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藝術的接收--透過眼動儀觀察閱聽人如何觀賞攝影作品
書刊名:視聽傳播
作者:林資婷
出版日期:2019
卷期:復刊7=49
頁次:頁137-157
主題關鍵詞:眼球運動測量儀視覺知覺藝術鑑賞攝影作品Art appreciationEye movement measuring instrumentPhotographyVisual percep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3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陳學志、賴惠德、邱發忠(20101200)。眼球追蹤技術在學習與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39-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珮儀、閻璽如(20090500)。以藝術元素統整之藝術鑑賞課程對學生鑑賞能力表現的影響。藝術教育研究,17,71-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曉開(19970100)。新聞編輯的解題表現--專家與生手的比較。新聞學研究,54,237-2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富虹、戴孟宗(20080300)。眼球控制電子書的初探。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08,447-4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卓展正(20030600)。理性與感性對視覺藝術設計者之影響。造形藝術學刊,2003,65-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素惠(20121100)。當代藝術與傳播媒介關係之研究:以法國藝術家馬修‧羅罕特(Matthieu Laurette)和閱聽人互動的作品為例。現代美術學報,24,115-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承賢、翟本瑞(20040100)。近五年來臺灣傳播學界博碩士論文使用網路問卷研究方法之後設分析。資訊社會研究,6,25-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惠玲、高震峰(20170500)。視覺藝術教育領域之熱門及前瞻研究議題分析:2006至2016。藝術教育研究,3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峻誠、陳韋呈(20170500)。利用眼動追蹤技術探討版式設計與美感情緒之關聯性。藝術教育研究,33,33-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文方(20131000)。抽象與具體事物的區分。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46,53-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井上裕珠(2015)。「特性」としての解釈レベルを考える:BIF尺度に注目して。Japan Marketing Academy,34(3),83-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唐大崙、賴仕哲(20161200)。影片節奏與解釋水準對電影觀看模式的影響初探:來自眼球追蹤的證據。藝術教育研究,32,69-1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洪瑞、邱文信、劉貞勇(20120600)。眼動儀在運動研究之應用。屏東教大體育,15,154-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呂滋益、戴孟宗(2008)。西方藝術流派的分析與應用。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研討會,1105-1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嘉寶(1993)。台灣攝影簡史。香港、中港台兩岸三地攝影研討會。香港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嘉寶(1998)。台灣的攝影教育1930-1998。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年度會員大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陳順孝(1996)。新聞記者知識的本質:專家與生手的比較 (計畫編號:NSC-85-2412-H-194-0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邱上芬(2004)。商品陳列位置與注意力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盈銓(2015)。美學形式與內容之關係:以攝影為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朝宗(2013)。以眼動儀探討大學生辨識複雜生物圖形之歷程--以植物組織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宛臻(2016)。漫畫閱讀的歷程初探:來自眼動追蹤的證據(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唐思郁(2014)。不同構念階層下價格對產品評價的影響歷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曾士誠(2014)。頭戴式眼動儀之頭動補償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魏毅(2013)。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的專家生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魏利真(2011)。圖像組織仲介閱讀理解策略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韓笑(2016)。後期植入性行銷於視頻節目內容之知覺初探(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arrett, Terry、陳敬寶(2008)。攝影評論學:影像解讀導論。台北市:影像視覺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enjamin, Walter(1935)。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  new window
3.Jeffrey, Ian、吳莉君(2015)。讀.攝影。台北:原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McCabe, Eamonn、張思婷(2013)。解讀經典攝影。新北:木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otton, Charlotte、張世倫(2011)。這就是當代攝影。大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意萱(2007)。攝影藝術簡史。臺北市: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Connor, Steven(1989)。Postmodernist Culture。Oxford。  new window
8.Tolstoy, Leo、古曉梅(2013)。藝術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江山(1999)。視覺與認知--視覺知覺與視覺運動系統。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Wells, Liz、鄭玉菁(2005)。攝影學批判導讀。臺北:韋伯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erger, John、吳莉君(2010)。觀看的方式。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Pick, John、江靜玲(1995)。藝術與公共行政。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Freeman, Michael、甘錫安(2011)。攝影師之心。大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伍振榮(1983)。攝影,藝術什麼。博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柯舜智(2017)。資訊傳播概論。翰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鈴木知子、駱香雅(2010)。攝影構圖力。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紀金慶(20170208)。消逝的「靈暈」:詮釋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兩種可能,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0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詠絮(2012)。網路購物先看哪?臺師大眼動儀解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百齡(1994)。圖像、基模、學與術:關於報紙圖像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新聞「學」與「術」的對話。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