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 : 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
作者:龔宜君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8
出版項:臺北:稻鄉
集叢:臺灣文化系列;21
ISBN:9579628262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9) 博士論文(3) 專書(13)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9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8
期刊論文
1.Huang, Teh-fu(199505)。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Kuomintang。Issues and Studies,31(5),91-120。  new window
2.中華民國國家建設叢刊編纂委員會(1971)。國防軍事建設。國家建設叢刊,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于智勇、賴仁中、蔡瑜琳、張怡文、王怡文、陳亞蘭、蔡炅樵、賴麗真(19890718)。揭開特種黨部神秘面紗。自立早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聰賢(1975)。臺灣農會組織目標之分析。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陽山(1988)。民主化、自由化與威權轉型:國際經驗的比較。中山學術論叢,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南民(1988)。一聲動員令。新新聞,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維民(1986)。臺灣光復初時的軍紀。中華雜誌,2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安德生、夏之驊(1951)。臺灣之農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會特刊,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時報周刊(1994)。軍方政戰系統再現選舉江湖。時報周刊,8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建裕(1954)。臺灣省農家需要借款調查報告。農復會特刊,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梁永煌(199112)。國民黨是全國最大財團。財訊,199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隆志(1991)。族群關係與鄕村臺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雷柏爾(1953)。臺灣目前之農村問題與其將來之展望。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特刊,6,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蔣夢麟(1990)。農復會工作演進原則之檢討。農委會研考專刊,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賴澤涵、蕭新煌(1981)。現代中國城鄕策略之分析:1911-1949。思與言,1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譚毓群(1968)。臺灣農會業務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Cheng, Tun-jen、Stephan Haggard(1990)。Taiwan in Transition。Journal of Democracy,1(2)。  new window
18.Hechter, Michael(197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ehnic Chang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9。  new window
19.Diamond, Larry。Class, Ethnicity, and the Democratic State: Nigeria,1950-1966。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25(3)。  new window
20.Jacobs, J. Bruce(1971)。Recent Leaderships and Political Trends in Taiwan。The China Quarterly,45。  new window
21.Jacobs, J. Bruce(199001)。Taiwanese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1937-1945:The Origins of Taiwan's Half-Mountain people。Modern China,16(1),84-118。  new window
22.Lambom, Alan C.(1983)。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Extraction。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7。  new window
23.Levi, Margaret(1981)。The Predatory Theory of Rule。Politics and Society,10。  new window
24.Nielsen, Francois(1985)。Toward a Theory of Ethnic Solidarity in Modem Societ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0,133-149。  new window
25.Portes, Alejandro(1984)。he Rise of Ethnicity: Determinants of Ethnic Perceptions Among Cuban Exiles in Miami。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9。  new window
26.Rasler, Karen A.、William R. Thompson(1983)。War Making and State Making: Governmental Expenditures, Tax Revenues, and Global Wars。J ,A.P.S. R.,79。  new window
27.Schmitter, Philippe、Streeck, Wolfgang(1991)。From National Corporatism to Transnational Pluralism: Organized Interests in the Single European Market。Politics and Society,19(2),133-164。  new window
28.Schudson, Michael(1994)。Culture and the lntegration of National Societie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39。  new window
29.Thompson, Roger(1988)。Statecraft and Self- Government: Competing Vision of Community and State in Late Imperial China。Modern China,14(2)。  new window
30.Tilly, Charles(1991)。EthnicConflict in the Soviet Union。Theory and Society,20。  new window
31.Poulantzas, Nicos(1969)。The Problem of the Capitalist State。New Left Review,58,67-78。  new window
32.Cumings, Bruce(1984)。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y: Industrial Sectors, Product Cycles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38(1),1-40。  new window
33.Dickson, Bruce J.(1993)。The Lessons of Defeat: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Kuomintang on Taiwan, 1950-52。The China Quarterly,133,56-84。  new window
34.Liang, Zai(1994)。Social Contact, Social Capital, and the Naturalization Process: Evidence from Six Immigrant Groups。Social Science Research,23,407-437。  new window
35.李雲漢(19920200)。中國國民黨遷臺前後的改造與創新(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二)。近代中國,87,19-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鄭梓(19880700)。國民政府對於「收復臺灣」之設計:臺灣接管計劃之草擬、爭議與定案。東海大學歷史學報,9,191-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鄭曉時(19921100)。政體與軍隊:臺灣文武關係(1950-1987)的一個分析架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1),129-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蕭新煌、文崇一(19890110)。對「臺灣發展經驗」理論解釋的解謎。中國論壇,27(7)=319,156-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宣範(19930600)。眷村的臺灣人經驗。臺灣風物,43(2),97-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Shils, Edward(1957)。Primordial, Personal, Sacred and Civil Ties: Some Particular Observ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or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8(2),130-145。  new window
