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穿梭現代與過去:以都蘭部落為例談阿美族年齡組織Pakalungay的文化重建
書刊名:文資學報
作者:林芳誠
作者(外文):Lin, Fang-chen
出版日期:2012
卷期:7
頁次:頁1-45
主題關鍵詞:都蘭阿美族年齡組織文化復振AtolanAmisAge organizationPakalungayCultur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90
  • 點閱點閱:77
期刊論文
1.王嵩山(19970900)。集體知識與文化重構:阿里山鄒人當代社會實踐之意義。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2,141-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初鹿青年會(2007)。初鹿青年會年祭季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文德(1990)。膽曼阿美族年齢組制度的硏究與意義。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105-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Wallace, Anthony Francis Clarke(1956)。Revitalization Movement。American Anthropologist,58(2),264-281。  new window
5.Schwartz, Barry(1982)。The Social Context of Commemoration: A Study in Collective Memory。Social Forces,61(2),374-402。  new window
6.陳文德(19891000)。「年」的跨越:試論南王卑南族大獵祭的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5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文德(19870600)。阿美族親屬制度的再探討:以胆[faea]部落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1,4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亦園(19570900)。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135-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衞惠林(19530500)。臺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頌恩(20041200)。卡地布青年會部落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東臺灣研究,9,143-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Zelizer, Barbie(1995)。Reading the Past against the Grain: The Shape of Memory Studies。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12(2),214-239。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羅素玫(2008)。阿美族的年齢組織是一個男性組織嗎?阿美族的性別觀念與文化再創造的探討。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阮昌銳(1994)。臺東麻老露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亞榮隆•撒可奴(2003)。山豬•飛鼠•撒可努。臺北:耶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河野喜六、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番族慣習調査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都蘭部落(2000)。都蘭部落豐年祭大會秩序冊。臺東:都蘭部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都蘭部落(2004)。都蘭部落豐年祭大會秩序冊。臺東:都蘭部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都蘭部落(2007)。都蘭部落豐年祭大會秩序冊。臺東:都蘭部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都蘭部落(2008)。都蘭部落豐年祭大會秩序冊。臺東:都蘭部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都蘭部落(2011)。都蘭部落豐年祭大會秩序冊。臺東:都蘭部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盧韻芬(2003)。微弱的カ與美。臺東: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entress, James、Wickham, Chris(1992)。Social Memory: New Perspectives in the Past。Oxford:Blackwell。  new window
11.古野清人、葉婉奇(2000)。臺灣原住民之祭儀生活。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宣衛(2005)。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臺北市: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明珂(2001)。華夏邊緣:歷史記億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來旺、吳明義、黃東秋(1992)。牽源。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阮昌銳(19690000)。大港口的阿美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宣衛、羅素玫(20010000)。臺東縣史:阿美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嵩山(19950000)。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亦園(19820000)。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Halbwacks, Maurice、Coses, Leuis A.(1992)。On Collective Mem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20.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Connerton, Paul(1989)。How Societies Rememb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2.黃貴潮(1994)。豐年祭之旅。臺東縣成功鎮: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盧建榮(2001)。文化與權力:臺灣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斌雄(1965)。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嵩山(2005)。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博物館、族群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書寫。台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宣衛(2005)。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黃宣衛(19920500)。評: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宣衛(1999)。一個海岸阿美族村落時間、歷史與記憶。時間、歷史與記憶。中研院民族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奇祿(19860000)。臺灣土著的年齡組織和會所制度。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