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亞洲的超克?戰後日本近代性思想中的時間與空間問題
書刊名:政治科學論叢
作者:石之瑜 引用關係曾倚萃
作者(外文):Shih, Chih-yuTseng, Tracy Yi-tsui
出版日期:2008
卷期:36
頁次:頁33-65
主題關鍵詞:日本亞洲近代東亞思想史主體JapanAsiaModernityEast AsiaHistory of thoughtsSubjectivity丸山真男溝口雄三竹內好子安宣邦葛兆光白永瑞陳光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4
  • 點閱點閱:45
期刊論文
1.白永瑞(1999)。世紀之交再思東亞。讀書,1999(8),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芳燕(20010500)。明清之際思想轉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現狀與方法的省察。漢學研究通訊,20(2)=78,44-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葛兆光(20021200)。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臺大歷史學報,30,183-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酒井直樹、白培德(19980600)。現代性與其批判: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問題。臺灣社會研究,30,205-2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汪暉(2002)。亞洲想像的譜系。視界,2002(8),144-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光興(20050300)。「亞洲」做為方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7,139-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崑將(20041200)。關於東亞的思考「方法」:以竹內好、溝口雄三與子安宣邦為中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2),259-2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子安宣邦、朱秋而(20020600)。作為事件的徂徠學--思想史方法的再思考。臺大歷史學報,29,181-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歌(1998)。漢學的臨界點--日本漢學引發的思考。世界漢學,1998(1),46-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葛兆光(2002)。重評90年代日本中國學的新觀念-讀溝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中國》。二十一世紀(網絡版),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紀霖(1998)。以中國為方法,以世界為目的。国外社会科学,1,54-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盛邦和(2002)。丸山真男:傳統演化與文化的現代化。日本學刊,3,11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溝口雄三(2005)。做為態度的中國研究。讀書,4,27-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都偉(2005)。丸山真男論的諸相-日本學界對丸山真男的最新述評。世界哲學,5,107-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永熾。丸山真男的思想世界。當代,144,35-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叡人(1999)。悔恨與自由-丸山真男與日本戰後民主。當代,144,14-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徐水生(2000)。丸山真男的日本思想古層論初探。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53(3),324-3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諸葛蔚東(2003)。戰後日本輿論、學界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丸山真男、林明德(1984)。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兼論日本軍國主義。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渭渠(200303)。日本文學思潮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鶴見俊輔、李永熾(1984)。日本精神史。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福澤諭吉、楊永良(2005)。福澤諭吉自傳:一個影響日本近代化至鉅的頑童。臺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溝口雄三、林右崇(1999)。做為方法的中國。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歌(2005)。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屏(2004)。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珮蒨(2007)。從中國反譯日本?竹內好抗拒西方的策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歌(20010000)。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瑋芬(20050000)。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子安宣邦、陳瑋芬(2004)。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竹內好、孫歌、李冬木、趙京華(2005)。近代的超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溝口雄三(2004)。關於歷史敘述的意圖與客觀性問題。顛躓的行走:二十世紀中國的知識與知識分子。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福澤諭吉(1960)。脫亞論。時事新報(1885年3月16日上)。日本,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丸山真男(1980)。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子安宣邦(2004)。東亞論-日本近代思想批判。東亞論-日本近代思想批判。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介鱗(1972)。日本政治論。日本政治論。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蘆恆(2007)。文明論與地域共同體-新世紀初韓國人的東亞觀,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