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博物館中的文學風景--臺灣文學博物館的發展脈絡與展示內涵之研究
書刊名:博物館學季刊
作者:陳佳利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ia-li
出版日期:2011
卷期:25:1
頁次:頁39-66
主題關鍵詞:展示文學臺灣文學博物館發展作家故居臺灣文學意識Display literature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museums in TaiwanWriter's house museumConsciousnes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9
  • 點閱點閱:219
期刊論文
1.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1983)。阜陽漢簡〈蒼頡篇〉。文物,1983(2),24-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意(2007)。壓不扁的玫瑰花:楊逵文學紀念館。新臺風,9,74-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華苓(20060500)。追索與還原--林語堂提倡幽默文學的背景因素。育達學院學報,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阿勤(20001000)。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臺灣史研究,6(2),77-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振家、陳佳利、李捷葳(20100100)。博物館中的文學聲景--試析聲音元素在文學展示中的角色與功能。博物館學季刊,24(1),93-113+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丁文玲(2007)。走過遙迢長路之後:國家臺灣文學館的籌設過程。文訊,258,53 -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欣怡(2003)。不斷前行:專訪國立臺灣文學館首任館長林瑞明。文化視窗,56,3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麗珠(2005)。走訪俄羅斯文學博物館。臺灣文學館通訊,9,3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呂興昌(2005)。嵌在鉛字牆裡的奧秘:「臺灣文學的發展常設主題展」紙上導覽之一。臺灣文學館通訊,9,4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宋淑玉(2006)。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述論。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2),75-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翠瑩(2003)。文學發聲的所在:專訪陳郁秀主委談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化視窗,56,28-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佩蓉(2009)。在文學與博物館之間:走一條互相扶持的路。臺灣文學館通訊,25,64-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耿詩婷(2010)。文學館--李榮春文學館:訴說鄉土情家鄉事。書香遠傳,86,3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秦雅如(2004)。愛戀京都一千年進入《源氏物語》宇治十帖的情慾世界。行遍天下,153,8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美雲(2002)。名人紀念館的特質與功能。歷史文物,113,82-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文瀾(2003)。臺灣文學史料的新家:臺灣文學館。歷史月刊,189,14-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南宏(2004)。當種子落地:訪賴悅顏談賴和文教基金會之運作。臺灣文學館通訊,6,38-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彭瑞金(2007)。是臺灣文學的家,不是作家的窩。文訊,258,76-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照(2007)。為甚麼會有鄉土文學論戰: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解釋。思想,6,70-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許美雲(2001)。名人紀念館營運管理之研究--以「林語堂先生紀念館」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宜晨(2006)。台灣地區文學博物館經營管理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筑珺(2009)。公立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合作模式建立之觀察與評估:以國立臺灣文學館與楊逵文學紀念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惠絹(2007)。國家臺灣文學館行政法人化之探討。玄奘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勻婷(2010)。戲劇詮釋應用在文學博物館展示之研究。元智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蘇淑雯(2008)。博物館展示的文化詮釋:以國立臺灣文學館常設展為例。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Watt. I、Carnochan, W. B.(2001)。The Rise of the Novel: Studies in Defoe, Richardson and Fielding。London:The Hogarth Press Ltd.。  new window
2.Benjamin, Walter、許綺玲、簫永盛(1999)。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市: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提姆.登特、龔永慧(2009)。物質文化。臺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嵩山(2005)。體現文學的疆界。想像與知識的道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渭渠(2006)。導論。源氏物語圖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Anderson, Benedict(1993)。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Verso Books。  new window
7.Hancock, N.(2010)。Virginia Woolf’s glasses: Material encounters in the Literary/Artist House Museum。Museum Materiality: Objects, Engagements. Interpretations。London。  new window
8.Sallybrass. P.(1999)。Worn words: Clothes, mourning, and the life of things。Cultural Mem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Detroit。  new window
其他
1.(2008)。林語堂故居導覽簡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10)。ICLM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Literary Museums),http://icom.museum.who-we-are/the-committees/international-committees/internationa1-committee/internationa-, 20100118。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德威(1998)。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