。經濟安全、家族、派系與國家:由制度論看地方派系的政治經濟基礎。政治分析的層次。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火炎(1997)。選舉與台灣政黨重組的趨勢。民主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臺北:月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火炎(1998)。臺灣的選舉與社會分歧結構--政黨競爭與民主化。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臺北:月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苙雲、譚康榮(19990000)。形構產業網絡。網絡臺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介玄(1997)。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臺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明通、林繼文(1998)。台灣地方選舉的起源與國家社會關係轉變。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素卿、陳東升(1998)。基層選舉下的地方政治與經濟利益:以房地產開發為例。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光國(19880000)。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友暉、陳淑娟、趙志裕(19910000)。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方法論求答案。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