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空間文化意象的重塑:二十世紀前期外來殖民勢力擴張下的三峽大豹社域
書刊名:輔仁歷史學報
作者:洪健榮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ng, Chien-jung
出版日期:2013
卷期:31
頁次:頁261-324
主題關鍵詞:大豹群三峽三角湧大嵙崁原住民NcaqSanxiaSanchiaoyungDakekanIndigenous peop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67
  • 點閱點閱:113
在二十世紀之前,臺北盆地大嵙崁溪(今大漢溪)中游支流三角湧溪(今三峽溪)流域的山林谷地,原係大豹群原住民的生活領域。伴隨著清帝國閩粵地區漢族移民的拓墾步伐以及十九世紀後期「開山撫番」事業的推進,使得這片原住民的活動空間日漸暴露在外人的文化視界中。到了二十世紀前期,日本殖民統治者逐步對大豹群的生活領域展開武力征服,並採取強制移民的手段,致使大豹群在大漢溪中游三峽地區絕跡,以利於三井合名會社等資本主義勢力,能後顧無憂地在這處「美麗新世界」中開發山林物產。與此同時,外來殖民者更運用各種宣傳方式,在意識形態的層面上,重新刻劃原屬大豹社域的空間文化內涵,形塑出嶄新的「三峽意象」,就此讓這片土地「脫胎換骨」,成為他們心目中奇貨可居且可作為臺日籍商民安居樂業的「人間淨土」。藉由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考察在異文化的接觸過程中,掌握知識詮釋權的外來殖民統治者如何透過地域空間之文化意象的重塑,以達成其政治目的,連帶將原本的暴力侵略以及官商勾結的行為,裝飾成或美化為文明進展的必要過程。
Before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basin of the Sanchiaoyung River (Sanxia River), a branch deriving from the midstream of the Dakekan River (Dahan River) of Taipei Basin, was the living space of the indigenous Ncaq tribe. Accompanying the land reclamation of the Han immigrants from the Fujian and Guangdong area of the Qing China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ountain and Barbarians” policy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is living spac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was gradually exposed to the cultural sight of outsider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rs, step by step, subdued the Ncaq people and forced them to migrate, which made them disappear from the Sanxia area of the midstream of the Dahan River. This action was to support the capitalist powers, such as the Mitsui Zaibatsu, to exploit this “brave new world” without misgivings. At the same time, the foreign colonizers used various kinds of propaganda to reshape, in ideology,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this social domain of the Ncaq tribe; they established a brand-new ”Sanxia image”, ”re-bore” this land, and made it a precious ”paradise on earth” for those Japanese merchants and inhabitants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how, when dissimilar cultures encountered, the foreign colonial rulers, who mastered the power of interpretation, reshaped the cultural image of a space and, by this way, embellished their violent incursion and ”business-government collision” as a necessary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期刊論文
1.盛清沂(1956)。臺北縣疆域沿革誌略。臺北縣文獻叢輯,2,37-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師樵(19731200)。臺灣名勝大溪墾拓的史話。臺灣文獻,24(4),39-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采秀(19980100)。海山地區與三峽的開發。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5,7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溫振華(20050900)。清代臺灣淡北地區的拓墾。臺灣風物,55(3),15-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富三(19950600)。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臺灣史研究,2(1),5-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世慶(19760900)。海山史話(上)--三峽及樹林鎮。臺北文獻(直字),37,49-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國祁(19751200)。清季臺灣的政治近代化--開山撫番與建省(1875-1894)。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12),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安晞(20120400)。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中央大學人文學報,50,131-2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世慶(19911200)。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29(4),5-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廖倫光(2003)。三峽山客的産業發展歷程與建築類型之聯繋。2003亞太客家文化節--客家•族群•多元文化研討會。苗栗:苗栗縣文化局。304-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叡人(2007)。「台灣高山族殺人事件」--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件的初步政治史重建。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325-3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黃承令(2009)。桃園縣復興鄉聚落普查建檔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志鴻(1989)。光復前三峽街庄的形成與發展--一個淡水河內陸河港聚落的人為環境變遷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慧玉(2012)。三峽迎尪公祭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馨儀(2007)。日治時期臺灣紅茶文化研究--以三井合名會社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藤井志津枝(1987)。日據前期台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安睎(2011)。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慶平(1995)。清末臺灣的「開山撫番」戰爭(1885-1895)(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余萬居等(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泰雅族)。臺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64)。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台灣省文獻會(1997)。台東縣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森丑之助(1917)。台灣蕃族志。台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台灣總督府警務局(1938)。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の治安状況。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夏獻綸(1989)。臺灣輿圖。臺北:成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桃園庁(1985)。桃園庁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振漢(2004)。大溪鎮志。桃園縣大溪鎮:桃園縣大溪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慈玉(2004)。臺北縣茶葉發展史。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復興鄉志編輯委員會、復興鄕公所(2000)。復興鄉志。桃園縣:復興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海山郡教育會(1985)。我等の海山。臺北:成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溫振華(1999)。清代新店地區社會經濟之變遷。板橋: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維修(2005)。龍山翠微--大溪鎮龍山寺沿革誌。桃園: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縣大溪鎮龍山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天從(1967)。三峽地區乙未抗日史料。臺北:王天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臺灣總督膽察局(1838)。高砂族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洪敏麟、陳錦榮(1978)。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大溪郡役所(1985)。大溪誌。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明義等(1993)。三峽鎮志。臺北:三峽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學新(2011)。日治時期臺北桃園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之一:理蕃政策。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學新(2011)。日治時期臺北桃園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之二:蕃地拓殖。