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新公共服務觀點論臺灣全民運動政策之發展
作者:林禹良
作者(外文):Yu-Liang Lin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俊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社群公共利益運動社團communitypublic interestsport non-profit organ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9
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面對社會多元的需求,政府應如何透過新公共服務的理念,提升公民精神與公共利益,維持公平正義,以及回應公民社會的需求,以滿足民眾參與運動需求,並提升公共服務水準。研究以立意抽樣與深度訪談方式來進行,經以新公共服務觀點進行分析,獲致以下結論:一、公民服務面向:政府不只要回應公民需求,更要和公民建立互信與合作關係,經由尊重運動人權需求、執行擴散滲透策略、展現高度專業熱情與型塑優質運動人文,呼應公民服務之真諦。二、公共利益面向:重視公民意見,兩者形成相互合作與尊重的機制,強調利益共享與責任共承,以獲致共同的公共利益。作法有:政策容納百川符合社群與社會多元功效、重視弱勢優先展現人性關懷與社會正義、調合政府及社群的思維落差,建立互利互惠雙贏的境界。三、公私協力面向:建立平等互惠夥伴關係、提升政府與運動社團治理能力、經驗分享標竿學習、建立公私彼此互信,帶領全民運動邁向新的里程碑。四、評估作為面向:先就課責之要旨來評估施政作為,其次策略思考民主行動,透過集體努力與合作過程,達成政策目標。最後針對政府、社區、運動社團與學界提供建言,希望分進合擊共同為全民運動之推展貢獻一份心力。
Abstract
In recent times, Taiwan has witnessed a steady growth in strenghten the participation of sport for all. The New Public Service is called a movement built on work in democratic citizenship community, civil society and organizational humanism. It will promote to undermine democratic and constitutional values such as fairness, represen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emphasizes the concept of the community, public interest, shared values. Building support networks that cooperate with local, regional, national, group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omote` sport for all. This research us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purposive and snowball samplings to study the policy performance of sport for all. The results were indicated as: (1) Citizenship service aspect : The government do not only recall the demand of citizens but als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2) Public intrest aspect: The public intrest belongs to the citizens.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serve and emphasize them as they manage public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 public policy. (3) Public private partners aspect: including on the base of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improving the capacity for govering, the concept of benchmarking and sharing, and enhancing mutual trust. (4) Evaluation aspect: It will help to achive the policy goals through accountability, strategic thinking, democratic action, and collective efforts. It was suggested on the government, community, sport organization, and the academic that promote practical participation on sport for all in the future.
參考書目
文部科學省 (2010a)。体育・スポーツ施設現況調査。日本文部科學省,取自http://www.e-stat.go.jp/SG1/estat/List.do? lid=000001063441
文部科學省 (2010b)。スポーツ振興基本計畫。日本文部科學省,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sports/plan/06031014.html。
王建臺 (1997)。1991-1996年我國全民運動發展之探討。體育學報,22,59-70。new window
丘昌泰、江明修 (2008)。第三部門、公民社會與政府:臺灣第三部門發展經驗的省思與前瞻。載於江明修 (主編),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 (頁3-26)。臺北市:智勝。new window
田玉玨 (2014)。國際非政府組織課責探究:多樣性的挑戰與未來。中國行政評論,20 (1),97-130。new window
朱景鵬 (2004)。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評估模式建構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朱鎮明 (2012)。各部會綜合規劃單位之功能分析:政策管理的觀點。政策研究學報,12,1-34。new window
江明修 (2005)。公私協力關係中台灣非營利組織公共課責與自主性之探究:理論辯證與制度設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3-2414-H-004-028.。new window
江明修、曾冠球 (2003)。公共行政制度設計之辯證:公民治理型模的檢視。中國行政評論,12 (3),119-138。new window
牟鍾福 (1988)。二十一世紀之我國全民運動。國民體育季刊,16 (4),32-36。
牟鐘福 (2002)。臺灣地區民眾運動休閒設施需求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2010)。PFI是啥。公共工程電子報,29。取自http://www.pcc.gov.tw/epaper/9912/rfi.htm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1999a)。打造二十一世紀身心障礙體育運動願景。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1999b)。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臺北: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2)。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國民體育季刊,31 (3),5-10。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0)。中程施政計畫 (99至102年度)。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2 a)。102年打造運動島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2b)。中華民國體育統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2c)。運動城市排行榜調查。臺北市:作者。
