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兒童的抗戰經驗與記憶:以知識階層日常生活為中心的探討
書刊名: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作者:柯佳昕
作者(外文):Ke, Chia-hsin
出版日期:2021
卷期:37
頁次:頁71-138
主題關鍵詞:兒童史兒童文化抗日戰爭記憶日常生活History of childrenChildren's culture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MemoryDaily lif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6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游鑑明(20140600)。處處無家處處家:中國知識女性的烽火歲月。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3,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連玲玲(20141200)。從自我書寫到公眾展演:艾佩琪(Peggy Abkhazi)的戰時日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6,49-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明珂(19960900)。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47-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芳上(19950800)。另一種「偽組織」:抗戰時期婚姻與家庭問題初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97-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佳樺(20060800)。戰時兒童保育會之兒童教養。兩岸發展史研究,1,301-3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Abrams, Lynn、汪正晟(20161000)。兼為材料與研究主題的記憶:口述史的變遷。口述歷史,14,317-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超然(20161200)。超越國族:由口述史中的個人體驗反思抗戰。東吳歷史學報,36,39-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晴佳(2020)。口述證言能否成為歷史證據--情感史研究對近現代史學的三大挑戰。社會科學戰線,2020(5),104-117+2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杏娟、柯小菁(20120600)。女性之眼,時代之影--東北老作家張杏娟口述。文訊,320,8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瓊瑤(1989)。我的故事。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鼎鈞(2005)。怒目少年。臺北:爾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Ariès, Philippe、沈堅、朱曉罕(2013)。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歌(2002)。主體彌散的空間--亞洲論述之兩難。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1988)。中國現代教育大事記。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鼎鈞(2005)。昨天的雲。臺北:爾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溝口雄三、王瑞根(2011)。中國的衝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呂芳上(2015)。戰爭的歷史與記憶。台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Lary, Diana、廖彥博(2015)。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文海、夏明芳、黃興濤(2005)。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底邊社會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純(2015)。抗日戰爭時期戰時兒童保育會研究。北京: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Lancy, David F.、陳信宏(2017)。童年人類學。臺北:貓頭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成湯、成英姝(2009)。我曾是流亡學生。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蘭君(2015)。兒童與戰爭:國族、教育及大眾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Yamashita, Samuel Hideo(2015)。Daily Life in Wartime Japan, 1940-1945。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new window
16.羅存康(2015)。少年兒童與抗日戰爭。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Corsaro, William A.、張藍予(2016)。童年社會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何兆武(2017)。可能與現實:對歷史學的若干反思。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瓊瑤(2019)。我的故事。湖南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豐一吟、周崢嶸(2016)。豐一吟口述歷史。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豐一吟(2013)。爸爸豐子愷。中國青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以琳(2008)。夢繞成長路。桃園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曾向東、徐康英、朱成山(2019)。歷史與記憶:117戶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族)微觀史調查與研究。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彥增(2012)。難童日記。INK印刻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鈞(2016)。述林1,戰爭陰雲下的年輕人:1931-1945中國往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崔玖、林少雯、龔善美(2000)。崔玖跨世紀。心靈工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何兆武、文靖(2016)。上學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中國童年的歷史。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吳叡人(2011)。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Halbwachs, Maurice、畢然、郭金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Assmann, Jan、金壽福、黃曉晨(2015)。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柯惠鈴(2015)。戰時的婚姻與家庭。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台北市: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瑞德(20060000)。在轟炸的陰影下--抗戰時期重慶民眾對空襲的心理反應。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臺北:唐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Piel, Halliday(2017)。Outdoor Play in Wartime Japan。Child's Play: Multi-Sensory Histories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Japa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