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愛劇場之人文精神展現
書刊名: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
作者:陳昭儀 引用關係李明元
作者(外文):Chen, Chao-yiLee, Ming-yuan
出版日期:2008
卷期:7
頁次:頁250-284
主題關鍵詞:大愛劇場人文精神Da-Ai dramaHumanit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35
  • 點閱點閱:8
期刊論文
1.莊淑惠(2003)。三月下旬大愛劇場與您分享「牽手人生」。慈濟道侶,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6)。當大愛讓世界亮起來。慈濟月刊,4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04)。愛心與科技合流的極致。慈濟月刊,4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潘煊(2006)。為佛教為眾生--證嚴法師與慈濟基金會。經典雜誌,94,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潘玲娟(1994)。電視暴力對觀看者產生攻擊行為的影響之研究--以文獻分析為主。復興崗學報,77,297-3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龍應台(2005)。什麼是文化?。華人世界通訊,7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釋德仉(2005)。以愛為藥,對治苦難。慈濟月刊,469,81-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釋德仉(2006)。生命功能發揮中?耗損中?。慈濟月刊,470,93-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釋德仉(2006)。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慈濟月刊,471,77-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釋德仉(2006)。留下生命價値的足跡。慈濟月刊,472,9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釋德仉(2006)。心合,一切無礙。慈濟月刊,476,105-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釋證嚴(2006)。富有人生。慈濟月刊,470,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Gerbner, G.(1969)。Toward "cultural indicators" : The analysis of mass mediated public message systems。AV Communication Review,17,137-148。  new window
14.Rhodes, M.(1961)。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The Phi Delta Kappan,42(7),305-310。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宛倫(2000)。宗教性節目之意義再現:以慈濟大愛劇場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邵正宏(2000)。非營利電視台之行銷策略研究--以慈濟大愛與好消息頻道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麗雪(2005)。日本電視卡通暴力內容對學童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學童為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黎玉霞(2006)。暴力基模與電視暴力對學童情緒、態度及行為之影響(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秀美(1995)。兒童故事基模發展與電視卡通暴力訊息解讀之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尤麗萍(2002)。台灣宗教電視台戲劇節目的社會行銷--以慈濟大愛台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大愛電視台(2006)。人生旅程。台北:聯合文學:靜思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曉華(2003)。創作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奧修大師、謙達那(1994)。金錢與工作。台北:奧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國洲、蔡美慧(1997)。八點檔連續劇暴力情節內容分析。台北:電視文化硏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釋淨空(2004)。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台南:社團法人台南市淨宗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chramm, Wilbur、Porter, William E.、余也魯(1990)。傳學概論--傳媒,信息與人。香港:海天書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瑞城(1988)。透視傳播媒介。臺北:經濟與生活。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andura, Albert、周曉虹(1995)。社會學習理論。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幼琍(1994)。好節目的認定及電視時段的分配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McQuail, Denis(2000)。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Sage。  new window
11.唐君毅(1988)。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為藩(1994)。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武錦華(2005)。電視霸權:應該引起警惕的影像狀況,http://www.mecul.org/Article_Show.asp7ArticleIDM66, 2006/0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穎(2005)。他們爲什麼這麼做--解析「人文」二字的含義,http://www.XINHUANET.com, 2006/02/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國宏(1998)。當前人文與科技的省思,http://www.unification.org.tw/purelove/download/life_edu/ life_edu_08.doc, 2006/03/10。  new window
4.覃樹勇(2006)。傳播境界:真善美,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7Unid: 1574, 2006/0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新圓(2001)。如何落實「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0/C/EC-C-090-013.htm, 2006/0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龍應台(1999)。在迷宮中仰望星斗--政治人的人文素養。百年思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