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我國公立高中升學率分配之成因與預測
書刊名:教育研究資訊
作者:林生傳
出版日期:1995
卷期:3:2
頁次:頁57-84
主題關鍵詞:公立高中分配升學率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5)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
  • 點閱點閱:105
     本研究旨在實徵探討分析我國高級中學升學率高中之成因及形成途徑。按公立高中升學率高、中、低分層,抽選樣本,三十校,九十班,計3775人。利用自編之「高級中學升學功能相關因素調查表」與「高中學生升學相關資料問卷」分別搜集學校與個別學生之資料,依據理論模式,作相關分析、變異數分析、及結構性迴歸分析、與因徑分析。由此得到主要發現,結論如下: 第一、不同階層的高中,主要差異在於歷史長短不等,規模大小不一,文化傳統優劣、地區座落位置不同、學生素質不齊、師資專業差異,與社會關係好壞。升學率超高的明星高中通常在此等特性方面佔有顯著的優勢,但在資源方面,例如師生比率、班級大小、單位校地面積、單位圖書、單位成本、教學設備、得獎學金的機會比超低升學率的高中未見較優,反較不如。 第二、高中升學率可以特定變因加以預測。可以由歷史、文化、傳統的各變因,由地區與社經環境,由學生素質與特性諸變因,也可以藉由資源方面各變因,更可以綜合各項變因,來估測學校升學率,其估測量皆相當大,且都很顯著。 第三、各高中升學率相差懸殊,如此階層化如何形成,藉由因徑分析可以尋繹其途徑並證實吾人構設之因果模式架構。 基於此等結論,吾人提出下列主要建議: 一、學校階層化之來由主要決定因素並非由於資源分配不均造 成的,而是長久以來歷史、文化、傳統、社區因素互相作用造成的結果。欲求降低階層化的程度,應採逐步漸進、合情合理的方式來改進,而非以急進壓制的方式來拉平,平則將降低學校效能,演成平頭點的平等,變成平庸的教育,降低教育的品質。 二、改進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採取較具彈性考試制度,以更為多元化的標準來選擇學生入學;分化高級中等教育制度,使高中、高職功能更能發揮;發展各高中的特色,形成各種獨特的文化,以吸引各種人才;加強文化建設,均衡地區發展,提高生活品質,等等皆是有效降低高中教育階層化的合理治本方略。 三、繼續加強學校效能研究,尤須對於急速向上流動的高中新秀及明星高中,作深入的研究,了解學校效能如何能提高之有效經營策略,一方面可以藉供他校之參考,降低階層化,一方面可以貢獻於學校效能之學術發展。
期刊論文
1.Alexander, Karl(1975)。Contextual Effects in High School Attainment Process。America Sociological Review,40,402-416。  new window
2.Bidwell, Charles E.、Kasarda, John D.(1975)。School District Organiz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America Sociological Review,40,55-70。  new window
3.Kostakis, Anastasia(1987)。Differences among School Outputs and Educational Production Functions。Sociology of Education,60,232-241。  new window
4.林生傳(19940500)。我國高級中學階層化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3),48-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Newmann, F. M.、Rutter, R. A.、Smith, M. S.(1989)。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Sociology of Education,62(4),221-238。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生傳(1994)。中等教育階層化之研究--高級中學升學率之實證分析與探討 (計畫編號:NSC81-0301-H017-01-J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