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會實踐的企圖和困境
書刊名: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作者:鄧湘漪
作者(外文):Teng, Hsiang-i
出版日期:2019
卷期:113
頁次:頁253-264
主題關鍵詞:社會實踐社會創新社會工作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9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王復蘇(1972)。台大社會服務團成立始末。大學雜誌,20,1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容邵武(20131200)。文化親密性與社區營造:在地公共性的民族誌研究。臺灣社會學刊,53,55-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丁讚(20100600)。重回土地:災難社會的重建。臺灣社會研究,78,273-3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光中(1993)。社會運動發展中政府的角色:中國青年救國團的一個詮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6,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丘延亮(20100600)。不對天災無奈,要教人禍不再:災後民間力量在信任蕩然之叢林世界中的對抗與戰鬥。臺灣社會研究,78,363-4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蔣斌(20100100)。災難、文化與「主體性」:莫拉克風災後的省思。思想,14,19-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昇佑、魏龍達(20091200)。民粹威權主義?--從社區總體營造的推行重探1990年代的民主論述。國家與社會,7,87-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永展(20091200)。全球時代下的臺灣社區營造。國家與社會,7,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永龍(20100600)。莫拉克災後原住民部落再生成的主體化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8,403-4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立偉(20081200)。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4),313-3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邱韻芳(2012)。服務、學習與觀光:當人類學家遇見大專山地服務團。華人應用人類學刊,1(1),89-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國超(20120600)。1970年代另類「校園歌曲」的喧囂:山地歌曲與救國團康樂歌唱的音樂政治。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1,25-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俐如、詹宜璋(20150700)。在地組織參與南投原鄉地區「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計畫(部落文化健康站)」執行模式之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8(1),43-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謝志誠、陳竹上、林萬億(20131200)。跳過中繼直達永久?探討莫拉克災後永久屋政策的形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93,49-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增勇(20001000)。南投縣災後生活重建規畫--社區家庭支援中心。護理雜誌,47(5),39-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蕭新煌(19710900)。山胞現代化的若干問題。思與言,9(3),24-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增勇(20100600)。災後重建中的助人關係與原住民主體:原住民要回到誰的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8,437-4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增勇(20050900)。社區照顧的再省思:小型化?規格化?產業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9,91-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勁毅(1997)。探索台灣花東地區的文化觀光--以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社區經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汪淑娟(1996)。大專生山地服務隊的發展階段與族群關係的變遷--以輔大港安山地友團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瓦歷斯.諾幹(1993)。山服的過去、今日、未來。台中: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台邦.撒沙勒(2004)。尋找失落的箭矢:部落主義的視野和行動。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若林正丈、洪金珠、許佩賢、吳密察(1994)。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其南(19920000)。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臺北:允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杏慶(1979)。我們的呼籲。臺灣學生運動1949-1979。臺北:龍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世忠(1993)。「山地服務」--一個不可避免的都會行動。山服的過去、今日、未來。台中: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睦怡(2018)。能力取徑視野下的大學社會實踐。新實踐與地方社會。台北: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辦公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瑞明、謝國興(2018)。大學與社區的在地連結。新實踐與地方社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辦公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onzález, S.、Moulaert, F.、Martinelli, F.(2010)。ALMOLIN: How to analyse social innovation at the local level。Can neighbourhoods save the city?。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