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客家認同」研究成果的評析
作者:許維德 引用關係
書刊名: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臺灣客家、原住民與臺美人的研究
頁次:151-195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主題關鍵詞:臺灣客家認同
學門:人類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
期刊論文
1.廖經庭(20070700)。BBS站的客家族群認同建構:以PTT「Hakka Dream」版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3,257-2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福岳(20021200)。認同建構為傳播基礎概念之初探:以美濃反水庫運動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47-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rane, George T.(1994)。Collective Identity, Symbolic Mobilization, and Student Protest in Nanjing, China, 1988-1989。Comparative Politics,26(4),395-413。  new window
4.伍方斐(2004)。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的身分認同問題。華文文學,4,1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美蘭(1999)。客家人在印度尼西亞的共生與認同。嘉應大學學報,1,117-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嫦薇(20061100)。多元文化檢視雲林縣客家人的族群認同。教育社會學通訊,72,19-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侃(2004)。從社會資本到族群意識:以胡文虎與客家運動為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7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莊華堂(20050600)。從地域認同到福佬認同--客家人與新店地區的開發。北縣文化,85,65-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彭兆榮(2001)。實踐於歷史與想像之間:客家群族性認同與寧化石壁公祭儀式。思想戰線,27(1),82-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志繁(2007)。建構的「客家」與區域社會史:關於贛南客家研究的思考。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4),7-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葛晉澤(19960300)。由六堆地區開拓史看臺灣客家人在高屏山坡地的移民開發。華岡研究學報,1(9),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樊洛平(2008)。客家視野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及其族群文化認同:以臺灣客家小說為研究場域。臺灣研究集刊,1,56-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莊英章(2002)。試論客家學的建構: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實作。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4),4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雯君(20050600)。婚姻對女性族群認同的影響:以臺灣閩客通婚為例。思與言,43(2),119-1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春聲(2007)。地域社會史研究中的族群問題--以「潮州人」與「客家人」的分界為例。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2),73-7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黎淑慧(20031000)。客家人與福佬族群的互動--從福佬客談起。白沙人文社會學報,2,237-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秀幸(20070600)。界線、認同和忠實性:進香,一個客家地方社群理解和認知他者的社會過程。臺灣人類學刊,5(1),109-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謝若蘭、彭尉榕(20070300)。族群通婚的身份認定與認同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原客通婚為例。思與言,45(1),157-1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周建新(2005)。族群認同、文化自覺與客家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2),7-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雯君(20050700)。從網際網路看客家想像社群的建構。資訊社會研究,9,155-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丘昌泰、張翰璧、鄭曉峰(20060600)。2004年桃竹苗地區客家族群的社會文化調查報告。客家研究,1,183-2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安煥然(20090400)。馬來西亞柔佛客家人的移殖及其族群認同探析。臺灣東南亞學刊,6(1),81-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Cohen, Ronald(1978)。Ethnicity: Problem and Focus in Anthropology。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7,379-404。  new window
24.宋學文、黎寶文(20060900)。臺灣客家運動之政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3),501-5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春聲(20060600)。地域認同與族群分類:1640-1940年韓江流域民眾「客家觀念」的演變。客家研究,1,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逸君(20050600)。「七界內」的客家意識初探--思考彰化竹塘地區福佬客族群意識之研究途徑。研究與動態,12,221-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楊傑銘(20071200)。論鍾理和文化身分的含混與轉化。臺灣學研究,4,43-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Bernstein, Mary(1997)。Celebration and Suppression: The Strategic Uses of Identity by the Lesbian and Gay Movement。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3(3),531-565。  new window
29.Grant, P.、Brown, R.(1995)。From ethnocentrism to collective protest: Responses to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threats to social identity。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58(3),195-211。  new window
30.蕭新煌、林開忠(20070400)。The Formation and Limitation of Hakka Identity in Southeast Asia。臺灣東南亞學刊,4(1),3-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丘昌泰(20060600)。臺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1,45-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莊英章(20041000)。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刊,201,3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蔣淑貞(20061200)。反抗與忍從:鍾理和與龍瑛宗的「客家情結」之比較。客家研究,1(2),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雯君、張維安(20040600)。客家文化與產業創意:2004年客家桐花祭之分析。社會文化學報,18,121-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雯君(20050600)。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Astuti, Rita(1995)。The Vezo are not a kind of people: identity, difference, and "ethnicity" among a fishing people of Western Madagascar。American Ethnologist,22(3),464-482。  new window