吳芝儀譯、李奉儒 (譯) (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嘉義:濤石。 (Patton, M. Q., 1990)。
吳豐維 (2007)。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4,63-78。new window
吳瓊恩 (2007)。建構無謀預的行政倫理:新公共服務五對概念的比較與檢驗。公共行政學報,23,1-28。new window
李志宏 (2006)。從組織治理談非政府組織的責信度。非政府組織學刊,1,103-126。new window
李宗勳 (2001)。從新公共服務及組際學習新視野檢視台北市社區、學區安全聯防行動方案。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 090-043 號。
李宗勳 (2004)。安全社區新視野與社區管理的構聯。公共行政學報,10,25-62。new window
李淑珍 (1995)。德國全民運動的設計與推展。台灣體育,79,2-5。
李嵩賢 (2004)。非營利組織管理課責初探。人事月刊,37 (1),27-35。
李蘭 (2012)。健康促進: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巨流。
周宏室、張嘉澤 (2006)。德國體育運動制度 (五)。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Sac-Res-095-001。
林世澤、蔡櫻蘭 (2002)。世界各國體能政策之比較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cpfs-All-91-001。
林慧君 (2013)。優秀女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鎮坤 (2004)。美國身心障礙運動之推行概況。國民體育季刊,33(1),90-96。
邱金松 (1985)。台灣省推展社區全民運動之探討。體育學報,7,1-21。new window
柯義龍 (2013)。新公共管理的課責倫理及其問題。中國行政評論 19 (3),23-46。
胡幼慧 (2008)。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 (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的研究實例 (二版,133-144)。臺北市:巨流。
夏鑄九、黃東治 (2006)。體育文化發展 (七)。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Sac-Res-095-001。
孫本初 (2005)。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台北市,智勝文化。
孫煒 (2008)。民主治理與非多數機構:公民社會的觀點。公共行政學報,26,1-35。new window
孫煒 (2012)。民主治理中準政府組織的公共性與課責性:對於我國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轉型的啟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4 (4),497-528。new window
徐元民 (2006)。體育學導論 (第二版)。臺北市:品度。
徐元民、龍炳峰 (2009)。運動文化的範疇與特性。國民體育季刊,38 (3),11-14。
馬群傑 (譯) (2011)。公共政策分析。臺北市:巨流。(Dunn, W. N., 2008)。
高俊雄 (2009)。台灣全民運動發展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38(2),12-14。
高俊雄 (2010)。運動休閒管理。臺北市:華都文化。
高俊雄 (審譯)(2005)。運動設施管理-賽會籌辦與風險管理。臺北市:桂魯。(Ammon, R. Jr., Southall, R. M. & Blair, D.A., 2003)。
健康、體力事業財団 (2000)。健康日本21。日本東京:作者。
國家體育總局 (2006)。十一五群眾體育事業發展。中國大陸北京:作者。
國家體育總局 (2008)。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中國大陸國家體育總局。取自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18/n33598/1010427.html
國家體育總局 (2011)。2011-2015全民健身計畫。中國大陸北京:作者。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臺北市:五南。(M. B. Miles & A. M. Huberman., 1995)。
教育部體育司 (1997)。社會變遷與體育革新座談會。國民體育季刊,26 (3)。
教育部體育署 (2013)。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4)。運動城市排行榜調查。臺北市:作者。
笹川運動財団 (2006)。スポーツ白書。日本東京:作者。
笹川運動財団 (2011)。スポーツ白書。日本東京:作者。
許義雄 (1999)。我國體育政策發展與展望。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許義雄、王宗吉 (2006)。日本體育運動制度 (二)。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Sac-Res-095-001。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陳敦源 (2009)。透明之下的課責:台灣民主治理中官民信任關係的重建基礎。文官制度季刊,1 (2),21-55。new window
陳敦源、張世杰 (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 (3),17-71 。new window
陳顯宗 (1999)。臺北縣市運動人口倍增之計畫推動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32 (2),25-29。
黃偉揚、張其洲、張嘉六 (2009)。我國全民運動政策執行現況之探討。創新研發學刊,5 (1),1-6。new window
楊宗文 (2000)。全民運動之發展問題與推展策略。台灣體育,106,14-21。
楊忠和、姜義村 (2006)。美國體育運動制度 (四)。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Sac-Res-095-001。
葉明勳 (2013)。從「城鄉差距」到「城鄉差異」理論與實務的省思。中國行政評論,19 (4),115-133。new window
葉俊榮 (2005)。提升政策執行力的挑戰興展望。研考雙月刊,29 (2),3-16。
詹俊成、陳素青 (2011)。臺北市民運動中心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承諾對參與行爲之影響。體育學報,44 (2),207-225。new window
詹德基 (2000)。全民運動的國際發展趨勢。台灣體育,106,6-11。
劉立偉 (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 (4),313-338。new window
劉宜璇 (2002)。非營利性運動組織財源籌募策略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波 (2012)。德國體育研究。中國大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劉照金 (2001)。我國當前推展全民運動的問題及解決之道。國民體育季刊,31 (2),38-47。
劉照金、邱金松 (2008)。我國體育政策變遷。臺北市: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new window
鄭勵君 (1997)。中共推行全民健身計畫作為與對策之研究。中華體育,11 (3),28-34。new window
蕭武桐 (2006)。新公共服務與公務員的品德修養。國家菁英季刊,2 (1),57-70。