41.胡台麗(19900600)。芋仔與蕃薯--臺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107-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Lerman, Arthur J.(1977)。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ian in Taiwa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1(4),1406-1422。  new window
43.Deutsch, Karl W.(1961)。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55(3),493-514。  new window
44.徐正光(19760900)。岩村的生態與經濟變遷--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2,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葉啟政(19871200)。對社會學一些預設的反省--本土化的根本問題。中國社會學刊,11,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鄭梓(19880500)。戰後臺灣省制之變革:從行政長官公署到臺灣省政府(1945-1947)。思與言,26(1),133-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棟明(19700600)。居臺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佈。臺北文獻 (直字),11/12,6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蕭新煌(19910300)。一九八〇年代末期臺灣的農民運動:事實與解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0,67-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朱高影(19920300)。行政長官公署時期臺灣經濟之探討(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七)。臺灣風物,42(1),53-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筱峰(19911200)。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思與言,29(4),185-2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李碧涵(19800100)。臺灣農地改革後鄉民參政之探討。思與言,17(5),1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許雪姬(19911200)。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29(4),155-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李棟明(19691200)。光復後臺灣人口社會增加之探討。臺北文獻 (直字),9/10,215-2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蕭全政(19910500)。國民主義:臺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政治科學論叢,2,7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Bosco, Joseph(1992)。Taiwan Factions: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Ethnology,31(2),157-183。  new window
56.Nettl, John P.(1968)。The State as a Conceptual Variable。World Politics,20(4),559-592。  new window
57.湯熙勇(19911100)。臺灣光復初期的公教人員任用方法:留用臺籍、羅致外省籍及徵用日人 (1945.10-1947. 5)。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1),391-4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林佳龍(19890300)。威權侍從政體下的臺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117-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王振寰(19890300)。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明珂(19940110)。歷史、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會議日期: 1994年1月10日)。中央院近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尹章義(1994)。「臺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學術研討會,中研院近史所 。中研院近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浤源(1994)。民國以來華人國家觀念的演化。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學術研討會,中研院近史所 。中研院近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雲漢(1992)。現階段國民黨之組織體質與權力生態。超越與重建:迎接中華民國新時代研討會,中國時報(主辦) 。臺北:中國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雲漢(1993)。國民黨的危機與挑戰。臺灣政治變遷的新情勢研討會。臺北:費希平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乃德(1992)。臺灣威權政體的鞏固。冷戰後的亞洲、太平洋地區與兩岸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乃德(1992)。現階段民進黨之政治綱領與政策走向。超越與重建:迎接中華民國新時代研討會,中國時報 。臺北:中國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乃德(1992)。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2/4/12)。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介民(1990)。控制與反抗--分析臺灣1980年代的抗議運動。臺北:財團法人臺灣研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若予(1993)。退輔會所屬安置基金事業功能之檢討。八十三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評估研討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密察(1992)。日據時期臺灣社會的變遷:以國民國家的觀點所做的一個初步整理。國民國家與臺灣歷史論文研討會,臺灣研究基金會 。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忠正、林鶴玲(1992)。臺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佳龍(1991)。效忠與反叛:政治自由化之後臺灣選民的政治支持及其變化(1986-1990)。中臺關係與臺灣社會論文研討會,臺灣研究基金會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正光(1988)。從異化到自主:臺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正亮(1994)。國民黨改造和社會穿透的極限:戰後臺灣基層政權的形成。重返臺灣民間社會研討會,臺灣研究基金會 。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茂桂(1992)。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問題與反省。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茂桂、陳俊傑(1986)。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自由派理論的再檢討。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中國政治學會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其南(1994)。傳統中國的國家型態、家族意理與民間社會。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儀深(1994)。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國家與認同:近代中西歷史比較學術研討會,中研院近史所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聰榮(1992)。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臺灣的中國化。國民國家與臺灣歷史論文研討會,臺灣研究基金會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曉時(1992)。臺灣的政軍關係與憲政改革。國家安全體制研討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龔宜君(1992)。一個「移入政府」的建立與轉化:臺灣經驗。國民國家與臺灣歷史論文研討會,臺灣研究基金會 。臺灣研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Haggard, Stephan、Chien-Kuo Pang(1989)。The Transition to Export- Led Growth in Taiwan。Conference on State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R. O. C.。  new window
24.Kirby, Willian C.(1993)。Planning Postwar Taiwan-The Case of Industry, 1943-1947。The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Material of Taiwan, held b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iy,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new window