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古舜仁、陳存良(1998)。臺北州街庄志彙編。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洪敏麟(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住民志•地名沿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馬偕、林昌華(2012)。馬偕日記。臺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海山郡役所(1985)。海山郡要覧。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海山郡役所(1985)。海山郡管内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福壽(1985)。樹林郷土誌。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存良(2001)。文山海山郡彙編。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金田、吳萬煌(1997)。曰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和穎(2005)。泰雅先知--樂信.瓦旦故事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1969)。臺灣堡圖集。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18)。理蕃誌稿。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廖明進(2006)。2006抗日一百週年紀念專輯。桃園:桃園縣復興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潘敬尉、程大學、吳家憲(1980)。日據初期警察監獄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蘇欽讓(1985)。三峽庄誌。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Davidson, James W.(1903)。Tn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London:New York:Macmillan & Co:Macmillan & Co。  new window
37.王昇文、林炯任(1995)。乙未年海山地區抗日誌。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徐裕健(2005)。臺北縣縣定古蹟「新店獅仔頭山隘勇線」調査研究及修復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傅琪貽等(1885)。原住民重大歴史事件:大嵙崁事件(1885-1910)。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廖倫光(2003)。大漢溪流域的三峽莊。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謝維修(2010)。永福風華--大溪烏塗窟開發史。桃園: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縣大溪鎮龍山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蕭雅玲(2008)。三峽橫溪的子弟團與當地的旌公信仰。臺北:高立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Connerton, Paul.(1989)。How Societies Rememoer.。Cambride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4.東嘉生(1944)。台灣經濟史研究。台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黃應貴(20090000)。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Pred, Allan、夏鑄九、王志弘(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Dodd, John、陳政三(2007)。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臺灣外記。臺北:臺灣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盛清沂(1960)。臺北縣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鄭用錫、林文龍(1998)。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郭嘉雄、陳得文、吳家憲(1979)。臺灣北部前期抗日運動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Foucault, Michel(1980)。Power and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New York:Pantheon。  new window
52.矢内原忠雄(19291000)。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尹章義(1994)。新店市誌。臺北:新店市誌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洪安全(199410)。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林炯任(2008)。藍金傳奇:三角湧染的黃金歳月。臺北:臺灣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何培夫、林文睿(1999)。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補遺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1991)。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捷幼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臺案彙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Dodd, John(1972)。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1885。Taipei:Cheng Wen Pub. Co.。  new window
61.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1935)。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刀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陳培桂、林豪(196308)。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周鍾瑄、陳夢林、李欽文(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井出季和太(1937)。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鹿野忠雄(1946)。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東京:矢島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黃應貴(1995)。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Davidson, James W.、蔡啟恆(1972)。台灣之過去與現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世慶(1998)。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溫振華、戴寶村(1988)。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李亦園(19920000)。文化的圖像 : 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臺北:允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臺灣憲兵隊(1932)。臺灣憲兵隊史。臺灣憲兵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胡傳(1960)。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劉銘傳(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尹章義(19890000)。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陳宗仁(20080000)。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徐正光(20070000)。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Lefebvre, Henri、Nicholson-Smith, Donald(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Wiley-Blackwell。  new window
81.瓦歷斯•諾幹、余光弘(20020000)。臺灣原住民史 : 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Connerton, Paul、納日碧力戈(2000)。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藤崎濟之助(1931)。臺灣の蕃族。東京:國史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王志鴻、周守真(1994)。臺北縣的舊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康培德(2009)。泰雅族msbtunux的美麗與哀愁--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世糸群家族史。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范燕秋(2009)。原住民菁英的整肅:湯守仁叛亂案。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臺北:臺灣歷史學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燕秋(2008)。樂信‧瓦旦與二二八事件中泰雅族的動態--探尋戰後初期台灣原住民菁英的政治實踐。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伊凡•諾幹(1997)。樟腦戰爭與'tayal (msbtunux) / (bng'ciq)初探--殖民主義、近代化與民族的動態。臺灣開發史論文集。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敷人(2009)。臺灣原住民自治主義的意識型態根源:樂信•瓦旦與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政治思想初探。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炯任(2006)。大豹社風雲。三角湧講古。臺北:三峽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興仁(1956)。臺北縣山胞編年。臺北縣文獻叢輯。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盛清沂(1956)。臺北縣戰爭史略。臺北縣文獻叢輯。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Lefebvre, Henri(1979)。Space: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Critical Sociology: European Perspective。New York:Irvington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