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分」與「量」:朱熹、陳亮論辯背後的孟、荀觀念及其知識系譜
書刊名:儒學研究論叢
作者:周志煌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2
卷期:5
頁次:頁77-98
主題關鍵詞:朱熹陳亮天理人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84
  • 點閱點閱:146
朱熹(1130-1200)與陳亮(1143-1194)在南宋時期的論辯,其牽涉的觀念範疇包括:「天理」與「人欲」、「義」與「利」、「王」與「霸」等思想課題。近來學者討論二人之爭,多從孟學立場的思維角度著眼,不論是在義利關係的先後次序,或者王霸「同質」或「異質」關係的詮釋,大都將這些議題繫之於君王之「心」的探索,也就是將「義」、「王道」連接到天理、道心、公心;將「利」、「霸道」接榫到人欲、人心、私心來談。相較於探索君王之「心」這樣的孟學詮釋進路,荀學對於人欲的正視(性惡),以及荀學所涉及的知識及心性課題,例如欲、義、群、分、量、公、私……,往是缺席的。 ,在處理朱熹與陳亮的爭辯及相關意義解讀中)discourse等等話語(若更進一步來看,孟、荀思想的比較常被後人激化為思想的兩端,諸如義╱利、王╱霸等課題,但若細究而言,宋代理學家或所謂功利主義學派在談論這些問題當中,是否只踩在孟或荀的思想兩端尖銳的對立?還是游移擺盪在兩者之間,隨著這些思想觀念取「量」的多寡,呈現著思想流動變化的情形? 本文即嘗試以「分」與「量」這兩個觀念字,在朱、陳論辯當中的取樣內容及其意涵,以及兩位思想家在其他相關著作言談中,對於這兩個觀念的詮釋,試著勾勒孟、荀二家思想在宋代學術思想史上,提供了什麼樣的觀念氛圍?以及其相關論域如何展開,並就此分析的結果,希冀能將荀學放在宋代思想史上,揭示其作為諸多學者「支援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背後所能呈顯的意義。
期刊論文
1.林裕學(20080400)。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儒學--由〈性情論〉、〈王霸論〉、〈大人論〉來探討。孔孟月刊,46(7/8)=547,20-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俊傑(19891200)。孟子王霸三章集釋新詮。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7,191+193-2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永儁(20010100)。朱熹「義利之辨」之倫理價值觀探源。哲學與文化,28(1)=320,1-10+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杜維明(19911200)。從暨驚訝又榮幸到迷惑而費解--寫在敬答何炳棣教授之前。二十一世紀,8,148-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炳棣(19911200)。「克己復禮」真詮--當代新儒家杜維明治學方法的初步檢討。二十一世紀,8,139-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述先(19920200)。從方法論的角度論何炳棣教授對「克己復禮」的解釋。二十一世紀,9,140-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何炳棣(19920400)。答劉述先教授--再論「克己復禮」的詮釋。二十一世紀,10,150-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何炳棣(19920600)。原禮。二十一世紀,11,102-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述先(19920600)。再談「克己復禮真詮」--答何炳棣教授。二十一世紀,11,148-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明輝(19980900)。孟子王霸之辨重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3,243-2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博藍尼、彭淮棟(198503)。博藍尼講演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熹(2010)。四書章句集注‧孟子章句‧公孫丑上。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熹(1998)。通書‧性理命注。通書解。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啟超(1989)。先秦政治思想史。飲冰室合集。北京市: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oyt Cleveland Tillman、楊立華、吳艷紅(2003)。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譚嗣同(1998)。仁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米歇爾‧傅柯、王德威(1994)。知識的考掘。臺北市: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田浩(2002)。朱熹的思维世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牟宗三(1990)。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俊傑(1991)。孟子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Tillman, Hoyt Cleveland、姜長蘇(1997)。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荀況、楊倞、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Hall, David L.、Ames, Roger T.、施忠連(1999)。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宗羲、全祖望、陳金生、梁運華(2007)。宋元學案。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火旺(1999)。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86)。朱子語類。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Polanyi, Michael、Prosch, Harry、彭淮楝(1984)。意義。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潘于旭(2007)。斷裂的時間與「異質性的存在」:德勒茲《差異與重複》的文本解讀。浙江: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朱熹(1978)。寄陳同甫書。陳亮集。臺北市: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頤(1983)。答楊時論西銘書 卷9。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一)。臺北市:漢京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鄧廣銘(1997)。朱陳論辯中陳亮王霸義利觀的確解。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漢鼎(2004)。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而分殊」命題的意義變遷。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