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馮友蘭「新理學」之初探(擴充稿)
書刊名:博雅教育學報
作者:邱茂波
作者(外文):Chiu, Mao-po
出版日期:2011
卷期:7
頁次:頁87-113
主題關鍵詞:新理學實際真際大全不著形象The New Neo-ConfucianismEnd of things actuallyActual existenceTrue existenceReasonAirTaoDaquanBeyond any image and cont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74
  • 點閱點閱:81
馮友蘭建構「新理學」,其認為不是「照著」宋明以來的理學講底,而是「承接」宋明理學,而有所創見而不同於宋明理學。其實馮友蘭之「新理學」不只是「承接」宋明理學,而且是「承接」他之前的中國哲學,而創新出一套新的形上學系統。故馮友蘭所作的是反省中國哲學,且是創新中國哲學的工作,甚至是一項轉化民族之心靈層次,以為萬世太平奠基之歷史性工程。所以其是為中國的「內聖外王」之義涵,賦予新的內涵。「新理學」之價值若是以世界哲學之領域來看,其是基於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背景下,提出一套人類新的形上學。「新理學」雖然源由於中華民族之苦難而生,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在回應「人類的苦難,如何來消解」之形上學。哲學不只是解釋世界,哲學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世界。馮友蘭原初是希望以「新理學」來改變中華民族之苦難,其未嘗不是具有改變世界苦難之價值呢? 「新理學」以邏輯分析的方法,從「實際底事物」分析出「實際」,再由「實際」分析出「真際」的存在。「真際」是一個形式之「理」的存在,是超乎任何形象、內容之「有」的存在。故「有」的世界就是「理」的世界。因由「實際底事物」分析出「實際」,再分析出「真際」的存在,都是以「致知」的方法而獲得,故其都是清楚地,一直到分析出「真際」的存在,其可謂為完全清楚的境界,「新理學」喻為「知天」的境界,其也是可思議、言說之境界──「有」之境界。上述之邏輯分析之「致知」方法是「正的方法」。「新理學」還運用「負的方法」,其是一種體證的方法,由此方法所證得之境界,是能所不分之不可思議、言說之境界,「新理學」喻為「同天」的境界──「無」之境界。而「新理學」運用這兩種方法,所獲得之境界,是可提昇一般人之思維與成事之果效,所以「新理學」是以形上學的方法,以求達到改變世界之目的。
期刊論文
1.陳來(19890300)。從《中國哲學史》到《中國哲學史新編》。當代,35,67-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偉勳(1987)。馮友蘭的學思歷程與生命坎坷(上、下篇)。當代雜誌,第13 ; 14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岱年(1989)。我所認識的馮友蘭。當代雜誌,第35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涂又光(1989)。《新理學》:理論與方法。當代雜誌,第35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述先(1989)。平心論馮友蘭。當代雜誌,第35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台中: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太平洋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岱年(1996)。張岱年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澤厚(199008)。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馮友蘭(19860900)。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牟宗三(1981)。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馮友蘭(1996)。貞元六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湛波、高瑞泉(2006)。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江蘇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柯林武得、宮睿(2007)。形而上學論。河北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家棟、陳鵬(200201)。解析馮友蘭。河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灣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