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惠士奇之禮學與乾隆初年漢宋學態勢
書刊名:臺大文史哲學報
作者:張濤
作者(外文):Zhang, Tao
出版日期:2019
卷期:91
頁次:頁1-38
主題關鍵詞:惠士奇禮學三禮館吳派學人方苞Hui ShiqiStudy of three books on ritesThe sanli commissionWu schoolFang Bao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7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張循(20090300)。漢學的內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一個新解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3,49-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冠彪(20071200)。「六經尊服、鄭,百行法程、朱」--惠士奇紅豆山房楹帖問題考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8,29-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應憲(2007)。東吳三惠研究述評。蘭州學刊,2007(2),158-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濤(2011)。三禮館輯錄《永樂大典》經說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6),98-130+162-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向奎(1988)。周禮在齊論--讀惠士奇《禮說》。管子學刊,1988(3),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達敏(2002)。從尊宋到崇漢--論姚鼐建立桐城派時清廷學術宗尚的潛移。中國文化,2002(19/20),279-2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昌榮(2008)。試論雍正、乾隆二帝的理學思想。清史論叢,2009,297-3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韋慶遠(1991)。論雍乾交替與治道同異。史學集刊,1991(1),29-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祖武(2002)。從經筵講論看乾隆時期的朱子學。國學研究,9,295-3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素卿(2017)。博綜以通經:略論惠士奇《易說》。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馮爾康(2007)。乾隆初政與乾隆帝性格。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5-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自平(20111200)。從《易說》看惠士奇的治《易》作法。當代儒學研究,11,115+117-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向奎(1988)。論方苞的經學與理學。孔子研究,11,70-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麗容、荀鐵軍(2012)。論惠士奇在廣東的交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5),49-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漆永祥(2004)。東吳三惠著述考。國學研究,14,363-4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愛平(1996)。《漢學師承記》與《漢學商兌》--兼論清代中葉的漢宋之爭。中國文化研究,14,44-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濤(2015)。乾隆初年「禮會」述議。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林慶彰先生榮退紀念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5年8月20-21日)。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濤(2012)。乾隆三禮館研究(博士論文)。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沈廷芳(2001)。隱拙齋集。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壽安(2001)。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開(1997)。惠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萬依、王樹卿、劉潞(2004)。清代宮廷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錢大昕、呂友仁(1989)。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惠士奇(1997)。禮說。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戴震、趙玉新(1980)。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紱(2002)。穆堂初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舜徽(1963)。清人文集別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熹(2002)。儀禮經傳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2)。乾隆帝起居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全祖望、朱鑄禹(2000)。全祖望集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壽安(2005)。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戴逸(1992)。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方苞、劉季高(2008)。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存陽(2008)。三禮館:清代學術與政治互動的鏈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家儉(19940000)。清史研究論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錢儀吉(1988)。碑傳集。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章太炎(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師培(1997)。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濤(2015)。乾隆三禮館史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應憲(2009)。清代吳派學術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惠周惕、惠士奇、惠棟、漆永祥(2005)。東吳三惠詩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惠士奇(2005)。禮說。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廷玉(1996)。澄懷園文存。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諸錦(1996)。絳跗閣詩稿。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清高宗(1985)。周官義疏。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清高宗(1985)。儀禮義疏。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任啟運。三禮義疏。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惠棟(1982)。松崖筆記。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惠棟(1982)。九曜齋筆記。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鄂爾泰、張廷玉(2003)。詞林典故。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郝玉麟(1983)。(雍正)廣東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沈欽韓(2002)。幼學堂詩文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慶桂(1985)。高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慶桂(1986)。高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徐心田(2001)。(嘉慶)南陵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蘇惇元(1999)。望溪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汎森(2010)。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長春:吉林出版集團。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朱維錚(2013)。近代學術導論。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張瑞龍(2014)。天理教事件與清中葉的政治、學術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周啟榮、毛立坤(2017)。清代儒家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經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周中孚、黃曙輝、印曉峰(2009)。鄭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張素卿(20070000)。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孫詒讓、王文錦、陳玉霞(1987)。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1)。乾隆朝上諭檔。檔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楊向奎(1994)。清儒學案新編。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周啟榮(2008)。清代禮教思潮與考證學--從三禮館看乾隆前期的經學考證學兼論漢學興起的問題。經學的多元脈鉻--文獻、動機、義理、 社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素卿(2003)。「經之義存乎訓」的解釋觀念--惠棟經學管窺。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夏長樸(2005)。乾隆皇帝與漢宋之學。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麗珠(2003)。「漢宋之爭」難以調和的根本歧見。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慶彰(1994)。明代的漢宋學問題。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小松、陳澤弘(1994)。始創吳派經學 振興廣東文教--清廣東學政惠士奇。歷代入粵名人。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漆永祥(2004)。東吳三惠世繫考。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