25.林佳龍(1994)。外來政權、反對運動與地方派系的選舉互動:論國民黨提名政策的演變與臺灣的民主化。台灣政治學會第一屆年會:邁向台灣政治學,(會議日期: 1994年12月17-18日)。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鄭梓(1991)。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吳乃德(1989)。不確定的民主未來:解釋臺灣政治自由化現象。「中國民主前途」研討會,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徐正光(1987)。統合政策下的臺灣勞工。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189-2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59)。臺灣省戶籍統計要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展臺(1981)。臺灣地區農會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存金(1986)。軍眷村改建國宅可行性之研究--以臺中市為個案研究地區(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鯤魯(1991)。國民政府重建與財政收入之政治經濟分析(1949-1958)(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石允(19860000)。從依從關係探討救國團組織特性(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仲修(1991)。水里鄕政治權力結構之分析(碩士論文)。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俞行健(1977)。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工會組織(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施昭顯(1983)。臺灣地區農會選舉過程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郝玉梅(19810000)。中國國民黨提名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夏傳宇(1981)。臺北市軍眷村重建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雄(1981)。國軍退除役官兵與民生經濟(民國四十三至六十七年)(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梁欽堯(1990)。政治發展與政黨轉型:中國國民黨民主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正亮(1987)。戰後臺灣威權政治的轉化(1945-1986):邁向歷史/結構分析(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玉姍(19910000)。外省第二代省籍意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炳文(1991)。臺灣鄉村選舉與派系運作對鄉村建設之影響(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翠絲(1985)。中國國民黨組織成長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陽德(1978)。臺灣省地方民選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博士論文)。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國衛(1987)。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功能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崔誠烈(1993)。國家,大資本主義與霸權計劃一臺灣與韓國發展經驗的比較(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鍾基年(1993)。外省籍族群從事軍公敎行業原因之探討(碩士論文)。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彭基原(1988)。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聰勝(1978)。臺灣農會組織之研究(博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建昌(1991)。80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瑞珊(19800000)。臺灣軍眷村的社區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顏麗蓉(1990)。軍眷村外部空間之研究:以中壢地區四個眷村之現象探討影響活動之外部空間條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若雩(1995)。新加坡、台灣、南韓的政治市場與威權轉型之比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吳兆鵬(1989)。臺灣省參議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Pang, Chien-Kuo(1988)。The State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Taiwan Case(博士論文)。Brown University。  new window
28.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臺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沈宗瑞(1994)。臺灣工會的角色與發展(1950-1992):國家組合主義角度的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吉朗(1981)。中國國民黨輔選政策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羅於陵(1991)。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鄭陸霖(1988)。台灣勞動體制形構的解析--歷史/結構的取向(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吳介民(1990)。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倪炎元(1993)。南韓與臺灣威權政體轉型之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中興山莊(1962)。基層黨務工作方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陸寶千、鄭麗榕、黃通(1992)。黃通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謙、漆敬堯(1991)。臺灣農村社會變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高銘輝(1982)。綠旗飄揚三十年。臺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央選舉委員會(1984)。中華民國選舉概況。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1969)。九全大會以來總裁對黨的重要會議訓詞彙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55)。本黨輔導黨員參加地方自治競選工作的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57)。黨應如何爭取民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58)。地方選舉中黨的工作之缺點及其改進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1952)。中國國民黨現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1952)。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71)。專題研究報告彙編:黨務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60)。中央委員會四十九年度工作檢討會檢討重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59)。臺灣糧政之研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幹部訓練委員會(1952)。實驗巡迴訓練工作總報告。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幹部訓練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1954)。中國國民黨六十年來組織之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1954)。產職業黨務考察總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1955)。知識青年黨部工作概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1955)。四十三年度各種黨部業務綜合檢查總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1957)。組織概況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1960)。當前基層組織工作改進要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1964)。黨員進修資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1966)。黨的基層工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1957)。改造後的中國國民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1954)。中國國民黨農民運動與臺灣省各級農會改進。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1955)。民眾服務工作視導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1956)。民眾服務手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1960)。農、漁民、礦工、山胞生活訪問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1960)。民運工作概況統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1963)。