37.彭文正(20050100)。客家元素與收視行為結構模式探究。廣播與電視. 政大,24,63-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張翰璧、張維安(20050400)。東南亞客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以中央大學馬來西亞客籍僑生為例。臺灣東南亞學刊,2(1),127-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孫榮光(2008)。客家紀錄片與真實的再現:以《客觀》、《1394打戲路》紀錄片為例。2008年第二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8/12/20-12/21)。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聰榮(2002)。香港為何缺乏客家人認同?由語言政策的歷史分析到身分認同的政治社會學。客家文化學術文化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會議日期: 2002/10/30-10/3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ohen, Myron(2008)。Ethnic Identity and Family Life in Meinong, 1965-2008。Second Taiw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kka Studies,(會議日期: 2008/09/20/-09/21)。Hsinchu。  new window
4.Tremon, Anne-Christine(2008)。Claiming or Unclaiming ‘Hakkaness’ in Northern Taiwan and in French Polynesia。The second Taiw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kka Studies,(會議日期: 2008/12/20-12/21)。Hsinchu。  new window
5.Wilson, Robert Scott(2000)。The Invisible Ones/Yinxing Ren: The Production and Flow of Cultural Meaning among the Hakka of Taipei。The annual meeting of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s of Taiwan,(會議日期: 2000/10/13-10/15)。Los Angeles。  new window
6.莊雅仲(2006)。客家發聲:從隱形人策略到承認的政治。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6/10/29-2006/10/30)。桃園: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安煥然(2008)。客家人認同的多重與想像:馬來西亞柔佛客家人社群認同探析。第二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主辦 (會議日期: 2008/12/20-12/21)。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呂玫鍰(2006)。儀式、記憶與認同:探討觀音新屋地區的儀式社群及其變遷。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6/12/02-12/03)。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開忠、李美賢(2004)。東南亞客家人的「認同」流變:一些初步的觀察。臺灣社會學會年會,(會議日期: 2004/12/04-12/0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開忠、蕭新煌(2008)。家庭、食物與客家認同:以馬來西亞客家後生人為例。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8/04/25-04/26)。臺中:亞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邱榮舉(2002)。臺灣客家政策與客家文化園區。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2/06/21-06/22)。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湯錦台(2006)。美國大紐約地區的臺灣客家人。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6/10/29-10/3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子堅(2006)。巴色教會與沙巴客家特質的認同。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6/10/29-10/3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聰榮(2004)。從族群關係史看臺灣客家的分類範疇與獨特性。臺灣史學客家研究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4/05/26)。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蕭新煌、林開忠(2006)。東南亞客家認同的侷限。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6/10/29-10/3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烈師(2006)。在歷史街區崛起:一間客家社區咖啡廳的故事。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6/10/29-10/3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査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俐容(2007)。藝術節慶的族群展示與文化認同:以「客家文化藝術節」為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8)。97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査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東洪(2004)。從陽光合唱團到《無緣》的吳盛智:一個當代客家流行音樂「先驅者」的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玫鍰(2007)。族群、宗教與歷史記憶:探討白沙屯媽祖信仰的閩客差異與認同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淑蓉(2006)。食物、記憶與社會生活:再探客家文化遺產。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榮光(2007)。追溯客家電影的歷史時空:客家電影產製的政治社會意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心怡(2006)。客家青少年的族群認同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純純(2003)。六堆地區「回憶錄」的採集與整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阿榮(2004)。在台客籍「印尼配偶」與「大陸配偶」之客家認同比較研究初探:以桃竹苗地區焦點團體訪談為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賴守誠(2007)。現代飲食品味變遷下的臺灣「客家飮食」:以家庭餐飮與餐廳外食為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鍾國允(2004)。中壢客家社團之研究:族群網絡與客家意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德永(2004)。客家文化意識及社區參與之關聯性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賴旭貞(2009)。客家界線的游移與想像:從臺灣福佬客議題看中國、臺灣、日本的客家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嘉甄(2004)。都市地區客籍學童之客家語教學與族群認同之相關因素探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Li, Kuang-chün(1997)。Anatomy of an Identity Dilemma: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inlanders from Sojourners to Settlers in Contemporary Taiwan(博士論文)。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new window
