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網路詐欺犯罪理性選擇歷程之質性分析
書刊名: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
作者:陳玉書曾百川
出版日期:2007
卷期:8
頁次:頁115-145
主題關鍵詞:網路詐欺犯罪理性選擇犯罪共通性理論日常活動理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9
  • 點閱點閱:205
本文係以犯罪共通性理論、理性選擇理論和日常活動理論等各理論為基礎,分析犯罪者從事網路詐欺犯罪之理性選擇過程。由於網路詐欺犯罪的歷程鮮為人知,故針對12位曾經從事網路詐欺犯罪經驗之犯罪者實施質性深度訪談;其中包括6位天堂網路遊戲詐欺者、商業金融詐欺類型中之詐領網路銀行帳戶及網路拍賣類型各有2位;網路交友詐欺及假網頁詐欺各1位。研究結果發現,共通性理論中的低自我控制、理性選擇中的犯罪決定歷程與犯罪性(犯罪的傾向)、日常活動理論中標的物的選擇及監控的威嚇效果、情境犯罪預防中增加犯罪成本與風險和減低犯罪的報酬等因素,在解釋網路詐欺犯罪原因及歷程上具有相當的解釋力,並根據研究發現依網路詐欺犯罪之初始階段、習慣階段、專業化與多元化階段和終止階段建構解釋網路詐欺犯罪歷程之理論模式。最後則針對研究發現提出相關之犯罪預防與未來研究建議。
期刊論文
1.林宜隆(19980900)。建構預防網路犯罪整合安全體系之研究新取向。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3,頁375-3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tack, S.、Wasserman, I.、Kern, R.(2004)。Adult Social Bonds and Use of Internet Pornography。Social science Quarterly,85(1),75-88。  new window
3.洪漢周(20030700)。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與對策研究。警學叢刊,34(1),141-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ohen, L. E.、Felson, M.(1979)。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4(4),588-608。  new window
5.Yar, Majid(2005)。The Novelty of Cybercrime。Europe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408-427。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賴森堂、林宜隆(2003)。ATM詐騙行為與防範措施之研究。2003年第七屆資訊管理學術暨警政資訊實務研討會,125-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江志慶(2005)。ATM轉帳詐欺犯罪的實證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文桐(2005)。網路詐欺犯罪之研究--以拍賣購物詐欺為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文龍(2003)。線上遊戲犯罪偵查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江南逸(2003)。國中生使用網路之偏差行為和網路沈迷程度對生活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桓毅(2003)。拍賣網站消費與詐欺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佳幸(2001)。高雄區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邱絨軒(2004)。沉迷網路遊戲高中生心理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文生(2005)。新興詐欺犯罪被害者之研究--以台北縣假盜刷真詐財案件為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文科(2004)。臺灣地區詐欺犯罪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爲與傳撥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臺北:中華傳播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elson, M.(2002)。Crime and Everyday Life。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Inc。  new window
3.許春金(2003)。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Gottfredson, Michael R.、Hirschi, Travis(1990)。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胡幼慧(2004)。質化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春金(2005)。人本犯罪學-控制理論與修復式正義。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有錄、李相臣(2003)。電腦犯罪-理論舆實務。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Clarke, Ronald V.、Cornish, Derk B.(2001)。Rational choice。Explaining Criminals and Crime。California。  new window
其他
1.交通部(2003)。2003年我國網際網路使用槪況分析,http://www.motc.gov.tw/ana/20040702212209_930519.WDL, 20041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差國網路犯罪申訴中心,http://www.ncjrs.gov。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際網路詐欺資訊中心,http://www.fraud.org。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http://stlc.iii.org.t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日本警察廳,http://www.npa.go.jp/。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