為民服務事例專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1956)。服務通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1952)。臺灣農家經濟:農村典型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1955)。黨的社會調查:問題的發現與解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祕書處(1952)。中央委員會四十一年度工作檢討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祕書處(1959)。中國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紀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祕書處(1959)。中國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黨務工作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祕書處(1962)。中國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黨務工作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祕書處(1963)。中國國民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工作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4)。中國國民黨與臺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中國國民黨中央文物供應社。在總動員運動中黨員應怎樣努力。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中國國民黨中央文物供應社(1958)。中國國民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特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中國國民黨臺灣省改造委員會(1951)。臺灣黨務。中國國民黨臺灣省改造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1957)。輔導黨員參加第三屆臨時省議員縣市長選舉工作報告。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1957)。服務工作。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1957)。臺灣省各級農會改進工作總報告。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1957)。改進農會。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1960)。輔導第二屆省議員第四屆縣市長選舉工作實錄。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第五組(1964)。臺灣省第五屈縣市長選舉基本態勢報告。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第五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第五組(1964)。臺灣省各縣市第六屆議會議長副議長選舉基本態勢一覽表。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第五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1958)。臺灣黨務。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臺灣黨務公報室(1959)。臺灣黨務公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中國國民黨臺灣省第三屆委員會(1957)。臺灣省黨務報告。中國國民黨臺灣省第三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中國國民黨臺灣省第四屆委員會(1961)。臺灣省黨務報告。中國國民黨臺灣省第四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中國國民黨臺灣區公路黨部委員會(1952)。公路黨務。中國國民黨臺灣區公路黨部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中國國民黨臺灣區產業黨部(1954)。產業黨務。中國國民黨臺灣區產業黨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中國國民黨臺灣區產業黨部第一支黨部委員會(1959)。糖業黨務。中國國民黨臺灣區產業黨部第一支黨部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中國國民黨宜蘭縣委員會(1956)。中國國民黨宜蘭縣委員會輔導黨員參加第三屆省議員、縣長選舉工作總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南投縣黨部(1952)。南投黨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雲林縣委員會。雲林縣委員會參加第五屆縣議員選舉工作進度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彰化縣委員會(1960)。彰化縣委員會輔導黨員參加第五屆議員選舉有關資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彰化縣黨部(1957)。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彰化縣黨部輔導黨員參加第三屆臨時省議員、縣長選舉工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1957)。黨務工作報告。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中國國民黨第九次黨務工作會議參考資料(1964)。現階段地方黨務工作之研究、地方自治選舉提名方式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中國國民黨黨史會資料(1962)。臺灣省民眾服務工作總報告:1953-1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1980)。婦聯三十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王師凱(1968)。總裁訓詞選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王師凱(1968)。黨員訓練人敎材之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師凱(1968)。黨員訓練人敎材之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王師凱(1968)。黨員訓練人敎材之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內政部(1949)。臺閩地區人口統計。臺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59)。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1956):第一卷臺閩地區一戶口普查記述及統計提要。臺灣省戶口普查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59)。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1956):第二卷臺灣省一第一冊戶口總表及人口籍別。臺灣省戶口普查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59)。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提要。臺灣省戶口普查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臺灣省通誌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日據下之臺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財稅篇」。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56)。臺灣民政概況。台北: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62)。臺灣省戶籍統計要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臺灣省政府敎育廳主計室(1949)。臺灣省敎育統計。臺灣省政府敎育廳主計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糖四十年。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行政院主計處(1949)。中華民國統計提要。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59)。五年來之輔導工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69)。十五年來之輔導工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61)。第五次擴大會報業務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83)。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提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93)。業務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93)。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提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處(1988)。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農場場員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處第一(統計分析)科(1994)。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資料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周國光(1957)。七年來的特種黨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高義溥(1964)。臺灣省第五屈縣市長選舉態勢綜合報告。高義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黃復興辦公室(1954)。