2.于煥庭(2005)。我國客家政策與客家文化關係研究:非政府組織的角色(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婉寧(2005)。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延諭(2006)。族群政治:台灣客家族群的政治文化與投票行為(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宜蓁(2009)。當代台灣客家舞蹈的文化再現與重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欣育(2007)。土地與認同:美濃地區客家墾拓傳說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台灣客家形象之變遷(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善垣(2005)。台灣客家婦女「族群女性觀」與社會的對話:一心客家歌謠合唱團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瑞珍(2005)。遠嫁似曾相識的他鄉--廣東梅州客家女子於台灣南部客家庄的生活(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邱仕弘(2006)。反思客家論述:從交工樂隊的社會實踐談起(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邱秀英(2006)。花蓮地區客家信仰的轉變--以吉安鄉五榖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振興(1992)。閱聽人族群認同感與其對不同類型廣告偏好度之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意欣(2006)。離散文化的視覺思考:藝術家謝鴻均繪畫中的客家與女性認同(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鳳珠(2008)。客家家庭閩南媳婦的困境、調適與認同(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俊龍(1995)。客家人的政治態度與行為(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芃甄(2007)。客家男人為人子、為人父之生命經驗探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彭芊琪(2005)。外省客家人的本土化:以廣東陸豐莊氏宗親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游庭婷(1996)。桃園地區客家八音研究--以音樂文化為主(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一民(2005)。文化與商品:擂茶的社會學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美池(2010)。黑衣墨鏡下的原生情感與認同抉擇:論羅大佑的專業認同與國族/族群認同(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蔡孟尚(2007)。客家桐花祭政策執行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戴士超(2007)。六堆客家族群政治的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鍾易達(2007)。「家」裡尋「客」--閩南媽媽、客家爸爸與我(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蘇千惠(2007)。我是美濃人?--美濃地區遷入居民的生命經驗(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蘇宜馨(2007)。涂敏恆客家創作歌謠研究(1981-2000)(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潘美倫(1999)。閩、客學童族群意識與學業成就差異之調查研究--以苗栗縣為例(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許泰悠(1998)。台灣的「閩客」關係--歷史、政治與人口區位之面向探討(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信漢(2008)。客家電視台族群政治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施諭靜(2004)。此客非彼客?--從詔安客家的認同行動談起(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麥建輝(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觀音鄉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黃靖嵐(2008)。東部客家?花蓮玉里兩個客家社區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妍容(2006)。想像與實踐--吉安鄉客家文化之再現(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胡珮玟(2002)。多元文化態度與音樂偏好--以族群為面向之桃園縣國小學童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曾欣儀(2001)。台北市公立高中學生政治態度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高怡萍(2005)。徘徊於聚族與離散之間--粵東客家的族群論述與歷史記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香如(2006)。多元文化主義實踐的考察:臺灣本土化潮流下客家運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劉惠玲(2005)。臺灣客家文化運動與族群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吳詩怡(2008)。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呂麗蓉(1988)。台灣地區語言態度、語言使用及族類認同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嫦薇(2006)。從多元文化看台灣詔安客的族群認同--以雲林縣崙背鄉詔安客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周雅雯(2006)。台灣客語政策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周璟慧(2008)。外省客家人的認同與文化:以廣東省五華縣籍為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素琴(2005)。客語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客語教學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林逸涵(2006)。六堆地區青少年社會網絡與族群認同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林福岳(2002)。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研究脈絡(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洪梅菁(2007)。高雄都會地區客家族群遷移經驗及身分認同之探討(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張令芸(2006)。土地與身分的追尋--李喬《寒夜三部曲》(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陳佳誼(2000)。「大隘」的前世今生--比較賽夏與客家的歷史記憶與遺忘(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楊文毅(2006)。尋找臺灣客家的男性氣質--以桃園縣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楊蕙嘉(2009)。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碩士論文)。元智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溫美芳(2006)。客家族群認同感的經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廖茂發(2005)。閱報行為與族群認同的關聯性(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劉忠博(2006)。全球地方化下的社區媒介--從美濃月光山雜誌社談起(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蕭仁釗(2000)。負向生活事件因應歷程中性格與族群因素之影響--以客家族群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謝淑玲(2005)。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客家認同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Wilson, R. S.(2005)。The invisible ones: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work among Taipe's Hakka(博士論文)。Stanford University。  new window
