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墓碑來看「土著化」現象:清代以來臺灣社會祖籍認同的變化
書刊名:民俗曲藝
作者:陳緯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Wei-hua
出版日期:2017
卷期:197
頁次:頁185-231
主題關鍵詞:祖籍認同的本土化本土化墓碑土著化孤魂在地化Ancestral homeland identityLocalizationTombstoneIndigenizationLocalization of ghos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1
  • 點閱點閱:32
作為一個漢人移民社會,臺灣社會中的大陸原鄉祖籍認同是否隨着時間而逐漸變淡?如果是,它是時間力量作用下的結果嗎?本文透過墓碑資料來探討臺灣社會的祖籍認同變遷,從而加入有關臺灣社會地緣認同變遷的討論,希望能在「土著化」、「孤魂在地化」等概念之外,為這個議題增加一些新的理解。漢人的喪葬習俗中習慣在墓碑的橫額刻上代表郡望或祖籍等的地名,走訪臺灣各地墓區可以發現,許多的墓碑橫額上的內容已經以臺灣地名取代了傳統的大陸地名,這似乎顯示了臺灣社會日益本土化的趨勢。如果將此現象稱為「祖籍認同的本土化」,那麼這樣的趨勢從何時開始,影響這種變化趨勢的因素是什麼?本文指出祖籍認同的內涵是多層次的,「土著化」、「孤魂在地化」與「祖籍認同的本土化」這三種現象分別象徵了不同層次祖籍意識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日漸消退,而本文所討論的「祖籍認同的本土化」趨勢始於日治時期,至今仍持續進行,過程中經歷了數次巨大的變動。而相對「時間」經常被視為是影響移民認同的重要因素,本文則指出「政治」在影響祖籍認同變遷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eople used to write the name of their ancestral homeland on the tombstone. But we find today they've replaced it with that of the place where they have lived if we visit the cemeteries around Taiwan. This seems to indicate the increasing localization of Taiwan society. When did the trend of "the localization of ancestral homeland identity" start, how universal it was, and what was the main factor which brought about this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phenomenon beg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have been going on since then. The process underwent huge changes several times and the main factor which caused these changes was "political." People used to consider "time" as an essential factor which altered the immigrants' homeland identity. This essay points out that this might be a misconception.
期刊論文
1.黃富三、尹章義、許雪姬(19860425)。在學術工程上建立臺灣史。中國論壇,22(2)=254,1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尹章義、石萬壽(19871010)。臺灣意識試析--歷史的觀點。中國論壇,25(1)=289,95-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緯華(20140300)。孤魂的在地化:有應公廟與臺灣社會地緣意識之轉變。民俗曲藝,183,253-3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緯華(20051200)。傳統漢人社會中的庄與地緣意識:彰化平原福佬客地區祭祀圈文化的歷史考察。臺灣宗教研究,5(1),105-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甫昌(20050600)。由「中國省籍」到「臺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臺灣社會學,9,59-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永楨(20030600)。集集鎮現存墓碑之調查研究。人文與社會學報,2,125-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孔立(19881000)。清代臺灣社會發展的模式問題--評「土著化」和「內地化」的爭論。當代,30,6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丁仁傑(20161200)。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成為臺南市登錄民俗相關材料彙編。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4,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曉波(2001)。臺灣人殖民地傷痕--「皇民化」的歷史與真相。海峽評論,122,53-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淑惠(20120600)。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統治政策之演變。正修通識教育學報,9,85-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嘉琪(20100600)。祖先崇拜中的文化變遷:以大阪臺灣人為例。考古人類學刊,72,67-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月梨(19780600)。由墓碑探索日據時代臺灣之思漢民心。史蹟勘考,6,86-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美容(19881200)。由地理與年籤來看臺灣漢人村庄的命運共同體。臺灣風物,38(4),123-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許世融、黃依婷、李宜娟(2012)。廿世紀初期臺南地區的族群分布概況--從一份未出版的統計資料談起。2010-2011臺南人文與環境文化─文化與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桂芬(2010)。花蓮地區外省人口分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筱峰(2002)。60分鐘快讀臺灣史。臺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翠蓮(20080000)。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〇-一九五〇。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其南(1998)。臺灣的本土意識與民族國家主義之歷史研究。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人類學的探索。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其南(1990)。臺灣漢人移民社會的建立及其轉型。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其南(1984)。土著化與內地化:論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費孝通(1991)。血緣和地緣。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婉窈(1996)。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