復興通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國防部總政治部(1959)。國軍政工概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敎育部國民敎育司(1961)。中華民國國民敎育概況。敎育部國民敎育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公論報(1954)。民國四十一年臺灣年鑑。臺北:公論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王怡云(1983)。臺灣地區違章建築處理與徒置計劃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1962)。團務十年。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1972)。青年活動二十年。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S.Kirby(1960)。進步中的臺灣農村。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自立晚報(19941106)。眷村聯絡人一聯繫眷村與軍方情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自立晚報(1994)。鐵票部隊火力不再集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李松林(1990)。中國國民黨在臺灣四十年紀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李宗黃(1951)。臺灣地方自治新論。臺北:中央改造委員會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吳密察、張炎憲(1993)。建立臺灣的國民國家。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林玉體(1987)。臺灣敎育面貌四十年。臺北:自立晩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官蔚藍(1975)。戶政制度曁戶籍登記措施檢討與改進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ISmethurst, R.、郭俊稣(1994)。日本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臺北:金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連震東(1967)。蔣總統與臺灣省的光復重建。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張玉法、黃銘明(1991)。劉安祺回憶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恩格爾、張明貴(1981)。意識形態與現代政治。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張炳楠(1974)。地方自治論文集。臺北:華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Philip Selznick、張國彥(1958)。組織的武器--布爾什維克戰略和戰術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Kerr, George、陳榮成(1993)。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湯燦華(1958)。臺灣農會。臺北:中興山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談益民(1963)。強化區黨部組織與活動之研究。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鄭牧心(1988)。臺灣議會政治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鄭梓(1985)。臺灣省參議會史研究--變遷時代裡的一個過渡型代議機構(1946-1951)。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滕傑(1954)。論黨的基層組織。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蔣介石(1951)。交議本黨改造說明。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蔣介石(1977)。蔣總統言論選集:黨務工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蔣總統中興講詞總集編輯委員會(1971)。蔣總統政黨政治講詞集。蔣總統中興講詞總集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蔣經國(1951)。到底應該怎麼做?。國防部政治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蔣經國(1976)。危急存亡之秋。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Gemard Gallin、蘇照堂(1981)。小龍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Badie, Bertrand、Bimbaum, Pierre(1979)。The Sociology of the Stat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26.Birsh, Anthony H.(1989)。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London。  new window
127.Birsh, Anthony H.(1987)。Revisiting State Theory, Essays in Politics and Postindustrialis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8.John, Brewer(1989)。The Sinews of Power: War, Money and the English State, 1688- 1783。NY:Alfred A. Knopf, INC。  new window
129.Deutsh, Karl W.(1966)。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mication。Cambridge, Mass:M. I. T. Press。  new window
130.Geertz, Clifford(1963)。Old Society and New States。NY:Free Press。  new window
131.Gold, Thmoas(1986)。State And Society in Taiwan。NY:M. E. Sharpe。  new window
132.Hsiao, Hsin-Huang Michael(1981)。Government Agricultural Strategie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A Macrosociological Assessment。Taipei: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c Sinica。  new window
133.Hsiao, Hsin-Huang Michael、So, Alvin(1995)。Taiwan-Mainland Economic Nexus,Socio-Political Origins, State Society Impacts, and Future Prospects。Hong Kong: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w window
134.Hsiao, Hsn-Huang Michael、Wei-Yuan Cheng、Hou-Sheng Chan(1989)。Taiwan: A Newly Industrialized。Taipei: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ew window
135.Jessop, Bob(1982)。The Capitalist State。N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6.Lee, Su-Hoon(1988)。State-Building in the Comtemporary Third World。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  new window
137.Lustick, Ian S.(1985)。State-Building Failure in British Ireland & French Algeria。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38.Lustick, Ian S.(1993)。Unsettled State, Disputed Lands: Britain and Ireland, France and algeria, Israel and the West Bank-Gaz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9.McLaughlin, Virginia Yans(1990)。Immigrantion Reconsidered,History, Sociology, and Poli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0.Rokkan, Stein(1968)。Comparative Research Across Cultures and Nations。Paris:Mouton Press。  new window
141.Rokkan, Stein、Charles Tilly(1975)。Dimensions of State Formation and Nation-Building: A Possible Paradigm for Research on Variations within Europe。  new window
142.Schmidt, S.、Scott, J.、Lande, C.、Guasti, L.(1977)。Factions: A a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lfomia Press。  new window
143.Skocpol, Theda(1979)。States and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4.Tilly, Charles(1992)。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Blackwell Publishers。  new window
145.Skowronek, Stephen(1982)。Building a New American State: The Expansion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Capacities, 1877-1920。Cambridge。  new window