57.曾金玉(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 (1987~2000)(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林詩偉(2005)。集體認同的建構:當代臺灣客家論述的內容與脈絡分析(1987-2003)(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林吉洋(2007)。敘事與行動:台灣客家認同的形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余亭巧(2004)。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經驗--五位女性客家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歷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王慧芬(1999)。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張亭婷(2008)。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湯昌文(2003)。客家母語教學中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謝文華(2002)。客家母語運動的語藝歷程(1987-2001)(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林彥亨(2003)。客家意象之形塑:台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蘇裕玲(1995)。族群社區與族群書寫:當代臺灣客家意識展現的兩個面向(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楊嘉玲(2001)。台灣客籍作家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范佐勤(2008)。中壢客家的福佬化現象與客家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陳錦田(2002)。客語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從台北縣國小客家籍學生的認同與理解出發(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黃振彰(2006)。六堆地區青少年族群認同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彭尉榕(2006)。原客通婚的族群邊界與位階:地域、世代的比較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日婉琦(2003)。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賽夏族tanohila:氏族日阿拐派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姜如珮(2003)。台灣電視中之客家意象:公視「客家新聞雜誌」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Owens, Timothy J.(2000)。Self and Identity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Stamford, Conn:JAI Press。  new window
2.Siegelbaum, Lewis、Suny, Ronald(1994)。Making Workers Soviet: Power, Class and Identity。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Bonnell, Victoria(1980)。Roots of Rebellion: Workers Politics and Organizations in St. Petersburg and Moscow, 1900-191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梁世武(2003)。臺北都會區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霍布斯邦、陳思仁、潘宗億、洪靜宜、蕭道中、徐文路、崔姆.路普、摩根、康納汀、康恩、藍傑(2002)。被發明的傳統。貓頭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ite, Katherine(2000)。When the Romance Ended: Leaders of the Chilean Left, 1968- 1998。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Jenkins, Richard(1996)。Social Identity。Routledge。  new window
8.黃河(2002)。全國客家認同與客家人口之抽樣調査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Gould, Roger V.(1995)。Insurgent Identities: Class, Community, and Protest in Paris from 1848 to the Commun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0.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Mackenzie, W. J. M.(1978)。Political Identity。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new window
12.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房學嘉(19960000)。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Tajfel, Henri(1982)。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5.Barth, Fredrik(1998)。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Long Grove, IL:Waveland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Abdelal, Rawi(2005)。Identity as a Variable,http://www.wcfia.harvard.edu/misc/ initiative/identity/publications/IDOl 1605.pdf, 2005/08/31。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儀冠(2007)。台灣電影中的客家族群與文化意象。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臺北:智勝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蔣炳釗(1995)。試論客家的形成及其與畲族的關係。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ecas, Viktor(2000)。Value Identities, Self-Motives, and Social Movements。Self, Identity, and Social Movement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4.Thoits, Peggy A.、Virshup, Lauren K.(1995)。Me’s and We’s: Forms and Functions of Social Identities。Self and Identity: Fundamental Issu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卓克華(1998)。序:誰是客家人。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臺北:台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淑蓉(2007)。飮食文化篇。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施正鋒(2000)。客家人由中國遷徙臺灣:臺灣客家族群認同的打造。臺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莊英章(2004)。試論客家學的建構: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實作。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昭如(1991)。重建臺灣族群關係:談客家運動之理念與意義。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簡炯仁(1997)。臺灣族群關係的歷史發展:以屏東平原的閩客關係為例。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rewer, Marilynn B.、Silver, Michael D.(2000)。Group Distinctiveness, Social Identification, and Collective Mobilization。Self, Identity, and Social Movement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12.Johnston, Hank、Larana, Enrique、Gusfield, Joseph R.(1994)。Identities, Grievances, and New Social Movements。New Social Movements: From Ideology to Identity。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丘昌泰(2007)。政策篇。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施正鋒(2007)。認同政治篇。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正光、張維安(2007)。導論:建立臺灣客家知識體系。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arth, Fredrik(1998)。[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Introduction。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Waveland Press。  new window
17.Friedman, Debra、McAdam, Doug(1992)。Collective Identity and Activism: Networks, Choices, and the Life of a Social Movement。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范振乾(2007)。文化社會運動篇。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長鎮(2007)。族群關係篇。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