蕭鈺 (2003)。公共性概念意涵之探索性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闕月清、詹恩華 (2013)。美國推動學校運動與健康促進的手段-Let's Move in School。大專體育,127,9-15。new window
羅郁平、許政斌、黃義翔 (2013)。從認真休閒的概念探討臺灣體育志工之推廣。大專體育,125,32-38。new window
羅應嘉、林順萍 (2006)。健康管理與資訊科技整合探討。大專體育,83,58-65。new window
羅應嘉、邱翼松 (2005)。運動中心的策略性規劃-以臺北市北投區運動中心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342-353。new window
Bratton, M. (1994).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s in Africa. In J. W. Harberson., D. Rothchild., & N. Chazan. (Eds.),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in Africa., 51-81.
Cavil, S., & Sohail, M. (2007). Increasing strategic accountability: a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NGOs.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17(2): 31-48.
Cohen, J., & Arato, A. (1992) .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Denhardt, R. B., & Denhardt, J. V. (2000).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6), 549-559.
Denhardt, R. B., & DenHardt, J. V. (2003).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Armonk, NY.: M. E. Sharpe.
Denhardt, R. B., & Denhardt, J. V. (2007).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expanded edit), Armonk, NY.: M. E. Sharpe.
Ebrahim, A. (2003). Making Sense of Accountability: Conceptual Perspectives for Northern and Southern Nonprofit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4(2): 191-212.
Ebrahim, A. (2009). Placing the normative logics of accountability in Thick Perspectiv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2(6), 885-904.
Ebrahim, A. (2010). The Many Faces of Nonprofit Accountability. In David O. Renz (Ed)., The Jossey-Bass Handbook of Nonprofi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3rd)., 10-2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Edwards, M. (2004). Civil Society. Malden, MA.: Polity Press.
Fitness Industry Association. (2013). More people, More active, More often. Retrieved from Fitness Industry Association. http://www.ukactive.com/partnerships
Frederickson, H. G., & Smith, K. B. (2003).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Primer.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Gardner, J. (1991). Building Community. Washington, DC: Independent Sector.
King, C. S., & Strivers, C. (1998). Government 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va. Thousand Oaks, CA: Sage.
Koppell, J. (2005). Pathologies of Accountability: ICANN and the Challenges of Multiple Accountabilities Disorder.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5(1): 94-108.
Laurence, C., Arthur, J., & Lisa, S. (1996). National sports policies –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1st ed.). Greenwood Press.
Monette, D. R., Sullivan, T. J., & DeJong, C. R. (2005).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Tool for the human services (6 ed.). Belmont, CA: Thomson Brooks/Cole.
National Sporting Goods Association. (2011). Ten-Year History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Retrieved from National Sporting Goods Association. http://www.nsga.org/files/public/Ten-Year_History _of_Sports_Participation_4web_080313.pdf
Putnam, R. C.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ztompka, P. (1999). Trust: A Sociological Theory.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port for All. (2014). 3C-Active Cities, Active Communities, Active Citizens. Retrieved from Th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port for All. http://www.triple-ac.net/.
U.S. Census Bureau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2010). Participation in Selected Sports Activities: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census.gov/compendia/statab/2012/tables/12s1249.pdf.
U.S.A. Marathon Guide. (2014). USA Marathoning: 2010 Overview.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rathonguide.com/Features/Articles/2010RecapOverview.cfm
William, J. (1980).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1st ed.). 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