146.項昌權(1971)。臺灣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關中(1991)。民主不能怕麻煩--關中談國民黨黨員初選。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Haggard, Stephen(1990)。Pathways from the Periphery: The Politics of Growth in the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Ithaca。  new window
149.Migdal, Joel S.、Shue, Vivienne、Kohli, Atul(1994)。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s: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Cambridge。  new window
150.時報雜誌編輯部(1985)。臺灣地方勢力分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李筱峰(1993)。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Tien, H. M.(1989)。The Great Transition: Politic and Social Change in Republic of China。Stanford:Hoover Institute Press。  new window
153.李憲文(1982)。農地改革對臺灣農村權力結構之影響。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自由中國社(1958)。今日的問題。臺北:自由中國社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張憲秋(1990)。農復會回憶。臺北:行政院農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2)。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0)。臺灣省的政治建設--實施地方自治三十年。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第二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潘志奇(198004)。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吳濁流、鍾肇政(1988)。台灣連翹。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賴澤涵、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鄧丕雲(1993)。八十年代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國民黨黨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Giddens, Anthony(1985)。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164.廖娟秀、葉翠雰(199207)。胡龍寶傳。臺北:月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黃宗智(1994)。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香港:北京:牛津大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台灣史料編纂小組、薛化元(1990)。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1945-1965)。臺北:業強:聯經: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2)。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Levi, Margaret(1988)。Of Rule and Revenu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69.Stepan, Alfred(1988)。Rethinking Military Politics: Brazil and the Southern Con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70.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1950)。改造半月刊。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Stepan, Alfred C.(1978)。The State and Society: Peru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72.劉進慶、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1992)。戰後臺灣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5)。臺灣光復三十年。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Hechter, Michael(1975)。Internal Colonialism: The Cel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76.李允傑(1992)。臺灣地區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Shue, Vivienne(1988)。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78.原口清、李永熾(1986)。日本近代國家之形成。臺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Mann, Michael(1988)。State, Wars and Capitalism: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Oxford: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180.矢内原忠雄、周憲文(1987)。曰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龎建國(1993)。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幼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王正華(1986)。國民政府之建立與初期成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章英華(1993)。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臺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黃嘉樹(1994)。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蕭新煌、臺灣研究基金會(1989)。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Cheng, Tun-jen、Haggard, Stephan(1992)。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new window
187.蕭全政(198904)。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趙永茂(1978)。臺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汪彝定(1991)。走過關鍵年代:汪彝定回憶錄。臺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許福明(1986)。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 : 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臺北市: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王曉波(1985)。臺灣的殖民地傷痕。臺北: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陳三井(1988)。臺灣近代史事與人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Tilly, Charles(1975)。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94.林景源(1981)。臺灣工業化之研究。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張博宇(1974)。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Chu, Yun-han(1992)。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Taipei: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new window
197.蕭全政(1988)。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黃俊傑(1991)。農復會與臺灣經験 (1949~1979)。臺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政治經濟分析 (1951-1969)。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李筱峰(1986)。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Duara, Prasenjit(1988)。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02.Migdal, Joel S.(1988)。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03.吳文星(19920000)。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Hobsbawm, Eric J.(1990)。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05.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19860000)。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文崇一(19890000)。臺灣的社區權力結構。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凃照彥、李明峻(1991)。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趙既昌(1985)。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Anderson, 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Verso。  new window
210.Mann, Michael(1993)。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ol II: The Rise of Classes and NationStates, 1760-1914。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11.彭懷恩(1990)。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風雲論壇。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祕書處(1957)。中國國民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紀錄,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1957)。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權責問題調查報告,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明珂(1957)。黨如何做好農村工作。專題研究報告彙編--黨務類。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曉波(1992)。關於革命後列寧主義政黨的幾個理論思考。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阿杜塞、彭度中。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造反的哲學家:路易‧阿杜塞。實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繼文(1991)。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中臺關係與臺灣社會論文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浦薛鳳(1950)。從統計上看年來臺灣經濟的改革和政治的進步。中國國民黨現階段政治主張專題研究。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四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陶希聖(1950)。怎樣改變黨的作風?。中國國民黨現階段政治主張專題研究集。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四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許登源(198704)。二二八前夕的臺灣經濟。臺灣與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玉璽(1987)。四十年來臺灣經濟發展與政治社會變動。臺灣與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輝珍、楊超寰、潘富堅、林進坤、郭崇倫(19870525)。本土化,是自然也是必然。China Times Weekly。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談益民(1959)。當前本黨爭取農民的途徑。專題研究報告彙編--黨務類。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談益民(1962)。強化黨的社會基礎之研究。專題研究報告彙編--黨務類。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傑民(1961)。黨如何在地方生根問題之研究。專題研究報告彙編--黨務類。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聖樑(1956)。縣黨務的研究。專題研究報告彙編一黨務類。中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蔣介石(1950)。關於實施本黨改造之說明。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蔣介石(1950)。對臺灣省改造委員的期望。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蔣介石(1953)。黨的組織之建立與運用。蔣介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蔣介石(1953)。重建革命基本組織。蔣介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蔣介石(1958)。革命民主政黨的性質與黨員重新登記的意義。蔣介石。19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蕭新煌(1990)。臺灣民間文化的發展。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臺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文化研究發展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Alexander, Jeffrey C.(1980)。Core Solidarity, Ethnic Outgroup, and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Inclusion In Modem Societies。National and Ethnic Movements。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21.Alford, Robert R.(1994)。Paradigms of Rela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The State, Critical Concepts。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22.Birsh, Anthony H.(1978)。Marxist Theories of the State in World System Analysis。Social Change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Beverly Hills, CA:Sage。  new window
23.Cohen, Abner(1976)。'Invisible' Organisations: Some Case Studies。Two-Dimensional Man。Berkely and Los Ang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4.Deutsh, Karl W.(1953)。The Growth of Nations, Some Recurrent Pattern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Integration。World Politics。  new window
25.Academia Sinica.(1995)。The State and Business Relations in Taiwan。The Stat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ndon:Frank Cass。  new window
26.Lorwin, Val R.(1974)。Historians and Other Social Scientist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ation-Building in Western Societies。Politics m Advanced Nations: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ontemporary Change。N.J.:Prentiu-Hall。  new window
27.Palombara, Joseph(1971)。Penetration, A crisis of Governmental Capacity。Crise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N.J.,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8.Smith, Anthony D.(1986)。State-Making and Nation- Building。State in History。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  new window
29.Stepan, Alfred(1985)。State Power and Civil Society in the Southern Cone of Latin America。P. Evans。  new window
30.Tilly, Charles(1981)。States, Taxes, and Proletarians。As Sociology Meets History。NY: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31.Tilly, Charles(1985)。War Making and State Making as Organized Crime。P. Evans, D。  new window
32.Winckler, Edwin(1981)。Roles Linking State and Society。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3.Winckler, Edwin(1992)。Taiwan Transition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Boulder:Lynne Reinner。  new window
34.王甫昌(1992)。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Skocpol, Theda(1985)。Br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7.Gates, Hill(1981)。Ethnicity and Social Class。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8.蔡淑鈴(1988)。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閩客及外省之比較。變遷中的台灣社會:第一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